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6916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配伍规律研究ppt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上 篇 总 论,1、何谓配伍?中药配伍理论与方剂配伍有何关系?2、今后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发展的方向如何?,一、方剂配伍的系统思想原则,1、整体性原则:方剂将中药饮片按一定规则组合成一个整体。是针对复杂证候需要和治则治法的要求,按君臣佐使进行有序组合,从而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协同又有制约,整体目标、功能、主治明确的药物组合体。,第一章 中药配伍的原则与方法,2、相互联系原则:存在着潜在的协同或制约关系,即根据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制约、相反、相恶等联系在一起,并被形象地定义为君臣佐使的关系。君、臣、佐、使每一部分的存在是以其他部分的存在为前提。,3、等级有序性

2、原则: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既有明确的等级与层次。君臣佐使因各自的地位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有别。中药在方剂中有序性的地位是以辨证、立法为前提,根据药的性味、归经、功能、剂量而确定。有序排列也使方剂系统结构更趋稳定。,4、动态原则:君臣佐使的有序性和方剂的整体功能是在作用于机体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在药物与机体的互动下才能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方剂配伍随时将方剂的组成与运动变化着的证候对应起来,灵活加减,随证变通,即体现了方剂动态的用药原则。,5、方剂作用的整体突现性(涌现)药物配伍配比变化达到一定的条件时,可以形成新的方剂(整体突现性)。药物配伍与证候是决定方剂复杂系统涌现“秩序”(方剂疗效)的2

3、个主要秩序参量。,二、中药配伍的方法,1、药性配伍方法:根据治则治法的要求,以药性理论为依据,选择适当药物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气味组合配伍、五脏苦欲补泻配伍、药象配伍等。,2、标本配伍方法:通过分析脏腑间的标本虚实与五行传变关系来确定方之君臣配伍。如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补其母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3、君臣佐使配伍方法:针对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和次要发病环节,按照“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原则选药配伍。4、药对配伍:根据治则治

4、法的要求,选择数个药对为基础组合配伍。,5、核心方剂加减配伍方法:以经典成方为核心,针对证候具体情况加减配伍。6、复方合方配伍方法:以两个以上经典小成方相互组合。,第二章 七情配伍,一、相须、相使1、增效:此配伍能在药物原有功效基础上增强或扩大疗效。从现代药理分析,这种配伍可使药物产生原有药理作用的迭加效应、不同环节的互补效应、或促进其他药物某种药理的诱导效应,从而使药物之间协同增效。,麻黄为发汗解表之峻品,与桂枝相须,才使营分之邪达于肌表,汗出而解;与羌活,共奏解表祛风除湿;与葱白,可通阳散寒,通调水道,行水消肿;与葛根相使,还可使太阳、阳明同治。2、减毒:此配伍不仅能增强或扩大疗效,还可降

5、低毒性。,二、相畏、相杀,1、减毒:“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如证类本草云:“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2、增效:药镜:“取剋我者为用神,其效倍捷,不尔则必杀人。”如附子配人参,可使附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作用增强;与甘草配伍,甘草酸、甘草黄酮能对抗乌头类生物碱毒性,降低附子加快心率和引起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同时还能与附子的水溶部分协同增效。,三、相反、相恶,1、增毒减效:本经指出:“勿用相反、相恶者”。即:相反配伍能够产生或增强毒性;相恶能够降低药物疗效。虞搏:“其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可同队也”;李时珍:“反药同用,

6、病既不廖,遂伤患者”。属消极因素,是配伍禁忌。现代研究结果亦显示,相恶配伍能够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减少,药效降低;绝大部分的“十八反”配伍都支持“相反配伍能增毒”的观点。,2、潜在增效作用:金匮要略治疗寒气厥逆的赤丸,千金方治症瘕积聚的乌头丸,均以半夏、乌头相伍;医宗金鉴 治痰瘰疬、瘿瘤之海藻玉壶汤、通气散结丸,均以海藻、甘草同用;医方考治中风之通顶散,细辛、藜芦并存等等。这些相反、相恶的配伍,揭示了药物配伍具有多向性取效的特点,而非仅是增毒或减效,这可能蕴含着某些特殊效应。,现代研究表明,“半蒌贝敛及攻乌”中,川乌与姜半夏、瓜蒌合用后可见毒性增强,而与法半夏、川贝、白敛合用后未见毒性加重,并

