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1607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讨.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更多企业学院:./Shop/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财务

2、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200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二九年十二月说 明1本技术方案是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86号)的组成部分,按照该文件要求组织实施。2本技术方案供各地在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时参照使用。3本技术方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题调研组起草。起草人包括:马嘉翔、田光哲、邢莹、张占峰、

3、李红俊、李光、李伟民、李国林、李星、李继前、沈志和、杨剑锋、杨春明、汪诚、陆春生、明宏、娄权超、柳珈、赵秋颖、唐勤、傅东伟、彭文瑞、鲍亚明。执笔人:汪诚、陆春生、明宏、杨春明。目 录一、名词术语1二、总体设计2(一)总体框架2(二)系统功能设计4(三)信息网络设计5(四)应用软件设计6(五)安全防护系统设计10三、建设方案11(一)建设内容11(二)数据中心建设13(三)信息网络建设15(四)业务应用软件建设18(五)公共服务系统建设32(六)硬件设备建设39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2009版)为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指导各地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4、一、名词术语1、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指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各级地方政府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职能进行优化和整合,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促进就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全国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相关信息数据的获取、共享和整合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基础,涵盖就业工作领域的各项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人员队伍建设、保障制度建设等。2、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指各项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信息技术体

5、系,包括由各类应用软件组成的软件体系,以及技术标准规范和支撑软件运行的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等。3、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应用软件:指针对就业工作的特定需求,为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的应用软件。4、统一数据中心:指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部、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的统一数据中心,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类信息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并作为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开展的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信息安全平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相关软硬件设备和信息资源应纳入同级统一数据中心进行管理。5、信息网络:指支撑各类应用软件运行和数据信息传输的网

6、络环境,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应用共用网络资源。信息网络包括部、省、市业务专网,市域网和局域网等。6、就业服务网站:指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站,包括就业工作网站和公共招聘网站两类。二、总体设计为满足全社会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依托统一建设的数据中心和市域网,建立健全以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应用软件和信息网络,实现各地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的信息联网和业务经办全程信息化。依托金保工程建成的部、省、市三级业务专网,逐步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建设全国统一的业

7、务应用软件和数据交换平台,使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各类应用软件形成有机整体,整合各地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信息资源,最终建成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一)总体框架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应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遵守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技术平台和金保工程建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领域的应用软件体系,完善相关应用软件的业务功能、运行环境和基础设施,支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业务经办,并提供统一的社会化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图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框架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技术

8、框架为基础,通过对金保工程现有应用软件的集成应用,实现各项系统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按照一体化建设的设计思路,在各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需要,对统一数据中心、信息网络及其硬件设备进行扩展和升级,对相关应用软件进行完善,以提高其性能和功能,满足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需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以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最终目标,建设内容包括统一数据中心、信息网络、业务应用软件、运行环境等方面,以及集成相关应用软件、信息资源的建设方案和技术平台。图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二)系统功能设计按照功能结构划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提供

9、业务经办、业务管理、资金监管、社会化服务、异地就业服务、市场监测、决策支持等七项主要服务功能,服务对象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社会公众。图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1业务经办功能。通过业务应用软件建设,整合和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业务处理模式,以统一数据中心为基础,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前台业务经办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实现本地业务处理全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和服务窗口。2业务管理功能。对省、市、区(县)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的行政审批、

10、服务监督和工作管理等职能提供支持,实现业务经办和行政审批的协同处理,并对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对于就业政策补贴性资金的监督管理。根据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和基层平台的各项服务业务处理情况,实现对机构、人员的服务绩效考核管理。服务对象为省、市、区(县)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3资金监管功能。通过就业政策补贴资金的申请和审批管理,实现对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等就业补贴的管理,严格监控就业专项资金的运行状况;对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代管失业保险工作的地区,实现对

11、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管功能,降低基金风险。服务对象包括省、市、区(县)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和失业保险管理部门。4社会化服务功能。通过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道(乡镇)、社区服务窗口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信息发布系统,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介绍服务项目和办理程序,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丰富的社会化服务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5.异地就业服务功能。实现跨地区的就业服务,支持劳务输出、劳务输入等异地业务的办理,实现异地就业信息的采集和信息交换,促进跨地区的劳务信息交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通过社会化服务手段和整合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资源,提供异地就业信息的发布和查询功能。服务对象包括各地公共就业服

