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399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7.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天津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引起肝胆疾病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感染寄生虫造成肝胆损伤,继而致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患者出现肝脾肿大、腹痛、黄疸等症状,晚期出现肝硬变、巨脾、腹水及上消化道出血等,需与其它原因的肝胆疾病相鉴别。,1.吸虫 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肝片形吸虫、巨片形吸虫、猫后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异形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双腔吸虫。,引起肝胆疾病的寄生虫种类,2.绦虫 细粒棘球蚴、泡球蚴、曼氏 裂头蚴、阔节裂头绦虫3.线虫 肝毛细线虫、钩虫、蛔虫、旋毛虫、粪类圆线虫等。,引起肝胆疾病的寄生虫种类,4.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刚

2、地弓形虫、疟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引起肝胆疾病的寄生虫种类,一、寄生 寄生虫(成虫、幼虫、原虫)直接寄生于肝脏、胆管,造成肝脏的挤压,肝细胞功能障碍及肝胆管的阻塞,胆汁的淤滞等。如肝吸虫、肝片吸虫、肝毛细线虫、棘球蚴、利氏曼原虫等。,引起肝胆病变常见原因,二、超敏反应 寄生虫的分泌物、代谢产物作为抗原物质,引起肝脏及全身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如血吸虫。三、异位寄生 寄生虫的幼虫、成虫在肝内、胆管移行,造成破坏及炎症反应等,如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蛔虫等。,引起肝胆病变常见原因,一、寄生所致肝胆病变,(一)成虫寄生(二)幼虫寄生(三)原虫寄生增殖所致肝胆病变,(一)成虫寄生,华

3、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所致华支睾吸虫病。,一、寄生所致肝胆病变,1、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由于虫体的机械性阻塞、代谢产物的作用使胆管扩张、管壁增厚,胆汁淤积。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胆管阻塞、肝肿大、肝硬化、腹水等。人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病肝脏病理切片。可见到大量的虫卵,儿童华支睾吸虫病肝肿大患者,儿童华支睾吸虫病肝肿大患者,小儿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治疗前,患儿,男,2岁半,安徽省宣州市某镇人。突发高热,反复长达2个月。体检皮肤黄染,面部及两下肢水肿,肝肿大,伴轻度压痛,脾肿大,腹水,两肺闻及干、湿性罗音;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追问病史,患儿在

4、发热前约50天,曾边玩耍小鱼(麦穗鱼)边吃零食,可能因此而感染。,小儿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治疗后,给予吡喹酮治疗,总剂量1.4g,2天内分6次服。住院32天,肝脾缩小,腹水消失,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阴性。出院后随访3年,身体健康,肝脾大小在正常范围。,6岁小儿华支睾吸虫肝硬化腹水,华支睾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患儿,女,1岁半。江苏省人,因其兄给吮食生鱼而感染华支睾吸虫。,患者,男,17岁,平时喜欢烤鱼,放牧时常到田沟、洼地抓鱼烤吃。发病已7-8年,肝硬化、腹水。发现大量华支睾吸虫卵。诊断为华支睾吸虫引起的侏儒症病人。,临床表现及分型:肝炎型:上腹部胀满,食欲不佳,肝肿大,肝区痛;胃肠炎型:食欲不振,腹胀,

5、腹痛,间歇性腹泻;胆囊、胆管炎型:阵发性肝胆区腹痛,常伴有胆囊炎,胆石症;营养不良型:表现为水肿,贫血,皮肤粗糙,血浆蛋白减少;肝硬化型:类似门脉性肝硬化,出现肝脾肿大,腹水,脾功能亢进。由于恶液质,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徐州1例4岁患儿死于肝硬化,腹水,尸检获成虫6591条,是国内迄今最严重的感染。类侏儒型:据报道1例误诊为急性肾炎治疗无效死亡,经尸检发现肝内胆管有2828条华枝睾吸虫。正确诊断肝吸虫病,对病人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诊断(1)有明确食用半生或生淡水鱼、虾史。(2)有消化道或肝胆系统症状,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临床表现。(3)贫血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的达3

6、0%以上),肝功能可有异常。(4)肝脏B超:胆管扩张,(5)粪便中找到肝吸虫卵可以确诊。,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一般有明显的发病日期,有黄胆,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如在肝吸虫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不明显。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2)其他原因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相鉴别,前者给予抗虫治疗可明显好转,特别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及粪便检查。(3)胆系感染 此病常为胆道感染和肝胆石症为发病基础,由此导致胆管炎性肝炎,胆囊炎或胆石症,反复的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虫卵有助于诊断。凡在沿河、池塘居住,有食生鱼史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或胆系感染症状,

