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8653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7.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三课古代印度.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九江第一中学 屈杨杨,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现今印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

2、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恒河,印度河,土壤肥沃,温暖湿润雨量丰富,流量丰富 定期泛滥,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摩亨佐达罗,哈拉巴,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奴隶制城邦。其中,以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著名。,早期文明,哈拉帕谷仓遗址,哈拉帕商人使用的石质砝码,哈拉帕残留的土墙,哈拉帕的内城,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大浴池遗址,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的深井,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早期文明,消失之迷:外族入侵、洪水泛滥、沙漠侵害、史前核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

3、会,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摩亨佐达罗城市与浴池复原示意图,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巴基斯坦)时间为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占地260公顷,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城市总体规划先进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陆续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

4、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迁移至中亚平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pi荼tu人,最终古雅利安人和古达罗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体征独特的南亚次大陆人。,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王宫遗址,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奴隶制王朝,孔雀王朝(公元前324一前187)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鼎盛时期,阿育王石柱,阿育王(公元前

5、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鼎盛时期,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氏,城,华,古史籍记载,华氏城长约15公里,宽约2.8公里,城周围环有宽阔壕沟,护城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皇宫花园养着孔雀,绿树成荫。,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星移斗转,逝者如斯

6、,古印度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存,大象之国,黄金之国,文字印章文字数学阿拉伯数字文字史诗摩诃h婆罗多 罗摩衍yn那建筑艺术阿育王石柱石窟阿旃陀 zhn tu石窟,灿烂文明,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婆罗门编造:从造物神梵天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梵 天,婆罗门(第一等级),吠 舍(第三等级),刹帝利(第二等级),首陀罗(第四等级),祭司

7、贵族,国王、武士、官吏,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掌握神权,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种姓制度,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种姓制度

8、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随着印度社会发展,种姓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社会矛盾。,特点,影响,种姓制度,特点,种姓界限森严;,种姓职业世袭;,种姓实行内婚。,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摩奴法典,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

9、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2008年5月,印度拉贾斯坦邦过半城镇爆发种姓民众展开的暴力示威,有37人在暴乱中丧生。,曾被称为“土匪女王”的普兰黛维因为在低种姓人群中颇有影响而曾当选议员。2001年7月25日,她遇刺身亡。,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引发暴乱不断,贫富悬殊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种姓制度不但在当时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对印度后来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请列举一些生活中关于佛教文化的词语吗?,临时抱佛脚

10、口头禅 普渡众生 四大皆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借花献佛涅槃重生 ,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佛教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

11、,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磐。,佛教创立,降生于无忧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弟子首次结集于七叶树下,无忧树是自尊而出世的象征,菩提树是向善而得道的象征,娑罗树是守信而圆满的象征,七叶树是尚和而传承的象征,得道于菩提树下,教,四,圣,树,佛,材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死后进入“极乐世界”。,1.众生平等是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平等?为什么?,2.在种姓制度下,佛教什么有吸引力?,反对婆罗门,对刹帝利有吸引力(国王、富人),不拒

12、绝低种姓入教,教义通俗易懂,对普通民众有吸引力。,刻苦修行,死后极乐世界,迷惑百姓,利于统治。,受到下层人民的欢迎。,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古印度的国教,并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佛教创立,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佛教发展,佛教小知识,分类,小乘佛教(不拜偶像、自我超渡);大乘佛教(尊奉如来、崇拜偶像,普度众生)。三大教派: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经典,金刚经、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华严经等,节日,佛祖释迦牟尼:浴佛节(农历四月

13、初八,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涅槃节(农历二月十五,纪念释迦牟尼佛逝世)等,古代印度,3.佛教,2.种姓制度,1.发展历程,(1)地理位置,(4)鼎盛时期,(2)早期文明,(3)出现小国,(1)创立,(2)发展,(3)传播,佛教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佛教的传播,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吴哥窟),印度,缅甸,佛教发展,佛教传播,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玄奘取经,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恒河,雅利安人,鼎盛: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维护奴隶主利益,等级森严,世代相袭,释迦牟尼,佛教,众生平等,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