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2170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2010年10月,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杨安鹏,报告主要内容,一、为什么要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二、课程标准与课时教学目标三、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四、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过程五、认识与体会,一、为什么要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1.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需要。逆向设计模式框架(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式):确立目标 导向目标 评估目标,一、为什么要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确立目标)学习结果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者分析 我们是否到了那里?(评估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导向目标)评估业绩表现 学与教的过程,2.学习目标设计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主要

2、环节,教学前端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环境条件分析学习目标设计(确立学习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向学 习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教学评价设计(评估目标我们是否到了那里?),3.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是基于标准的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是对每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变化的程度和结果的具体预设。教学目标的设计、确定、编写直接反映出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构思。能够规范的设定与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应

3、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保证课堂优质高效的前提。,4.基于当前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鉴于当前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变更的迫切性,都要求我们规范、准确地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阐述,让教师在备课时能正确地运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和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二、课程标准与课时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意义及作用(1)课程标准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2)课程标准的

4、显著特征:,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正统性。,(3)课程标准跟教学大纲的不同,教学大纲只局限于对教学提出要求。而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课程的性质、说明了课程理念、确定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不仅提出

5、了教学建议,同时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评价建议,为课程的建设、管理、实施提供了全面依据。,在课程目标方面,教学大纲只有知识要求,而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课程标准跟教学大纲的不同,教学大纲只关注学习的结果,所呈现的只有结果性目标。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习结果,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其内容标准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要求来呈现。,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内容标准在陈述具体要求时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例:“经历匀变速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1、课程标准的意义及作用,(4)课程标准是基于标准的 课程改革的灵魂,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研制 基于标准的评价基于标准的问责基于标准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基于标准的教学建设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对标准的学习和解读。,2.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1)教学

7、目标的定位 在教育目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级与来源。,(2)在三维目标的框架内,根据内容标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并且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学习目标。把握课标,贯彻三维目标基础目标:知识与技能节节落实(一种积累)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全程贯之(一种养成)终极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到渠成(一种体悟),三维目标的关注点,课堂教学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 关注 关注基本知识 体验与感悟 兴趣与态度基本技能 探究与实践 方法与实践 合

8、作与交流 领悟与认同,(3)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后获得的学习结果/行为变化,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达到的质量标准,他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教学目标通常在“课程”“学段”“单元”或“课”的教学方案中按目标结构的领域来分项陈述。但应注意:课程目标不是学习(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也不能等同与课程目标。,(4)学习目标设计的依据,根本依据课程标准 重要依据教科书 必要依据学习者的特征 辅助依据教

9、学条件,学习目标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点、对所学内容的心理认同程度分析学校情况、社区课程资源和所占有的相关资料,(5)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从本质上说,课程标准是一种特殊的目标体系,一般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标准划定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领域。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与教学目标差不多,主要是由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名词)构成。比如“能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至少包含两类基本行为:第一,教师要根据年段的内容标准,结合学校所选择的教材、学生状况等多种因素,发展出适合的学期目标、单元

10、目标和课堂目标。第二,教师还要进一步考虑,学生达成学习结果后是怎样的状态,将会出现哪些行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有怎样的不同表现,这就是所谓的表现标准。,开展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工作,深入认识课程标准所引发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变化;对照课标、教材,尝试对“具体标准、内容标准”进行细化;(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体现了编者对标准的理解。)比较同一条“标准”下,不同版本教材所呈现知识的相同与差异之处,从相同处寻求其“标准”的最基本要求,从差异处把握其最高、最低的限度(不同编者对标准的理解有差异)。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6)我们应如何使用课程标准对策与建议,三、

11、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以初中物理为例),1.目标编制的核心是目标的表述问题。能否科学、精确地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检测。2.克服目标含糊性的目标陈述技术。传统教学目标是用含糊的术语如“知道、了解、理解、热爱、欣赏”等词语陈述的。为了增加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在教学目标陈述时需要克服目标的含糊性,目前一致公认可以采用行为目标、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教学目标表述方法来克服目标陈述的含糊性。3.行为目标陈述技术。(链接四)行为目标陈述技术.doc马杰(RFMager)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行为目标三要素:“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和“标