7、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提高警惕。,治疗(1)吡喹酮(praziquantel),剂量150mg/kg,分2天口服共2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2)阿苯达唑(Albendazol),又名丙硫咪唑。剂量0.4gx3.5d,总量2.8g。(此药服用后在体内迅速代谢产生阿苯达唑亚砜,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使虫体死亡。)两药的阴转率分别为96.2%(吡喹酮)和96.8%(阿苯达唑),无明显差异。,肝片形吸虫是反刍动物,尤其是牛、羊胆道内常见的寄生虫。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肝片形吸虫病。,2、肝片形吸虫,寄生所致肝胆病变,(一)成虫寄生,此病欧洲、美洲、亚洲、非洲40多个国家有数千例人体感染的病例

8、报告,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人体感染已报告近100例。,成虫寄生于肝胆管,生活史过程似姜片虫。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小肠脱囊,逸出后尾蚴,穿过肠壁,进入腹腔,钻入肝脏,最终进入胆管寄生并发育为成虫。肝片吸虫的幼虫、成虫均可致病。,虫卵椭圆形,黄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卵细胞不易看清,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肝片吸虫卵,虫体形如树叶,长约2030,宽约813,活时深红褐色。头端有头锥。口吸盘较小,位于头锥前端,腹吸盘略大,位于头锥基部。消化道由口、咽、食管及肠支组成。肠支呈树枝状。两个睾丸高度分枝,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分枝状卵巢位于睾丸之前。,肝片吸虫成虫,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高热及胃肠道

9、症状,多数患者有肝肿大,患者可有贫血,EOS增高等。感染途径:儿童夏季在河滨游泳,误吞下含肝片吸虫囊蚴的水而感染;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水中生长的菜而感染;生食含童虫的牛、羊肝脏而感染。诊断方法:肝片吸虫病的有效诊断方法是:粪检查虫卵。,(病例)肝片吸虫病误诊一例报告(张学妹,2002)患者男性,13岁,福建省人。因反复发热1月余,伴右上腹痛,超声显像示:肝右叶多发性肝脓肿,当地按阿米巴治疗无效,于2000年8月6日入上海某医院治疗。入院检查:体温39,心律102次min,肝肋下25 cm,剑突下4cm,肝区有叩痛,脾肋下未及。超声显像示:肝脾肿大,肝内有多发性占位性病变,示肝脓肿。血常规:WBC

10、6.8109/L,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占39,RBC 3.381012/L,Hb94g/L,谷丙转氨酶(GPT)123,初步诊断为阿米巴肝脓肿,予以丁卡、西力欣和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入院第4天请外科会诊,于CT定位下行肝穿刺,穿刺物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液细胞涂片见大量坏死细胞,建议继续用前药治疗。第8天请传染科会诊认为:肝脓肿伴蜂窝织炎,寄生虫感染待排。血清检测抗华支睾吸虫抗体弱阳性,并殖吸虫抗体阳性,遂用吡喹酮0.6g/次,tid,连服5d。,入院3wk,超声显像示:少量腹水。若抗菌素或退热药等不用体温均在39左右,肝区压痛,EOS持续较高,因血清检测抗华支睾吸虫抗体弱阳性不能排除寄

11、生虫感染,所以改用甲苯达唑治疗。入院2个半月,症状仍未消退,WBC l5.9109/L,其中EOS占63.4,为进一步排除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于入院后3个半月将粪便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化验,见大量肝片吸虫卵。用KatoKatz法计数虫卵,克粪虫卵数(EPG)为192,确诊为肝片吸虫病。用三氯苯达唑治疗,第1天顿服200mg,第2天顿服400mg,总剂量为600mg。驱虫后第4天,EPG降为96,均为黑色变形卵(死亡)。停药5d后,连续粪检2d,EPG均为0,症状、体征消失出院。,3、肝毛细线虫,肝毛细线虫是鼠和其它哺乳动物常见的寄生虫病。偶尔感染人体。,寄生所致肝胆病变,

12、(一)成虫寄生,肝毛细线虫成虫寄生于肝脏,产卵于肝实质中,并不随粪便排出。由于虫卵的沉积而发生肉芽肿反应。脓肿的中心部位由成虫、虫卵和坏死细胞组成。,肝毛细线虫在肝内,人体感染肝毛细线虫有似毒血症的表现,其患病的轻重取决于感染的虫数及有无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及高-球蛋白血症为特征。体温可达3941,肝肿大达肋下8cm。感染途径:人体的感染由于食入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饮水而受染。诊断:本病诊断困难,肝组织活检是较可靠的方法。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是最重要的特征。,(病例)Attah(1983)报道1例肝毛细线虫病。患者肝肿大平脐,表面有结节,轻度触痛。化

