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4147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矿山工程方案34.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设计方案中国矿业大学感知矿山研发中心徐州市物联网产业研发中心二一一年一月1 项目概述1.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概念有许多,2010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附录中给出的物联网解释比较具有权威性。中国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邬贺铨院士对这个物联网的概念又进一步做了修正:“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需要联网的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网络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应用”。这个概念不特意指明国际互联网,明确提出是需要联网的物体,同时强调物联网是网络的延伸和扩展应用。这就非常清楚地将行业应用

2、涵盖在物联网内,更为适合当前物联网的发展。感知矿山物联网主要就是依据这个概念来进行设计和规划的。1.2我国煤矿生产现状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约占73。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仍会占中国能源消费的50%以上,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不会改变。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本应占有优势,但由于我国煤炭储存条件复杂,煤矿自动化水平低,井下用人多,生产安全监控系统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功能单一,再加上管理等因素,使得生产成本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百万吨死亡率大大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煤

3、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矿山企业在各种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对保证矿山的安全和正常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下,无法根除各种安全隐患,矿山灾害时有发生。现有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由于生产厂商和系统建设时期不同,各个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通信协议和接入技术,系统之间的数据结构差异很大,呈现多源性和异构性。由于矿山开采的对象矿床是分布于三维地理空间、并随着开采进程不断变化着的地质实体,矿山安全生产的一切过程都离不开三维空间,无论是矿层、构造等地质实体,还是纵横交错的井下巷道系统和各种监测监控信息都具有空间属性。不仅如此

4、,矿山生产活动又是始终处于一种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之中,所以反映其实际状态的各种数据,如果得不到有效集成,就只能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同时探测同一地质实体的多数系统只能对其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简单转换、存储、显示和打印,而面向同一地质实体同时探测到的多源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地综合利用,更谈不上有效地为煤矿安全提供决策依据。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和赋存地质条件的恶化,使得深部煤炭开采的力学环境、岩体组织结构、基本力学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与浅部明显不同,导致冲击矿压、顶板大面积来压和采空区失稳等动力灾害事故明显增加,已对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造成严重威胁。在重大灾害的预测方面,缺少实时、在线、连

5、续的监测预警装备。“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分开。对煤矿安全生产而言,在“物联网”时代,瓦斯、CO等各类传感器、电缆、电气机械设备、钢筋混凝土等等,所有这些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基于物联网络可以对煤矿复杂环境下生产系统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更加实时有效的协同管理和控制。物联网概念为建立煤矿安全生产与预警救援新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煤矿生产中人员安全环境的感知问题,解决矿山灾害状况的预测预报、减少或避免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解决安全生产的智能控制;矿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潮流以及研究的核心

6、内容是什么;如何形成产业标准等。这都是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2感知矿山物联网总体目标与特征2.1感知矿山物联网的概念及目标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感知矿山”是通过各种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可视化、数字化及智慧化。其总体目标是:将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信息管理等与现代采矿及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相结合,构成矿山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

7、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2.2感知矿山物联网的特征近些年在矿山提出过许多概念,如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矿山、智能矿山等,而“感知矿山”是在综合了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全面、动态、详尽地描述真实矿山。比如说,在开始提数字矿山时,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解释数字矿山与地理信息系统不同,是要将矿山生产过程、矿山安全信息集成在内的;在开始实施矿山综合自动化时,又在花时间去解释要有统一的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地理信息系统也是综合自动化中的一个重要平台,还要解释网络化控制是一种分布式控制等等。而在物联网矿山的概念下,这些都不需要去作任何解释。这是由于物联网本身就是

8、基于统一网络的应用;物联网本身就是要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下实现定位的应用;物联网本身就是控制与网络一体化的应用;物联网本身就是分布式应用等等。此外,物联网还明确提出了物与物相联的概念,而在以前的数字矿山等诸多概念中,基本是人与人、人与物相联的概念为主。因此,对矿山移动物体的监控,相对较弱。而煤矿移动作业过程的监控正是矿山生产的特点,物与物相联需要更大范围的无线自组网的能力,需要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感知能力。综合自动化实现了将煤矿各种监测监控子系统集成到一个平台里,实现了煤矿生产与安全系统的网络化监控,这为实现感知矿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综合自动化系统基本是矿山原来各种系统

