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0495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刘 又 宁,国内临床各类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抗菌药物 比例(%)-内酰胺类 50.9头孢菌素类 31.9青霉素类 19.0喹诺酮类 19.6氨基糖甙类 8.4大环内脂类 4.0其他 17.1,青 霉 素 类,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头 孢 菌 素 类,第一代(如头孢唑林)第二代(如头孢呋新)第三代(如头孢哌酮)第四代(如头孢匹罗),非典型-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单环类(氨曲南)头霉素类(如头孢美唑)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头孢烯类(如氟氧头孢),-内酰胺环结构图(1),青霉素主核6-

2、氨基青霉烷酸的基本结构,(:-内酰胺环),-内酰胺环结构图(2),头孢菌素主核7-氨基头孢烷酸的基本结构,(:-内酰胺环),-内酰胺抗生素对抗-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的途径,提高-内酰胺抗生素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使其不被破坏。比如伊米培能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一般不被-内酰胺酶水解,只有非常少见的金属酶(见附表)才能水解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将一种-内酰胺抗生素与其他药物或-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合剂,用另一种药物(大多为- 内酰胺抗生素)或酶抑制剂来对抗、抑制-内酰胺酶,保护原来的药物不被破坏,仍然发挥抗菌作用。其中, -内酰胺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在临床上应用更为普遍。,

3、三种酶抑制剂对不同类型-内酰胺酶抑制能力比较(2),注:1. IC50为50%酶活性被抑制时的-内酰胺酶抑制剂浓度 2. 数据摘自:Bush K,et al.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19,39(6):1211-1233,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内酰胺抗生素/酶抑制剂一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卞西林/舒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内酰胺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的组合原则,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不是任意一种-内酰胺抗生素随便与一种酶抑制剂就能组成新药。两药组合应符合以下原则: -1. 配伍用后毒性不增加但有良好的协同杀菌作用; -

4、2. 两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应非常相似,比如达峰时间、排泄途 径以及在脏器中的浓度与分布等应尽量接近。否则就失去了 二药伍用制成合剂的价值。,超广谱-内酰胺酶,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越来越常见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可被ESBLs水解失去活性。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细菌产生ESBLs的能力有所不同,以较常产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例,其产ESBLs的比例在1350%或更高一般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得越早、越普遍的地区细菌产生ESBLs的比例越高。我国广州、深圳等城市细菌产生ESBLs的现象比较严惩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情况也很显著。有的学者建

5、议,医院内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一旦超过30%,就应当暂停其使用而策略性更换药物。,各类抗生素对产ESBLs细菌的体抗菌外活性(1),各类抗生素对产ESBLs细菌的体抗菌外活性(2),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一些晚近在我国临床开始应用的复合制剂如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对产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抗菌活性(MIC)还比较满意,而应用时间较久的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耐药情况产ESBLs细菌之所以对酶抑制剂耐药,其原因之一可能与ESBLs产量大而酶抑制剂剂量相对不足有关。在此种情况下如增大药量仍可能是有效的。我们的MIC实验结果也表明,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中敏”,提示增

6、大酶抑制剂或复合制剂的用量仍然可能有效。,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内酰胺抗生素/ -内酰胺酶抑制剂头霉素类抗生素(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包括第四代)不推荐使用非-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甙类、喹诺酮类),但也可能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耐药,AmpC -内酰胺酶,AmpC -内酰胺酶的分类,根据其编码基因的存在位置可分为: 1. 质粒型AmpC - 内酰胺酶 2. 染色体型AmpC - 内酰胺酶根据其表达水平是否能被- 内酰胺抗生素等诱导可分为: 1. 诱导性AmpC - 内酰胺酶 2. 非诱导性AmpC - 内酰胺酶,染色体型AmpC - 内酰胺酶,诱导性A

7、mpC - 内酰胺酶:存在于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摩氏摩根氏菌、粘质沙雷氏菌、普罗威登氏菌、耶尔森氏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包菌等菌中非诱导性AmpC - 内酰胺酶:存在于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及志贺氏菌等菌中,质粒型AmpC -内酰胺酶,除DHA-1/2外,其他质粒型AmpC - 内酰胺酶的表达水平不受- 内酰胺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内酰胺抗生素对高产AmpC酶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高产AmpC酶的细菌对大多数-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霉素类、单环类抗生素及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均表现为耐药。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高产AmpC酶的

8、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Sanders CC and Sanders WEJr,J Infect Dis ,1986,154(5):792-800,-内酰胺抗生素对高产AmpC酶细菌的体个抗菌活性,-内酰胺抗生素对诱导性AmpC酶的诱导能力,产AmpC酶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敏感的非-内酰胺类抗生(如氨基甙类、喹诺酮类),但也可能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耐药,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长处,如口服吸收好,临床应用方便,较少有过敏反应发生,抗菌谱较广,组织穿透力强,在肺组织浓度高,对军团菌等细胞内临床应用的主要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培氧沙星、环丙沙星、洛