13、验检查,白细胞64109/L,嗜中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94%,淋巴细胞3%。肝功能实验,血清蛋白和转氨酶均不正常,肝穿刺病理检查发现许多椭圆形两端有结节的虫卵。肝组织广泛纤维化及炎性浸润,几乎完全由嗜酸性粒细胞组成。Kohatsu等(1995)报告一日本妇女因左上腹疼痛,超声检查发现肝脏有3.5cm2.0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EOS明显增高,肝功能轻度损害,手术切除肿块,病理证实为肝毛细线虫所致嗜酸性肉芽肿。,1、棘球蚴,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疾病。棘球蚴可在人体各个部位寄生,但肝棘球蚴占69.9%。其次是肺,为19.3%。,(二)幼虫寄生,寄生所致肝胆病变,包虫囊压迫临近组

14、织,引起患者肝区隐痛,坠胀不适。巨大肝包虫囊可使膈肌抬高,活动受限,甚至呼吸困难。,临床症状,肝及腹腔多发包虫病,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显示腹部膨隆超过足月妊娠。,人体肝细粒棘球蚴囊内含大量子囊,肝与腹腔包虫病妇女,包虫病患者,肝包虫病B超显示囊性暗区及“双壁征”,肝包虫囊含子囊B超显示“葡萄征”,多发性肝包虫病,肝包虫囊子囊B超显示“蜂房征”,肝包虫CT显示肝内球形低密度阴影及“双壁征”,多发性肝包虫CT图象,肝左右叶各有一个大的包虫囊肿,肝包虫含子囊CT显示子囊靠母囊壁排列,肝包虫含众多子囊,CT显示“葡萄征”,肝包虫含众多子囊相互靠近挤压呈“蜂房征”,2、泡球蚴,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

15、体所致疾病。泡球蚴主要寄生于肝脏(90%),少数也可累积肺、脑等器官。,寄生所致肝胆病变,(二)幼虫寄生,泡球蚴多以外殖性芽生,在肝实质内似癌一样浸润扩散,直接破坏肝细胞,形成巨块型泡球蚴。对人的危害较细粒棘球绦虫严重,病死率高,有“寄生虫肿瘤”之称。,泡球蚴感染后,病程最短数月,最长20余年,多数为2-3年。主要症状为上腹肿块进行性增大,质硬有结节感,腹疼、腹胀。晚期出现恶液质,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临床表现,肝泡球蚴病,肝泡球蚴CT显示密度高低不均,不规则液化及大片钙化灶。,肝泡型包虫CT扫描显示泡球蚴向外衍生形成“年轮征”及坏死液化腔,肝泡型包虫病CT征象患者男性,24岁,图示肝右叶低密

16、度区,边界清楚不规则,类似指状压迹。,泡球蚴病流行区域局限,分布于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和四川。多数病人有狩猎史。感染途径:人的感染主要是因为接触狐、狗后误食虫卵所致。,诊断:询问病史,病人来自流行区,有狐、狗接触史。肝肿块质硬呈结节感,应疑及本病。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晚期患者不能彻底切除病灶者,长期服用(3-5年)阿苯达唑,但副作用较大。,1、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常见的肠外阿米巴病。症状:患者不规则发烧,一般39以下,肝区疼痛,病变部位局限性压痛及扣击痛。体症: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多在肋缘下3-5cm左右,少数可达10cm以上。,(三)原虫寄生增殖所致肝胆病

17、变,阿米巴性多发肝脓肿CT影象,阿米巴肝脓肿B超图,诊断:肝穿刺出典型巧克力样脓或抗阿米巴治疗效果明显。鉴别诊断:(1)细菌性肝脓肿(2)原发性肝癌(3)胆囊炎,胆石症 右上腹有阵发性绞痛,起病急。B超有利于诊断。,治疗:(1)甲硝唑(metronidazole)为首选。750mg,每天3次,疗程5-10天。用于口服可100%吸收。服用甲硝唑患者应免饮用含酒精饮料。(2)巴龙霉素也具有杀阿米巴的作用。对包囊携带着适用。,2、利什曼原虫,原虫寄生于单核巨噬细胞内,不断以二分裂方式繁殖,造成巨噬细胞内大量破坏和增殖,引起内脏组织的严重病变,主要是肝、脾、骨髓和淋巴结,患者出现肝肿大,但较脾肿大出现