9、的简单集成,比较好地做到了减人提效,但矿山集成网络的价值没得到应有的提升,也没有给矿山安全带来明显的改善。以太网发明人之一迈特卡夫曾预测网络的价值是与联网的设备数的平方成正比。煤矿综合自动化将众多子系统联接到了总体网络上,实现的基本还是原来各分立的子系统的功能,没有实现1+12。而利用物联网应用平台技术,提高集成信息的价值;利用移动感知技术,提高煤矿安全信息的感知能力。这是感知矿山物联网的目标。因此,感知矿山物联网应用不是简单的矿山综合自动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矿山综合自动化,使其更加适应矿山的真正需要。这正像物联网应用是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上,来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互联网的应

10、用。2.3 感知矿山建设的核心问题-三个感知为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感知矿山是在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三个感知。即:l 感知矿工周围安全环境,实现主动式安全保障;l 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实现预知维修;l 感知矿山灾害风险,实现各种灾害事故的预警预报。感知矿山建设应以三个感知为重点突破点,对煤矿安全信息感知采集技术、煤矿信息融合、识别与协同技术、煤矿传感网控制技术、煤矿传感网络安全生产、预警、灾后重构再生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形成完备的基于自有技术的矿山物联网体系。矿山灾害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均具有未知性,并且矿山处于动态开采过程中,要感知这些灾害产生的前兆信息,只能采用符合矿山生产特点

11、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可移动、自组网的信息采集方式。需要研究矿山物联网关键技术,构建动态的感知煤矿灾害状况、感知设备健康状态、感知人员安全环境等信息感知与处理平台。3 项目设计依据l 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设计规范l 智能调度室装备规范l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气设备要求GB 3836.4-2000l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12000l 矿用一般型电气设备GB 1217390l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 20990l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 11587l 电力系统通信管理规程DL/T54494l 企业供配电系统

12、节能监测方法GB/T 166641996l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SOO5593l 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O7O94l 煤矿监控系统总体设计规范l 矿井防灭火规范 MTT 6981997l 矿井通风及安全装备标准MT/T 501696l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l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l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GB501662007 l 矿山安全条例l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992 l 煤炭工业选煤厂设计规范MT 500794l 软件开发规范DZ/T 01691997l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维护性管理GB/T 143941993l

13、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l 安全技术防范规程工程程序技术规范GB 503482004l 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4 感知矿山示范工程总体规划感知矿山示范工程是在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三个感知,形成完备的基于自有技术的矿山物联网体系。4.1 感知矿山系统规划原则(1) 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设计开放的感知矿山信息系统。系统设计起点定位要切合实际,做到标准要高,既保证目前应用的需要,同时保证将来系统扩展和提升的需要。真正起到示范作用。(2) 以东升、金宏煤矿为主,预留到集团和到物联网中心的信息接口。(3) 明确感知矿山应用主体,找准重心,重点突破,实现点面结合。

14、(4)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降低系统应用成本。总体规划要尽量将已有系统的信息孤岛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已有的硬件设施。(5)感知矿山系统设计要本着为需求设计的思想进行设计规划。(6)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总体规划要根据感知矿山的需求及远期目标进行,分步实施要根据资金、人才等资源条件,合理分配项目实施阶段,循序渐进,避免盲目投入。4.2 感知矿山的三层结构模型图41 感知矿山物联网应用模型物联网是典型的以应用为驱动的网络技术,因此,基于应用目的提出感知矿山物联网总体设计模型。由于综合自动化及数字矿山模型在我国煤矿企业己经有众多的实际应用,感知矿山物联网的建设应该建立在这些己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己

