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55084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9.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教科书(六三分段)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 材 分 析,青岛市胶州教研室 孙凤武,教学内容:共十个单元,两个智慧广场,两个实践活动。,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解读,前承: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教学内容,1.学习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学习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3.学习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本单元共3个信息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材解读:,情境逛公园之门口集合,呈现了小朋友在公园门口集合的情境。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全班一共来了15人、有9个女生;一共有17个气球,卖了9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几个男生?”从而引入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学

2、习。,红点:15-9(新授)绿点:17-9(迁移巩固),教学建议:,1.关注几何直观,要充分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交流算理,揭示算法。,基本步骤:,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列式解决问题,4.全班交流算理算法,5.巩固练习总结提升,3.借助学具自主探索,教学建议:,2.要突出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材中的算法一定要都出现吗?,3.关注算理,突出思维训练。,4.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十几减8、减7的退位减法,教材解读:,情境逛公园之湖边游玩,你说我讲一红点和一绿点红点:15-8(新授)绿点:16-7(迁移),十几减8、减7的退位减法,教材建议

3、:,1.放手自主尝试,促进学生将十几减9学习经验自主迁移至此,从依靠学具操作表象计算抽象到有条理的数的运算。,3.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可适当突出破十法。,2.因材施教,弹性要求。困难生借助学具自主探究,再组织交流,教师适时借助学具操作提升方法。,十几减6、5的退位减,教材解读:,情境逛公园之喂海豚,你说我讲:一红和一绿。红点:14-6绿点:12-3,你说我讲延续体现本单元探索部分的编写思路:窗1、窗2和窗3的教学要采取教-扶-放的教学策略,放手空间更大。,十几减6、5的退位减,教学建议:,1.充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感受知识间的联系,自主迁移十几减9、8的方法,进行交流。视学情必要可借助学

4、具操作再次巩固提升方法。,2加强高效率的练习,优化算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第二单元,认识钟表,教材解读,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共1个信息窗:,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和“大约几时”,认识钟表,教材解读:,信息窗呈现的是“下雨了”,老师给同学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时间的情境。图中四个钟面显示的是:小力到家的时间5时、小云到家的时间5时半、小青到家的时间快到5时、小林到家的时间刚过5时。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问题:小力、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引入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到几时的学习。,情境-下雨了师生打电话,认识钟表,教材解读:,注意知识点的变化:小青到家的时间

5、快到5时、小林到家的时间刚过5时。教材中“快到5时和刚过5都可以说成大约5时。”应该说知识难度有所降低。,红点一:认识钟面和整时的读法。,红点二:认识半时的读法。,红点三:认识大约几时。,注意对钟面认识程度的把握:12个数字、1个时针、1个分针。,认识钟表,教学建议:,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所以需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比较容易掌握。,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中学习。,充分利用模型教具、多媒体课件帮助学习。多实际拨一拨、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从而体悟钟表的计时规律,

6、突破认读时刻的重难点。,3.在观察中发现,交流中矫正,练习中强化,认识钟表,教学建议:,环节二:观察钟面。(学具),环节三:认读整时。,环节一:创设现实情境(再现模拟),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认读时刻的学习。,环节四:认读半时。(同上),(1)拨出小力到家时刻(2)利用生活经验认读时刻并观察分针、时针的位置。(可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3)跟进练习,反复认读,质疑、矫正、补充,以期举一反三。(4)小结形成统一认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环节五:认读大约几时。(同上),三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信息窗:,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材解读:,情境丰

7、收了之农家小院,信息窗呈现的是农家丰收的场景。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树上挂着28个玉米;墙上挂着9串辣椒,每串10个,一位老奶奶正在穿辣椒,已经穿了9个,正准备穿第10个;大蒜22头。借助问题“玉米有多少个?”、“辣椒有多少个?”引入对100以内数的学习。,你说我讲2个红点,红点一:认识几十几,红点二:认识一百,学生已学过20以内数的认识,从20开始试着向下数二十几,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认识28的读写、组成,拨计数器从28数到31,突破“满10进1”,同时意图引导学生拓展到20以上100以内的数认识。,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材解读:,强化数数的过程,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体会自然数的意义

8、。,修订教材在编排上遵循了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促进其自主建构产生新的数。,凸显了每个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创造产生的必要性,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新的数、计数单位和数位的不断创造生成的完整过程,在数数中体会数的意义,培养形成数感。这是整套教材“数的认识”编写思路。,教材解读:,编写体例类同,知识内容类同,基础,强化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自然数的意义。,“数是数出来的史宁中”。,教学建议:,1.注重操作与演示,充分借助模型、计数器等学具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经历数数过程,教学建议:,2.加强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1)在数数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数感的培养。,(2)用足用好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10