12、务工作机构和社会公众。6市场监测功能。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职业供求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监测手段,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地就业状况和市场供求比例,为科学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提供支持。服务对象包括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7决策支持功能。以统一的业务资源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统计、调查以及联网监测等手段,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采集体系,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建立分析模型,开展预警预测和决策分析,为政府有关促进就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以提高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水平。服务对象包括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三)信息网络设计加强地级

13、城市的市域网建设,实现市域网与部、省主干网的联接,建成以金保工程现有的部、省、市三级业务专网为依托,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局域网为主体,以网络应用为核心,多种通信方式并存,跨平台、支持分布式处理的广域网络系统。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网络参照部颁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业务应用共用网络平台。市域网建设方面,确需单独建网的,根据本地业务需求和资金状况,合理选择网络建设方式;省、市联网方式按照各省网络建设方案统一建设,省、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间不得单独建网;部、省联网方案应参照我部相关要求执行。图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结构概念图(四)应用软件设计按照公共就业服务信

14、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在金保工程已建的统一业务应用软件基础上,通过应用软件的集成应用,完成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业务子系统建设。其中,“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指由部里组织开发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的,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前台业务经办提供服务的业务应用软件。1业务经办子系统(1)支撑软件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2)实现方式:以市级集中式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网络延伸到的街道、社区)的各项业务经办,实现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实现辖区内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按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系统功能。(3)部署方式:全

15、国统一开发,各地根据本地业务进行本地化建设;部署在市级数据中心的生产区,建设市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集中式数据库。省级集中建设的,建设省级集中式数据库。省本级直接经办业务的,参照市级部署相关应用系统。2业务管理子系统(1)支撑软件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2)实现方式:按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工作的要求,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业务管理功能,以集中式数据库的业务信息为基础,实现业务申请和行政审批的衔接。通过对业务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支持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监督和工作管理。根据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记录,提供实时的绩效考核评估功能。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业务经办,实现基础数

16、据的采集,由管理机构完成相关操作,并录入审批信息。(3)部署方式:全国统一开发,各地根据本地业务进行本地化建设;部署在市级数据中心的生产区,建设市级集中式数据库。省级集中建设的,建设省级集中式数据库。3资金监管子系统(1)支撑软件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基金监管软件。(2)实现方式:对于就业专项资金的监管,由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支持,通过各项就业政策补贴资金的申请和审批管理,监控各级就业专项资金的运行状况,通过对专项资金的财务、业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代管失业保险工作的地区,通过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抽取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情况,导入基

17、金监管软件,由基金监管软件提供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功能。(3)部署方式: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市(或省)级数据中心的生产区;基金监管软件部署在市级数据中心的交换区。4公共服务子系统(1)支撑软件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就业服务网站系统、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2)实现方式: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大屏幕、触摸屏等终端设备,由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通过各类终端设备提供信息发布、自助式查询功能。就业服务网站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业务经办指南、求职招聘信息发布、网上业务经办、监督投诉等服务功能,编辑人员负责网站信息更新工作,网站系统与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

18、现数据共享,实现网上业务经办与前台业务经办的联动。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支持移动终端设备的查询和短信息服务,电话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信息维护工作,通过电话咨询服务系统能够查询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网站系统和电话咨询服务系统的集成。(3)部署方式: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市(或省)级数据中心的生产区;就业服务网站系统、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部署在市级数据中心。5异地就业服务子系统(1)支撑软件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异地服务总线、异地就业服务系统。(2)实现方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理劳务输出输入等

19、异地业务时,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发起异地服务请求,异地服务总线将相关信息传输到目的地,目的地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据此完成相关业务,并反馈执行结果。异地就业系统提供异地业务的管理功能,保证异地业务的正常处理,并实现异地求职和招聘信息的查询功能。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负责异地业务的受理,记录异地业务的处理情况;异地就业服务系统负责异地业务处理过程的管理。(3)部署方式: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市(或省)级数据中心的生产区;异地服务总线部署在部、省、市数据中心的交换区;异地就业服务系统部署在部数据中心的交换区。6市场监测子系统(1)支撑软件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联网监测软件

20、。(2)实现方式: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单位招聘、个人求职、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领取情况等信息的采集,经过数据转换获取就业登记统计分析、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制度所要求的监测数据,通过联网监测软件实现数据校验、基础统计和上报,以支持对就业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监测。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监测数据的采集;联网监测软件完成数据的校验、基础统计和上报。(3)部署方式: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市(或省)级数据中心的生产区;联网监测软件在部、省、市数据中心的交换区。7决策支持子系统(1)支撑软件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2)实现方