15、有的经验和系统,而不是全盘推翻,另搞一套。因此,感知矿山物联网的模型势必与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的模型有很紧密的联系。感知矿山物联网应用模型如图41所示,这是一个三层结构的模型,感知矿山的总体目标已经很好的体现在模型中。4.3 三层结构功能设计4.3.1 感知与控制层根据煤矿作业的特点,本层由两层网络组成,骨干传输网和感知层网络。(1)骨干网功能与要求:骨干网为网络化的煤矿监测与控制系统、语音信号及视频信号传输与管理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在此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基于统一网络的多子系统监控系统、语音通信系统和多路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在调度指挥控制中心监控煤矿井上、下安全生产全过程,并通过网络将其传输到

16、煤矿各科室和局调度中心。骨干传输网与矿山综合自动化骨干传输网基本相同,使用防爆1000M工业以太网。对骨干网的总体要求:煤矿各种信息均能融入骨干网进行传输,即能实现矿山的三网合一;快速环形冗余网络故障重构时间严格小于300ms;对各监控子系统可建立虚拟专用网,保证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运行;系统模块化具有的热插拔结构适合煤矿的不间断生产和维护、维修的需要;可实现有效的流量限制,防止广播风暴对控制系统造成灾难;系统统一的编程组态方式,降低对煤矿用户专业知识的要求;丰富的网络管理和诊断功能,便于故障定位和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例如:采用西门子网管型Profinet工业以太网协议,以X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硬

17、件为基础的实时环形冗余网络结构作为全矿井各生产子系统的综合传输平台。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提供了对网络的控制和监视,通过SNMP查看各种网络状态,包括收/发的字节数、收/发的帧数、错误数与端口状态等,保证服务质量(QoS)、虚拟局域网(VLAN)、端口镜像、IGMP Snooping、冗余与SNMP等功能的实现。(2)感知网功能与要求:主要是无线网络。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与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均需要移动的感知。引发矿山事故的灾害源如瓦斯、矿压、透水等均散布在尚未开采的地层中,且具有流动性,开采扰动会造成它们相对集中,演化为灾害前兆事件。但随着开采的进行,灾害源集

18、中的地点、强度、显示度、危害程度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灾害事故的产生却具有突发性。显然,无法用固定的接触式传感器直接监测灾害源,只能通过对前兆事件发生时通过地层传播出来的物理量(如电磁幅射、声发射等)进行监测和识别、处理,但传播这些物理量的地层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随时能移动的无线分布式感知手段。煤矿生产是移动作业,人员、设备、车辆等集中在巷道中,随着煤矿生产的进行,这些巷道及设备位置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移动感知监控正是矿山生产的特点。各种无线接入网络,如WiFi、Zigbee等是构成感知层物与物相联的主要技术,具有自组网功能的无线网络,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这一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感知层网络通过

19、无线网关分段接入骨干网,实现井下主要工作区域的无线覆盖或全覆盖。感知层网络除用于各种需要分布式移动监测,如矿山灾害监测、移动设备监控外,还用于个人安全信息的无线接入,并可扩展为移动语音及视频提供传输通道。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相比,感知矿山物联网在感知层更多的是分布式感知与控制,而综合自动化系统更多的是如何将子系统接入骨干网。感知与控制层主要实现矿山生产与安全过程中各种传感与控制信息的采集与施用。4.3.2 信息集成与MES层信息集成与MES层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信息集成网络系统,包括调度指挥控制中心以太网,互为冗余的I/O服务器组和数据服务器集群。服务器集群通过1000M工业以太网骨干传输,采集全

20、矿生产、安全等全部信息,将信息集成到控制中心,进行各种智能信息处理,如信息融合、信息挖掘等等。服务器上的重要历史信息能够保留一年或更长时间。另一部分是在信息集成基础上的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包括在调度指挥控制中心以太网上,设计多台操作员站,操作员站完成对子系统的监控:如综采工作面监控子系统、主运输集控子系统、地面供电监控子系统、井下供电监控子系统、主通风机在线监控子系统、安全监控子系统等各种子系统的监控。以及煤矿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根据煤矿生产流程,当某个实时事件发生时,MES对此及时做出反应、报告,并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指导和处理,减少