7、且这几味药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川乌头对离体蛙心的抑制作用,使其镇痛药效有所增强。,临床用甘遂、甘草治疗肝硬化腹水可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且比单用甘遂疗效好,不仅能延缓肝硬化病情的进程,还可以减少肝硬化患者并发出血的概率;附子伍半夏、浙贝能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及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瓜蒌配附子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低血压状态和冠心病并病窦综合征,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且疗效颇佳。以上结果提示相反、相恶配伍具有潜在的增效作用。,第三章 性味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辛

8、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五味调五脏经气之偏。指平时五味养五脏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五味调五脏病之法以配方。指病理情况下的调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奠定了药物性味配伍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对组

9、方配伍有着深刻影响,张景岳:“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因此 中药性味是指导中药配伍运用的主要依据之一,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如汗法多用辛甘组方:辛甘发散的组方是“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治则的体现。吐法多用酸苦组方:酸苦涌泄的组方体现了“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原则。和法多辛开苦降、苦辛甘合化组方: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下法多以酸苦咸寒组方:皆为“涌泄为阴”之性。温法多辛甘之品组方:即“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意。补法多以甘温之品组方:清法则多以苦寒、甘寒组方:,药物性味的选择取舍是治则治法的具体体现。张景岳指出,临床选用药物时“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

10、,勿兼升散”、“甘勿施于中满,苦勿施于假热,辛勿施于热躁,咸勿施于伤血,酸木最能克土,脾气虚者少设。”,一、同性配伍 寒寒配伍与热热配伍两种方式。1.增强药力:同性配伍大都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用。李时珍誉其为“同类不可离”。如大热之附子与辛热之干姜相伍,则回阳救逆散寒之力益增;而大寒之生石膏与知母并用,则清热泻火之效更显。,第一节 四气配伍,2.纠偏制弊:有些药物虽属同性,但在药味、升降浮沉等方面存在差异,将其配伍使用,有制约药物偏性的作用。如清胃散中的黄连与升麻;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配陈皮。,性气相同,但毒副作用发挥方向不同的药物配伍,根据异性毒力相制的原理,可收减毒之效。如附子与同属温

11、热之性的干姜、炙甘草配伍,可使附子毒性降低;细辛与附子配伍,可明显减轻细辛的肾毒性;关木通性寒,具有较强的肾毒性,但与同属寒性的生地黄、竹叶、小蓟等配伍均可使其肾毒性降低。,3.产生新用:性气相同,但药味或药势(升降浮沉)不同,物伍会产生单味药所不具有的“新”作用。如柴胡配黄芩,产生了任何一味药物所不能的“和解少阳”新用。再如辛甘化阳法是中医治疗心阳、脾阳亏虚的必用之法。因为心阳和脾阳无法用某一味补阳药直接滋补,而单一辛温之品只能散寒,纯粹甘温之药仅能益气,但两者合用后就能“化阳”而生补阳之新效,可间接地补心、脾之阳虚,方如桂枝甘草汤(补心阳)、甘草干姜汤(补脾阳)等。,二、异性配伍:是指使用

12、药性相反的药物配伍。中药寒热配伍是以双向调节,平衡协调为宗旨的配伍方法。临床对证情复杂,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表现的寒热混杂证。中医强调平衡法则,不管是方剂配伍或服药方法的寒热并用,双向调节,平衡协调,还是从方剂药物与病证间的关系分析,用药之性能去纠病症之偏,其目的都只是为了达到一个“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1.异性配伍的方式 寒热并施:一是其主治证必须是寒热错杂或湿热为患之证,在治疗上需要寒热药物并施。二是其寒热药物的药量比例往往与其所治病证中热与寒(或湿)的程度相对应,即寒(或湿)重者重用温热药,轻用寒凉药,反之亦然。如乌梅丸、九味羌活汤。,寒热佐制:一是其所治之证并非寒热错杂或湿热为患之

