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中心地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中心地理论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即假定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是均匀的,那幺为满足中心性需要,就会形成中心地商业区位的六边形网络。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假设1)地域是一个均一的平原,避开了自然地形和人工障碍的影响。2)区域内有足够的资源,而
2、且分布均匀。3)区域内各个方向都具有相同的运输条件,即存在一个统一的交通面。4)地域上经济活动可长年在任一方向进行。5)居民及其购买力是连续划一的分布。6)消费者活动遵循“最短距离原则”,生产者之间间隔尽可能大。,基本概念,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一般的、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
3、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比如多个理发店均提供理发服务。,一、假设条件和有关的概念术语,1、假设条件:理想地表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经济人 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3)中心性或中心度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
4、地的相对重要性。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B1B2,(4)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
5、距离相等,正好能得到利润。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超额利润。,二、克氏理论要点,1、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即六边形市场区 2、中心地分布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3、中心地的分布是等边三角形网络,六边形市场区 4、整个中心地及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嵌套而成。嵌套原则:低一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市场区所包括,整个体系都如此,相同级别的市场区和中心地是独立的彼此排斥的。
6、,圆形网络,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六边形网络,要充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隙地区,除正六边形外,还有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相比之下,六边形的面积最接近于圆的面积。,各级中心与服务半径,级别 服务半径 承担职能 服务种类B级中心 r M、A、K、B 齐全K级中心 r-1 M、A、K 次齐全A级中心 r-2 M、A 再次齐全M级中心 r-3 M级 次次齐全,三、理论模型,1.市场原则中心地的分布要适应市场原则,即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
7、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3,9,27,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由于高级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以此类推。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
8、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市场原则,C、D两点都可接受B1提供的最高级别(B级)的服务;但是远离B1的D和E无法得到B1作为K级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因此,位于B1、B2、B3围成的三角形中心(或B级六边形顶点)的E点由于最远离B级中心而最需要布局一个K级中心,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K=3市场体系,交通原则,交 通 原 则,2.交通原则,交通原则是在交通线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这样交通干线应尽可能联系多的中心地。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应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
9、干线上的中点位置。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4,16,64,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3,12,48,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3.行政原则,在行政作用明显的地区,受行政原则控制,克氏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
10、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l,7,49,343,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1,6,42,294,,K=7行政原则,二 廖士景观,一、需求圆锥体二、市场网三、廖士景观四、与克里斯塔勒学说的比较,一、需求圆锥体 P=Po+cd,Po为出厂价,cd为运费,d为销售距离。,二、市场网,1.市场区由圆形转变为六边形过程;消除圆与
11、圆之间的空隙,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图形。a.外接圆半径相等时,S六 S四S三;b.圆锥体底面积相等时,V六 V四 V圆 V三。2.模型构建:首先,它建立在资源均匀分布、交通成本均一、人口及相应的消费需求呈有规则的连续分布的均质平原上。其次,廖士从最低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向上建立他的中心地体系。换言之,最低级的超额利润成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原则。第三,廖士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3.不同等级市场区所包含的中心地数目(n)的公式:,这两个公式的应用如下:首先K取1,j取0和1;接着K取2,j取0,l,2,;即K分别取1,