21、煤矿企业内部没有附加值的活动,有效地指导生产运作过程,提高生产力、生产安全性、改善物料的流通性能、又能提高生产回报率。MES需要与计划层和控制层进行信息交互,通过企业的连续信息流来实现企业信息全集成。本层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统一的数据仓库平台。各种系统的数据应有统一的数据描述形式、统一的数据处理格式和统一的数据管理方式,便于信息的挖掘和融合。例如,对矿山进行安全运行评价,需要监测监控系统的数据、通风系统的数据、矿压监测的数据、地下水位及涌水量的数据等等,如果各系统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描述形式和存贮方式,信息挖掘与融合将是一句空话。由于数字矿山子系统众多,将来的发展需要对各子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数据

22、挖掘,因此,从一开始就利用数据仓库具有海量数据存储的能力,利用OLAP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强大的多维数据分析,为实现决策支持功能提供条件。4.3.3 管理决策与应用层管理决策与应用层主要是各种软件应用模块。矿山及相关现象的信息在中间层得到提升后,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些信息去动态详尽地描述与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管理决策层的各种软件应用模块就是这种目的的具体体现。根据矿山的具体应用不同,这些模块是可增减的。通过企业Intranet网络,矿山各个职能部分可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如:矿山安全生产评价与监管;煤矿灾害预警与防治;煤矿供

23、应链管理;大型设备故障诊断;矿山资源环境控制及评价等。4.4感知矿山示范工程建设内容感知矿山示范工程本着统一设计,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整体项目设计目标是建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骨干网络平台、无线网络平台),结合“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实现井下工人精确定位、周围安全环境感知;使东升、金宏煤矿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现井下和地面各个生产系统和大型机电设备、供电系统、管网等的监控及诊断,即设备工况感知;使矿井生产安全可靠,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即矿山灾害风险感知;实现全矿井的各种数据采集,使生产调度、经营管理、决策指挥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实现企业

24、的经营、生产决策、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等信息的有机集成,达到减人增效和提高矿井安全水平的目的。4.4.1 示范工程建设总体内容示范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的几大方面:l 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建设全矿井安全、人员、设备的感知集成平台,实现全矿井地面远程监控,包括集群服务器、数据库平台、集成软件平台建设等。l 感知矿山网络平台建设:包括井上、井下1000M高速工业以太网和调度指挥控制中心工业以太网建设;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覆盖煤矿井下,并与1000M工业以太网相结合的无线自组网系统(实现人员管理、无线语音、无线数据、无线视频的统一平台),保障出现故障或灾害情况下通信链路的通畅。l 人员安全环境感知:集成

25、现有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矿工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感知、实现与矿工的双向信息传输。l 设备健康状态感知:对井上、井下各生产及辅助系统的远程监控,减少井下操作人员,对矿井主要的生产与辅助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控(胶带机、排水、变电所、通风机房、压风机房无人值守,提升系统远程监控,少人工作面监控);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实现预知维修。l 矿山灾害风险感知:包括煤矿灾害预警与防治,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决策管理等。4.4.2一期工程建设内容l 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建设全矿井安全、人员、设备的感知集成平台,实现全矿井地面远程监控,包括集群服务器、数据库平台、集成软件建设等。l 骨干网建设:包括井上、井下10

26、00M高速工业以太网和调度指挥控制中心工业以太网建设。l 感知网建设: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覆盖煤矿井下,并与1000M工业以太网相结合的无线自组网系统。l 人员安全环境感知:新型基于无线覆盖的移动双向数据信息终端在煤矿井下应用。l 对井上、井下各生产及辅助系统的远程监控,减少井下操作人员,对矿井主要的生产与辅助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控(胶带机、排水、变电所、通风机房、压风机房无人值守,提升系统远程监控)。l 工业电视及大屏建设。4.4.3 二期工程建设内容l 三维GIS(煤矿安全生产仿真环境)平台建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矿井集成监控系统,研制一个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综合管理的软件

