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8760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知录》详细版ppt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经世致用,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学习要点,“经世”的内涵是治理国事,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致用”的内涵是付诸实用,即“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文化渊源,1、秦汉儒家哲学:入世哲学2、秦汉魏道家哲学:出世哲学3、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4、宋明理学: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

2、此形成理学思潮。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经世致用之学,“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

3、,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出处日知录正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顾炎武,顾炎武,日 知 录,顾炎武(1613- 1682),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

4、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被誉为“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的学术,日知录,1、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写书目的:“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 3、体例:笔记体,疏通课文,文须有

5、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曹丕,察,1、察民隐也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4、虽不能察,必以情5、人至察则无徒,1、体察2、仔细看,观察3、考虑4、了解,弄清楚5、精明,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y佞nng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

6、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2. 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3.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正反论证,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1.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4、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内容探讨,内容小结:,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剿袭,谀佞,正 反论 证,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

7、“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内容赏析,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内容赏析,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

8、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文须有益于天下”,1、网上爆料称深圳一小学副校长胡红梅,人长得十分漂亮,头上众多头衔,荣誉证书放满卧室。可是有谁想到她竟会去抄袭山东省淄博市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王爱玲的论文作品,真是天下奇谈。2、李白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3、 论语 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 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 敬鬼神而远之 ”等。,内容小结:,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

9、乱神,无稽,剿袭,谀佞,正 反论 证,著书之难,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 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

10、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就,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3、连辟公府不就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6、荆轲遂就车而去,1、接近,触及2、完成3、就职,任职4、成就5、立即,随即6、登上,上车,而其中小有舛chun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 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

11、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1、论述的问题是什么?著书之难。2、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论证、对比论证。,阅读第二则,讨论思考,3、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内容探讨,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4、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内容探讨,纵议“著书之难”意

12、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内容赏析,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达到吗?作者

13、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武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出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内容赏析,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谈,却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

14、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内容赏析,内容小结,难,自成一家,古人,今人,所未及不可无,力而能传,速而不传,对比,创新,说说用尽心力务实写作,最终名垂后世的成为一家之言的作家,晚年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成佳作。,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 李后主以词苦, 王实甫寄哭于西厢, 曹雪芹寄哭于红楼梦。,文人

15、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z畬sh,潢hung潦lo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jn j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望,1、吾尝跂而望矣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4、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5、先达德隆望尊6、壬

16、戌之秋,七月既望,1、向远处看2、盼望,希望3、观察4、希望5、名声6、望日,农历十五,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 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

17、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1、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文人之多。2、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引用论证,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3、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

18、古今”。,内容探讨,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内容赏析,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

19、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chang3)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时,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下不一,取决于“学与不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本文引用的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内容赏析,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向高潮。刘、

20、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内容赏析,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的话以草木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的话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下面的文字,涉及了当时的三个人物。他认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也无济于世,

21、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内容赏析,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话,再次表明顾炎武崇尚实用的思想。欧阳修对政事的关心,也可看做他对“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观念的践行。 这一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的话虽不多,却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内容赏析,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多,不识经术不通古今,韩

22、愈刘挚扬雄黄鲁直,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器识为先要务实求真,文人不足贵,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的立论区别,不同:著书以著书为话题,正面立论,提出标准,与后人之成书“易”形成对比。文人以人为话题,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真文人少。相同:主旨一致,提倡博学创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这三则如何体现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1、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以记事,揭示民间疾苦,称赞善行。2、著提出著书标准是古人未触及,今人不可缺,主张独创成一家之言。3、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除浮华,追求务实。,课堂延伸,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1)谈谈你对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认识。 (2)谈谈你对自己将来的专业选择和社会现实关系的思考要求:二选一,字数400及以上,内容充实,有理有据,禁止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