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3665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国风有狐课件.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卫风 有狐,诗经 国风,作品介绍,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原文,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注释,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裳:衣服。厉:通作“濑”,水边的沙地。带:衣带。,赏析,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

2、,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主旨,撇开经学家们对有狐的各种解说,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然而,这种理解却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描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弄得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迷雾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见解,诗序认为:“

3、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象征意义,认为诗经中的狐为“妖媚之兽”显然站不住脚,是以后人之见

4、而约束前人。而据牟应震的理解,“绥,像两胫有所蹑也”14,那么,“绥绥”应该是指狐行走的样子,而无求偶的含义。李炳海认为:“在诗经产生的历史阶段,狐作为男性配偶的象征,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狐形象的此种内涵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这就从文化、兴象的角度和深度揭示了“有狐”的象征意义。而进一步追问,此狐绥绥而行,在彼淇梁、淇厉、淇侧又表明了什么呢?俞樾说:“首言淇梁,明易涉也;次言淇厉,则涉之稍难矣;卒言淇侧,则徘徊于水崖,不得涉矣,所以忧之弥甚也。”16很显然,这种说法可能是过分推理了,诗中并未明言狐涉淇水。而至于其他一些认为本诗写狐本为山兽而行水边的,也大

5、致与此相类。从全诗来看,“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厉、侧)”两句是起兴之语,而且兴中带比,但全诗的主旨在于忧念“之子”无衣。而联系无衣所指,有狐绥绥而行彼淇梁、淇厉、淇侧正是在兴言战争、远役。邶风北风和小雅何草不黄即为有力的证据。邶风北风有诗句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寓意,明确了“有狐绥绥”是男子征战在外的兴象和喻指,将无衣与战争、行役相关联起来,自然就能正确理解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上文曾将它与王风君子于役相比,而从写法上看,君子于役先写“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不日不月)”,继而写“鸡栖于埘(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括)”,这种傍晚时动人的景象愈发衬托出妇

6、人的思念与牵挂,真是“如之何勿思”;有狐则以“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厉、侧)”起兴之后下笔便写“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带、服)”,似嫌突兀。那么,为什么有狐中的征妇如此为丈夫的“无衣”而担忧,并再三地表达深深的忧虑呢?对于这个问题,豳风七月一诗给出了答案。七月的首、次两章均有“九月授衣”之句,毛传解为“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19。当然,认为古代妇女九月开始裁制冬衣是固定的制度难免有些过分,但那是自然形成的习俗完全是有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想,有狐所写也是在授衣之九月,妇人因裁制冬衣而愈发忧念行役在外的丈夫,担心丈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因而不免为他忧心忡忡,一唱三叹,难以平静。,母题,或许上述推情入理会被视为另一种推理过度,但无庸置疑的是,“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却一再被摹写。传说中哭倒了八百里长城的孟姜女就是为了给丈夫送寒衣而到了长城边的;甚至孙犁的荷花淀里也有水生嫂她们那伙妇女给参加队伍的丈夫们送衣物的情节。当然,孙犁创作荷花淀写到这一内容未必是从有狐得到灵感,但两相对照,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同样的妇女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真切关怀与真挚情爱。所不同的是,水生嫂她们是现代的女性,敢爱敢恨,敢想敢干,在战斗的烽火中绽放成绚烂的荷花;而有狐的抒情女主人公却只是忧心忡忡,一唱三叹,以她独有的韵致展示着她那丰富、细腻、纯洁而又哀婉的内心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