12、2,3,时,j相应取0到K。按这个程序,使用第一个公式产生表8-3中第1、2、5、6、7、11等级市场区中的n值;使用第二个公式则产生第3、4、8、9、10等级市场区中的n值。,市场区等级与中心地数目,表8-2与图 8-17结合理解市场区等级与中心地数目的对应关系:第一级市场区以K=3原则布局,出售最低级货物或服务;高级中心地辖次级市场区3S。第二级市场区以K=4原则布局,出售次最低级货物或服务,高级中心地辖次级市场区4S。第三级市场区以K=7原则布局,出售再次最低级货物或服务,高级中心地辖次级市场区7S。高级中心地辖次级市场区范围越大,其市场区(中心地)等级越高。其中关系看高级中心地与基本市
13、场区的数量关系。,四、廖士与克氏理论比较,(一)相同点 1、两人的学说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 2、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二)不同点1、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廖什比克氏的“理想地表”的假设条件更充分。廖什假设的均质平原上,具有资源均匀分布、交通成本均一、人口及相应的消费需求呈有规则的连续分布等特征。,2、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克氏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从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上至下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廖士则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原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需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下至上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3、一般认为,克氏的模式,解释第三产业的
14、区位比较合适。因为职能的聚集是服务业的重要特征,这能使人们的购物或取得服务比较方便。而廖士的模式,解释第二产业的区位比较恰当,因为第二产业各企业彼此相对独立,其区位易受市场、交通、原材料、燃料等区位因素的影响。,4、与克氏只有3种K值的中心地体系不同,廖士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5、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克氏的模式中,同一级中心地提供同样数量的职能,而且其职能的类型也是相同的,因此克氏的体系是非常严格。在廖士的景观中,同级中心地提供同样数量的职能,但不必是同种类型的职能。而且货物的等级与提
15、供货物的中心地等级之间也并不要求严格一致,较高级的中心地不必提供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低级中心地也可提供某些较高级的职能。因此,廖士的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6、关于人口规模问题:克氏认为,具有高级职能的中心地人口规模就大。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廖什认为,只要是供给各种货物的中心地,就是大中心地。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7、K值不同。克氏的K指的是上一级中心地所支配的下一级中心地市场范围的个数。而廖什的K所能完全服务的基本聚落的数量。8、克氏的中心地是单一因素市场或交通、行政作用下的中心地体系。而廖什认为除了单一因素下形成的中心地体系外,还存在两三个因素综合
16、作用形成的中心地体系,如市场、行政二因素综合作用下可形成K9系统。,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首先,他们增补了中心地学说的假设,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其次,他们认为自由竞争将使每个生产者的销售范围缩减至门槛范围。他们假设一个中心地有几种不同的货物提供给一个区域,它们(货物)的等级按照其门槛销售范围从1排到n。第n级货物有最大的门槛需求,即要有最大的市场区才能维持其存在,它们出现在A级(最高级)中心地。A级中心地出现的数量取决于对第n级货物的总需求量。假设在均质平原上有100万人,第n级货物的需求门槛为20万人,那么最多能出现5个A级中
17、心地。由于其它货物的门槛都低于第n级货物,A级中心地还将提供自第n-l级一直到第1级的所有货物。,边际等级货物,A级中心地提供自第n级以下的所有货物,但随货物级别的逐渐降低,其门槛范围相应也逐渐缩小,以致在A级中心地市场区内部有可能留下对某货物未充分满足的需求空间,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的货物提供点的出现。导致一系列新的较低级的B级中心地提供第n1级货物,即为边际等级货物。B级中心地与A级中心地一样,除提供n1级货物外,还提供n2级直至第1级的货物。照此类推,如果n3级是另一项边际等级货物,它将由第三级中心地C提供,C级中心地还将提供第n3级以下的所有货物。如,A级中心地提供2000种(n级)货物,
18、B级中心地提供1500种(n1)级货物,C级中心地提供500种(n2)级货物。,中心地的职能数与职能单位数之间的关系,职能数与职能单位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数线性关系,lgy=a+bx,y代表职能单位数,x代表职能种类数。表明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职能单位数目的增加比中心地职能数目的增加要快。影响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因素。人口密度越高,地区潜在的消费也越高,中心地等级体系中的层次的潜在数目就越多。农业社会由于消费水平低,中心地职能分化程度低,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层次数也较少。发达的社会中,中心地体系具有相反的特征。落后的交通条件将增加距离的摩擦作用,从而促进各个级别中心地的发展。相反,便利、快速、低成本