12、准”的表述。所谓行为指的是人们能够观察,即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行动和动作。,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术语表述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做”,也称“行为目标”。它要求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能知道学生能做什么”。关注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案例:如右手定则的应用的目标的表述:提供四种情景的磁场、电流和导体,在5分钟内,标出感应电流方向、导线运动方向或磁感线方向,正确率为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将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称之为: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

13、执行者(属于对象的表述),前文谈到,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虽然我们在表述目标时,有时可能省略行为主体,但目标指向的必须是学生。如“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省略了主体,但教学目标指向的对象是学生这一点是明确的。,(2)行为动词可测量。,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属于行为的表述),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解一元一次方程”“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含义明确的动词如“描述”、“说出”、“辨别”、“观察”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

14、特点;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上文谈到,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领会”、“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行为指向要明确。,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术语解释,了解: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在特定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参与特定的学

15、习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行为表述方法,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表述中,我们通常在行为动词后面加上宾语形成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案例:例.如“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在这样的动宾结构描述中,宾语部分是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加以把握。,(3)行为条件为了便于评价而设置的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属于条件的表述),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

16、行为。也指明了在何种状况下对教学活动进行评定。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物理手册”;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密度表,说出”;“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5分钟内,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在教师的指导下”,(4)表现程度(属于标准的表述)最低要求,表现程度也叫行为标准,指预期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

17、的程度。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行为标准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准确性、完整性、优良性、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三分钟内完成”;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准确无误”;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90的学生”。,案 例,例1通过实际测量(行为条件),所有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准确地(表现程度、行为标准)说出(行为动词)人体的正常温度。例2在探究前(行为条件),一般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够

18、(表现程度、行为标准)拟订(行为动词)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案 例,例3: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象A行为主体),在观察实际的云或观看云的图片时候(条件C行为条件),应该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标记出来(行为B行为动词),并且至少有80的标记是正确的(标准D行为标准)。例4:中文系的学生(对象A),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条件C),能比较两种古代文化的差异(行为B),至少举例每种文化的五个特征(标准D)。,例5.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例6.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条件),每个实验小组(主体)能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行为),填写出实验报告

19、(程度)。,案 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表述都一定要全部包含四个要素,但行为动词是一定要具备的中心要素,描述行为的动宾短语(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成分。案例: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例1.在获得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方法(核心概念)。例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行为条件),获得(行为动词)发现成功的愉悦体验,领略物理理论的和谐(核心概念)。,4.马杰表述方法的局限性,(1)上述方法描述的是学生的外显行为,确定的学习目标比较具体、明确、清晰,也便于观察和测量。但不少学者认为该方法过分重视学

20、习结果的行为化,并没有考虑到有时学习过程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2)关于教学目标的阐述,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加涅(RMGagne)等心理学家提出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使用性能动词来暗示他们所含能力(学习结果)的类型”的方法、格伦兰(NEGronlund)提出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如记忆、理解、掌握、欣赏等术语陈述概括的教学目标,然后再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四、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过程(以初中物理为例),教师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当前的科学素养水平,合理地

21、界定具体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要点及其所涉及的目标领域,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教学(学习)目标。进而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将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出来。所以:确定和叙写学习目标路径之一:学科课程标准+学生研究+教科书研究,1.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根据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说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但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我国的课程标准基本以23年为一个时间段,分水平(或学段)描述了各领域、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分解为各个层级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历程。这种课程标准分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各

22、个层级的教学目标变得更为丰富,教师设计课程的自主性和弹性也就变得更大了。,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各学期、各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对应数量上,其对应关系有三种情形: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关系是指一条教学目标达成一条课程内容标准,目标和标准的对应明显可见。一对多关系乃设计出多条教学目标,以达成某项内容标准。而多对一关系则是设计可实现多项内容标准的教学目标。,2.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依据上述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有三种:替袋、拆解、组合。(1)替代策略: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形成学习目标。案例:以体育学科为例 例1:“向同伴展