13、证,往往是病无热证用寒药或病无寒证用热药。二是在配伍关系上,往往是将“佐”与“制”集于一身。“佐”是指寒热两类药物在治疗上相互协助,以增强药力或扩大治疗范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制”是指寒凉药与温热药相配,利用其相反的药性彼此制约,用以减缓或消除其中某一方的某些不良反应。,如附子汤治少阴阳虚寒凝所致痛证的要方,方中于附子、人参、白术等温阳散寒之品中伍用一味酸寒的白芍药,一方面是以阴柔酸寒之白芍药制约诸温热之品的燥烈之性,使之散寒祛湿而不至耗伤阴血;另一方面,白芍药尚有和营血,通血痹之功,又可加强全方止痛的效果,一药功兼“佐”“制”两用。类似的配伍还有很多,诸如大黄附子汤、麻杏石甘汤等方。,寒热

14、反佐:以内经“甚者从之”、“寒以治热,而佐以热”为依据。其特征有三:一是其主治病证为单一的寒证或热证;二是所治病证病情危重,有病药格拒之兆;三是反佐药在整个配伍中所占比例不大,且用量很小。,如伤寒论治少阴阳虚、阴盛戴阳致服药格拒的白通加猪胆汁汤,以一味苦寒之猪胆汁与大队温热之品相配,以性寒之猪胆汁引附子、干姜大热之药入阴中而不被阴寒所格拒。正如注解伤寒论所说:“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求,则可以去格拒之寒也。”,2.异性配伍的临床意义,2.1 增强药力以提高临床疗效:药物的寒热之性只反映药物的部分特性,并不能概括其所有功效,对于某一病证,选择两种功用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异性药物配伍

15、,用其中一药之性制约另一药的药性,而留存其功用以增强药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如银翘散重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辛凉之品,又配用了两味解表力强的辛温解表药荆芥和豆豉,寒温相配。又如用治肝火犯胃所致呕吐的左金丸。药治通义所称之“有病但寒但热,而寒热并行者是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相藉,自成一种方剂矣”。,2.2 产生多效以扩大治疗范围:异性药物合理配伍,可充分利用各药独特的性能优势,产生出同性配伍所不具有的诸如寒热共治、湿热并除、阴阳同调等多重功效,用以治疗临床更为常见的寒热错杂、湿热并存以及阴阳失调之证,大大拓宽治疗范围。如大黄与附子相配;乌梅丸(上热下寒)和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具分消

16、湿热之功,能治湿热为患的三仁汤、连朴饮、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以及治疗中焦虚寒、阴阳失调之证的小建中汤等,皆属此类。,2.3 产生新用以治疗特殊病证:某些异性药物相配,其性味、功能可相互“触发”、“催化”而改变原单味药的功效。产生了配伍前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这种“新”功能可以定向地作用于某一特定病证。如交泰丸中黄连、肉桂的配伍,黄连苦寒,肉桂辛热,两药配伍后可用于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的心烦惊悸、夜寐不安,体现了两药交通心肾、安神除烦的新功效。,又如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药的配伍,以辛温的桂枝祛风散寒,温助卫阳,用酸敛之白芍药敛阴和营,两者合用可成调和营卫之新效。再如仲景用治心下痞满之辛开苦降法,亦是

17、异性配伍后所产生的新作用。因脾气属阳,宜用辛温升散之(如干姜、半夏)助其上行,胃浊属阴,应以苦寒降泄之药(如黄芩、黄连等)促其下行,辛温与苦寒相合,可使清浊各循其道,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中焦气机通畅而痞满自除,方如半夏泻心汤。,2.4 制偏纠弊以保护人体正气:异性佐制配伍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药性之偏,使复方的整体药性趋于平和,从而消除或减弱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辛温”佐制“苦寒”以防其伤(脾)阳碍胃;二是“寒凉”佐制“温热”以防其耗津伤血。如用治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消风散、黄土汤中的生地黄、川芎茶调散中的清茶等。,2.5 解除格拒以利于患者服药:以寒药治真热假寒证,或以热药疗真

18、寒假热证时,由于里热(或里寒)炽盛,可致病药格拒而药不能进,此时可配用少许异性药物进行反佐,即在热药中少加一些寒性药(常用猪胆汁),或在寒药中投入少量的热性药(常用生姜汁),促进机体对药物的受纳,以利主药治疗作用的发挥。,研究表明,四性的物质基础即产生作用的化学成分可能有其共性,热性药附子、乌头、细辛、川椒、吴茱萸等均含有化学结构与环儿茶酚胺类结构相似的受体兴奋剂-消旋去甲乌药碱,故认为该成分是热性药产生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对受体的兴奋是其共同的作用方式。,寒热配伍是双向调节,平衡协调的配伍方法,临证之时,中药寒热配伍法则是以双向调节,平衡协调为宗旨来解决复杂证情。如寒热错杂证。治疗的总原则就

