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1903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IM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版).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 页 共 120 页,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北京诺达咨询有限公司,2009 年 2 月,正 文 目 录,第1章1.11.2第2章2.12.22.32.4,研究概述.7研究背景.7研究方法.8IMS 概述.9IMS 概念.9IMS 出现背景.9IMS 特点.10IMS 与几种技术的关系.10,2.4.12.4.22.4.32.4.42.4.52.4.6,IMS 和软交换的关系.10IMS 和 P2P 的关系.11IMS 和 NASS、RACS 的关系.12IMS 和 FMC 的关系.13IMS 与 3G/宽带网络的关系.14目

2、前 IMS 面临的技术挑战.15,2.5,相关国际标准组织 IMS 研究进展.15,2.5.12.5.22.5.32.5.4,3GPP.16ETSI TISPAN.183GPP2.19ITU-T FGNGN.19,2.6,我国统一 IMS 标准化情况.20,2.6.12.6.2,IMS 标准化进程.20项目计划和进展情况.22,2.7第3章3.13.2,IMS 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23IMS 业务研究.25IMS 业务类别.25IMS 典型应用.26,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PoC(PTT over Cellular)对讲类业

3、务.26多媒体会议业务.27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ing)业务.28呈现(Presence)业务.29IP Centrex 业务.30集群(Group)聊天业务.31动态按钮业务(Dynamic Push Service).32统一消息类业务.33点击拨号业务.34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2 页 共 120 页,3.2.103.2.11,在线娱乐业务.35其他业务.35,3.3,跨越 IMS 的商用裂谷.36,3.3.13.3.23.3.3,保证平滑演进能力.36商业模式的再造.38规模商用需要解决的问题.38,第4章4.14.2,国外运营商 IMS 推进情

4、况分析.40美国.42欧洲.45,4.2.14.2.24.2.34.2.44.2.54.2.6,英国电信.45法国电信.47沃达丰.48西班牙电信.49德国电信.50KPN.50,4.34.44.5第5章5.1,澳大利亚.51日本.52中国台湾.53中国运营商 IMS 推进情况分析.54我国运营商目前的运营状况.54,5.1.15.1.2,用户数量分析.54利润方面分析.55,5.2,运营商对 IMS 的策略.56,5.2.15.2.25.2.3,中国电信.57中国联通.59中国移动.63,5.3,中国运营商 IMS 网络的定位.65,5.3.15.3.25.3.3,是统一 IMS,不是移动

5、IMS.65宽带软交换需向 IMS 演进.66统一 IMS 在网络中的位置.67,5.4第6章6.16.26.36.46.56.6,中国运营商 IMS 部署建议.68IMS 部署对于产业链各方的影响分析.70运营商.70服务提供商.72软件硬件开发商.73用户.75相关行业.76IMS 市场预测.76,6.6.1,国内.76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3 页 共 120 页,6.6.2第7章,全球.79IMS 终端发展情况分析.81,7.17.27.3第8章8.1,移动终端.81固定终端.83软终端.83IMS 设备厂商.86ALCATEL.LUCENT(阿尔卡特朗讯).86,

6、8.1.18.1.28.1.3,IMS 概况.86相关产品和方案.86市场表现.87,8.2,SIEMENS(西门子).89,8.2.18.2.28.2.3,IMS 概况.89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89市场表现.90,8.3,ERICCSON(爱立信).92,8.3.18.3.28.3.3,IMS 概况.92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92市场表现.94,8.4,NOKIA(诺基亚).96,8.4.18.4.28.4.3,IMS 概况.96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96市场表现.96,8.5,北电网络.98,8.5.18.5.28.5.3,IMS 概况.98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98市场表现.1

7、01,8.6,NEC.101,8.6.18.6.28.6.3,IMS 概况.101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102市场表现.105,8.7,华为.105,8.7.18.7.28.7.3,IMS 概况.105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106市场表现.107,8.8,中兴.109,8.8.18.8.28.8.3,IMS 概况.109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109市场表现.110,8.9,烽火移动.111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4 页 共 120 页,8.9.18.9.28.9.3,IMS 概况.111IMS 相关产品和方案.112市场表现.114,附件.115关于我们.115服务内