18、晚,肿大程度也不及脾脏明显。,(三)原虫寄生增殖所致肝胆病变,侏儒型黑热病患者26岁,江苏人,肝脾肿大、腹水,肝右肋下8cm,剑突下12 cm。脾大平脐,质硬。骨髓片查见利杜体。,黑热病患者肝脾肿大,肝脾肿大的黑热病患者,右起男,7岁;女,6岁;女,6岁;男,4岁,临床表现:(1)不规则发热。双峰热型在早期患者较为常见(体温在一天内有23次升温),可伴有寒战、头痛、盗汗等。(2)肝脾肿大。脾肿大是黑热病的主要体征,一般在左肋缘下10cm内,也有超过脐部。(3)贫血、鼻出血、齿龈出血等。,诊断:(1)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疫区接触史。此病的潜伏期为38个月,最短为10余天。Yu KW(1992)报道一

19、例台湾返河南探亲者,潜伏期仅14d。白蛉叮咬局部,可出现淡褐色丘疹,以后丘疹逐渐消失。(2)骨髓、淋巴结穿刺查到无鞭毛体。,鉴别诊断:(1)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DH):此病的临床表现与黑热病极相似,以脾肿大为主要特征,有发热、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病原体形态不易区分。组织胞浆菌(是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为主的深部真菌)寄生于巨噬细胞内,较无鞭毛体稍大,细胞周围有一圈未被染色的亮圈,为该菌的胞壁。孙晓东(2006)报道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内脏利什曼病一例。患者是云南弥勒县人,26岁,因腹胀、腹泻2月,发热、皮肤疱疹6d,黑便1d入院。入院检查:T 39.3,全身皮肤除手掌、足底外均可见散在并对

20、称分布的疱疹,肝脏于剑突下6cm,右肋缘下4cm,肝区叩击痛,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 1.21109/L、RBC 2.23109/L,Hb 65g/L、血小板(PLT)9109/L,B超:肝脾肿大;县医院检查骨髓涂片:多见圆形或椭圆形“利杜体”,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因县医院无葡萄糖酸锑钠,先给与止血、输血等支持疗法,症状无缓解,入院8天后,开始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锑钠,症状无改善,2d后患者死亡。患者的骨髓涂片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镜检排除了内脏利什曼病,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云南是内脏利什曼病非流行区)、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此病按黑热病治疗无效。,(2)与慢性白血

21、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疟疾和伤寒等鉴别。注意了解疫区接触史。治疗:葡萄糖酸锑钠(Sodium antimony gluconate)为特效药。,弓形虫寄生于有核细胞内,可侵犯多种组织和器官。实验研究显示,弓形虫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寄生、繁殖,使肝细胞肿胀变性,肝细胞破裂形成坏死灶或坏死区,同时也导致血管壁破坏,肝组织内广泛出血。,(三)原虫寄生增殖所致肝胆病变,3、弓形虫,先天性弓形虫病患者中约半数病例出现黄疸和肝肿大。获得性弓形虫病其肝内为播散性黄色小结节,在枯否氏细胞内有很多弓形虫。,弓形虫性肝炎表现为肝脏肿大、腹水、肝硬化,有的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有的类似慢性肝炎。有文献报道H

22、BsAg携带者弓形虫感染率为18.2%,明显高于体检青年感染率10.6%。据报道用螺旋霉素治疗后明显好转。,临床表现,二、寄生抗原物质所致肝胆病变,血吸虫病,血吸虫成虫寄生在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在感染的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造成宿主损害。,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的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使宿主产生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临床上血吸虫病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血吸虫病。,1.急性血吸虫病 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感染者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多数在感染后5-8周出现症状。临床上患者表现为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肝

23、肿大左叶较右叶明显;食欲减退,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或脓血便等。,急性血吸虫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的间歇性发热及大量出汗,酷似疟疾。但大数疟疾患者有寒战,而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仅有畏寒,极少有寒战;疟疾的间歇型发热可每日或隔日发作,而急性血吸虫病的间歇发热是每日发作;肝肿大较疟疾明显。疟疾的白细胞计数往往正常或减少,EOS百分比不增高,而急性血吸虫病的白细胞计数往往增多,EOS百分比明显增高,疟疾可在血片查见疟原虫等。伤寒、副伤寒:严重的急性血吸虫病可出现显著中毒症状,如弛张型或持续型高热,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类似伤寒。但伤寒患者的特点为白细胞计数减少,或EOS百分比降低。肥大反应