19、是寒热配伍,在此原则下应进一步辨量、辨性、辨位、辨势,兼顾标本,综合论治。选用的寒热药物各自的药力与病证相宜得彰。其关键还在于权衡所偏,恰到好处,而又不必顾及药性寒温相互抵消的问题。,寒热配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概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在RA的发病与病理改变中起主导作用,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为重要因素。由于抑制性T细胞减少,活性降低,使TH/TS平衡失调,导致体液免疫过亢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以及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从而介导了RA炎症组织损伤。,现代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机制是调整TH/TS免疫应答的失衡。RA为特异性免疫疾病范畴,其患者关节

20、滑膜、滑膜液和外周血中存在TH/TS细胞失衡。因此,应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治疗RA的研究已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证实,治疗 RA的中药与复方多数具有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相互协同和相互制约作用,恢复免疫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总结19922002年有关中药复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免疫调节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发现虽然各类复方治则以及所针对的RA证型与阶段并不相同,但多数复方均包含有寒热配伍的用药形式。共涉及方剂39首。其中寒热配伍者多达37首,占94.87%。提出寒热配伍可能是产生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选取川乌配伍白

21、芍、川乌配伍防己等寒热代表药对,通过抗炎、免疫、毒性实验以及药化分析研究,发现两组寒热药对均有抗炎增效作用,其中以慢性实验性关节炎的抗炎作用最为显著。并且初步发现配伍药对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经药物化学分析,发现以上两组寒热药对配伍后,乌头碱、防己碱含量均降低,但白芍苷含量明显升高。结合药理研究结果,认为配伍组对慢性关节炎的抗炎增效作用,并不完全与单味药的抗炎成分和含量成正比,可能与配伍后所产生的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第二节 五味配伍,辛味:发散、行气、行血,故解表药、行气药、理血药、芳香开窍药等均为辛味;甘味:补益、和中、缓急,故补益药多为甘味;酸味与涩味:收敛、固涩,故收涩药多为酸涩

22、味;苦味:泻下、泻火、降逆,燥湿,故清热药和部分化痰药为苦味;咸味:软坚散结、泻下此外还有淡味,“淡附于甘”之说法。,辛、甘、苦、酸、咸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辛味药:可概括为三类,一是挥发油(83种),二是氨基酸、有机酸(80种),三是甙类、生物碱(40种)。其中挥发油及甙类的刺激性辛辣味是构成辛味药味感的物质基础之一。大多辛温芳香,具有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的作用,辛味药的发散解表作用,主要表现在解热、抗菌、抗病毒及协助发汗等方面。有的辛味药具有健胃祛风、缓解胃肠胀气的作用;辛味药行气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消化道功能的双向调节面。,2、甘味药:现代化学研究表明,甘味中药多

23、含有糖类、皂苷、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甾醇、氨基酸等。所含成分大都是机体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药理作用能缓能补,能增强免疫功能,对内分泌、造血系统等调节等作用,以及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方面的作用,有的呈现出“二向性”。,3、酸味药:多因含鞣质和有机酸而具有收敛止血、止痢等作用;4、苦味药:多含生物碱、甙等,具有抗菌、消炎、通便等作用;5、咸味药:多含碘及无机盐类,能软化肿块而具有抗肿瘤作用,另外有部分咸味药如矿物类药多含有硫酸钾钠盐,具有通便作用。,虽然四性和五味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方剂的药性并不是方中各单味药药性的简单加和,其所具有的多种药

24、理作用很可能是药物多种成分的共同效应。既然四性和五味与化学成分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那么药物经过配伍产生复合药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能否根据中医性味配伍经验发现其化学配伍的规律?,一、辛甘配伍,从阴阳属性来看,内经有“辛甘发散为阳”的记载。这种配伍,因主次不同有下列两种情况:以辛为主,佐以甘味:某些辛味药与甘味药相配伍后,能起到发散表邪、调和营卫的作用。辛有走散之性,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能驱除病邪,恢复脏腑的机能。但太过则损伤人体的正气,如发汗太过,可伤阳气和津液,若配以甘味药物,可防止太过,达到驱邪又不伤正的目的。,以甘为主,佐以辛味: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主要用于虚证,但补