9、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材解读:,情境摘石榴,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石榴园摘石榴的情境。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小玉摘了42个,小玲摘了27个,小强摘了48个。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引入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说我讲两个红点,红点一:42和27比较,红点二:42和48比较,红点三:用多得多、少一些、最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建议:,1、鼓励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不同的方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数形结合思想,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方法,同时对培养学生数感非常好,应予以鼓励。,100以内数的

10、大小比较,教学建议:,2、在学生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适时提升总结比较方法。,注意:教材并没有刻意总结大小比较方法。展示学生比的方法后,可以先及时跟进练习几道后,再引导学生在自己解题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100以内数的口算,教材解读:,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妈妈摘了30个,爸爸摘了40个,小阳摘了6个。引入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几十几减几十(十位相同)、几十几减几(个位相同)的学习。,本窗为修订教材新增内容,情境收南瓜,100以内数的口算,教学建议:,以数的意义为基础学习口算,反过来学习口算的过程巩固数的意义。,

11、注意口算题的类型与难度。,第四单元牧童,认识图形,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只有1个信息窗:,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前承: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教材解读:,情境牧童骑牛图。,呈现的是小朋友们欣赏牧童骑牛纸贴画的情景。图中的纸贴画是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组成的。富有童趣的画使学生欣赏到图形的美,体会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激起认识图形的欲望。,教材解读:,运用分类的思想认识平面图形。(同立体图形),呈现由体得到面的过程,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初步培养空间观念。,教学建议:,1.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前面学过的分类思想对各种图形进行分类,并通过观察、比较、分一分、说一说等

12、活动,尝试抽象并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2.重视从实物表面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感受体上有面,面附于体,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内在联系,对图形的认识在二维与三维之间更自如地转换,培养空间观念。,第五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加减法(一),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共4个信息窗:,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3.分析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一类问题;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4.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解决问题教学,计算教学,教材解读:,情境小朋友浇花,计算教学的

13、编写体例:重视借助学具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红点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红点二:两位数加整十(不进位),计算教学,教学建议:,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借助学具自主探索全班交流引导总结,窗一,1.要充分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几何直观理解算理,揭示算法。,2.注意处理好直观操作与抽象算法之间的关系。,重点渗透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思想,这是后续学习竖式笔算的基础。,3.在思辨中掌握算法。,教材解读:,情境给小树挂牌。,红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绿点:巩固练习,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借助学具自主探索全班交流引导总结,1.要充分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几何直观理解算理,揭示算法。

14、,2.注意处理好直观操作与抽象算法之间的关系。,重点是渗透的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思想,这是后续学习竖式笔算的基础。,教学建议:,教材解读:,情境绿色家园画展。,计算教学的编写体例(同前),红点一:整十数减一位数(退位)红点二:几十几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建议:,1.要充分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理解算理,揭示算法。,2.注意处理好由直观操作与抽象算法之间的关系。,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借助学具自主探索全班交流引导总结,窗四,重点是渗透的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思想,这是后续学习竖式笔算的基础。,解决问题教学,教材解读:,情境绿色回收,承载解决问题教学: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意义,掌握分析解决

15、这类问题的方法。,承载计算教学:红点一:两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红点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解决问题教学,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意义,实质就是求两个数的差,用减法计算。,渗透数形结合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学具摆一摆的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思想。,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共2个信息窗:,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情境小小存钱罐。,你说我讲两个红点,认识1元、1角、1分,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1元、1角、1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人民币,教学建议:,1.精心创设情境,唤起经验,激发兴趣。,2.组织交流

16、活动,利用经验,互助学习。,(1)每小组一套人民币学具,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找出面值是1元、1角、1分的人民币。,(2)交流辩认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方法。(可先小组内再全班),(3)系统介绍人民币的面值、正反面图案、颜色等知识,进行爱护人民币教育。,认识人民币,教学建议:,3.利用游戏等活泼生动的形式,引导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及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兑换人民币游戏(师生间、同桌间),按要求取钱游戏(师生间、同桌间),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材解读:,情境购买文体用品。,你说我讲两个红点,红点一:学习相同单位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红点二:学习不同单位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建议:,1.注意

17、把握教学难度。(红点二),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简单的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第七单元大海边,100以内加减法(二),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共5个信息窗:,1.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2.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不退位),3.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位),4.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退位),5.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建议:,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1.要充分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揭示算理,提升算法。,2.注意处理好从直观操作到抽象算法的过程。,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借助学具自主探索全班交流引导总结,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思想是竖式笔算的基本算理。在教学