8、容.116价值与特色.116最新报告清单.117部分客户.119法律声明.120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5 页 共 120 页,图 表 目 录,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图表,1 标准进展状况.162 3GPP 的 IMS 标准进程.173 Common IMS 总体网络架构.214 我国统一 IMS 标准化进展情况.225 连在 CSCF 上的三种平台的业务应用.266 国内可能的现有网络向 IMS 的演进路线.377 IMS 规模商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9、398 全球各大运营商对 IMS 的态度.409 全球运营商网络部署进展.4110 宣布提供基于 IMS 的服务的运营商.4211BT“蓝色电话”(BT Fusion)业务的发展时间表.4612 08 年国内电信业务收入构成.5613 中国联通 IMS 技术试验项目.6014 中国移动 IMS 进程.6415 统一 IMS 在运营商网络中的位置.6816 运营商转型战略.7117 运营商引入 IMS 的切入点.7118 IMS 全球设备市场规模预测.7519 中国 IMS 市场规模预测.7720 未来几年中国 IMS 市场的发展进程.7821 IMS 在我国发展的可能路径.7822 全球 IM

10、S 市场预测.8023 中兴通讯 SoftDA 客户端界面.8524 阿尔卡特朗讯的 IMS 产品.8725 阿尔卡特朗讯 IMS 市场表现.8926 西门子 IMSvantage 多模式移动业务.9027 西门子 IMS 市场表现.9228 爱立信 IMS 解决方案.9429 爱立信 IMS 市场表现.9530 诺基亚 IMS 市场表现.9731 北电网络 IMS 市场表现.10132 NEC 基于 ATCA 的 IMS 系统.10333 NEC IMS 市场表现.10534 华为 IMS 综合业务方案.10635 华为 IMS 市场表现.10836 中兴 IMS 市场表现.11137 烽火

11、移动商用化 IMS 解决方案.11238 烽火移动方案价值.114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6 页 共 120 页,第1章1.1,研究概述研究背景,现在的时代是宽带和 VoIP 通信的时代。类似 Skype 这样的服务正在改变电信工业的面貌,向集成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和构建全 IP 的汇聚网络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IMS为固网和移动网提供了一个实现全 IP 网络融合的平台,使运营商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控制和新业务开发。另外,国内运营商目前针对其固定、移动和互联网业务运行着不同的专用网络,IMS 的出现能够同时被移动网和固网所接受,使运营商由现有固网变成移动网,移动网则变成移

12、动加固网,运营商通过 IMS 也可以使用一个系统管理全部网络,从而使整个流程更为流畅,降低了对基础设施和资本投资的需求。对国内运营商来说,这是将业务以更紧密的方式捆绑在一起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希望获得全方位和一站式的服务。基于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 多媒体子系统的网络融合方案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网络发展前景,因此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IMS 热正席卷电信产业,将是未来大型电信运营商提供下一代 IP 业务的首选网络架构,正在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但同时,IMS 在中国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运营商的引入策略、IMS 的管制以及

13、技术体制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设备商和运营商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研究关心 IMS 市场的各方人士系统、全面地掌握信息,从而更好地把握该市场的发展方向并获取更有价值的投资策略,研究开发了2008 年全球 IMS 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本报告从全球及中国 IMS 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分析方法对 IMS 产业的用户规模、渗透率以及市场收入等进行了调研和预测,对 IMS 设备规模、商用现状、用户属性、市场定位等作出综合分析和总结预测。并对 IMS 在固定移动网络融合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全面总结分析了未来国内外 IMS 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