25、益多滋腻,有助邪、恋邪之弊,此时佐以辛味药,可达到补而不腻的目的。一般所说“补中有行,补中有散”就属这种配伍。如补中益气汤之陈皮,归脾汤中之木香“四物汤中之川芎等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辛甘化阳:辛能通阳,甘能补气,是治疗阳虚的常用配伍方法,如桂枝甘草汤振奋心阳而益心气;甘草干姜汤补中温肺胃之阳;张景岳参姜饮,温肺脾而养胃气,治疗小儿吐乳之证亦多常用;,二、辛苦配伍,1、一般大寒药多味苦,大热药多味辛,故此法基本上属于大寒苦味药与大寒辛味药相配伍,具有苦寒以清涩、辛热以散寒温里的作用,用以治疗寒热部位不一的寒热错杂之证,如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肝热胃寒等。,以辛为主,配以苦味药:辛属阳、苦属阴,辛能

26、散,苦能泄(降),称“辛开苦降”,此多以苦寒药配辛温之品,往往用于病机比较复杂的病症,利用苦味通降,辛味宣开,达到宣其气机,开其痞塞,通其结滞,运化中焦的目的,生姜、半夏、甘草三味组成的泻心汤是其代表方。,以苦为主,佐以辛味:如左金丸,以黄连之苦,配吴茱萸之辛,以6:1的剂量为伍,尤有其特点,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少佐吴茱萸之热,即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吐,并兼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一寒一热,辛开苦降相反而相成。,2、无滋腻性之苦辛药物相配伍:苦能泄能燥能降,辛能通能开能散能行。辛苦相合,一通一降,一开一泄,具有通降气机、祛除湿浊、痰饮之功。分为:苦辛寒法、苦辛平法、苦平兼补益法、苦辛甘淡法

27、等方法。临床使用较多的是其中的苦辛寒法,用于湿温、温热下利、以及由于湿痰兼热引起的各种疾病。,半夏配黄连: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的配伍形式,用于痰热互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为加强清热化痰散结之力,可加瓜蒌实,如小陷胸汤;若痰饮与气相结,阻碍于清旷之区,胸阳因而不通,可取生姜之辛,以散水通阳,枳实之苦,以消痞除满,也属辛开苦降,如橘枳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这三组配伍,各有特点,生姜配枳实,着眼于痰气郁结;黄连配半夏,偏重于痰热胶着;黄连配干姜,适用于寒热互结。,三、辛酸配伍,辛散、酸收其作用相反,但可相互制约,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达到使散中有收,收中有散的目的,这是辩证思想在中药学中的具体运用。以辛为主

28、,佐以酸味药:如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之证,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外邪,再加细辛,此辛散之力较强,因此配伍五味子之酸收,防止麻黄桂枝发散太过,两者合用,则成为散中有收之剂,可防止肺气耗散之弊。,以酸为主配以辛味:如桃花汤,主要治疗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为湿中涩肠之剂,方中以赤石脂涩汤固脱为要,配以少量的干姜温中散寒之辛散之品,而防止味涩易滞之弊”辛酸并调,辛味药与酸味药并重“如桂枝汤,以桂枝之辛,芍药之酸来调和营卫”二药同用,一散一收,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芍药酸敛而不碍邪。,四、酸甘配伍,甘补酸敛,酸甘化阴:甘能补气,酸能收敛濡润,酸甘化阴是治疗阳虚或阴弱的常用配伍方法。白芍与甘草(芍药甘草汤)配