27、系统平台。l 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实现矿山主要运转设备工况分析、预知维修。l 矿山灾害风险感知:包括煤矿灾害预警与防治,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决策管理等。l 对采煤工作面及掘进面的主要运转设备监控进行攻关,实现无人或少人工作面。5示范工程集成平台建设调度指挥中心是感知矿山系统中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因而它又是一个信息中心。对于感知矿山来说,它就是一个“管控一体化”中心。在感知矿山示范工程建设中,调度指挥中心的功能与原来生产方式下的单纯的调度室相比得到了大大加强与扩大,各种系统的信息均通过综合传输网络送到调度指挥中心,是感知矿山的上层集成平台。通过示范工程集成平台建设,解决原矿山各系统相对独立、信

28、息孤岛问题;解决异构系统接口问题,形成统一的矿山集成平台标准。集成平台建设包括硬件平台建设和软件平台建设。5.1硬件平台建设图5-1 调度指挥控制中心设备布置图1) 设置1台服务器用于应用程序开发、部署、维护及管理的一种基础架构。2) 设置1台I/O服务器,采集全矿生产、安全等全部信息,并提供给以太网上各个操作员站,各个工作站对全矿子系统的控制信息也由服务器,经由工业以太网上相应节点发送到被控子系统。3) 设置1台WEB服务器,负责Web发布,把信息传送到局域网。4) 设置1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存储全矿安全、生产等信息,产生实时和历史数据库,供管理网数据查询与分析5) 设置1台定位

29、服务器,实现对矿井人员位置信息的采集及定位计算。6) 设置4台工作站,用于监控各个子系统的工况、设备的状态、控制各种设备的运行。7) 设置1台工程师站,负责全部控制系统的组态和维护,工程师站由经过专门培训过的工程师操作。8) 设置1台硬件防火墙负责将监控网络与煤矿局域网隔离,以保证监控网络的相对独立。9) 设置1台核心工业交换机实现整个矿山安全、生产信息的交互。10) 配置容量30kVA,后备时间不小于4h的UPS电源设备。5.2软件平台建设软件平台确保煤矿所有安全生产、人员、设备、管理信息等复杂异构信息在一个统一网络平台上运行,在异构条件下进行联通与共享,能够使不同功能的应用系统联系起来,协

30、调有序运行,使各自独立的监控系统信息实现共享。5.2.1功能结构软件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接口、控制命令输出接口、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存储、通信状态监控与报警、实时报警与预警、数据报表与曲线。具体功能接口如图52所示。图5-2 统一平台功能结构模型(1)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将各种安全生产实时数据、人员井下位置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环境安全实时信息等实时信息通过实时数据库功能快速存储。(2)异构系统数据的接入。将煤矿现有各种系统按照统一协议规范,设计协议转换接口。利用现有的具备OPC、ODBC等接口功能的系统,直接将数据接入到实时/历史数据库;对于非标准接口的系统,按照指定的CV

31、S协议进行转换。(3)实时数据显示。 安全生产及设备数据:具有实时值、时间、位置,相关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基本信息显示功能,具有关联信息查询功能; 人员信息:具有人员位置、时间实时显示功能,具有人员复杂信息查询功能; 环境感知数据:具有区域数据的实时值、时间显示功能。(4)数据联机分析。根据一段时间范围内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数据分析,预测数据的发展趋势;综合人员、环境、设备的持续工作和变化状态,通过引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来预测人员和设备的健康状况、工作状态,预测环境的安全态势;根据各种实时数据对区域信息、人员信息、设备信息进行预警和报警提示功能。(5)数据报表功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各种复杂的查询,提

32、供跨系统的关联数据查询、筛选、分析功能,按照生产需要提供标准规范的统一数据报表打印功能;支持报表的EXCEL的数据导出功能。(6)曲线功能。按照组态原则绘制实时、历史曲线。(7)智能数据决策辅助支持。引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数据处理技术,在复杂数据环境中智能搜索符合特殊条件的各类数据,利用数据本身的内联关系进行人员定位、设备故障、环境安全的智能分析检测,为高层决策提供更客观全面的技术支持。(8)通信状态实时监测。监测多系统在接入过程中的数据、通信状态。(9)预留标准开放接口。5.2.2 软件平台设计图5-3 软件平台模型根据示范工程要求及东升、金宏煤矿实际,建立软件平台模型并就此展开

