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32506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贴敷疗法(已修改)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治疗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药力作用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治疗肌表疾病、经络脏腑疾病),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如灸疮,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三伏天、三九天)现代也称为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脐中(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三伏天,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 段时间。按

2、规定,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一天;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三九天,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归一九,犁牛遍地走,理论依据,穴位贴敷疗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特定的药物吸收以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即可发挥药物、腧穴的双重治疗作用而使疗效倍增。,一、经络学说,穴位贴敷使外用药通过皮毛、经穴、经脉而起作用,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

3、以经通脏,以穴除邪、扶正强身的目的。,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合;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表里,是一切疾病的反应部位。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的根本功能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营养和控制全身。,二、药物特性:,各种药材除具备寒热温凉、升降沉浮的特性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内外用药使用总纲无异:“寒者热之,热者

4、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清朝,吴尚先著,又名外治医说。标志着中医外治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即吴氏所说:“郁者以宣,乖者以协,泛者以归,停者以逐,满者以泄,劳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逆上者为之降,陷下者为之提,格于中者为之通,越于外者为之敛。”,四大用药特点,1.善用温药: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川 椒、茴香等2.善用归膀胱经、脾胃经药:麻黄、桂枝、生姜等3.善用引经、开窍药:麝香、冰片等4.善用皮肤刺激性强药物:川椒、大蒜、生姜、斑蝥、冰片、滑石粉等,四字功效,穴位贴敷疗法功效:“拔”凡病所聚集之处“拔”之则病邪能出,免除深入内陷之患。“截”截之则邪气内消,解除妄行传遍之虞“通”可行滞

5、解郁,化积消瘀,调和营卫“调”调则阴平阳秘,五脏六腑偏胜偏虚之虑。,具体而言主要作用:1)温经活血;2)行气止痛,疏经通络;3)调和阴阳;4)健脾和胃。,穴位贴敷的配方用穴,1.根据八纲辨证选药方:贴敷药物与内服药物在选药上有一定区别,但许多外敷药物在临床上内外通用如镇痛、活血、舒筋、清热等。外用药物时药物毒副作用减小,即使由俊猛药物配伍的外用敷药直接造成的副作用也极小。(斑蝥、马钱子)2.根据针灸用穴原则选穴,选穴原则,基本上与针灸用穴基本一致,但又有其特殊性,如多直接用痛点,即“阿是穴”以利于药物作用于患处。其次多选用窍穴,如神阙穴。,1 局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

6、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律而取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如胃痛取中脘、梁门。,2 远端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黄帝内经称其为:“远道刺”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如胃痛取足三里。对于脏腑疾病,郄穴往往是远端取穴时较好的选择。,3 辨证选穴,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针对病因病机而取穴。本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取穴,如哮喘取肺俞、定喘等。对于脏腑疾病往往选择俞募配穴法。,4.背部取经穴,即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的腧穴。如慢性腹泻取膀胱经大肠俞。肾虚喘证取督脉命门穴,高频使用经穴,穴位: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 穴 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命门

7、、大椎、志室、足三里、涌泉、悬钟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 阳明胃经、任督二脉,穴位帖敷疗法的主要特点,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穴位帖敷疗法操作流程,操作流程:1.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前评估,把握好适应证。2.四诊合参并进行经络诊查,制定穴位处方及中药配方。3.医生向患者阐明治疗的目的、过程,以期配合。4.制作贴敷药膏,将药膏贴敷于患者相应穴位。5.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交待患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疗程,27天穴位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天灸的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

8、期间治疗,连续35年,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3、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4、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5、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6、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等。,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7、儿科疾病:婴幼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8、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膏药贴敷应用广泛)9、外科疾病:疮

9、疡肿毒、跌打损伤。,注意事项及禁忌证,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的,需随调随敷,以防 蒸发。2、贴药后注意防止药贴脱落,必要时外加胶 布固定。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纱布或绷带固定。4、对刺激性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注意事项及禁忌证,5、过敏体质、孕妇、月经期及糖尿病患者慎用。6、皮肤局部有感染、肿块、破溃禁用。7、对孕妇、儿童,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穴位贴敷治疗后的生理反应,贴敷后,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甚至可出现皮肤起泡,无需特别处理。,穴位贴敷治疗后的可能并发症,该治疗并发症较少,有极少数可出现以下情况:局部并发感染;过敏反应。,肺脾两虚

10、型喘证,方药:五味子3 白芥子4 白术3 半夏3 当归3 细辛1.5 姜汁调 用穴:大椎、肺俞、脾俞、中脘、命门 注:先隔姜灸三柱然后再贴24h,要求56 h 后起水泡,有斑痕,肾虚型喘证,方药:五味子3 淫羊藿3 肉桂3 甘遂1.5 细辛1.5 姜汁调用穴:大椎、肺俞、肾俞、命门 注:先隔姜灸三柱然后再贴24h,要求56 h 后起水泡,有斑痕,虚寒型胃脘痛,方药:吴茱萸3 高良姜3 香附1.5 山茱萸3 枳实3 酒调用穴:中脘、天枢、足三里、胃俞、大肠 俞、内关 注:先隔姜灸大艾柱灸然后再贴12h,三天 一次,五次 一疗程,过敏性鼻炎,方药:白芷3 白芥子3 荆芥3 苍耳子3 辛夷花1.5 细辛1.5 姜汁调用穴:大椎、肺俞、肾俞、命门 注:贴4h,7天一次,三次 一疗程,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为顾客人群提供系统的个体保健建议,通过采取中药调理、针灸按摩、冬病夏治(敷贴疗法)、膏方调养(冬令进补),药酒推拿等治疗手段,以实现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