14、09第 7 页 共 120 页,产业链各方的影响因素,并对国内外 IMS 的市场进行了预测。,1.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数据分析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8 页 共 120 页,二手资料研究,行业调查深度访谈,诺达知识库及数据渠道数据,第2章2.1,IMS 概述IMS 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 多媒体子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是利用移动分组域网络如 GPRS 等作为承载的移动多媒体数据业务解决方案,同时满足了各种多媒体数据业务在安全、计费、移动性以及 QoS 等方面的需求。具有分布式特点、接入无关的特性和标准开放的

15、业务控制接口,可以更好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实现固定移动融合。目前,IMS 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全球 IMS 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2.2,IMS 出现背景,IMS 的出现与发展,是电信网络架构分离与融合总体发展趋势和用户对于全新多媒体业务旺盛需求的多方面产物。分离,指的是网络中不同功能的独立和集中,如业务策略、控制功能等。不同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技术充分体现了网络层次的分离的趋势,如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智能网技术实现了传统交换机的交换与智

16、能层业务的分离,上世纪末出现的软交换技术实现了软交换控制与媒体网关承载的分离,那么 IMS 的最大意义则是实现了业务、控制和承载这三者的分离。融合,指的是固定与移动通信的融合,是未来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IMS 能支持移动和固定多种接入手段,实现统一的业务分发平台,是业界公认的未来能够解决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发展方向。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9 页 共 120 页,2.3,IMS 特点,IMS 具有如下特点:基于 IP 承载。IMS 实体之间全部采用 IP 进行承载。与接入网络之间的独立性。IMS 的设计思想与具体的接入方式无关,用户不论从任何 IP网络均可以接入 IMS

17、。用户数据集中管理。IMS 将用户的电路域、分组域和 IMS 数据统一管理,降低用户数据分散冗余带来的建设和运维开销。支持分组域业务漫游。引入 IMS 之前分组域虽然支持漫游,但是上层业务无法感知用户所在的位置。IMS 中引入了 P-CSCF 功能实体,终端无论是漫游到外地还是其他运营商的网络都必须通过拜访地或拜访网络的 P-CSCF 接入到 IMS 中,从而建立用户终端与其归属HSS 及 S-CSCF 的信令通路。由归属网络控制。R5 中支持拜访网络控制和归属网络控制两种模式,R6 只对紧急呼叫支持拜访网络控制。由归属网络控制能够强化网络运营商对于网络的控制,尤其是计费和服务质量的管理。支持

18、多种计费方式。IMS 在原有 UMTS 技术基础上,提供根据时间、流量、内容和业务等多种方式进行计费,支持分组域的在线计费功能。较完整的安全机制。安全功能包括鉴权认证、信令一致性保护以及加密。IMS 核心网采用 IPSec 技术;接入网安全的方案可能根据不同的接入网络而有所不同。,2.4,IMS 与几种技术的关系,2.4.1,IMS 和软交换的关系,IMS 是被广泛认可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是固网 NGN 的核心技术,也是NGN 的初级阶段。而 IMS 是 ETSI 提出来的,是移动提出的 NGN。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0 页 共 120 页,在 IMS 的发展

19、历程中,3GPP R4 中提出了 MSC server(移动交换中心服务器)和 MMG(多媒体网关),规定了 Mc,Nc,Nb 接口,提出了 SIP 在 mobile IP 在应用和 MEGACO 在Mobile IP 的扩展。后来在 R5 提出 IMS,R6 制定了 PSTN/ISDN 仿真的概念。R7 现在正在制定固网 NGN 与移动 NGN 机遇 IMS 的融合。网络构架是主要区别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 IMS 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 IP 承载的 SIP 协议,IP 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 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

20、得 IMS 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此外,由于 IMS 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 QoS 保障机制,因此IMS 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漫游管理和 QoS 保障方面。最大的区别在于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 进一步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IMS 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IMS 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使用媒体网关协议和 H.248 协议。我们认为,I

