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1093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ppt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法 与疫情报告制度,国际卫生公约,单行法律,卫生行政法规,地方性医药卫生法规、卫生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医药卫生行政规章,地方政府卫生规章,卫生标准、卫生技术和操作规范,宪法,基本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分为九章,共八十条,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 疫情控制 第五章 医疗救治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对37种法定传染病的预防、疫情的报告和公布、控制、监督以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详细规定明确规定了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一般公民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权利。,传染病

2、防治法,授课内容,传染病的分类管理 传染病的预防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 传染病疫情控制 传染病的医疗救治法律责任,学习目标,掌握:传染病分类管理及 传染病报告与时限的相关规定了解: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责任,法定传染病病种及分类管理,法定传染病共37种 分类管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 乙 丙三类进行管理分类依据:对人类的危害程度 传播方式 传播速度甲类2种,乙类25+1种,丙类10+1种,鼠疫霍乱,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两种)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

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流感(251)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01),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经皮肤、粘膜和呼吸道都可感染;传染性极强、发病快;病情重、死亡率高.,黑死病,鼠疫,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霍乱,鼠疫霍乱,甲类传染病,25+1种非

4、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脊髓灰质炎、肺结核、新A/H1H1,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法律特别授权,艾滋病,10+1种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008.5 卫生部通知: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传染病预防的法律规定,知识技能培训,群众性卫生运动,2005年6月16号、17号两天,安徽省泗县大庄镇的卫生防疫保健所,给全镇范围内的19所中小学的2444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在接种疫苗之后,先后有120多名学生出现了头痛、胸闷、四肢麻木等不良反映23号下午,一名6岁的小学生因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

5、件,组织调查:卫生部部长高强、国家药检局新任局长、安徽省厅长、局长一起参与了调查经济半小时、东方时空都做了跟踪报道,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甲肝疫苗注射引起的过敏反应疫苗:没有相关的资质证明是安徽滁州的药品经销商以一支6元的价格卖给镇防保所,镇防保所又以一支25元的高价卖给了学校,操作人员:给学生们接种疫苗的20多名乡村卫生员也是临时召集的,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国家规定: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必须事先经过相应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经过考核合格,颁发有效证书,有效期三年,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儿童注射疫苗有两种形式:一类是免费的,即国家规定的必须接种项目另一类是自费的,由家长自由选择。,纳入

6、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为第一类疫苗,目前包括五类: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医疗机构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直报管理,1 背景,2002年11月以来,我国一些地区SARS流行处置的早期,严重暴露了应急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准、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不仅为严格依法防治SARS工作提供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也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纳入到法制管理的轨道;2003年12月7日,卫生部第37号令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颁布。2004年6月,卫生部提出了不明原因肺炎和医

7、院死亡监测。2004年8月28日,新的传染病防治法颁布。,1 背景传染病防治法对医疗机构规定,第七条 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

8、情,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传染病报告 和处理服务规范,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机构职责报告要求 管理要求一些特殊情况的报告报告管理中常见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组织实施与工作职责,卫生行政部门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其它责任报告单位,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

9、统,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同时向毗邻的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

10、方案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督导、检查和评估,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

11、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动态监视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医疗机构和其它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其他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建立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登记。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乡镇卫生院和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信息,对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

12、告单位的疫情卡片代为网络报告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规定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传染病信息的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报告病种 填报要求 报告程序与方式 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传染病)列入乙、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13、等重点监测疾病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其他传染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乙类:甲型流感;丙类:手足口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填报要求,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要求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填报人应签名省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写,便

14、于填报单位内部管理。格式为: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位),如“2007-01-0001”。直报时不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但需按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规定进行死亡报告,江苏省,患者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HIV/AIDS 报告采用实名制),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家

15、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身份证号:应尽可能填写(HIV/AIDS要求填写本人或家长身份证号)性别:填写社会性别出生日期: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新生儿可不填写出生日期,但应填写实足年龄 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只选择填写其中一项。出生日期不详时才填写实足年龄并选择年龄单位。大于等于1个月、不满1周岁的,按月龄填写,年龄单位选择“月”;不满1个月的只填写日龄,年龄单位选择“日”,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联系电话:填写可与患者保持联系的电话