23、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用“五步拳”替换“简单运动动作”,即可形成武术单元的一条学习目标。例2:“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用“足球比赛”替换“运动”,即可形成足球单元的一条学习目标。,(2)拆解策略,使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案例:(以物理为例)例:如对于“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初中物理课程标准P28)内容标准的分解。“说明”可以拆解为“用言语说明”、“用图表说明”、“用实验演示说明”等;“其他形式的能”可以拆解为“电能”、“热能”、“势能”等;即可形成机械能教学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3)组合策

24、略,运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焦点,形成一个学习目标。案例:例(以体育为例)可以组合“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发展的影响”两条标准,形成“理解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意义”这一学习目标。可以看出,拆解和组合策略是一对相反的过程。拆解策略是把一个学习目标分解为更小的学习目标,而组合策略则把几个小的学习目标聚合为一个大的学习目标。,3.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过程,(1)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第一步)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

25、词和规定性条件(限制词),既动宾词组,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例: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3页关于“摩擦力”条目有如下要求: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关键词:行为动词了解限制词摩擦核心名词(概念)摩擦力动宾词组了解摩擦力。,(2)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第二步),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1)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考究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及水平层次,对行为动词进行分解。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通过描述“标准”的行

26、为动词来判定学习水平要求的基本层次。,通过描述“标准”的行为动词“了解”,可以判断对摩擦力的要求是最低的“了解”水平。据此即可为选用相应类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基础。相应类型的行为动词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50页“部分行为动词界定”为参照。了解所对应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说明、识别、列出、列举、举例说出、表述、比较、简述、对比、复述、陈述等。,2)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结合钻 研教材和学情分析,界定出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对核心概念进行分解和扩展。,本节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基本要点是:摩擦力的定义;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减小摩擦的

27、方法。,(3)形成剖析图(见图)(第三步),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学生对象不同要求的行为动词的程度不同)。针对课程标准的关键词予以展开、扩展之后,由于行为动词和名词被剖析为多种可能,必然会出现多种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如何确定最终的组合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专业判断。教师应依据教学经验与专业素养,将所展开的概念聚焦到最适合学生学习、最能满足学生需求并能适合自己的教学的重要概念上。然后,再将这些概念按某种逻辑(如三维目标、水平、程度、类别、数量等)进行重点组合。,重点组合可作为拟定学习目标、确定评价任务与设计学

28、习活动的主要依据,“了解摩擦力”最终确定的3种重点组合形成如下剖析图。,(4)针对知识点,顺次细化,确定三维目标(第四步),在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托和中介。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针对每一知识点,应该首先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案

29、例:摩擦力三维目标分析,对于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依据课标的要求,“摩擦力”这一知识点属于了解水平,应该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应该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应该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能用它解释有关现象。在此节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摩擦现象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通过探究得到的,涉及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此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中涉及到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通过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树立将学到的

30、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5)采用三维一体的表述格式,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课时教学目标(第五步),案例:摩擦力(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分析,可将摩擦力一节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为):观察有关摩擦的现象,能说明什么是摩擦力。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能陈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归纳结论。能说明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感悟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4.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设计案例,(1)学习目标设计案例1课题:摩擦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人教版物理1

31、必修 第三章第三节)(2)学习目标设计案例2课题:全反射(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4第13章第7节)(3)学习目标设计案例3课题:摩擦力(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摩擦力”),4.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设计案例,(4)学习目标设计案例4课题:细胞的分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第六章第二节)。(5)学习目标设计案例5课题:细胞的分化(对上述第二步、第三步进行了细化。可以说是另一种确定学习目标的方法)。(6)学习目标设计案例6 课题:有理数加法,五、认识与体会,1.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能反映教师对该课的设计思路,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习活动方法和策略2.对教

32、师而言,教学目标无论采用哪种编写方式,都必须注意: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必须指明行为的条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五、认识与体会,3.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单元、章课程纲要设计的基础。4.教师的教学目标编制与教学目标认识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在教学目标编制的矫正上,还需要一个过程。,5.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合作,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在教学目标编写中,强调目标的可测性的同时,如何体现没有确定答案的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结果,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构建的心理过程,如何表述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潜能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