21、MS 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毕竟 IMS 是固网 NGN 与移动 NGN 融合的唯一技术。作为技术和业务演进的结果,在未来将只有一个 IMS 网络。,2.4.2,IMS 和 P2P 的关系,架构完全不同:IMS 采用 C/S(客户/服务器)架构,强调管理和控制的集中,基于 SIP,客户端之间的业务能力管控是集中的,之间的媒体能力是对等的。P2P 在业务能力和媒体交互能力上采用分散的架构。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1 页 共 120 页,两种架构可相互借鉴:IMS 引入 P2P 后,逐渐引入分散化思路,IMS 的 P2P 化逐渐呈现;P2P 引入 SIP 后,基于分散业务能力的

22、协议规范化也已呈现。二者的业务能力相互渗透:IMS 以会话型业务为主导,附加以视音频通信、流媒体服务等增值业务能力,业务框架相对完善,业务能力想的比做的多,实际部署应用和参与增值业务开发的人员仅限于传统的设备制造商和传统运营商。P2P 的渗透能力强,覆盖面广。P2P 以分布式计算为主导,结合客户端能力完成业务能力的规模处理,业务能力覆盖内容分发、视音频通信、流媒体服务、协同计算等,已得到大量实际部署应用,专业开发人员多。代表不同的发展趋势:IMS 符合传统运营商的发展趋势、管理体制和业务开展思路;P2P 是互联网发展的回归,是 Web2.0 的一部分。目前国外运营商对于 IMS 和 P2P 的

23、研究和发展给予了同样的重视。两种技术可以互为补充:IMS 为网络核心,将某些功能在网络中集中设置,架构简单、可管控性好,如鉴权、业务认证管理、多种协议的转换、媒体编码的适配和转换等。远期,在终端能力具备时,可以在终端之间采用 P2P 技术实现某些功能。运营商应当探索发展自有的新型横向综合性 P2P业务网络,综合利用电信已有的用户、网络和运营平台等资源优势,探索“客户参与,前后向结合经营”的新型商业模式,借 P2P 技术尽早开发非传统通信的“蓝色海洋”,最好的防御是进攻。,2.4.3,IMS 和 NASS、RACS 的关系,NASS(network attachment subsystem,网络

24、连接子系统)是下一代网络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完成对用户附着于接入网络的管理,包括用户验证、网络地址分配、位置管理等。现有接入网已具备部分的 NASS 功能,如用户认证、地址分配等,但不具备位置管理功能。可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将 IMS 与 NASS 技术配合,实现对用户的接入鉴权、接入位置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2 页 共 120 页,识别。RACS(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subsystem,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是下一代网络组成部分之一,将业务层(IMS)的资源需求与网络承载层的资源分配相关联,主要完成策略控制、资源预留、接纳控制、N

25、AT 和防火墙穿越等功能。RACS 和现有的网络层QoS 技术是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RACS 的资源分配策略需要网络层 QoS 技术来执行,DiffServ 和 MPLS 是部署 RACS 的必要条件。RACS 的部署取决于业务的需求。NASS 和 RACS 是承载网对所有业务支撑提供的网络和接入能力,可以支持 IMS 业务,也可以支持其他业务,部署的策略取决于业务要求和经济成本。,2.4.4,IMS 和 FMC 的关系,FMC 是指固定和移动的融合,用户无论是在固定环境中还是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同样的服务。从技术上看,FMC 可以包含多种业务捆绑、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FMC 涉及业务

26、、控制、接入终端等多个层面的融合,IMS 适合于实现固网移动在控制层面的融合,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技术基础,但它不是 FMC 的全部,并非一定要引入 IMS 才能实现 FMC,即使不引入 IMS,运营商也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为用户提供 FMC 业务体验。在多张核心控制网络并存的情况下,FMC 可在业务层和接入终端层先行融合,此时可能要求 IMS 与之配合,在中远期,IMS 将逐步成为固网移动统一的 IP 多媒体业务控制核心。基于 IMS 的 FMC 不仅包括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管理支撑平台融合,还包括运营管理方式融合以及管制政策融合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它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

