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5944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变形观测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沉降变形观测,沉降变形观测的意义,1、监测已建、在建或运营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形 形态、量值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监测建(构)筑物各部构件的变形情况,向设计 单位反馈信息;3、向有关单位提供及时正确的变形方式和数据,对 处理变形措施的实施起关键的作用。,变形观测的内容,水平位移观测垂直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日照变形观测挠度观测,观测周期的确定,能反映变形的全进程结构形式、地质条件建(构)筑物的重要程度及荷载的大小变形量的大小和速度工程地质情况与施工进度 变形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mm),变形测量的要点,每次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

2、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每项观测的首次观测应在同期至少进行两次,无异常时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周期性观测中,若与上次相比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地震、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复测或增加观测次数。,沉降测量,坚实稳固,便于观测;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标石底部应在冻土层以下,因条件限制需在变形区内设置基准点时,应埋设深埋式基准点,埋深至降水面以下4m;可利用永久性建(构)筑物设立墙上基准点,也可利用基岩凿埋标志;,基准点的要求,基准点的形式,变形观测点的布置,1 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2 标志应稳固可靠

3、、便于观测和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3 点位应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4 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不同地基或结构分界处、高低或新旧建筑物分界处等也应设置观测点;,变形观测点的形式,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mm),荷载变化期间,沉降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1 高层建筑施工期间每增加24层,电视塔、烟囱等每增高1015m应观测一次;2 基础混凝土浇筑、回填土与结构安装等增加较大荷载前后应进行观测;3 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与暴雨后应观测;4 出现不均

4、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5 施工期间因故暂停施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进行观测。,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观测周期宜符合下列规定:,1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2 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3 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4 交工前观测一次;5 交工后建设单位应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基坑回弹观测点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 在深基坑最能反映回弹特征的十字轴线上设置观测点,不宜少于5个;2 钻孔应铅垂,并设置保护管,基础开挖前钻孔,施测后用白灰回填;3 回弹观测标志顶

5、部高程应低于基坑底面2030cm。,基坑回弹观测宜符合下列规定:,1 基坑开挖前、后及基础混凝土浇筑前各观测一次;2 读数前应仔细检查悬吊尺(磁重锤)与标志顶部接触情况;3 对传递高程的钢尺应进行尺长与温度等项改正;4 基坑回弹观测点,测得的高差中误差不应超过1mm。,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宜符合下列规定:,1 观测点应选择在建(构)筑物的地基中心附近;2 观测标志的深度,最浅的应在基础底面50cm以下,最深的应超过理论上的压缩层厚度,观测的标志应由内管和保护管组成,内管顶部应设置半球状的立尺标志;3 应在基础浇灌前开始观测,观测的周期宜符合本章第12.2.9条中的规定,观测的高差中误差不应超过1

6、mm。,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资料图,位移测量,1 水平位移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基础等在规定平面位置上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2 主体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或上层相对于下层的水平位移和高差,分别计算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速度;3 日照变形观测应测定建(构)筑物上部由于向阳面与背阳面温度引起的偏移及其变化规律;4 挠度观测应测定其挠度值及挠曲程度;5 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物上裂缝的分布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程度;6 滑坡观测应测定滑坡的周界、面积、滑动量、滑移方向、主滑线及滑动速度,并视需要进行滑坡预报。,水平位移观测网的形式,水平位移监测网可采用建筑基准线

7、、三角网、边角网、导线网等形式,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行一次布网。,水平位移监测网控制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坚实稳固,便于保存处;2 通视良好,便于观测与定期检验;3 宜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采用视准线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宜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建(构)筑物的纵、横轴(或平行纵、横轴)方向线上埋设控制点;2 视准线上应埋设三个控制点,间距不小于控制点至最近观测点间的距离,且均应在变形区以外;3 观测点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0mm。,采用激光准直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8、,1 激光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校正,使仪器射出的激光束轴线、发射系统轴线和望远镜视准轴三者共轴,并使观测目标与最小激光斑共焦;2 对于要求具有105104量级准直精度时,宜采用DJ2型激光经纬仪;对要求达到106量级准直精度时,宜采用DJ1型激光经纬仪;3 对于较短距离(如数十米)的高精度准直,宜采用衍射式激光准直仪或连续成像衍射板准直仪;对于较长距离(如数百米)的高精度准直,宜采用激光衍射准直系统或衍射频谱成像及投影成像激光准直系统。,用前方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控制点不应少于三个,其间距不应小于交会边的长度;2 交会角在60120范围内;3 当三条方向线交会形成误

9、差三角形时,取其内心位置;4 同一测站上以同仪器、同盘位、同后视点进行观测;5 各测回间应转动基座120;6 位移值可采用观测周期之间前方交会点坐标值的变化量计算。,日照观测,1 观测点设置在观测体向阳的不同高度处;2 用经纬仪或激光经纬仪测定各观测点相对于底部点的位移值,或测算观测点的坐标变化量;3 观测日期应选在昼夜晴朗、无风(或微风)、外界干扰较少的日子;4 观测期间应选在一天24小时内,白天每1小时、夜间每2小时观测一次;5 观测同时应测定观测体的向阳面及背阳面的温度和太阳的方位;6 根据观测结果,绘出日照变形曲线图,求得最大和最小日照变形时段;7 观测精度应具体分析确定,用经纬仪观测

10、时,观测点相对于测站点的点位中误差:采用投点法不应超过1.0mm;采用测角法不应超过2.0mm。,挠度观测宜采用下列方法:,1 建筑物基础或平置构件,在两端及中间设三个沉降观测点,推算挠度值;2 建(构)筑物主体或竖置构件,在上、中、下设三个水平位移观测点,推算挠度值;3 用滑动式测斜仪测量出建筑物不同高度处各点相对于最低点的铅垂线之水平位移,推算挠度值。,挠度观测计算,裂缝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裂缝观测包括裂缝所在位置、走向、长度及宽度等项;2 当裂缝表面平整,可在裂缝处绘制方格网坐标时,用钢尺量测;当裂缝在三维方向上均有变化时,应埋设特制的能测定三维变化的标志,用游标卡尺量测;3 对重要

11、的裂缝,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于裂缝两侧埋设标点,用游标卡尺定期测定两标点间的距离变化,在裂缝的起点与终点设立标志,观测其长度及走向变化;4 大面积或不可及的裂缝可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观测变形量。,倾斜观测及计算,倾斜角度的计算,变形测量资料整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 对已取得的资料进行校核,检查外业观测项目是否齐全,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舍去不合理的数据;2 进行内业计算,并将变形点观测结果绘制成各种需要的图表,沉降观测成果统计应符合附录H的规定;3 根据已获得的成果分析建筑物变形原因及变形规律,作出今后变形趋势预报,提出今后观测建议。,工程交工时,各项变形测量应根据需要提交下列有关资料:,1 基准点与观测点位分布图;2 变形测量成果表;3 变形量分别与时间、荷载等关系的曲线图;4 变形分析与交工后的有关观测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