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8443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文化和中医,儒文化和中医,一、儒学源流,冯友兰:“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儒:最初指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后泛指有知识才艺者 。儒学发展三阶段:原始儒家、汉代经学、宋明理学。,儒文化和中医,2,一、儒学源流冯友兰:“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儒文化和中医2,(一)原始儒家,原始儒家指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儒文化和中医,3,(一)原始儒家原始儒家指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发展的春秋战国,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被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任鲁国司寇,一生致力于文献整理和传道授业,删定了六经,

2、创立私学 。门人所辑论语体现其思想。,儒文化和中医,4,1、孔子曾任鲁国司寇,一生致力于文献整理和传道授业,删定了六,(1)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 忠、恕 德政,儒文化和中医,5,(1)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仁 忠、恕 德,(2)礼制观与正名思想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 制 正 名,儒文化和中医,

3、6,(2)礼制观与正名思想礼 制 正 名儒文化和中,(3)刚健有为的人生观论语宪问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文化和中医,7,(3)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儒文化和中医7,(4)崇尚中庸的方法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朱熹:“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不偏不倚 无不过无不及,儒文化和中医,8,(4)崇尚中庸的方法论不偏不倚 无不过无不及儒文化和中医,中庸:“回之为人也,择乎中

4、庸。” 论语先进:“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修身、处世、治国之大法,儒文化和中医,9,中庸:“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 修身、处世、治国之大法,2、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从孔子之孙子思习儒,曾为稷下学宫的主讲,游说各国诸侯,与门人共著孟子七篇。,儒文化和中医,10,2、孟子从孔子之孙子思习儒,曾为稷下学宫的主讲,游说各国诸侯,(1)仁义礼智与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 “仁、义、礼、智”四种,其中“仁、义”最为重要。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

5、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 。”,儒文化和中医,11,(1)仁义礼智与性善论儒文化和中医11,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义礼智本于四端,儒文化和中医,12,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2)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孟子 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公孙丑上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儒文化和中医,13,(2

6、)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3、荀子荀子(公元前313 年 前238年),名况,时人尊称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国兰陵令,后辞官,著荀子数万言。,儒文化和中医,14,3、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国兰陵令,后辞官,,(1)性恶论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儒文化和中医,15,(1)性恶论儒文化和中医15,(2)重礼义,尚教化荀子性恶:“今人之性恶

7、,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荀子性恶:“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子儒效:“不学 问,无正义。”,儒文化和中医,16,(2)重礼义,尚教化儒文化和中医16,(3)自然主义天道观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儒文化和中医,17,(3)自然主义天道观 儒文化和中医17,(二)汉代经学,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兴起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朝的经学发展极为昌盛。汉代经学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

8、派。,儒文化和中医,18,(二)汉代经学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儒文,1、今文经学由于秦朝焚书坑儒,除易经外,儒家经典基本绝迹。汉朝时,靠年迈的儒生凭记忆背诵口授,由时人用隶书记录下来的儒家经典,称为“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因乐经无人传授,故只有“五经”。,儒文化和中医,19,1、今文经学儒文化和中医19,代表人物:董仲舒(治春秋公羊学)今文经学以儒经为本,融合了先秦诸子之说,用以表达新的思想,逐渐成为汉代官方政策的理论根源。汉代设五经博士官,治经成为了士人进仕的一条主要途径。今文经学充满了神学意味,故 从中衍生出了谶纬神学。,董仲舒,儒文化和中

9、医,20,代表人物:董仲舒(治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儒文化和中医20,2、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时,有儒生将经书埋藏,至西汉被相继发现,因以战国时期的六国古文书写,故称“古文经”。主要来历:景帝时,河间献王在民间征得“古文先秦旧书”;武帝时,鲁恭王于孔子故宅壁中得尚书、论语等;哀帝时,刘歆校理府藏秘籍,发现古文经。,儒文化和中医,21,2、古文经学儒文化和中医21,代表人物:刘歆(古文经学开创者,倡立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追求回归先秦的朴实学风,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促进了“小学”的发展。汉平帝时,王莽为了改制代汉, 开始推崇古文经,立古文博士。,刘歆,儒文化和中医,22,代表人物:刘歆(古文

10、经学开创者,倡立古文经博士。)刘歆儒文化,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1)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思想家,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认为六经皆史籍。(2)治学方法: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古文经学注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儒文化和中医,23,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儒文化和中医23,(3)五经排序:今文经学依由浅入深将五经排序为:诗、书、礼、易、春秋;古文经学依成书时间将五经排序为:易、书、诗、礼、春秋。 (4)训释特点:今文经学训释繁琐;古文经学训诂简明。,儒文化和中医,24,(3)五经排序:今文经学依由浅入深将五经排序为:

11、诗、书、礼、,汉武帝时,今文经学垄断官学,所立五经博士皆今文经博士。王莽新政时,古文经学得立学官,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倡今文经学,废古文经学。 东汉末,马融、郑玄等兼采 今文、古文,平息二者之争。,儒文化和中医,25,汉武帝时,今文经学垄断官学,所立五经博士皆今文经博士。儒文化,(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道学” ,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以儒学为正统,同时融合了道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三教合一,儒文化和中医,26,(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道学” ,指宋明以,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12、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核心代表:程、朱、陆、王 主要流派 :道学(周)、数学(邵)、气学(张)、理学(程朱)、心学(陆王),儒文化和中医,27,代表人物:儒文化和中医27,1、周敦颐与太极图说周敦颐,北宋人,二程之师,理学创始人。主要思想: (1)太极生成万物 (2)圣人与天地合 其德,儒文化和中医,28,1、周敦颐与太极图说儒文化和中医28,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13、。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儒文化和中医,29,太极图说儒文化和中医29,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儒文化和中医,30,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2、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理学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