27、程,核心网是 FMC 的第一步,逐渐扩展到边缘。基于 IMS 的 FMC 已成为通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它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通讯体验,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开创新的局面,如可以在家里、办公室、火车上等不同场合,使用同一个终端,借用不同的网络环境,随时访问网页、阅读电子邮件、看电影、参加电视会议、并可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好朋友共享等。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3 页 共 120 页,2.4.5,IMS 与 3G/宽带网络的关系,当前阶段的 IMS 是在 3G/NGN 的标准化基础上,向网络融合更进一步的发展结果。基于移动网络提供视频和视频共享业务、网络游戏业务、混合业务,将

28、会促进 3G 网络的推广和应用;基于 IMS 网络如何协助固定运营商实现 PSTN 向 VoIP 的演进,则是固网运营商发展 IMS 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网络架构是基础,而业务驱动网络发展将是 IMS 发展的基本逻辑。3G/宽带用户的发展与 IMS 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IMS 不可能一蹴而就,规模发展的 3G/宽带网络和用户是其重要的基础和土壤;另一方面,通过 IMS 提供更多基于 IM/Presence、Group、Video sharing MRBT/MCID(多媒体彩铃/彩像)、VCC 等能力组合的业务创新和应用,才能支撑真正的全业务运营时代到来。所以,在营销方面,运营商需要努力

29、创造 IMS 与 3G/宽带整合营销的模式,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人为割裂地看待这个发展过程。实际上,IMS 实现的不仅是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之间的融合,它同时还可以将现有的网络应用和未来的网络应用融合在一起,进而允许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享受相同的服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满贯”式的下一代 IP 融合业务。市场研究结果显示,以 IMS 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融合业务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电信业务市场的增长,美国多家运营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于目前面临着如何迈向IMS/3G 的中国运营商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基于 3G 标准开发出的 IMS 框架可以为电信行业提供

30、模块化、标准的 IP/SIP 服务交付基础设施。IMS 不仅仅是将现有的线路服务更换为通过互联网协议(IP)提供的类似服务,同时还支持服务提供商充分利用互联网协议(IP)独有的力量。这其中包括更快速、更灵活、更加经济高效地部署差分化的全新多媒体通信服务,以及通过移动和固定网络融合这些高价值服务的能力。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4 页 共 120 页,2.4.6,目前 IMS 面临的技术挑战,IMS 业务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基于 SIP 的固网多媒体数据业务需求和固网移动融合业务需求尚不明朗。IMS 面临 P2P 技术、业务和控制模式的挑战以及非会话型业务的挑战。IMS

31、 技术和标准本身尚在完善之中,特别是固网移动融合技术标准尚在进行中,多种接口协议的标准和设备仍在扩展完善中。IMS 设备产品尚在不断完善中,尚未经规模商用验证,特别是在规模组网、接入、漫游、性能、可靠性、多厂家互通、终端定制、计费管理等方面缺乏规模商用验证。IMS 的引入与接入、承载、控制、业务、支撑等网络的各层面相关,同时也对终端改造、宽带的发展策略、运营模式带来挑战,因此各运营商需因地制宜地根据需求加以选择。实现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涉及的因素很多。IMS 只是在网络和业务层面提供了融合技术的可能性,但还需要认真研究其可行性、经济性、复杂性和可管理性。,2.5,相关国际标准组织 IMS 研

32、究进展,IMS 具有分布式、与接入无关,以及标准开放的业务控制接口等特点,被当前业界公认为未来融合的控制平台,备受各大标准组织、设备提供商以及运营商的关注。就移动通信领域而言,IMS 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移动多媒体业务,还将带来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应用模式前所未有的变迁。目前,IMS 国际标准由 3GPP、ITU-T 和 ETSI TISPAN 三大组织协作制定,其概念框架基本一致,且相互引用,但侧重点各有不同:3GPP 侧重从移动网的角度定义 IMS 系统,ETSI和 ITU-T 侧重于将 IMS 作为 NGN 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并定义了 IMS 与 NGN 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标准接口等。全球