29、伍,柔肝缓急,治疗肝脉亏虚、筋急拘挛之证,体现了伤寒论酸甘化阴之妙法;如桂枝汤,以芍药之酸,配伍甘草、大枣,乌梅丸以乌梅配伍人参,参麦散以人参配伍五味子等。,气味配伍,中药性味的完整表达是四气五味的组合。只有将性味结合起来看,才能确切地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如苦寒泻下、泻热、解毒,苦温燥湿、辛凉宣泄、甘温补气、甘寒养阴、咸温固肾、咸寒滋水等。根据病证属性的要求,临证组方时或侧重于性或独取其味,但更多的是性味兼用,通过有机组合配伍,使方中药物选择性地发挥与病证相适宜的功能药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性味配伍方法。,辛凉宣泄:辛能宣散,凉可清泄,主要用于疏散风热、宣泄肺热、清透壅热。如麻杏石

30、甘汤麻黄与石膏配伍,温凉宣降互用,既可宣肺开表,又能清热生津透散。辛甘寒润:对于邪热而兼阴伤之证或清透邪热又防伤津之时,用药物配伍成方,如小儿药证直诀之泻白散,清热透表而能养阴,与方证病机中肺有伏热郁火和兼有阴伤相吻合,对于儿童“稚阴稚阳”之体尤为适宜。,甘温辛淡:对于阳不化气之水湿为病者,有益气通阳、淡渗利湿之效,如伤寒论之五苓散,温助膀胱气化,内行蓄水,外散表邪,体现了仲景利水渗湿而兼扶脾通阳之配伍药法。“甘温除热”:对“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的气虚发热,用甘温之剂(如补中益气汤)补中升阳,使脾胃气旺,清气上升,元气充足营卫调和,其热自退。,甘寒除火热:对脾虚

31、气陷,中焦失于运化,湿浊流于下焦之阴火上冲,李东垣又提出“甘寒除火热”法,在甘味药益气升阳的基础上,配以苦寒坚阴之品,以消阴火。这种用药又称“升阳泻火”法,与一般的甘寒清热或甘寒养阴清热法有根本区别,是性味合和配伍法的又一典型代表。,第三节 升降浮沉配伍,一、升降浮沉的确立依据,1药物的性味:凡是性温热、味辛甘者为阳性药,主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者为阴性药,主沉降。2药物气味的厚薄:凡气味薄者主升浮,如薄荷、连翘之属;气味厚者主沉降,如熟地、大黄之属。3药物质地的轻重:凡花叶及质轻的药物主升浮,如桑叶、菊花、马勃等;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主沉降,如苏子、枳实、代赭石、石决明之属。,二、升降浮沉的

32、转化,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配伍:如少量沉降药在大量升浮药中则升;少量升浮药在大量沉降药中则降。故临床用药时应掌握和利用这种升降浮沉的转化,以提高治疗效果。,三、升降浮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1、升降并用: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用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以枳壳之降气苦降下行,二者一升一降,则上焦之气机得畅而胸宽。伤寒温疫条辨之升降散,僵蚕、蝉蜕之升散与大黄、姜黄之沉降同用,以治疗温病憎寒壮热或表里三焦大热效佳。张锡纯通变大柴胡汤,用柴胡、薄荷升散在经之邪,并防邪之下陷;大黄、知母通降腑气,下阳明在腑之热,以治伤寒、

33、温病表证未罢,大便已实者收效甚良。,2、浮沉并施:医门法律之清燥救肺汤,以升浮之桑叶为君,清宣肺燥;用质重沉寒的石膏、麦冬为臣,既清肺经之热,又润肺金之燥,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以肃降;,3、纯升无降: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全方功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脾胃气虚诸证,黄芪配伍柴胡、升麻。景岳全书举元煎,黄芪与升麻同用,纯升无降,以治气虚下陷导致的血崩血脱,亡阳重危之重证。,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用黄芪益气升提为主药,大补肺气,桔梗载药上行,升麻、柴胡举陷升提,知母制黄芪之温,以治胸中大气下陷证,症见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象沉迟微弱。现代研究,用其加味以升压和稳压,疗效可靠。,4、纯降无升:医学衷中参西录参赭镇气汤,用代赭石镇胃气与冲脉上逆,开胸膈,坠痰涎;人参“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用苏子降肺胃之气,化痰除满;山药、白芍滋真阴;萸肉、芡实、龙骨、蛎收敛固脱,以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逆所致的胃气不降。,张锡纯指出“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故张氏在其寒降汤中以赭石为主药,用半夏、牛蒡子助赭石以降逆气,白芍滋阴血,佐以蒌仁、竹茹清热降逆,以治胃气不降导致的吐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