19、的交通将减少低级中心地的重要性,有利于较高级别中心地的发展。,二、斯梅尔斯的验证,1944年广泛研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900多个聚落,根据这些聚落数目及职能,得出的数目比是:城市:主要城镇:城镇=1:3:9。斯梅尔斯对城镇等级的划分采用体现中心性的综合指标,根据不同的强度划分。有别于克里斯塔勒学说中的一个中心性指标不同的强度划分,有进步。,三、斯金纳的验证,1.从时间分配上,验证为k=3的原则,实则失误。每个市场均3天时间。2.应当从市场供应区大小或供应量多少验证。,四、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1.中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
20、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可以说,正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从德国、荷兰、日本、加纳、以色列等国家利用中心地学说进行国土和区域规划的实践看出,着重于中心地的分级和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标准的确定,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地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中心地理论 的缺陷,(1)但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例如,克里斯塔勒认为消费者行为遵循“最近中心假设”。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行为有多种形式,并不完全受上述假设的支配。(2)中心地理论
21、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因为根据该理论,城市的主要作用仍是腹地的服务中心,如果腹地内没有其它城市,这种作用就十分明显。当在同一个区域内,有多个规模相当的城市时,城市间的分工就改变了克氏的中心地等级关系。在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密集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可以不依赖于对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而是依赖于城市间的分工协作。,(3)克氏的中心地学说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由于有集聚经济和广大劳动力市场,因此大城市本身就往往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发展,尤其当制造业产品远销全国和全世界时,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就更大,因而,
22、无法用中心地学说来解释其发展。(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当前,中心地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与其它理论,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增长极理论相互结合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心地理论在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中的应用,一、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一般原则运用中心地理论讨论城市体育设施(以下简称体育中心地)的空间布局时,首先要用到中心地模型,这个模型具有以下一些前提假设:1)体育中心地的主要功能是为周围地区提供体育服务,因此必须建在市场区域的中心。2)所提供的
23、体育服务项目越多,体育中心地的等级越高;3)低级体育中心地为小范围区域提供体育设施,维持其市场生存的门槛的人口较少。4)高级体育中心地数量少,占地面积大,幅射范围广。5)城市体育中心地的等级分布,既可以满足希望就近得到体育服务机会的人群的需要,也可以使经营者维持最低的门槛人口从而能够获得一定的商业利益。,体育中心地的理想空间模型见图1,以城市二级行政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体育中心地比以街道居民为潜在顾客的体育中心地相隔要远,而后者相对于为小区居民体育活动而建起的体育设施来说间隔又要大一些。每一个等级的体育中心地都有其需求曲线,如果以其影响距离作为半径旋转360就可得到其服务区域,我们用六边形(而不
24、是圆)来表示这个区域,这样服务就不会留下盲点。这个模型是根据市场需求城市体育设施进行布局,贯彻的是市场原则。,在实践中,体育中心地的等级分布是非常实用的,尤其是对于大型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更是如此。在城市中,任何体育娱乐设施都有其服务的目标群体,不同的等级其影响范围不一。体育中心地的规划应该呈等级分布,每一等级的体育中心地对应着不同规模的消费人群。例如,低级体育中心地的影响范围大概是800m半径,可能是为青少年儿童提供非正式体育活动。中级体育中心地可能就是一个运动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地,其服务范围能够达到2km半径。高级体育中心地可能就是大型的体育中心,内设大型比赛用的体育馆、游泳池,这样的体育
25、设施是为整个城市居民而设计的。公共财政支付的体育中心地的建设需要考虑场馆的可达性,也就是说要方便居民便捷地到达体育中心地,减少交通成本,这里应用的是交通原则。,根据英国的惯例,一个9洞高尔夫球场,其最低服务人口为18000人;而一个6英亩的操场应该为1000人健身提供服务。在美国,棒球场和网球场的门槛人口分别为6000人和2000人。公共体育设施应尽可能靠近潜在顾客,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并降低交通费用。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体育中心地的建设应考虑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得到使用的机会。但私人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则不受这一交通原则约束,而是首先考虑市场原则,然后才是人口因素。行政原则基础上形
26、成的体育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体育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体育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体育中心地。其来由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而是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二、体育设施的空间需求曲线,对职业体育的研究表明,经营性体育场馆的观众人数与场馆空间分布有高度相关。在美国,职业棒球俱乐部特许区域的门槛人口为100万人,但这一人口规模在许多大城市都难以达到。对于职业体育俱乐部来说,观众的上座率是至关重要的,而体育比赛的地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上座率。图2是观众上座率与体育场馆空间分布关系的曲线图,随着距离的增加,潜在观众人数在减少,因为到比赛场地的交通
