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44535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隔离的含义与目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内容提要,.,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一、术语和定义个人防护用品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二、隔离的管理要求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要 点(1),.,4,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的使用原则口罩的选用原则、注意事项手套的选用指征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标准预防的概念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原则,要 点(2),.,5,隔离,使

2、感染源与易感者之间的传播途径不能实现的措施。,.,6,目的,隔离预防的目的是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防止和限制传染因子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易感者。,.,7,医院隔离技术规范,.,8,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目的:应用最新、最科学的隔离预防和方法,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切断医院感染链,终止空气,飞沫、接触“三个”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医院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预防: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

3、施;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空气、飞沫和接触隔离预防及建筑布局的隔离预防。,.,10,主要内容术语和定义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1,一、术语和定义,.,12,一、术语和定义,个人防护用品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13,一、术语和定义,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它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

4、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14,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一、术语和定义,.,15,清洁区 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室、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一、术语和定义,.,16,潜在污染区 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

5、理室、内走廊等。,一、术语和定义,.,17,污染区 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一、术语和定义,.,18,两通道 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一、术语和定义,.,19,缓冲间 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一、术语和定义,.,20,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

6、外压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一、术语和定义,.,21,二、隔离的管理要求,.,22,二、隔离的管理要求,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23,二、隔离的管理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

7、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24,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25,主要内容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急诊科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26,1、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极

8、高危险区:手术室、ICU、器官移植病房等。,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27,隔离要求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置合适的手卫生设施。,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28,2、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

9、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29,隔离要求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米。,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0,3、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病房及缓冲间,通过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病室内

10、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排风口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10cm。门窗应保持关闭。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气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配备室内对讲设备。,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1,隔离要求送风应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处理,每小时换气6次以上。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日常保养。负压病室宜安排一名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疾病患

11、者,并限制患者病室外活动。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2,4、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入、出院处理室。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3,隔离要求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m.房区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

12、4,5、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隔离要求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病情较重的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多重药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病室床位数单排3床;双排6床。,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5,6、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问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感染疾病科门诊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建筑

13、与布局隔离要求,.,36,隔离要求普通门诊、儿科门诊、感染疾病科门诊室分开挂号、候诊。诊室应通风良好,应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疾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7,7、急诊科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应设单独出入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等。有条件的医院宜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1.2m。,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8,隔离要求应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疑似

14、患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各诊室内应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急诊观察室应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39,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原则:1、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在有效期内使用。3、正确使用。,.,40,主要内容口罩的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手套的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鞋套的使用防水围裙的使用帽子的使用,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1,1、口罩(1)口罩的作用口罩可预防经空气、飞沫传播的疾病;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护人员的口及鼻腔粘膜。口罩产品要求符合GB 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

15、要求或选用符合N95标准防护口罩。符合YY/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符合GB 190842003普通脱脂纱布口罩标准。,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2,外科口罩,纱布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常用口罩分类:,.,43,1、口罩(2)口罩选用原则: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4,1、口罩(3)注意事项: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防止

16、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同时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的密合。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棉纱口罩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清洁与消毒。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 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5,2、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1)作用可有效防止病人的血液、体液等物质溅入医务人员眼睛、面部皮肤及粘膜。选择要求应符合(DB11/188-2003)医用防护镜技术要求中的标准,防护眼罩及防护面罩应有弹性佩戴装置。,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6,2、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2)应用指征在进行诊疗

17、、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7,2、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3)注意事项: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8,3、手套的使用(1)手套的作用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传给患者。预防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医务人员。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49,3、手套的使用(2)手套的选择要

18、求应符合GB10213-1995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或符合GB7543-1996橡胶医用手套的标准。手套的分类清洁手套无菌手套,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0,3、手套的使用(3)选用指征选用原则:根据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应用指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1,4、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1)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作用:预防医务人员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的污染。预防病人间的感染和特殊易感病人受到感染。,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2,4、隔离衣与防

19、护服的使用(2)选用原则: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要求: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的规定,防护服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剌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3,4、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3)穿隔离衣指征: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穿防护服指征:接触经空气传播和

20、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4,4、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4)注意事项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5,5、鞋套的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6,6、防水围

21、裙的使用分类:重复使用围裙,一次性使用围裙。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7,7、帽子的使用(1)作用 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途径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分类 一次性帽子布制帽子,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8,7、帽子的使用(2)应用指征: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注意事项: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

22、立即更换。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一次性帽子不得复用。,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59,观看视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用品的使用视频.mpg,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60,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 的隔离与预防,.,61,主要内容隔离原则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2,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五、

23、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建筑布局符合相应的规定。,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4,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

24、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5,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常见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6,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2)患者的隔离: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7,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医务人员的防护: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

25、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防护服并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8,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4),接触隔离标识,隔离标识使用说明,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69,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原则: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标准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26、;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70,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2)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正确穿戴防护用品。,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71,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空气隔离标识:,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72,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

27、生物的飞沫(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近距离(1米以内)传播。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百日咳、白喉、流脑等。,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73,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2)原则:标准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的隔离:遵循前述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74,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

28、)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75,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4)飞沫隔离标识:,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76,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一、术语和定义个人防护用品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二、隔离的管理要求三、建筑与布局隔离要求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要 点(1),.,77,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的使用原则口罩的选用原则、注意事项手套的选用指征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标准预防的概念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原则,要 点(2),.,78,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