33、设计规划,以确定软硬件组成。软件平台主要由5大部分组成:1) 数据输入接口。标准的OPC、ODBC实现与已有系统衔接;此外制定符合标准规范的CVS输入接口。 2) 数据中心。包含工业历史数据库和商务数据库Sql Server两部分,其中工业历史数据库主要负责对符合标准规范的现场的工业控制实时数据经过压缩处理。3) 应用系统。在建立统一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不同需求的应用服务。如:生产调度子系统、GIS与VR子系统、安全信息管理、灾害预防与防治、运销管理、材料与设备管理、办公自动化、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等若干面向应用的子系统。4) 数据输出接口。根据各监控系统的反馈控制需求,按照标准协

34、议规范,提供标准输出接口。5) WEB SERVER。为各应用系统的数据显示与控制提供WEB服务功能。6感知矿山骨干网络平台建设图6-1感知矿山网络结构图图6-1所示是感知矿山示范工程系统实施示意图。根据感知矿山模型的要求,系统由三层结构网络组成。骨干网为1000M工业以太环网,以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光纤网络某点断开,网络也能照常工作,而且系统能及时诊断出故障点以便维修。敷设光缆根据环网需求和冗余性选用单模阻燃光缆。它理所当然是三网合一的系统,除接入各种监测监控系统外,将有线IP电话、无线移动电话、人员定位系统、数字视频系统都接入网络。主干网通过工业级交换机为全矿地面及井下

35、各个子系统提供方便灵活的工业以太网接口。图6-1中感知层网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感知层网络通过无线网关分段接入骨干网,实现井下主要工作区域的无线覆盖。感知层网络除用于各种需要分布式移动监测,如矿山灾害监测外,还用于个人安全信息的无线接入,并可扩展为移动语音及视频提供传输通道。调度指挥控制中心以太网,设计互为冗余的I/O服务器组和数据服务器集群,并设立相应的操作员站。服务器集群采集全矿生产、安全等全部信息。服务器上的重要历史信息能够保留一年或更长时间。在调度指挥控制中心以太网上,设计1台工程师站,工程师站负责全部控制系统的组态和维护,工程师站由经过专门培训过的工程师操作。在调度指挥控制中心以太网上

36、,将设计4台操作员站,各个操作员站实现对全矿子系统的控制,其中控制信息也由服务器经工业以太网上相应节点发送到被控子系统。地面调度控制中心的操作员站完成矿山各系统的监控、人员安全感知、设备健康状态感知等。7感知网络平台建设煤矿井下移动设备、人员、及矿山灾害的分布式监测均需要无线网络,这包括无线语音、无线数据、无线视频等信息的传输。其用途包括:设备工况监测监控、灾害环境信息监测、人员定位、机车管理、语音通信、工业电视等,形成一个完善的无线感知平台。7.1总体结构设计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体积小、数量大、布置灵活、不需单独供电、不需要专人维护等特点,将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矿山,实现矿山的完全感知,是利用无线

37、节点的多样性和无线网络覆盖广的特点,将矿山的设备信息、环境信息、井下人员信息与定位信息及时地传输给地面监控中心,不仅可以摆脱现有有线网络线缆的束缚,还可以填补现有矿山监控系统的诸多漏洞。无线感知矿山传感网的设计主要是对图4-1中地面和井下骨干网的无线网络部分进行改造,主要依托千兆骨干环网布置分支交换机和无线基站,利用无线基站实现矿井的覆盖,利用无线技术的带宽高、传输速率快以及网络可靠性高等特点,为井下视频、VOIP等技术的实现搭建基础平台。设计的感知矿山传感网系统示意图如图7-1所示。图7-1 矿山传感网络设计示意图井下系统的无线基站,交换机均采用本安型产品,井下网络通信系统的传输介质主要由光