21、式:根据宏观决策的需要,通过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的抽取、转换,生成供决策支持系统使用的原始数据,经过汇总、整理、交换和分析等加工处理,形成决策支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加以分析处理,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负责原始数据的采集;决策支持系统完成对原始数据的汇总、整理、交换和分析等加工处理,实现对决策支持数据库的管理和分析处理。(3)部署方式: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市(或省)级数据中心的生产区;决策支持系统在部、省、市数据中心的决策区。图五、全国统一应用系统分布示意图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22、技术平台和金保工程统一应用软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统一应用软件的系统功能,新建一批应用软件和技术平台做为补充,集成地方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整合各类公共就业服务信息资源,以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为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各项服务功能,需要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见表1。表1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软件系统序号服务功能支撑软件系统统一应用软件/技术平台待建设或完善的全国统一应用软件/技术平台地方自主开发的软件1业务经办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2工作管理3基金经费监管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基金监管软件4社会化服务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就业服务网站系统电话咨询服

23、务系统5异地服务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异地就业服务系统异地服务总线6市场监测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联网监测软件7决策支持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注:表中“待建设或完善的全国统一应用软件/技术平台”,指我部拟建设的全国统一应用软件或技术平台,以满足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五)安全防护系统设计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的要求,完善部、省、市的数据中心和业务专网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建立部、省、市业务主干网络的安全隔离机制,实现多级的安全访问控制;在各级数据中心,实现对应用系统所在网络和关键主机设备的实时监控及入侵检测,加强对重要网段和关键服

24、务器的保护;利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络信任体系实现对公共就业服务应用的安全认证,以及重要信息的传输加密保护和身份认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病毒防范体系;实现对公共就业服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主机设备的冗余备份和灾难恢复;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确保系统安全措施的执行。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安全防护体系、容灾备份中心的建设工作均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相关系统、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参照部里的统一要求,本方案不做具体要求。三、建设方案根据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将地级城市的统一数据中心、信息网络、业务应用软件、公共服务系统及其相关硬件设

25、备作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紧紧围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和发展方向,依托金保工程已建的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和安全防护体系,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项功能,部里将适时启动资金监管、异地就业服务、市场监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的建设工作,制定和发布相关子系统的建设方案,统一研发和部署数据交换平台,以实现各类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一)建设内容本期建设以加强和完善地级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为核心,为建设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奠定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26、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各类应用系统、硬件设备纳入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实现数据中心、设备资源的整合利用。2加强市域网建设,在地级城市建立建成覆盖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并将网络延伸到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站,以及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劳动监察部门。3在地级城市,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市、区和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业务经办,实现失业管理、就业管理、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失业保险、人事保障代理、就业训练和创业服务等各项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并将服

27、务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工作平台。4加强市级就业服务网站的功能建设,拓展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标准统一的公共服务系统,提供社会化服务。5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加强服务于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硬件设备建设,对设备、数据、系统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升级和整合,提高运行效率。6我部负责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工作,制定各类统一应用软件集成方案和技术标准,完成相关技术平台的开发任务,并根据就业工作的有关需求,对金保工程一期已建成的基金监管软件、联网监测软件和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完善;基于金保工程已有异地服务总线,完成异地就业服务系统的相关建设。图六、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分布图本期建设内容涉及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28、、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和硬件设备等方面,本方案在每个方面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指2015年之前各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各地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后,可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逐步完成第二、三阶段的建设工作。(二)数据中心建设通过资源和系统整合,在市、省、部三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及各类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按照全国统一的建设规划和标准,将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开展的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信息安全平台,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应用和信息交换提供统一的信息化保障。在地级城市建设统一的数据中

29、心,集中管理本地(含市本级和各区县)的各项数据和系统,包括服务于各级公共就业机构的应用软件和设施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网络平台,承担信息交换枢纽职能,同时作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专网的组成节点。不需要或不具备条件建立数据中心的地级城市,其所管理范围内的就业服务信息可直接纳入省级数据中心进行管理。在2015年底之前,主要完成地级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将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软件和设备设施纳入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由于软件架构、技术标准、设备兼容性等客观原因,造成应用软件和设备设施暂时不能统一纳入数据中心的,应首先完成交换区、决策区的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

30、的集中管理;待新建系统或设备升级时,纳入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有关市级数据中心软硬件设备要求,见本方案硬件设备建设的相关内容。1第一阶段图七、地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示意图1目前不具备进行信息系统整合的地区,且原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和公共人才服务中心原有业务应用软件均为局域网运行方式的,相关软硬件设备可以暂时部署在服务机构的机房。其中,交换区、决策区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设备均纳入数据中心统一管理,通过高速网络将服务机构的机房与数据中心联通和实现统一管理,并逐步减少分散的机房,提高机房环境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程度。2第二阶段图八、地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示意图2已建全市统一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但公共人才服务