27、费用和时间与之增加。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地处图2 Y点处的观众会觉得没有必要去消费在O点举办的赛事,这就使在X点附近修建体育设施显得很有必要。,然而,在决定于X点处建设体育设施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该场馆对O点观众分流的影响。例如,在X处建设新的体育场馆会导致对O点体育服务需求的下降。对于职业体育运动队来说,在其服务特许区域建立新的设施会导致俱乐部经营收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空间上的竞争与俱乐部的经营业绩息息相关。在美国各大职业体育联盟里,这种竞争是不允许的,而每个俱乐部都有相应的经营区域,其它俱乐部不得擅自进入,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俱乐部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出现俱乐部之间财政收入上的差距
28、拉大,并进而导致球队之间竞技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观众的上座率,使每一个俱乐部的最终利益受损。因为体育比赛之所以对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比赛的不确定性,如果比赛缺少应有的悬念,观众就会远离运动场。,三、中心地理论对我国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启示,中心地理论自诞生以来,在许多国家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并且成为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主导理论。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兴建体育设施,并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被看成纯福利型的事业,因此,对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兴建很少考虑其布局的效益问题,而是主要考虑类似于中心地理论中的行政原则。这就造成了城市体育设施使用率极其低下的局面,并且由于规划不尽合
29、理,在当前进行的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我国举办,我国许多城市必将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为了保证投资收益,特别是要更好地为广大居民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我国城市体育设施的布局应更加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根据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认为,我国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不同的资金来源应遵循不同的指导原则,甚至可以虑几个原则的组合。如果是公共财政出资,应首先考虑行政原则,合理布局城市体育设施,保障每一位居民都有公平地使用体育设施的机会。同时兼顾市场原
30、则,使体育设施在开放的同时能够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减少对地方财政的依赖如果是私人资本,则主要考虑市场原则,因为市场交换讲究的就是投资回报率,否则这种投入是非理性的。,其次,交通原则的贯彻应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交通主要借助于公共交通系统,使我国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受到很多限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公共交通系统将会更加发达,并且会有更多的私人汽车,体育设施的服务半径会大大增加,这就使体育设施的选址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因此,体育设施的布局应具有战略眼光,充分考虑交通原则。最后,要考虑到城市规模、体育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为基本指
31、导思想,而不应盲目地跟风,一味地追求城市形象。否则,漂亮的体育设施缺乏足够的使用率,将导致投资失误,浪费公共财政资金。,聊城市体育公园是由聊城市、聊城大学联合共建的一项市级重点工程,其目标是将这座体育公园建设成为一座规模宏大、造型美观、质量可靠、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能够承办国家级大型运动会的全国标志性体育运动建筑。体育公园一期的项目组成包括:1、容纳30000名观众的标准田径/足球场;2、容纳5000名观众的综合体育馆(篮/排球);3、容纳3000名观众的游泳训练/比赛馆;4、水上项目训练馆;5、酒店式公寓及相应配套设施。,对中心地理论的反思,“中心地”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因为农村是均匀分布的,
32、为了服务广大农村,中心地才不得不被分成等级并均匀地分布在大地上。连克里斯泰勒本人也承认,他在研究中所 列 出 的 L 级 中 心 地(即 国 土 中 心,Landesznetrale,比首都低一级,人口50万)体系的人口规模分布“不过是对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人口的大致估计”。我国城镇体系脱胎于农业社会,建国以来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所有的国家建设基本上都以传统城市为依托。因此,我国基本的城镇体系结构一直保持着农业时代的形态。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心地理论在我国才得以大行其道。,我国规划法确定了“城镇体系”的法定地位:“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现划,应当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