14、集大成。,程颢,程颐,朱熹,儒文化和中医,31,2、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儒文化和中医31,(1)理一元论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理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伦理道德(善)和社会等级制度(礼)都是天理的体现。“天理学说”由程颢、程颐创立。二程遗书:“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儒文化和中医,32,(1)理一元论儒文化和中医32,(2)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超出生命基本需要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人欲会损害天理,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遗书:“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朱子语类:“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儒文化和中

15、医,33,(2)存天理,灭人欲儒文化和中医33,(3)格物致知要“存天理”,必先“明天理”, 要“明天理”,当“格物致知”。 朱子语类:“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二程遗书:“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儒文化和中医,34,(3)格物致知儒文化和中医34,3、陆王心学又称“心学”,是与程朱理学相持对立的、宋明理学的另一主要流派。由南宋陆九洲创立,明代王阳明集大成。,陆九渊,王阳明,儒文化和中医,35,3、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儒文化和中医35,(1)心本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也是伦理道德的本原。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

16、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儒文化和中医,36,(1)心本论儒文化和中医36,(2)致良知 陆九渊认为治学贵在“发明本心”,不在读书外求。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良知即天理。后天的私心物欲会遮蔽良知,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而“致良知”。致良知不需求之于外(圣人、典籍),只需求之于心(求理于吾心)。,儒文化和中医,37,(2)致良知 儒文化和中医37,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陆九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王阳明:“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

17、于事事物物也。”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儒文化和中医,38,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3)知行合一 朱熹和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却提出“知行合一”。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表里一致,知行合一。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儒文化和中医,39,(3)知行合一 儒文化和中医39,程朱理学格物派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格心派主观唯心主义,儒文化和中医,40,程朱理学格物派客观唯心主义儒文化和中医40,二、儒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18、,在儒家“仁者爱人、重义轻利、兼济天下”等道德观影响下,形成了“尊重生命、仁爱百姓、淡泊名利、以普救苍生为己任”的中医医德观。,(一)儒家道德观成就了中医医德观,儒文化和中医,41,二、儒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在儒家“仁者爱人、重义轻利、兼济天下”,儒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二)中庸之道对中医思维理念的影响,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医的思维理念中形成了“尚平衡、重适度”的特色。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儒文化和中医,43,(二)中庸之道对中医思维理念的影响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素问五常政大论:“大

19、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 泽泻、丹皮、茯苓,儒文化和中医,44,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三)儒士习医,相得益彰,虽然儒家有“重道轻器”的传统,但因为医学关乎生命,关乎“忠孝仁慈”,故向有儒士习医之风。儒士习医一方面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儒士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儒文化和中医,45,(三)儒士习医,相得益彰虽然儒家有“重道轻器”的传统,但因为,皇甫谧:“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

20、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范仲淹:“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 之心者,莫如良医。”,儒文化和中医,46,皇甫谧:“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由儒转医:华佗、孙思邈、朱丹溪、张景岳、李时珍亦儒亦医:张仲景、皇甫谧、王焘、王冰、王肯堂业余习医:刘禹锡、陆游、苏轼、沈括、司马光,儒文化和中医,47,由儒转医:华佗、孙思邈、朱丹溪、张景岳、李时珍儒文化和中医4,(四)重道轻器与礼教思想 对中医的制约,儒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注重道德,轻视技艺。对中医学思维的影响体现在:重功能,轻结构;重主观感悟,轻理性探索。儒家推崇的“仁义

21、”、“孝道”等礼教观,阻碍了解剖学的发展,制约了对人体结构的深入认识。,儒文化和中医,48,(四)重道轻器与礼教思想 对中医的制约儒文化是伦,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礼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儒文化和中医,49,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儒文化和,(五)经学对中医治学方法的影响,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方法,由汉代经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遵经崇古”的治学风格。在其影响下,中医形成了谨守经典、重视文献整理的治学特色,阻碍了中医理论和方法的

22、创新。,儒文化和中医,50,(五)经学对中医治学方法的影响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中医文献四大体系:医经体系:黄帝内经、难经、甲乙经、素问注、类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体系:伤寒杂病论、注解伤寒论、伤寒来苏集、金匮方论衍义本草体系: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方书体系: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刘涓子鬼遗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正宗,儒文化和中医,51,中医文献四大体系:儒文化和中医51,(六)格物致知与中医流派的形成,四库全书总目:“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宋明理学所推崇的“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对中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医家开始重视从临床实践中总

23、结和提炼理性思维,形成自成一家的理论体系。,儒文化和中医,52,(六)格物致知与中医流派的形成四库全书总目:“儒之门户分,朱丹溪滋阴派综合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各派之论,参以太极之理、格物致知之法,倡“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滋阴派。赵献可、孙一奎命门学说受周敦颐太极学说的启发, 提出命门为人身太极,创 命门学说,开温补学派之先。,儒文化和中医,53,朱丹溪滋阴派儒文化和中医53,阅读书目,论语孟子:梁惠王 、尽心荀子:天论、解蔽礼记:中庸、大学太极图说,儒文化和中医,54,阅读书目论语儒文化和中医54,思考题,1、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它们对中医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什么意义?3、为什么说儒家的道德观成就了中医医德观?,儒文化和中医,55,思考题1、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它们对中医学产生了什么影响?,4、什么是今文经学?什么是古文经学?经学对中医学有什么影响?5、什么是格物致知?它对中医学有什么影响?,儒文化和中医,56,4、什么是今文经学?什么是古文经学?经学对中医学有什么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