18、时要特别注重将计数器和小棒的演示过程同竖式的书写与计算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直观与抽象的密切结合。,3.算法的总结不要过急。,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不退位),教学建议:,1.要充分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揭示算理,提升算法。,2.注意处理好直观操作与抽象算法之间的关系。,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借助学具自主探索全班交流引导总结,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思想是竖式笔算的基本算理。,3.算法的总结不要过急。,呈现的是在海边做贝壳画的情境,教学建议:,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进位),1.注意处理好直观操作与算理的关系,借助操作抽象算法。,算理的重点在理解进位的道理。,2.体会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示性语言,展开

19、分析交流的过程,发展思维。,3.本课开始规范算法“从个位加起”。,呈现的是参观水族馆的情境,呈现的是参观标本馆的情境,教学建议:,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退位),算理的重点在理解退位的道理。,2.充分利用教材提示性语言,体会编写意图,充分展开分析交流的过程,发展思维。,1.注意处理好直观操作与算理的关系,借助操作抽象算法。,教材解读:,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情境买纪念品,你说我讲一红一绿红点:连减;(新授)绿点:连加;(自主迁移能力)自主练习2:加减混合(拓展),教材解读:,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既承载计算教学又承载应用题教学。,解题思路一:连减,解题思路二:先

20、加再减,注意:因为学生没有学习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所以教材呈现了先加后减分步计算的方法。,注意: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列竖式解答,没有学习脱式计算。,教材解读:,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材在这一领域的安排:,一上: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教学,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混合的教学,教学建议:,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1.教师要明确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用两步解决的应用题,二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与方法。在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又要兼顾计算的顺序。,2.红点学习建议:(1)列出算式。(学生一般是方法一)(2)交流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3)教学两种竖式方法。(难点:两步竖式可以合成一个竖式)(4)学习先加再减的思路。(可尝试问学生有没有不同思路,如果没有,由教师引入。)(5)再次引导竖式写法(教材中略了),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顺序。,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共2个信息窗:,1.厘米的认识,2.米的认识,教材解读:,情境:师父和徒弟为阿福做上衣红点一:产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入对厘米的认识,借助直尺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小电脑:找生活中的1厘米,建立长度观念同时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红点二:教学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小电脑:引入对线段的学习。,厘米的认识,1、要体现统一

22、单位的必要性,3、理解长度就是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单位,4、培养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2、要对单位的大小有深刻的感知与体验,以逐步形成空间观念,5、掌握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尺子的摆放,断尺,6、第一次认识线段,借助三个线段直观图建立直观感知。量、画线段,比、想、找、说,教材解读:,信息窗呈现的是师父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借助问题“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引入对米的认识,在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的过程中。展开对厘米和米进率的学习,在自主练习中,借助“可以怎样量?”和“怎样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呢?”探讨如何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米的认识,教学建议:,米的认识,1

23、要对单位“米”的大小有深刻的感知与体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度量的学习才有真正的意义。,比、想、找、说,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统计,教材解读,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换牙的情境。通过“大家换牙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参与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借助图表或文字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教学建议,1.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体现统计的必要性,激发兴趣,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两种整理方法,初步感受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统计表简捷、方便,各有优势。,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分一分、

24、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不要把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4.引导数据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智慧广场,教材解读,本册是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验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列举法是小学数学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重点体验列举的有序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认识到列举时要有条理、有序,体验有序的重要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学会有序思考。,智慧广场编写思路:以解决问题为载体,旨在向学生渗透与传递数学思想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按要求写数,教材解读,信息窗情境,一个孩子在写1-100的数,自然生发问题:一共要写多少个“9”

25、?引入学习。,你说我讲分三个层次:,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指导点拨思路。,用分类的方法有序列举找到答案。,教材解读,你说我讲分三个层次:,信息窗呈现了四名同学为树木立警示牌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欢欢今年11岁了,一共种了几棵树?”的问题进一步学习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递增、递减问题,教师指导点拨思路。,用分类的方法有序列举找到答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建议,1.遵循基本的教学流程,你说我讲一般分为三部分: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尝试的方法、教师引领用新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尊重学生的经验方法并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教材中学生

26、的方法是基于编写之前对部分学生的调研,不要机械照搬,关键是让孩子会独立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做法和想法。加强对比,体会原来的方法有遗漏,有序列举更好的解决问题。,2.重视交流,关注思维的发展,3.有争议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写数的答案;表格列举重实质不重形式),引导学生从头到尾经历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究方法,组内交流,完善方法,组间交流,展示方法,把握时机,提升方法,教学建议:,巩固拓展,运用方法,回顾反思,积累经验,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拼摆活动。,3.重视反思活动,全面评价学生表现。,教学建议,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量活动。,2.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更多地活动体验和培养估测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