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46046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一、马歇尔勒纳条件二、货币贬值的时滞与J曲线效应三、现实世界的弹性估计四、弹性论的缺陷五、弹性论的一般均衡分析,一、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勒纳推导出来的。这个条件所要说明的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本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直接标价法汇率,外币表示的进口产品价格,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与进口产品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国际收支。,二、货币贬值的时滞与J曲线效应,尽管由于货币贬值可以相对降低本国商品在外国市

2、场上的价格,但在通常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这是因为:()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时滞;()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生产时滞;()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取代时滞;()把商品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即存在着交货时滞。,“曲线效应”(J Curve effect):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贸

3、易收支的变动,那么贸易收支对货币贬值的反应曲线形状类似英文大写字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故名曲线效应。,时间,贸易收支平衡,顺差,逆差,货币贬值初期,由于出口价格降低但出口数量却未能同步增加,因而导致总的出口收入反而降低,使得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汇率贬值引起的出口价格降低使得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国际收支状况逐步改善,达到汇率贬值的效果。,三、现实世界的弹性估计,20世纪20年代,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深信,需求弹性足够大,货币贬值一定能够改善贸易收支,但并没有对此进行实证。“弹性悲观论”(Elasticity Pessimism):20世纪4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将计量

4、经济学用于测算国际贸易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结果估计值很低,由此推论货币贬值往往会使贸易收支恶化,因此当时经济学界普遍流行着“弹性悲观论”。需求弹性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学者们所使用的数据是三四十年代的,当时的经济形势使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管制措施,因此商品的进口与贸易收支间的正常关系被人为阻断。“弹性乐观论”(Elasticity Optimism):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根据50年代的数据估计进出口弹性,结果需求弹性较高,出现“弹性乐观论”。70年代,学者们的估计更坚定了“弹性乐观论”的观点。,一般认为,中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比较小,人民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不大。其理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

5、结构性因素论,另一个是体制性因素论。结构性因素论认为,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和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且需求弹性低。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贸易不断下降,需求有相对缩小的趋势,需求弹性很低。此外,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我国主要出口品往往被发达国家视为“敏感产品”而加以限制,从而人为地降低了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从中国进口产品的需求结构看,我国进口的商品中,有80%是各种生产资料,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引进国外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口难以压缩,因而中国的进口需求弹性也比较低。体制性因素论者认为,尽管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的体制化,但进展

6、比较慢,特别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是国营外贸公司,因此难以对商品价格作出迅速的反应。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步伐加快,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由过去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出口制成品为主。在制成品出口中,又大体上出口机电产品和其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因此应该说,中国进口和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四、弹性论的缺陷,弹性论假定本币贬值只改变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而不改变其国内的价格。这种假定显然并不合理。因为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本币贬值必然会导致国内价格上涨,从而促使国内生产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1)随着本币的贬值,那些必须依赖进口的中间品与最终品的价格

7、会跟着上升,前者将直接增加依靠进口中间品来生产最终出口品的厂商的生产成本,后者则会造成工资上升从而使所有厂商的成本趋于提高。(2)贬值促成出口增加促使相关资源向贸易部门转移,从而减少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可用资源,随之导致非贸易品供给量的下降与价格的上升,进而对社会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强大的上升推动力。,五、弹性论的一般均衡分析(Vanek,1962),世界货币。1816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国际金本位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实行的金铸

8、币本位制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储备货币使用黄金,并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各国的国际收支可以用黄金的输出和输入自动平衡。因此金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的自由输出和输入,使得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始终维持在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规定的黄金输送点之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一种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三)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英国经济学家休谟(Hume,1752)最早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其具体内容是: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

9、流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下降;于是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国际收支得以改善;反之,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于是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国际收支顺差得以减轻。当然,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作用的发挥应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其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其三,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参战国都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停止实行。一战后许多国家相继恢复了金本位制,但黄金的地位与战前相比大大被削弱了,一些国家实行了金块本位制和金汇

10、兑本位制。,2、国际金块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国际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尽管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仍然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并且规定黄金的官方价格;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但在需要进行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根据规定的数量兑换黄金。金块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制度。19251928年期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曾经使用过金块本位制度。由于其不稳定,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