33、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5 页 共 120 页,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标准研究所图表 1 标准进展状况,2.5.1,3GPP,IMS 由第 3 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3GPP)组织在 R5 版本中提出,并在 R6 和 R7 版本中进一步完善。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6 页 共 120 页,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7 页 共 120 页,图表 2 3GPP 的 IMS 标准进程,IMSR5 版本在 2002 年 9 月已经完成,R5 版本阶段侧重于对 IMS 基本架构、相关功能实体、功能实体之间的交互流程等进行研究;R6 版本在 200

34、5 年 3 月完成,R6 版本阶段更加侧重于 IMS 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互通(包括和电路域网络的互通、和 IP 网络的互通、和无线局域网的互通),以及 IMS 支持各种业务的能力,并明确业务由 IMS 用户的归属地提供和控制,使 IMS 真正成为一个可运营的网络技术;R7 版本在 2006 年底前完成,R7 版本阶段更多考虑固定方面的特性要求,很多内容是在吸收 TISPAN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涉及的内容有:固定宽带接入 IMS(FBI)、电路域和 IMS 相结合业务(CSI)、IMS 紧急业务等。,总的来说,IMS 标准在对移动用户的控制方面以 3GPP R5 为代表已经成熟,R6 是移动

35、,网络规模商用的标准。,3GPP R8 版本工作开始于 2007 年,3GPP R8 标准完成了对 TISPAN 和 3GPP 现有的IMS core 的研究成果的合并,重点的研究课题包括 Common IMS、PBX 接入 IMS、IMS集中控制(ICS)、Cable 接入、MMSC、ISB-IMS Service Broker 等。,除了 3GPP 之外,还有很多标准化组织、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开始对 NGN 在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 ITU-T 的 FGNGN 和 ETSI 的TISPAN。到目前为止,ETSI、ITU-T 等都已基本确定以基于 IMS

36、 的架构为基础成为下一代网络的解决方案。,2.5.2,ETSI TISPAN,欧洲 ETSI(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委员会)在 2003 年 9 月把专门从事固网标准化的 SPAN 组织和进行 VoIP 研究的 TIPHON 进行合并,成立了 TISPAN(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电 信 和 互 联 网 融 合 业 务 及 高 级 网 络 协 议),在3GPP

37、IMS 的基础加入了固定接入网络,从而进一步对下一代网络的体系架构进行研究。TISPAN 和 3GPP 在 IMS 的研究上紧密合作,TISPAN 从固定的角度向 3GPP 提出对 IMS的修改建议。TISPAN 的工作方式和 3GPP 类似,采用分阶段发布不同版本的方式,定义了R1、R2、R3 等阶段性 IMS 标准。R1 版本引用了 3GPP IMS R5 标准,并扩展支持 xDSL 等固定接入方式,重点研究 NGN架构下的 IMS、PSTN 仿真子系统、PSTN 模拟子系统、NASS/RACS 接入子系统等,目前该版本已经完成。TISPAN R1 版本主要研究下列内容。针对固定接入(xD

38、SL 接入),提出了网络连接子系统(NASS)和资源控制子系统(RACS)。对 3GPP 已经定义的相关接口协议,针对固定的特殊需求进行了相关的修订。研究了用于替换 PSTN 的基于 IMS 的 PSTN/ISDN 仿真子系统(PES)的实现方案。研究了传统电信网络的补充业务在 IMS 架构中的实现。R2 版本将新增考虑有关 FTTP 接入、WiMAX 接入、FMC 等新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还主要处于需求分析阶段,比较受关注的项目有 RACSR2 版本的研究、网络电视(IPTV)、固定移动融合(FMC)、家庭网络、PES 架构的完善。目前这些项目的进展不大,迫于各种压力,在 TISPAN10T