38、纤和电缆组成。因井下巷道为一狭长空间,无线网络的汇结必须通过矿用本安型以太网延长器或光纤耦合器进行延长到分支交换机。每个分支交换机可管理6-8个无线基站,交换机再通过光纤连接到井下的骨干环形网络中,从而完成井下无线系统的主要拓扑结构;在井上部分,需要为无线语音平台加入语音服务器、为无线监控平台加入管理服务器、为定位信息提供定位服务器,以及与Internet相连的web服务器等,从而完成整个网络的管理与信息处理功能。由于无线基站(AP)选用可支持WIFI(IEEE802.11n)的设备,井下各种支持WIFI协议的终端,如身份识别卡、无线摄像机、WIFI手机等,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入到井下骨干网中

39、,各种终端产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骨干网络传输到井上,由管理服务器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和显示,达到井下无线产品综合监控和管理的目的。7.2无线覆盖方案设计井下无线系统的搭建主要是利用本安交换机、光纤耦合器、本安以太网延长器以及无线基站完成整个矿井的无线覆盖。无线覆盖工作主要由无线基站完成,根据井下环境布置大量的无线基站,利用无线基站的覆盖范围来保证所有无线终端的信息都能够被基站所接收,基站与本安交换机通过本安以太网延长器或光纤耦合器,将接收到的终端信息发送给交换机,交换机通过光纤耦合器接入井下光纤骨干网,从而将终端的信息传输给骨干网络,进而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如果无线基站与交换机距离过远,或者不方便

40、计入骨干环网时,如分支巷道、斜井等环境,采用总线延长器或光纤耦合器将无线基站与骨干网相连;为了节省有线传输资源,基站之间先通过无线MESH的方式多跳来传输数据,最终汇接到无线根基站,再通过有线资源连接到网络。井上部分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井下无线网络所采集数据,根据不同的应用选择服务器,由于我们所设计的无线定位和无线环境感知系统构成,因此,我们选用无线定位服务器和无线数据控制服务器通过核心交换机接入地面骨干网,完成对井下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信息的实时性。(1) 无线覆盖安装示意图无线覆盖设备安装示意图如图7-2所示。图7-2 井下无线设备覆盖示意图8人员安全环境感知煤矿井下个人周围安全环境监测系统

41、是实现矿工主动式安全监测的方法。个人安全信息监测系统由双向个人信息终端、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络、应用管理平台组成。结合现有的电子矿图实时显示整个矿井以及各个盘区、煤层的人员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指定人员的移动路线;可对指定人员进行定位和跟踪;查询特定人员在井下的位置。现有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实际是类似于地面使用的巡更系统,即在一些关键点设置读卡器,检测有哪些人员在什么时间到达过这些关键位置。煤矿巷道长而复杂,既使设置了较多的读卡器,仍避免不了工作人员离线的情况。利用个人信息终端,实现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人员精确定位系统,真正实现人员的定位跟踪。通信网络和应用平台前面己经有过介绍。图8-1 个人信息终端

42、个人信息终端包括:微控制器部分、温度传感器部分、加速度传感器部分、瓦斯传感器部分、液晶显示及通信电路组成。个人信息终端采用IEEE802.11b通信协议,实现与地面的通信。可以通过微控制器本身的MAC地址区分每台个人信息终端,进而确定矿工的身份。个人信息终端各个部分的功能如下:(1)个人信息终端同时集瓦斯监控、温度监控于一身大大降低成本;(2)个人信息终端实现了网络化,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各传感器采集信号,通过矿井已经部署的无线网络向上位机发送;(3)个人信息终端可以监测到工人的活动状态,矿难发生后能够监测被困人员的生命活动迹象;(4)当井下出现险情或者矿工被困时,个人信息终端不仅能向上位机发送

43、呼救信号,而且能告知上位机发出呼救信号的类型;(5)个人信息终端能够接收调度室发送的避灾路线;(6)个人信息终端具有精确定位的功能。9主要系统信息化改造9.1 井下主运输皮带无人值守系统根据感知矿山的要求,应实现皮带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根据皮带负荷情况,动态调节皮带的运行,达到节能减排。胶带机控制分站采用PLC,控制分站完成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设备控制、信息传输及网络通讯。具有集控、就地、检修等工作方式。PLC有通讯接口模块,可接入井下1000M工业以太网,并提供完整的控制变量表,控制系统能够在线诊断,并且其控制程序可在地面主机在线下载。安全保护系统具有胶带机打滑、堆煤、满仓、煤位、超温洒水、烟