33、规划”(见规划法第十九条)。在我国所有关于城镇体系的教科书中,中心地理论是必须介绍的,有些教材还明确指出中心地理论是城镇体系的基础理论。城镇体系规划的三项主要内容是:职能结构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和空间结构规划(俗称“三大结构”,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其中,“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决定了城镇体系的基本结构逃不出“中心地结构,因为只有中心地理论才提出了等级思想。,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化进程。工业化阶段的生产特征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农业生产要依靠土地、布点均匀,而工业生产的分工协作根本不允许把生产环节均匀地分布在大地上,也根本不允许把人口均匀、成等级地分布在大地上。因此,用
34、一个旧的空间体系结构套住一个新的生产力体系,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也来自其他方面,如行政区划、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等)。,农业基础中心地的基本职能是为区域提供商品或服务。在农业时代,农民依靠土地进行生产,所以农村或农庄分布比较均匀,这也是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区域均匀)。因此,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小中心地(M 级,即集市)需要均匀分布,其形态经过理论抽象便形成蜂窝状模式。一旦城市化迅速推进,农民的数量就将急剧减少(例如,德国农业人口现在仅占总人口的2左右),如果那些少量的农民可以不在农村居住,“区域”(指中心地以外被服务的地区)人口的理论极限值可以为0,那么这实际
35、上已经导致中心地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存在了。,若传统农村(农庄)不复存在(即理论人口为0),那么克里斯泰勒的M 级中心地(集镇)又为谁提供服务呢?没有了服务对象,中心地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便存在,也仅仅是为自己服务,也就没有必要采用著名的六角形模式,因为无须再争夺“区域”了,那些M 级中心地便可以随便分布了。由此导致A、B、G、P、L 等各级中心地或者没有必要存在,或者六角形关系崩溃,无论如何,都会导致整个中心地体系的崩溃。另外,考虑城市化发展的生产力背景,大量的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而非农产业的组织逻辑与中心地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也必然导致中心地体系的崩溃。,单一体系,中心地理论仅仅考虑了“服务
36、”体系,而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仅有“服务”是远远不够的。除“服务”之外,“生产”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布局决定人口布局,工业生产导致人口集聚,工业生产的复杂性也导致人口分布的复杂性,人口分布的变化直接导致“服务”体系(即中心地体系)的变化,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简单的均匀体系。一些学者(Ullman,BerryandGarrison,Murphy,King,等)早已提出了对中心地理论的质疑。例如,1958 年,贝里和凯里森(BerryandGarrison)指出:“由于不同的中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中心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因此,贝里及其同事认为无法证明等级体系
37、的存在。,JamesW.Simmons 的研究则更透彻地说明了城市系统的复杂性,而且绝非是一个单一的中心地体系就可以囊括的。例如,生产协作关系,就不同于中心地的等级嵌套结构。还有货物流通体系也不一定与中心地体系相吻合。可以说,每一个专业性的功能点,都对其他点提供服务。因此,每一个点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服务网,这使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级体系可以描述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变迁,整个城市体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即Simmons 图中所指的“社会变迁”。因此,城市体系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复杂性:表现为多体系耦合,包括中心地体系、产业协作体系、流通体系等。(2)变化性:随着
38、人口的迁移导致整体结构的不断变化。,变化,(1)出现了大量新的“居住点”,这些“点”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该区域的“点”虽然比70 年前“中心地”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其分布方式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了”。西德在20 世纪60 年代经历了郊区化,笔者再根据这些“点”的平面规划形式(见图中样本点放大的嵌入图),可以判断这些“点”应该是郊区化的产物(图4)。而郊区化另有自己的一套空间规则圈层结构,它与中心地体系并不相同。(2)L 级体系的中心(即国土中心,比首都次一级)纽伦堡出现了连绵发展的现象。其连绵地带沿交通线向北、东、南发展。上述两点说明,昔日的中心地体系早已变迁。德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完成了郊区化,图4 右图中的连绵形态就已形成了,其间还应扣除二次大战的时间,两者的时间间隔实际只有约20 年。我们一个总体规划的期限也是20 年!,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德国著名的工业区莱茵鲁尔地区,更是找不到一丝一毫中心地的影子,那里早已是闻名世界的都市连绵带了(图5,图6)。事实上,我们并不能从连绵带中找出中心地。德国生产力的进步是导致其城市体系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农业生产实行农场制,平均每个农场拥有3.3 个劳动力,农业人口从1980 年的305 万减少为1995 年的220 万,仅占总人口的2.5,由此使中心地的底层失去了支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则无疑是形成莱茵鲁尔工业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