16、号码,以便追踪、核实和随访。,病人属于: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在相应的类别前划“”。该项主要用于识别外地患者到本地是专程就医(及作短暂停留)、还是打工(及作长时间停留)等情况现住地址:为了便于患者的追踪、随访,现住地址应按照报告卡的要求详细填写到村、门牌号,原则是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地址,不是户籍所在地。如献血员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该采供血机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住址。,职业: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选择主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如食品

17、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业,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须填写在“其他”项中,如警察、飞行员、军人等。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虽不属职业,也可填写在“其他”项中。个体经营者应根据其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病例分类与分型,传染病报告分为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结果五类。HIV需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梅毒: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病例分类与分型,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肺结核:涂阳、仅培阳、

18、菌阴、未痰检乙型肝炎、血吸虫病:急性、慢性病原携带者霍乱、脊灰、艾滋病卫生部规定报告的其他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病例分类与分型,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诊断日期: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死亡日期:因法定传染病死亡时填写疾病名称: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网络直报时,直接选择,报告卡的填写,注意事项责任

19、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保存前,一定检查所填项目,尤其是 疾病名称,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流感监测,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疫情管理原则:属地化管理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报告(漏报或现场调查时发现)的应该随时补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报告方式,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及时报至属

20、地有直报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为直报,同时,应对报出的报告卡进行登记,每月至少与代报单位核对1次,并签字确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负责收集和报告本区域内卫生室、个体诊所、个体开业医生传染病信息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立即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所在的区级卫 生防疫机构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到所在地的区级卫生 防疫站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它暴发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

21、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报告时限,非典、肺炭疽、禽流感病人、病原携带者 和疑似病人,按甲类传染病的方式报告 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 者时,发出报告卡报告时限:对其它乙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部分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 在24小时内发出报告卡,报告时限流程,各级医疗单位(村.乡.区.县.厂矿事业单位),县.市卫生防疫站,省.市.自治区卫生防疫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传染病暴发流行或有可能暴发流行时,2小时,1小时,省级人民政府,除霍乱、脊髓灰质

22、炎、艾滋病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报告携带者的传染病以外,其余病原携带者原则上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周为单位报告至属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或管理部门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需报告的病种为HIV,几种特殊情况的报告,几种特殊情况的报告,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报告同一病例多次就诊,仅报告首次 前提:确认已经报告过、诊断不变更发病日期:无法判断时,填写首次因该病就诊日期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急性、慢性其他慢性传染病:遵循相同原则,狂犬病病例:网络报告要求填写死亡日期,如病例未死亡,点击“确定”麻风病乡镇卫生院仅需向县级麻风病防治机构提供病例线索,无诊断权复发

23、病例:按新病例处理,需再次报告,几种特殊情况的报告,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疫情报告,报告人,责任报告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个体医生,义务报告人:城乡居民、机关团体、车站码头、机场、饭店职工及其他人员,报告程序,各级医疗单位(村.乡.区.县.厂矿事业单位),县.市卫生防疫站,省.市.自治区卫生防疫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疫情公布,在新的传染病防治法中,规范了传染病疫情公布制度如:卫生部每月公布一次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2007年10月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传染病的控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

24、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发现甲类传染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医疗机构的措施,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发现甲类传染病,疫情隔离有法律依据,法律还规定:,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施隔离措施。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为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发现

25、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况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其他情况,修订案还特别规定:,当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可采取非常措施,如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等,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在疫区内实施紧急措施,宣布疫区,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卫生检疫,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治疗单位负责消毒处理后立即火化,治疗单位或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消毒处理后火化,尸体处理,

26、甲类传染病、炭疽病,病毒性肝炎.伤寒或副伤寒.AIDS.白喉.脊髓灰质炎,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法中严格医院救治义务,提出要防止医院和实验室感染,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 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 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

27、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 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 医院感染的要求,传染病医疗机构建设,防止医院内感染,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工作中,应当 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疗 机构内传播,做好专业人员防

28、护,加强对实验室及传染病菌种、毒 种的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 体的实验室感染和扩散,对于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 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 绝接受转诊的,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将根据情节给予通报批评、降级、撤职、开除 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分处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院不得拒收传染病病人,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 管医学记录资料的,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第五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法律规定,安徽受理全国首例“乙肝歧视”,小结,传染病的分类管理病种、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宣传教育、预防接种、监测预警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 责任报告人、报告程序及时限传染病疫情控制隔离、治疗传染病的医疗救治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