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1806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30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政治制度,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外交成就,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欧美代议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政治文明发展史,中国西方古代近代现代古代政治制度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现代中,先 秦,夏(前2070前1600年)建立商(前1600前1046年)发展西周(前1046前771年)强盛春秋(前770 前476年)瓦解,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代(炎黄、尧舜禹),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070年,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5年,封建社会前4751840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度的确立秦朝(前221年前207年)两汉(前202年2

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大分裂、大融合时期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明、清朝前期(13681840年)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先 秦夏(前2070前1600年)建立原始人群中国古,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奴隶社会 夏商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封建社会 秦朝明清),形成:秦朝,发展:汉唐宋元,顶峰: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3、,(奴隶社会 夏商周),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 夏商周)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夏朝的统治(约BC2070-BC1600),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夏朝(启),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天下为公,天下为家,从多家的争夺到一家的稳定,生产力、私有制发展的结果,夏朝的统治(约BC2070-BC1600)从禅让制到王,夏朝的统治(约BC2070-BC1600),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公共权力王权,夏朝出现监狱、刑罚、军队、官吏,这些是国家的基本要素,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工具,在当时是维护

4、王权的工具。,夏朝的统治(约BC2070-BC1600)史书中记载的,(2019.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真题演练,(2019.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商朝的政治制度(BC1600-BC1046),1.内外服制度,(1)中央(内服):也叫王畿,商族居住的地方,设相、卿士(2)地方(外服):附属国统治区域,封方国首领为侯、伯,定期纳贡,奉命征伐;附属国内有相对稳定的血缘关系,与商不具有血缘关系,保留原有社会结构,

5、商王对其控制力有限,独立性强,中央与地方关系较为松散,商朝的政治制度(BC1600-BC1046)1.内外服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BC1600-BC1046),1.内外服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较为松散,2.神权制度,国家大事由_决定,王权带有_色彩,占卜,神秘,(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商王政教合一),商朝的政治制度(BC1600-BC1046)1.内外服制度,1.地方管理制度分封制(始于_),周武王,封邦建国,以藩(蕃)屏周,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贵族等级序列;扩大疆域;加强统治;天下共主,(封建制),西周(前1046前771年),1.

6、地方管理制度分封制(始于_)周武王,重点深化角度1:分封制的含义,例: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A,注意:“封建”的含义通常指 分封制;一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具体根据材料语境、时间等信息进行判断,重点深化角度1:分封制的含义例: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角度2:分封的对象与布局,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角度2:分封的对象与布局西周分封

7、制示意图分封对象:分封对象,(2017.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真题演练,A,(2017.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真题,角度3:分封制的特点,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A,

8、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角度3:分封制的特点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角度4:分封制下的诸侯,为何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必至?这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原因:受封诸侯必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服从政令、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随从作战等特点:权利与义务统一,角度4:分封制下的诸侯为何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必至?这反映,角度5:“分封”在后世的踪迹,“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血缘

9、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C,角度5:“分封”在后世的踪迹“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何不同?,武力征服,地方自主权大;双方时有战争,部落基础,联盟松散,内外服制,分封制,血缘宗亲,地方自主权较大,但臣属关系更明确,疆域扩大;天下共主,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何不同?商西周制度基础中央与地方,2.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西周(前1046前771年),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宗族分为大宗体系、小宗体系,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特权垄断、宗族团结、王权强化,2.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西周(前1

10、046前771年),重点深化角度1:宗法制的含义,例: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使士阶层得以扩大,大批的“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了“士无定主”的游离状态的游士。大批“游士”的出现A促使分封制逐步瓦解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C表明官僚政治已形成D导致了国家政局日益动荡,B,重点深化角度1:宗法制的含义例: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角度2: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合理:从多子的争夺到一子的稳定,不合理:不以才能为标准,仅依靠血缘亲疏,角度2: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角度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卿大夫

11、,互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隶属关系;血缘上的父子兄弟关系,余子,嫡长子,余子,嫡长子,余子,嫡长子,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角度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卿大夫互为表里:余子嫡长子余子嫡,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角度4: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角度4: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角度4: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尊宗敬祖

12、”“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家族团结、民族凝聚、国家统一),积极,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等级观念、家长制作风严重;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我国的民主政治,消极,角度4: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西周(前1046前771年),3.推动权力认同的制度礼乐制(始于_),周公(旦),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西周(前1046前771年)3.推动权力认同的制度,重点深化角度

13、1:礼乐制的表现,礼指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礼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乐使上下和同,重点深化角度1:礼乐制的表现礼指各种典章、规则、礼节,角度2: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A.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C.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角度2: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小结1】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权力的分配,权力的继承,权力的认同,政治生活的等级化,家庭生活的政治化,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小结1】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权力,【小结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2.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小结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