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6456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系统应用解剖,神经系统应用解剖间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一 间脑的形态和结构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大脑半球和中脑之间,胚胎早期自前脑发生,由于大脑半球的高度发展,大部分被大脑所遮盖,其外侧壁与大脑愈合。因此与间脑之间的边界不象其他脑部之间那样清楚。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丘脑的底部只能在切面上看到。间脑的内腔为第三脑室(见图)。,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间脑分5个部分:,间脑,1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亦称丘脑,是构成间脑的主要部分,是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

2、各种传导路均经丘脑中继后传入大脑,因而丘脑是皮质下的最高感觉中枢。丘脑内部是由较多而复杂的核组成,根据核群的纤维联系可将丘脑核团分为三类。(1)中继核群 主要是接受感觉束和小脑束来的纤维,发出特定的投射纤维到皮质的主要感觉区和运动区,如腹前核、腹后核、腹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是一般躯体感觉的中继核。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纤维和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这些纤维将身体对侧半传来的信息定位严明地投射到腹后核中,即头部在腹后内侧核,上肢、躯干和下肢的自内向外依次地在腹后外侧核中。自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入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腹后外侧核和腹前核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它们

3、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至中央沟前方的躯体运动区。这两个核在小脑皮质和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之间的联系上起重要作用。腹前核还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2)联络核群 从前向后是背外侧核、后内侧核和枕。主要与丘脑其他核团广泛联系,接受额、顶、颞、枕各叶的传入纤维。(3)丘脑网状体系 此群借广泛弥散的、分立的投射纤维来连接皮质区域,故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该系与纹状体联系密切,向下连接丘脑底部、丘脑下部和中脑网状结构。是广泛调节体系的丘脑部分,控制大脑皮质的准备状态来调节局部或一般的清醒或意识状态,从而影响皮质对向心性冲动的反应性质。背侧丘脑除腹外侧核和腹前核涉及运动功能外,大部分是关系各种感觉。粗略的痛觉

4、感知就产生在间脑水平。临床上所见的丘脑综合征就是感觉功能方面的紊乱,常由此部血管的病变所引起,依据损伤的部位和范围,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是身体对侧半的触、痛、温度觉阈值升高,感觉表现为超常、错解,与刺激极不相符,如被针刺时会感觉烧灼感。有些病例有自发性疼痛,也有的情绪不稳。,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半球深面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两者之间有丘脑间粘合相连;前下方借下丘脑沟与下丘脑相续;下面借底丘脑与中脑相连;背侧与尾状核间有终纹相隔。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背侧丘脑内部的灰质核团,前核,外侧核群,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后核,板内核群,内侧核群,中线核群,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枕

5、,背侧组,腹侧组,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2、特异性中继核团,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躯体运动中枢,传入,传出,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三叉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3、联络性核团,传入,传出,2 上丘脑 上丘脑位于第三脑室顶部,是间脑的背侧面,包括僵三角、僵联合、丘脑髓纹、后联合及松果体。(1)僵核 位于僵三角之内,包括小的内侧核与大的外侧核,内侧核内有密集的小细胞,外侧核为排列稀疏的大细胞。僵核接受丘脑髓纹的终支,发出僵核角间束(后屈束),止于角间核。(2)丘脑髓纹 丘脑髓纹是复合纤维束,包括来自隔核和内侧基底节嗅区的纤维,来自海马结构的纤维,从穹隆分开加入丘脑髓纹;来自丘脑前核的纤维,也

6、有来自苍白球的。髓纹纤维部分去僵联合交叉到对侧。僵核、僵核角间束和丘脑髓纹在机能上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松果体是一个内分泌器官,为椭圆形红灰色腺体,位于两上丘之间、胼胝体压部下方,借第三脑室的脉络组织与胼胝体分开。松果体在结构上主要成自一种特殊松果细胞,细,胞大小不等,核淡染,腺体有嗜银颗粒,腺体在初期呈腺样结构,7岁时发育完善,青春期腺体组织逐渐消失,代之以结缔组织,并有部分钙化。一般由松果体接受来自丘脑髓纹、僵核和后联合的纤维,纤维呈丛状止于松果体细胞。,上丘脑 epithalamus 间脑的背侧部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缰三角 缰连合 丘脑髓纹 松果体,底丘脑 subthalamus