44、雾、温度、沿线急停、跑偏、断带、撕裂和语音系统等多种保护和装置。l 智能跑偏/拉线保护:对胶带机运行当中的跑偏故障进行保护和沿线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紧急停车。由于选用的智能跑偏/拉线开关,在操纵台上可以监视到智能跑偏/拉线开关的动作位置,以便及时发现故障地点,进行处理,恢复生产。l 堆煤保护:监测上煤点是否堵塞,出现故障能控制胶带机紧急停车。l 烟雾保护:监测驱动部因机械摩擦产生的烟雾,并能提供信号控制胶带机紧急停车。l 超温洒水保护:对驱动部发生火灾进行停车,洒水保护。l 打滑保护:胶带机上安装测速传感器,连续监测胶带机的速度,并提供打滑保护信号。l 煤位监测:通过监测传感器可以连续监测煤仓的

45、煤位信号。l 温度保护:通过设置在电机上的温度传感器可以连续监测电机温度,并提供温度超限报警。l 断带保护:通过断带保护传感器监测胶带是否断裂,并能提供信号控制胶带机紧急停车。l 撕裂保护:通过纵撕保护传感器监测胶带是否纵向撕裂,并能提供信号控制胶带机紧急停车。l 胶带机语音电话系统:在胶带机沿线单独设有一路电话系统进行通话联络。9.2 井下排水安全系统采用PLC控制技术,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检测技术,并改造泵房传统的手动操作设备为电动,使得泵房达到无人值守智能控制的要求。通过建立排水控制模型,综合水仓水位、涌水速度、排水能力、管路效率、供电峰谷段时间划分、电网日负荷变化曲线等情况,能合理调度水泵

46、起停运行,即可省运行费用,也能减小电网的承受能力和对其他设备的影响。系统具备就地手动/远方手动/自动等运行方式,控制方便、灵活。自动控制(远动、程控)功能:根据工况设定,以及时间、水位、煤矿用电负荷等参数自动开启、停止水泵的运转,对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手动控制功能: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从自动控制方式切换到手动控制方式,此方式下操作人员可在分站上人工手动控制。单机自动控制:地面监控主机将工作方式切转到单机自动时,可在地面监控主机上单独控制系统中的各设备,此时各分站仍处于自动状态,当保护信号动作时仍报警停机。自动、手动、单机操作模式之间能实现不停机切换。就地手动控制可直接在开关柜上人工手动

47、控制。此方式主要用于设备检修时。(1)具有计量/时间/运行统计。系统具有计量/时间/运行统计的功能。(2)能控制各泵轮流工作,使每台磨损程度均等,同时根据流量和功率分析水泵的效率,实现高效率泵优先运行的机制,达到节能目的,同时为水泵的维护保养提供科学依据。(3)能检测水泵及其电机的工作参数。如:水泵流量、出口压力、轴温、电机定子温度及轴温、电机电流和功率等。(4)能实现防水闸门的自动化控制。(5)具有故障报警、自动保护等功能。(6)能通过接口向上传送数据,对全矿井涌水量进行监测,根据全矿井供电负荷调整要求,按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定期排水,实现矿井排水优化控制。并根据水仓水位情况自动控制排水泵的开停,达到节能的效果。(7)具有组网功能。通过PLC提供的以太网接口接入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工业以太网。实现水泵开停、水仓水位等工矿参数全矿井共享;水泵主电机开停实现远控。(8)能实现水泵房的联合控制,使得排水系统运行效率最高、安全系数最高。并具备灾害运行模式,具备透水、冒顶等灾害的自动处理预案,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9)能达到水泵房达到无人(或少人)值守,定期巡视的要求。(10)能实现与高压柜综保装置的通讯,控制系统与综保通讯,并可对遥信和遥测量进行处理,但与水泵相关的供电回路的分合控制仍以硬件接线为主。(11)能实现模拟量检测和开关量检测。模拟量检测主要完成对监控需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