39、er 会议上,TISPAN 明确架构的研究工作可以不受需求分析方面进展情况的约束和限制,可在开展工作的同时逐步完善,目前尚在进展中。R3 版本将新增移动性管理能力,尚未开展具体研究。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8 页 共 120 页,2.5.3,3GPP2,2004 年 3GPP2 开始进行 IMS 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对 IMS 的研究主要以 3GPP R5 作为基础,重点解决底层分组和无线技术的差异,它与 3GPP 的 IMS 相对应的是 MMD 规范,3GPP2 MMD 已经完成并公布了 Rev 0、Rev A、Rev B 三个版本,分别对应于 3GPP 的R5、R6 和

40、 R7 版本,大部分 MMD 规范均引自 3GPP 的 IMS 标准规范,由于主要基于 CDMA接入特性,研究内容与 3GPP 有所不同。Rev B 包括 VCC、SMSIP 等功能。由于传统 CDMA 电话域呼叫以及 SMS 和 GSM 相应的流程不同,所以以上 2 个功能也同 3GPP R7 的规范有一定的差别。由于 CDMA 使用 PDSN 作为 PS 域和 IMS 域的接入点,与 GPRS 的 PS 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与 QoS 和流计费相关的功能(SBBC)和 3GPP 的 PCC 的差别也较大。其他则直接采纳 3GPP 规范。在后续的 Rev C 版本中,3GPP2 将会考虑多媒

41、体电话补充业务、紧急呼叫时使用 VCC功能等。目前 3GPP2 重点探讨与 3GPP 开展 IMS/MMD 研究的协同问题。,2.5.4,ITU-T FGNGN,ITU 在 2004 年 6 月成立了 ITU-TFGNGN(NGN 专题组)开始对 IMS 进行研究,2004 年底 ITU-T 04-08 确定了 SG13(NGN 的研究组)协同 SG11、SG19、SG2 研究 NGN。主要工作项目与 TISPAN 类似,涉及业务需求、功能体系架构、移动性管理、IPQoS、控制和信令能力、网络安全、网络演进以及 IP 承载能力要求等方面。ITU-T FGNGN 将研究NGN 业务需求,IMS

42、Release 6 中定义的业务将作为业务研究的起点,但同时强调业务应具有灵活的生成能力。ITU-T FGNGN 还将研究有关 IMS 的网络融合技术。在 FGNGN 第一次会议中,建议为了完成 FGNGN 的既定目标,NGN 中关于会话管理的核心网采用 3GPPs 的 IMS,并基于这样的假设开始工作,研究为了支持多种接入方式所需要的必要扩展。基于 3GPP 已经定义的关于 IMS 的系列规范,FGNGN 建议将这些规范列为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19 页 共 120 页,NGN IMS 的参考规范,标记为区域性标准组织的文件列表,将来其他参考文件也可以列入这个列表。FG

43、NGN 将重点研究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明确了 NGN 的 Release 1 的业务应以 IMS Release 6 中定义的业务为起点。但 ITU-T 在标准制定进度上滞后,延续一贯的风格是偏向大的架构,目前还在进行功能架构的研究。,2.6,我国统一 IMS 标准化情况,我国对通信方面的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因为通信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比特不对就不能互联互通,所以从我国加入联合国后,首先进入国际电信标准化组织,参与国际电信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从开始参与,主要是了解国际标准化情况,直到现在能够实质参与标准化工作,这些都是我国在标准化工作上的进步。在 NGN 标准化工作方面一个是国内标准化工作,另

44、外一个是国际的标准化工作。我国每年都参加 ITUT 标准会议,2003 年成立联合报告人小组,2004 年 5 月成立了焦点组,2004 年 6 月 ITUT FGNGN 的第一次会议确定将 IMS 作用 NGN 核心网的基本架构,对 IMS 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扩展和增强。2005 年 11 月 FGNGN 完成了 NGN 版本1(Release 1),2005 年 11 月启动 NGNGSI(NGN 全球标准行动计划)。,2.6.1,IMS 标准化进程,根据 IMS 国际标准的进展情况,TISPAN 最早做了固网、移动融合统一的 NGN 研究之后,现在 TISPAN 把研究方向转到 3GPP