7、间脑与中脑的过度区,含有底丘脑核。与黑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3 下丘脑 下丘脑位于丘脑腹侧,形成第三脑室底及部分侧壁。前界视交叉和终板,后界乳头体的后缘。紧靠视交叉前方延至终板的区域,称视前区,它的来源虽属端脑,但在功能和联系上与下丘脑相同。就其腹面观,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及垂体。下丘脑从事内脏和内分泌活动的中枢控制,也参与情绪活动。按其下丘脑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区域。(1)下丘脑的主要核团:下丘脑由形体大小不一的细胞组成,有的核团边界明确,较多的却是弥散分布的。最引人注目的是视上核(nucleus supraopticus)和室旁核(nucleus

8、 paraventricularis),二核的细胞相似,形体较大,细胞质中有胶状物质的内含物,是神经分泌产物。二核都发纤维至垂体后叶。乳头体中的细胞称为乳头体核。漏斗核(也叫弓状核)位于第三脑室壁最下部,靠近漏斗处,此核的细胞紧靠室官膜。,(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将内脏的各种信息自下而上传至下丘脑,可能经过网状结构等处的中继。自孤束核有纤维发出直接投射到下丘脑。前脑内侧束是在下丘脑外侧区松散排列的一个复合纤维束,其终止于下丘脑的纤维主要起自隔区和嗅脑的某些部分。穹隆是海马发来的大束纤维,止于乳头体。由乳头体发出乳头丘脑束上至背侧丘脑的前核,前核与扣带回有往返的联系。自下丘脑发出下行纤维,经室周

9、纤维和中脑中央灰质以及网状结构的中继,可达脑干的副交感节前神经核团;也经网状脊髓束到达脊髓的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神经核团。下丘脑通过此路径控制内脏的活动。下丘脑中不少核团发出纤维直接投射到脊髓。(3)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既有传导冲动的功能,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这些细胞的分泌物,沿轴突分泌到末梢,最后释放到血液中。自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的纤维分别称为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通过漏斗的腹,侧进入垂体后叶。这些纤维的末梢在血管周围形成末梢器官。在适当的刺激下,冲动传至末梢,于是激素释放到血液,从而达到它们的耙器官。视上核和室旁核所分泌的是催产素和加压素(或抗利尿激素)。人类由于后叶功能

10、不足所引起的尿崩症,如注射抗利尿激素可减少尿的分泌。垂体后叶并非真正的内分泌器官,因为它的激素是出自视上和室旁核。垂体前叶则是真正的内分泌腺,其中各种细胞可分别产生不同的物质(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但是垂体前叶分泌是通过一个神经血管通路由下丘脑控制的。这个通路中的血管部分称为垂体门脉系。这个通路的神经部分是由下丘脑的分泌细胞形成的,它们发出纤维止于正中隆起处的毛细血管丛。下丘脑的分泌细胞将所分泌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通过门脉系传至前叶,从而影响前叶细胞的分泌。,下丘脑 hypothalamus,有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1)视前区、2)视上区(视上核 室旁核

11、)、3)结节区(漏斗核 腹内侧核 腹外侧核)、4)乳头体区(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下丘脑的分区及主要核团,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下丘脑的纤维联系,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前脑内侧束,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背内侧纵束,与背侧丘脑的联系乳头丘脑束,与垂体的联系,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调节机体的内分泌活动;它也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4 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虽称后丘脑,实际分别是听觉和视觉通路上的中继核。外侧膝状体是分层的,它将视束的传入信息经视辐射投至枕叶的视觉皮质。内侧膝状体接受下丘臂传来的听觉纤维,并投射至颞叶的听觉皮质。,后

