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2357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2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历史-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人教新课标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为基本依据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9月开始进入了实验阶段。到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都加入了新课程的实验。在不断扩大的实验过程中,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对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2011年底标准(实验稿)修订稿向社会公布。修订稿标准(2011年版)从深化课改角度对课程意义、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有了新诠释; 在体例上由原来主题与通史二重呈现变为通史结构为主,强调历史课程的时序性与线索性,解决了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

2、题; 在内容上增添了一些时代性强,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本来属于主干知识而被忽视的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历史课程义务教育目标的意志与要求的具体体现。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他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我们在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内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标准2011是国

3、家对中国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学生在历史学科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对所有学生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普及性) 第二,标准2011是编制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但不是对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规定。(简约性) 第三,标准2011是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历史学科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内容) 第四,标准2011虽然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

4、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弹性),一、历史课程标准的内涵,一、历史课程标准的内涵,二、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特点,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继承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征。2、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3、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4、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地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个横向目标,并与课程内

5、容中规定的纵向的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5、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6、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7、“实施建议”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活动、评价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留有更大的创新空间。,二、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特点1、在“课程性,三、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变化,(一)对历史课程教育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此次修

6、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样,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历史教育又有它的独特性,那就是:它是在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中,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 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悟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7、代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拓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三、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变化(一)对历史课,(二)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修订 1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 对 “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以及教与学的创新。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进行了较大调整。修订后的历

8、史课程标准保持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划分,但对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种设计符合国际上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普遍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总体框架设计和内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

9、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从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编排获得了广泛的肯定。,(二)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修订,2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与发展 保留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横向上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维度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具体为:,新旧课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新旧课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分析都强调掌握基,新

10、旧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新旧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分析都强调了通过,新旧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新旧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分析都强调,新旧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接上表),新旧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接上表)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3对课程内容的修订与发展 这一部分的修订较大,主要做了四方面的修改。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

11、展的总体趋势;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三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第二,对原课标的有些课程内容合并、分解,要求更加具体清晰。现对中国历史做重点说明。,3对课程内容的修订与发展,中国古代史新旧课标部分课程内容要求比较,旧课标 旧课标1.(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第三,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历史课程

12、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注:带括号为知识点、未带括号为条目 ),第三,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历史课程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注:带括号为知识点、未带括号为条目 ),历史课程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注:带括号为知识点,通过删除、增加内容,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编排具体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减少了47个条目,增补了24条目和多个知识点,实际减少了23个条目。删除一些繁难、偏旧的条目,减少的条目一半以上是由于条目合并而减少,还有因模块调整而变化的内容;减少的知识大都是科技文化方面

13、的有关条目,增加的内容却是包容量很大。 第四,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历史课程标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通过删除、增加内容,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4对实施建议的修改与发展 在“教学建议”中,此次修改的重要发展是概括地提出了七点建议,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1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评价建议”中,此次修订的最大发展是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突出的发展是扩大了教材的范围,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并进而区别了它们之间的不同功

15、能:“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学图册属于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与教科书配套的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主要作用是提出怎样利用教科书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参考方案和必备的资料。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是提出了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四项原则。,4对实施建议的修改与发展,四、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关注,(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 在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

16、“课程内容”的中国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内容。在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从l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等内容。为保证上述内容的教学,适当压缩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四、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关注(一)进

17、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 适当弱化学习主题,采取编年体的“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历史的时序发展中,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 在“课程内容”中,更明确地强调把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之中。 如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以文成公主人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8、”,“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现代史部分,要求学生“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二)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次修订工作本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力图使历史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注重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

19、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提出“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通过中国现代史的讲述,要求学生“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通过世界现代史的

20、讲述,要求学生“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等等。,(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四)注重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为继续落实这一精神,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

21、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中,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四)注重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此次修订工作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发展规律,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重新编写课程目标,力图使目标更加明确,更适应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第二,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强调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

22、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中,都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三,在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方式,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第四,针对不同的年级,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要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谢谢!希望交流!,谢谢!希望交流!,感谢聆听,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