31、中心的业务应用软件仍难以立即整合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部署在数据中心的生产区,公共人才服务中心的业务应用软件可以暂时部署在服务机构的机房。其中,交换区、决策区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设备均纳入数据中心统一管理,通过高速网络实现数据中心与服务机构的联通和管理。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功能,以支持公共人才服务中心的业务经办,将公共人才服务中心的业务应用逐步过渡到数据中心的生产区。3第三阶段将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软件、服务器、数据库、网络和安全设备等软硬件资源,集中在数据中心统一部署和管理使用,建设物理地点集中的数据中心。图九、地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示意图3(三)信息网络建设按照人力资

32、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省市联网和市域网建设,完成省级数据中心与地级城市的联网工作。扩大市域网覆盖面,推动市域网向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延伸。完成部省网络与省市网络的贯通工作,提高部与地级城市之间的直接访问能力,支持各项应用开展。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以金保工程建成的部、省、市三级业务专网为基础,逐步实现部级数据中心与省级、市级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支持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进一步推进市域网建设,扩大联网规模和覆盖面,实现市级数据中心与所辖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网,将网络逐步延伸到街道、社区及农村重点乡镇,并以数据中心为中心,横向联接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

33、创业服务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劳动鉴察部门等。其中能够与社保系统共用场所和线路的,要与社保系统共用;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业务应用分别建设市域网的,要进行网络整合,并统一连入部省市广域主干网。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成局域网,并实现与市级数据中心联网。各地网络系统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劳动保障业务专网IP地址规划方案(劳社信息函20037号)、金保工程部省联网线路调整和部省市网络互联实施方案或金保工程部省联网实施方案(劳社信息函200326号)、部省视频会议系统实施方案(劳社信息函200414号)中所规划的部省市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路由策略、域名、设备命名等规定。未遵守的地区,须尽快调整。有

34、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专网的网络连接方式、网络设置、路由设备命名、网关主机等设备的配置情况、广域网、路由配置、防火墙管理等,按照关于金保工程部省联网线路调整和部省市网络互联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信息函20081号)规定执行。本建设期内,在实现部、省、市三级网络连接的基础上,以建设纵向联接市级数据中心及下属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工作平台,横向联接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劳动监察部门的市域网为主,包括各业务经办点的局域网建设。在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前,市域主干网将租用电信运营商的DDN /FR /ISDN /PSTN线路,主干线路将采用帧中继

35、(FR)通信方式;待其建设成熟后,则利用电子政务外网作为联网平台。对于街道和乡镇、社区和村等基层机构,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可通过互联网、ADSL、ISDN等方式实现与数据中心的联接,或建立VPN虚拟专网。灾备线路部灾备中心节点部生产中心节点资源区内部网VOIP资源区资源区内部网市中心节点内部网市中心节点视频终端内部网资源区省中心节点广域网资源区视频终端内部网资源区省中心节点资源区内部网市中心节点内部网市中心节点广域网资源区内部网备份路由器主路由器图十、金保工程部省市三级网络结构图关于市域网建设的软硬件设备要求,见本方案硬件设备建设的相关内容。图十一、市域网总体结构示意图1第一阶段完成部、省

36、、市三级业务专网建设,市域网覆盖市本级、区级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将网络延伸到所辖区的街道和部分社区工作平台,与市区内的职业中介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察部门等相关业务单位实现网络联接。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全部城市社区和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部分乡镇工作平台,并与辖区内的职业中介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察部门等相关业务单位实现网络联接。3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辖区内所有乡镇和社区,以及部分行政村,并与辖区内的职业中介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

37、、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察部门等相关业务单位实现网络联接。在各建设阶段,市域网的机构覆盖范围见表2。表2市域网的机构覆盖范围建设阶段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相关业务单位市本级区县区级街道社区县级乡镇行政村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注:“”,代表市域网应覆盖所有对应级别的机构或单位; “”,代表市域网应覆盖部分对应级别的机构或单位。(四)业务应用软件建设在地级城市建成统一的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业务应用软件,即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设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和公共人才服务的业务整合,重构业务流程,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项前台业务的计