12、丘脑,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下丘臂的听觉传导纤维,视束,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丘脑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视觉中枢,听觉中枢,5 底丘脑 底丘脑位于丘脑与中脑被盖部之间,外侧界是内囊与大脑脚交接处,内侧是下丘脑。它的纤维束主要是联络苍白球和中脑被盖的纤维。主要的细胞核团是丘脑底核,它接受来自苍白球和额叶运动区的纤维,其发出纤维进入黑质、红核和中脑被盖。此核在锥体外系中建立起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之间的联系。,二 间脑的功能及病变的定位诊断 间脑的结构复杂,功能重要,现简述丘脑及下丘脑的功能。1 丘脑的功能 丘脑是主要感觉传导束的皮质下中转站,维持意识状态,与情绪和意识有关,调节运动。2 下丘脑的

13、功能 下丘脑是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前部的核群为副交感神经中枢,后部的核群和中部的核群为交感神经中枢,也是调节内分泌的较高级中枢。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既是神经元,也是内分泌细胞。在机体内,对体温、摄食、水平衡、内分泌等的调节主要依靠下丘脑,同时也参与情绪反应活动。,3 丘脑损害的症状(1)视上核及室旁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当垂体后叶受损时出现尿崩症。(2)食量调节:中核群受损出现少食消瘦,在内侧受损时出现多食、肥胖。(3)体温调节:前核群调节散热,病损时出现高热;后核群调节产热,保温,病损时出现低温。(4)睡眠与醒觉:丘脑下部、后部、乳头体前端组成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起保持醒觉作用,故受损时出现嗜睡

14、。(5)性功能管理:中核与性功能有关,结节垂体束漏斗茎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排出。中核受损时出现肥胖性生殖无能症或性早熟。,三 间脑病变的定位诊断,神经系统应用解剖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一 小脑的形态 小脑(cerebellum)位于后颅窝、脑干的背侧、大脑枕叶的下面,与枕叶间有小脑幕分隔。小脑的中间部为蚓部,两侧叫小脑半球,上面较平坦,中部有横行的深沟称原裂。小脑表面有较深的沟裂将小脑分成若干小叶,根据小脑的形态、进化及传入纤维的联系又将小脑分为三叶(见图)。,小脑的位置,颅后窝内 端脑枕叶下面 脑干背面;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上脚:小脑 中脑,中脚:脑桥 小脑,下脚:脊髓、下橄榄核 小脑

15、,1 绒球小结叶 进化最早出现,与前庭神经核联系密切,故又称前庭小脑,与平衡机能有关。2 小脑前叶 重要接受来自脊髓的纤维,故脊髓小脑,与调节肌张力有关。3 小脑后叶 位于原裂和外侧裂之间,除蚓椎体和蚓垂外的小脑。在人类它占了小脑的大部分,也是进化中出现最晚的部分。它通过皮质脊髓束、脑桥核、小脑中脚与大脑皮质联系,故又称桥脑小脑。与调节肌肉活动有关。其位于蚓垂两旁的半球部分分三小叶,称小脑扁桃体,因位置靠近枕骨大孔,在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可致下移嵌入枕骨大孔而成小脑扁桃体疝。,小脑半球 小脑蚓 小脑叶 小脑扁桃体,小脑的形态分叶,前叶 后叶 绒球小结叶,二 小脑内部结构 小脑表面为皮

16、质,皮质之下为小脑白质,白质深部藏有四对小脑核,即顶核、球核、栓状核及齿状核。1 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的结构相同,在镜下由外向内分三层。(1)分子层 此层中有蓝细胞,其轴突发出支呈蓝状包绕梨状神经细胞体。(2)梨状细胞层 为一层梨状细胞,其树突呈柏树叶状伸入分子层内,轴突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成分,穿白质止于小脑核。(3)颗粒层 有大量的颗粒细胞,其轴突上行入分子层,与梨状细胞树突形成突触。,2 小脑核(1)顶核 是小脑白质内最大的一对核。位于第四脑室顶部,主要接受小脑的纤维,其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脚下内侧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2)球核、栓核 球核位于顶核外侧,栓核位于齿状核之门处,该两核接受

