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优美与崇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优美与崇高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美形态,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优美与崇高,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二、崇高的文化内涵三、崇高的审美特征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雅典娜,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
2、仅表现于建筑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拉斐尔:美丽的女园丁,“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平和与安静。”“在拉斐尔的任何画幅之前,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去寻求它的美。”(傅雷),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崇高的文化内涵,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崇高”的艺术风格: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
3、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教艺术。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的尖顶,崇高的审美特征:,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
4、清澈而有用,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溪流,溪流,海洋,火山,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崇高的效果,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5、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黑格尔(17701831),“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朱光潜先生(18971986),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6、,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朱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激情。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
7、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论剧体诗,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
8、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丑本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高度重视。,康德,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
9、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最重要代表,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造这座建筑历时120年,多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设计,其中以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最为著名。,勃拉德莱F.H.Bradley(1846-1924),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
10、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霞、清风、烟雾、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姚鼐(1732-1815)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朱光潜
11、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区别。比如,“走进一个院子里,你抬头看见一只老鹰站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赳赳的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有一只娇滴滴的黄莺,?”“鹰和松式的美”是刚性美,和“莺和柳式的美”是柔性美。葬花的林黛玉就是“莺和柳式的美”。,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造型,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范畴:,(豪放派)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大江东去”(阳刚之美),而在西方艺术方面,朱光潜先生用米开朗
12、琪罗和达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摩西和大卫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古时代希伯来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西!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罢?”而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米开朗琪罗大卫(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米开朗琪罗 摩西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
13、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神借着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列昂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审美特征,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壮美的景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对抗关系,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激起一种摆脱琐细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境界的豪壮之气,因而感到兴奋。,乐而忘之,几忘其有身。欣赏者凝神观照,获得审美的愉悦,刹那间忘记自身的存在。,阳刚之美(壮美)阴柔之美(优美),优美和崇高,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
14、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这两种情操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之不同的方式。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写,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相反地,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满着牧群的山谷,对伊里修姆的描写或是荷马对维纳斯的腰肢的描写,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但那却是欢乐的和微笑的。为了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正确地享受后者,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康德关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考察 崇高使人
15、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的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崇高和优美的第三个区别是,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在关于崇高与滑稽一文中,李泽厚先生阐述了他关于崇高的基本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崇高的根源是
16、人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的活动。其次,崇高对象的感性形式具有非规范性。再次,如果优美引起知觉者平静的、和谐的愉快,那么崇高引起人的动荡的、剧烈的愉快。,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vs 崇高与优美,文化背景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哲学内涵 中国美学中壮美与优美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西方美学崇高与优美的关系中是没有的。,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
17、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这种精神的崇高显现于审美主体所照亮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种精神美、灵魂美本质上一种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的牺牲与奉献,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把我们内心经验深处的那种对于宗教、神圣和艺术的珍贵而又深挚的感情保持下去。这种奇异的创造性的力量,把人生神圣化、理想化。“爱比死,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还更强有力。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生命才能支撑住,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