38、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实现本地各项服务与管理的全程信息化,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前台的工作管理和业务经办,提供实时的数据统计功能,并为异地就业服务和网上就业服务奠定基础。逐步实现从柜台式服务向一站式服务、从属地服务向异地服务、从前台服务向自助式服务转变。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全市集中式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依靠市域网,实现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业务经办全过程的管理,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市本级、区县、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支持异地就业服务信息交换、监测信息交换、网上业务经办信息交换、市本级与业务相关单位的横向信息交换等。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指标按照部颁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进行

39、设计,并与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指标体系保持一致,以保证与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基本信息的数据共用。按照金保工程统一应用软件的实施办法,各地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以我部研发的统一应用软件为基础,完成本地化实施工作,实现基本信息统一入口,各业务子系统共用基本信息,并实现与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劳动监察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1数据分布策略以地级城市为单位,在统一数据中心建立集中式业务资源数据库(以下简称生产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市级交换资源数据库(以下简称交换库)。生产库中包括当地全部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等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和业务信息,其功能是支持本地的

40、前台业务办理。生产库的信息随前台经办而实时调整。市级数据中心将当地生产库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行综合和筛选,过滤过程性数据,保存结果性数据,形成本市市级交换库。该交换库是对生产库的备份,用于支持本地的决策支持、公共服务、本地区内的数据交换和上级的信息监测。建设全省集中式业务应用系统的地区,以及省本级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数据分布方面可以视同地级城市。2系统功能结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如下子系统: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失业管理子系统、就业管理子系统、就业援助子系统、职业介绍子系统、失业保险子系统、就业训练和创业服务子系统、就业扶持政策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代理子系统、工作管理子系统、外

41、部系统信息接口子系统、综合统计查询子系统。其中,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处理各子系统共有的基本信息,处理结果为各子系统所共享。其他子系统各自处理相对独立的专项业务。(1)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建立单位基本信息和个人基本信息;实现对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的管理,对单位的合并、分立、转移等情况进行登记,对个人基本信息的变更进行管理;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认定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组织、就业训练基地等单位和组织进行管理。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单位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并为统计分析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各业务子系统之间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的数据共享,保证基本信息的一致性和唯一性。(2)失业管理子

42、系统失业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为城镇新生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手续,登记失业状况信息;确定失业人员的失业时间;出具失业证明,帮助登记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待遇;委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动态管理;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尽快就业;掌握登记失业人员享受就业政策、就业待遇和就业服务的情况。失业管理子系统管理的失业信息,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掌握辖区内失业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制定就业扶持政策的主要依据。失业人员登记失业信息后,可以免费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培训等就业服务。根据就业服务情况,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相关

43、补贴。失业登记是申领失业保险待遇的前置条件,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失业登记信息核发失业保险待遇,拨付登记失业人员接受培训和职业介绍的相关经费。(3)就业管理子系统就业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管理个人的就业记录;个人通过自谋职业、单位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就业的,登记相关就业信息,变更就业、失业状态;登记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情况,确定就业时间、用工方式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间和方式;对城镇、农村人员、外来人员进行就业管理;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政策补贴提供依据。本项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掌握各类劳动者就业情况,为组织和管理劳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制定和执行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就业管理

44、与失业管理实现联动,同一管理对象只能处于就业状态或者失业状态,不能同时存在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失业信息,或一条以上的就业信息和失业信息。就业登记信息可供社会保险机构参考,实现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费用征缴的联动。实现就业登记与合同备案、劳动监察的业务协同。(4)就业援助子系统就业援助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登记认定就业援助对象并实现动态管理;管理援助对象的帮扶记录;登记认定零就业家庭并实现动态管理;管理零就业家庭的援助记录;开发适于困难就业人员的公益性岗位;收集适于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活动,记录援助对象的参与情况;跟踪援助对象的就业状况和享受政策情况;管理就业扶持政策,设定辖区内就业援助政策的标准。通过

45、与各子系统的业务联动,按照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实际情况,就业援助子系统自动确定辖区内就业援助对象,并将帮扶任务分配至援助对象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机构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为就业援助对象制定援助计划,登记岗位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培训、职业指导、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帮扶情况,并形成帮扶记录。根据本地区空岗信息,广泛收集适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信息;开发公益性岗位,并向援助对象进行推荐;指导援助对象及时参与本地区组织的各类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帮助其尽早实现就业;记录援助对象的参与情况,跟踪辖区内援助对象就业、享受政策等情况。按照本地区就业扶持政策的有关要求和标准,确定援助对象可以享受的政策和待遇,指导其申请待遇,并反馈审批情况。(5)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