45、的 Common IMS。另外 ITU-T 也包含了 IMS 的标准。根据 3GPP 的定义,Common IMS 是指核心的 Core IMS 加上和其他功能实体的接口。但是现在,它涉及到从出来的接口,对于传送网有接入控制和 QoS 管理方面的。这些方面不仅是只针对 IMS 网络提供了一些保证的机制,它对于全业务运营商和整个的 NGN 上面其他的业务也提供保证。其他的,像业务平台可能现在的 3GPP 也包含了 IMS 的多媒体电话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20 页 共 120 页,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21 页 共 120 页,业务,和其他的一些已有

46、的 IMS 业务实现放在这里面。除此之外就是终端的一些研究。,图表 3 Common IMS 总体网络架构,为了更好地开展面向融合的 IMS 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启动了统一 IMS 的研究,由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TC3)和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TC5)联合承担,目前已经启动统一 IMS 的需求、统一 IMS 的功能体系架构、统一 IMS 组网总体技术要求的研究,后续还将包括统一 IMS 呼叫前转等补充业务、多媒体会议、即时消息、多媒体彩铃等系列业务规范,以及统一 IMS 归属用户服务器、CSCF、媒体服务器等相关设备以及 SIP/SDP、Diameter、XCAP

47、等系列协议规范的研究。,统一 IMS 的范围还涉及是否包括 CDMA/CDMA2000 接入。目前在国际上 3GPP2 还没有最终确定是否纳入统一 IMS,而在国内标准化过程中,这个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和焦点。TC5 第四工作组(CDMA One&CDMA2000)的前期研究,最终在 2007 年 7 月刚刚结束的 TC3 和 TC5 第三次联合会上达成共识,统一 IMS 中增加 CDMA 的相关接入方式。统一 IMS 涵盖了固定、GSM 和 CDMA 接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但 CDMA 接入具体的需求、功能架构以及组网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以上的总体设计与架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48、CCSA)下一步会针对这几个文档,研究相应地设备规范和相应地接口规范的一些技术要求。另外,TC3 和 TC5 现在基本上做了相应地一套规范。是基于统一的 IMS 下的一些系列的业务标准,TC3 业务组是承担了多媒体会议、个性化振铃音、彩振、多媒体彩铃和 PSS 的补充业务等等。TC5 的业务组,除了 IMS 的规范之外,下一步主要把工作定位在基于统一的 IMS 再去做即时通信和会话的规范等等。总之,在国内针对统一 IMS 的标准,除了做它的需求和架构还有功能实体的一些设计规范和技术规范之外,包括业务的规范也纳入了 IMS 这个范围之内。,2.6.2,项目计划和进展情况图表 4 我国统一 IMS

49、 标准化进展情况全球 IMS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9第 22 页 共 120 页,2.7,IMS 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综合运营商通过统一的 IMS 核心网接入固定和移动用户,对 3G 与 WLAN 的语音切换业务十分关注。但目前 IMS 的融合应用还处于实验阶段,具体的应用模式还不十分明朗,将 IMS 引入固网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在业务层面,IMS 面临如下问题:IMS 距离完全继承 PSTN 网络能力提供 PSTN 业务还有相当的距离,IMS 接入窄带用户提供 PSTN 仿真业务的能力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支持 ISDN 业务、V5 接入等传统 PSTN接入方式还没有开始研究,因

50、此 IMS 距离完全继承 PSTN 网络能力提供 PSTN 业务还有相当的距离。用户接入问题。IMS 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与接入的无关性,由于有线与无线接入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传输带宽的不同,无线接入方式由于带宽资源有限所以要求 P-CSCF 支持 SIP 的压缩,而对于有线接入方式则没有这种要求。因此不同接入方式对于 IMS 的功能实体的要求有所差异。现有 ADSL 接入网络离 NGN 对接入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融合数据库,提供融合业务的重要技术条件是具有丰富的用户数据,应探索融合数据库的体系架构。SIP 协议能力扩展后的兼容性。如果 IMS 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用户,需要支持固定和移动不同能力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