17、小脑前、后叶皮质的纤维,核发出的纤维和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一起组成结合臂。(3)齿状核 位于最外侧,是最大的一对,呈皱折袋状核,接受小脑后叶皮质的纤维,其发出纤维组成结合臂行向中脑的红核。另一部分经背侧丘脑至大脑皮质。,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中间核,3 小脑的纤维联系 小脑通过三对角与脑干相连,经小脑上脚(结合臂)传入小脑的纤维束有脊髓小脑前束、顶盖小脑束;传出纤维有齿状核红核束、齿状核丘脑束,枕颞叶桥脑束,也统称为皮质桥脑小脑束、前庭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和三叉小脑束等。,(1)脊髓小脑前束及脊髓小脑后束 从肌肉、关节肌腱来的深感觉冲动经脊神经节细胞

18、及脊髓后根到脊髓后角背核,在此更换第二次神经元,部分神经纤维进入同侧或交叉到对侧脊髓侧束外侧缘的腹后,上升成各脊髓小脑前束,经结合臂沿前髓帆向后达小脑蚓部的皮质,另一部分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只在同侧脊髓索侧缘、脊髓小脑前束的背侧上升,经过绳状体到达小脑蚓部皮质。,脊髓小脑,脊髓小脑束,顶核 中间核,小脑蚓部,红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脊髓灰质前角 中间带,功能: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2)前庭小脑束 头部位置变换及运动产生的刺激作用于半规管球囊及椭圆囊的特殊感受器,产生的冲动经前庭神经传至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此细胞的中央支通过前庭神经到达前庭

19、神经核,由此发出的轴突沿前庭小脑绳状体到小脑蚓部皮质,其中部分纤维到小脑半球皮质。另外从薄束核、楔束核、三叉神经感觉核、迷走神经感觉核及下橄榄核也有纤维经绳状体到小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前庭小脑,同侧前庭神经同侧前庭神经核,小脑下脚,同侧前庭经核神,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绒球小结叶,运动眼外肌的神经核,功能:控制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3)皮质桥脑小脑束 其纤维起自大脑皮质额叶、颞叶、枕叶的椎体细胞,通过内囊经大脑脚下达桥脑底部的桥脑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经桥脑臂到达小脑皮质。由小脑皮质发出的远心纤维部分与邻近的小脑叶或对侧小脑联系,而大部分则

20、进入小脑深部的核团,尤其是齿状核。由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结合臂到达中脑,在中脑被盖部背侧交叉,止于对侧红核。部分纤维上行止于丘脑腹外侧核,由丘脑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而经红核细胞发出的纤维则构成红核脊髓束,在被盖腹侧交叉越过中线下行于脊髓外侧索,最后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中脑主要通过此束调节肌张力,维持运动的协调与平衡。,大脑小脑,对侧大脑皮质,小脑中脚,小脑外侧部皮质,小脑齿状核,对侧丘脑腹外侧核,对侧红核,对侧大脑皮质 下橄榄核,功能: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和协调,脑桥核,三 小脑的功能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姿势、肌张力的协调、身体的平衡、调整肌张力及随意运动。故小脑病变时出现“三

21、乏”,即乏紧张、乏力气、乏合作。,小脑的机能区,前庭小脑 原小脑脊髓小脑 旧小脑大脑小脑 新小脑,小脑蚓 中间部 顶核,外侧部 齿状核,前叶,后叶,加蚓垂、蚓锥体,除蚓垂、蚓锥体外,绒球小结叶,四 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1)小脑皮质和小脑核受损时,功能障碍表现在病变的对侧,这些运动障碍在活动时加剧。(2)小脑半球受损时,主要表现肢体共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做精细动作时更明显。语言障碍,讲话不流利,发音不清,忽高忽低,呈“爆发式”。(3)小脑蚓部损害时,躯体平衡失调,协调运动障碍,不能正确的估计手中物体的重量。(4)前庭与小脑之间的联系纤维受损时,眼球水平、垂直、旋转方向震颤,向病灶侧注视时明显。,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小脑损伤不会引起随意性运动丧失,会引起随意运动障碍;小脑处的血管病变、肿瘤等可引起小脑损伤,在小脑上脚交叉之前的小脑半球损伤引起同侧的 运动障碍,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原小脑综合征: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新小脑综合征:为小脑半球的损伤所致,平衡失调、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