11、后,各国的金块本位制都先后崩溃了。国际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也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将本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储备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实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是那些从属于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如爪哇、印度和菲律宾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也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度。,3、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

12、即将结束时,一些国家深知,国际经济的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因此,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保持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重建经济秩序就是建立能够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的国际货币制度。(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就是指,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44个国家参加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由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讨论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和运行

13、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由于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当时已经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3/4。因此如果建立的货币体系仍然与黄金有密切联系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方面内容,即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维持、储备制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本位制度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黄金官

14、价。美国承担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维护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汇率制度在汇率制度方面,它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比较确定,或者不规定本国,货币含金量,只规定与美元的汇率。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是固定汇率,各国不能任意改变其货币的含金量。如果某种货币的含金量需要做10%以上的调整,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的汇率波动幅度为正负1%,只有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

15、不平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平价。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国际收支调整制度 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会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建立,其宗旨是: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增加收入;避免会员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成员国出现短期性经常项目逆差,

16、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国内就业水平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时准备向它们提供外币贷款,以帮助它们度过难关。用于这种贷款的黄金与外币由该组织成员国交纳的基金提供。二是可调整的货币平价。尽管该货币体系规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保持固定,但是如果该组织认为某个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不平衡”状态时,该国可以调整其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负责。1945年12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其宗旨是:对发展中国家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发展中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

17、进私人对外投资;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提供贷款保证时,应同其他来源的国际贷款进行,配合。世界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其最高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世界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辅助性机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摆脱长期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逆差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经济实力较强和较弱的国家之间维持货币、特别是汇率的稳定,但是当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时,存在着一国能否支撑这种固定汇率的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obe

18、rt Triffin)于1960年发表了黄金与美元之危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he Triffin Dilemma),即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在这一制度下,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国际支付,那么人们就会担心美国持有的黄金能否兑换各国持有的美元,从而对美元的信心,进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力图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以维持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元的供应就,不可能充足。因此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存在着“美元灾”或“美元荒”的双重威胁。事实上,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日起,这种两难就一直伴随国际经济的发展。1960

19、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美元荒”;而1960年以后,主要问题是“美元灾”。这种问题的不断困扰终于使美国感到,它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国际货币制度。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一行动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1973年西方国家达成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4、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重新建立、至少是改革原有货币体系的工作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问题。197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意见。1972年7月,理事会决定成立“20国委员会”,具体研究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案。该委员会以及后来替代

20、这个委员会的“临时委员会”为改革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76年1月成员国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会议结束时达成了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又通过了以修改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从而实际上形成了以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汇率制度方面,牙买加协定认可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它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现象。储备制度方面

21、,牙买加协定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会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会员国之间、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逐步处理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按市场价格出售基金组织黄金总额的1/6,另一个1/6归还各会员国;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9年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计帐单位,代表会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普通提款权是,基金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普通贷款,用以解决受贷国因国际收支逆差而产生的短期

22、资金需要。特别提款权按照会员国在基金组织认缴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可通过基金组织提取外汇,可同黄金、外汇一起作为会员国的储备,故又称“纸黄金”。特别提款权设立时的价值相当于1美元。1974年7月1日以后改用一篮子16种货币定值。1981年1月1日以后又改用美元、马克、法郎、英镑和日元5种货币定值。资金融通方面,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将基金组织的贷款额度从各会员国份额的100%提高到145%,并提高基金组织“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份额中的比重,由占会员国份额的50%增加到75%。牙买加会议后

23、,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体现在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汇率制度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三个方面。首先,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用特别提款权代替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帐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工具,从而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其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的汇率制度也有所不同,牙买加协议的接纳精神是避免会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这也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从国际收支的调节看,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增加了。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

24、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可以调整汇率,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整齐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的、灵活的货币体系。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家需要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换句话说,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国要好自为之,否则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二、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在国际货币制度中,汇率制度处于核心的地位。本节通过介绍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争论来加深对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的理解,并对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以展望。,1、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争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浮动汇率制已运行了30多年。在此期间,关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里芬(Triffin)和蒙代尔(Mundell)等经济学家坚持认为,1、小国情况下,货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2、需求无弹性,货币贬值使国际收支恶化,3、需求弹性无穷大,货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4、供给弹性无穷大,假设最初国际收支平衡,则若使,需要,即,此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