9、美沙星、氟罗沙星、左氟沙星,其中绝大多数国内已能生产。,应用喹诺酮药物应注意的问题,喹诺酮类药物虽有口服吸收好,临床应用方便,较少有过敏反应,抗菌谱广,组织细胞穿透力强等许多优点,但也有以下不足。 (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情绪变化等发生率较高,严惩时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2)因有潜在催畸作用及影响幼年动物的骨关节发育,孕妇及儿童不宜应用。 (3)虽然MIC比较理想,但一般血药浓度不很高,决定杀菌活性的Cmax/MIC并不十分理想。,应用喹诺酮药物应注意的问题,(4)一些早期开发的药物有较严惩的不良药物相互作用,比如依诺沙星可升高血中茶碱浓度50-60%之多。 (5)在我国

10、某些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发展很快。比如在我院大肠杆菌耐环丙沙星株1990年为3%,1993年迅速上升到34%,而近年多个大医院ICU报告大肠杆菌耐环丙沙星株高达70%以上。因细菌在喹诺酮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此种现象如持续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耐药菌株的迅速增多,也从侧面说明我们一定程度的滥用现象。最近才开始在临床应用的曲伐沙星,在亚洲地区就有21.6%大肠杆菌对其耐药。,喹诺酮的传统分类,喹诺酮的新分类方法,90年代以后开发的喹诺酮类药物,新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在抗菌活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结核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增强。比如环丙沙星

11、等80年代以前开发的典型氟喹诺酮对肺炎链球菌活性与厌氧菌活性较低,不能作为社会获得性肺炎与厌氧菌感染的经验治疗药物,而表中列举的药物大多可首选作为社会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治疗,其中一部分也用作厌氧菌感染的治疗。 一般说新喹诺酮药物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活性没有明显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可能还不如环丙沙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活性与药动学特点:,目前应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其抗菌活性范围主要在于G+球菌、G-球菌、G+杆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除个别新的品种外,一般对G-杆菌无效。以红霉素为代表的传统药物,因其消化道副作用较大,病人顺应性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但此

12、类药物组织穿透能力极强,组织中浓度往往是血中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弥补了血浆浓度不高的缺点;并且,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有利于杀灭在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类(1),分 类 代表性药物 外 文 名 红霉素 rythromycin 甲基红霉素 clarithromycin14员大环内酯 红霉素类 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 氟红霉素 flurithromycyn 地红霉素 dirithromycin15员环大环内酯 氮红霉素类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类,分 类 代表性药物 外 文 名 白霉素类 吉他霉素 kitaxamycin 罗他霉

13、素 rokitamycin 交沙霉素类 交沙霉素 jlsamycin 麦迪霉素类 麦迪霉素 midecamycin16员环大环内酯 醋酸麦迪霉素 miocamycin 螺旋霉素类 螺旋霉素 spiramycin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spiramycin 蔷薇霉素类 罗沙米星 rosamycin,新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与红霉素的比较,几种抗生素的吞噬细胞内外浓度比,新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院外感染的特殊地位,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代动力学得到改善,半衰期延长,组织穿透力进一步增加,口服吸收好,同时减少了副作用及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某些品种,如阿齐霉素,对呼吸系感染的重要致病

14、菌G-杆菌中的流感嗜血杆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院外呼吸道感染致病原组成(%),其他应用领域,近年来,大环内酯类还用来治疗免疫功能不全患者合并的隐孢子虫、弓形体、分枝杆菌的感染。已发现大环内酯类对细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可与其他抗生素合用治疗产生生物膜细菌所致的慢性感染。大环内酯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此类药物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特殊疗效,被认为是缘于其免疫调节作用。,抗菌药物投药间隔的新观点,时间依赖抗菌药物,其抗菌效果主要求取决于血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其投药原则是缩短投药间隔时间,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大多数-内酰胺酶类属时间依赖。,替卡西林药物浓

15、度与对铜绿假单孢菌抑菌作用的关系,时间(小时),细菌数(Log10CFU/ML),浓度依赖的抗菌药物,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药峰浓度,其投药原则是延长间隔时间增大每次剂量,氨基糖甙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属浓度依赖,其他药物如大环内酯,糖肽类,林可霉素及-内酰胺类的碳青霉素类介于时间与浓度依赖之间,环丙沙星药物浓度与对铜绿假单孢菌抑菌作用的关系,时间(小时),CONTROL 0.5MIC 1MIC 4MIC 16MIC 64MIC,细菌数(Log10CFU/ML),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区分,抗感染药物的局限性,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抗生素没问世的时代,细菌感染可自愈或通过其他方法治愈。抗生素品种越多, 抗菌活性越强, 细菌耐药性就越严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必然结果。,因前者是人工的,后者是自然产生的,正是由于人工因素扰乱了微生态,才产生了超级耐药细菌,比如以万古霉素为营养物的超级耐药肠球菌。又如ESBLS在10年前根本不存在,但有理由相信它们最终会象最先发现的-内酰胺酶TEM一样普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