24、在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也可出现阳性,但如病程中肥大反应凝集价持续增高,则伤寒的可能性大。肝囊肿 急性血吸虫病常有肝脏肿大,肝区压痛,发热、下痢史等症状,这些症状也是肝囊肿的常见症状。但肝囊肿患者常有肝区疼痛,压痛明显,较局限。而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肝区疼痛较少,压痛也较轻,没有明显压痛点。影像学有助诊断。败血症 急性血吸虫病常伴有弛张热,白细胞增高及全身中毒症状,易与败血症相混淆。但败血症以嗜中性粒细胞增高及全身关节酸痛为其特点,血培养常可出现阳性。,2、慢性血吸虫病 急性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或经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患者常出现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痢疾症状,症状呈间歇性出现

25、。肝肿大者较为常见。,慢性血吸虫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及肠结核 慢性痢疾或肠炎可经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其它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虫而确诊。肠结核多继发于肺或其它部位的结核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大多有食欲减退、肝区胀痛,明显乏力等表现,转氨酶常反复增高。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检测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有助于诊断乙型肝炎。,3.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症。根据主要的临床表现,我国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其他综合症。,患者,女,13岁,嘉兴市人。因高热40天,四肢皮肤淤点,肝功能严重损害住院。粪便血吸虫

26、毛蚴孵化实验阳性,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以呋喃丙胺治疗3个月,退热,肝脾缩小,体重由18.5Kg,增至28.5Kg,粪便孵化连续41次阴性而出院。,患者治前情况,患者治后随访,治后16年复查,身长150cm,体重50.5Kg,有子女各一人,身体健康。,三、异位寄生,卫氏并殖吸虫通常以肺部损害为明显症状,但也可侵入肝脏并寄生于肝脏,临床表现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并殖吸虫病近百例。(病例),1、卫氏并殖吸虫,(病例)卫氏并殖吸虫病误诊一例(马细妹,2003)患者男性,ll岁,小学生,江西永修县人。2001年11月不规则发热1wk,体温持续40左右。当地诊断为胸腔少量积液、腹水、肝肿大,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热退

27、。2002年1月又发热,省级医院诊断为脓胸,肝脾肿大,原因待查。住院体检:双颌下触及34个黄豆大活动淋巴结,背部有3cm4cm包块,无压痛。右肺呼吸音较左肺弱,左肺底闻及湿罗音,有轻微干咳。肝在肋下4cm,剑突下4cm,脾在肋下可触及。X线胸片示右肺中部炎性改变,左侧胸膜积液。住院半月,经抗感染治疗热退,无自觉不适,出院。因再次发热,患者于2月20日就诊。化验:嗜酸粒细胞22.4109/L,WBC 26.5109/L,X线胸片示右肺野致密影,考虑为感染性病变,左侧胸膜炎,右胸极少量积液。经再次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仍较高。,寄生虫方面检查:经问诊,患者于1年前曾生吃溪蟹。再

28、次体检时发现右腹部有一包块,母亲诉该包块是从背部游走而来。检查:并殖吸虫皮内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初步诊断为卫氏并殖吸虫病。立即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0.2g,tid,连服8d),停药10 d,肺部病灶吸收较好,包块明显缩小。1个月后再次诊,x线胸片示两肺野清晰,末见活动性病灶。患儿家长在患儿生食溪蟹的捕捉地又捕捉5只溪蟹,作者分离出典型的卫氏并殖吸虫囊勘392只。,并殖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疾病,主要感染途径是食生或半生的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溪蟹或喇蛄。并殖吸虫病主要由童虫、成虫在人体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定居所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人是斯氏狸殖吸虫的非正常宿主,感染后主要引起幼

29、虫移行症。本虫的终宿主是果子狸、狐狸、豹猫等。人的感染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淡水蟹或转蓄宿主而感染。,异位寄生,2、斯氏狸殖吸虫,(1)有游走性包块(2)发热、咳嗽、胸痛(3)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疼、偏瘫、癫痫等,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实验室检查,诊断,来自流行区,有生食或半生食蟹史;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正常;有游走性包块等,3、蛔虫,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肠蛔虫病。蛔虫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肝蛔虫病等。,异位寄生,肝蛔虫病是蛔虫侵入肝,形成脓肿、出血、甚至穿破肝脏,是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肝蛔虫病患者腹部为阵发性绞痛,后转为持

30、续性腹痛,持续性高烧。体检右上腹明显压痛和肌紧张,肝区有扣压痛。手术可见肝肿大,肝脏找到蛔虫及多处脓肿。,内窥镜下观察到的蛔虫钻入胆总管,患者,女性,54岁,蛔虫钻入胆总管引起剧烈上腹部痛疼和发热。,胆道蛔虫症合并多发性肝脓肿,患者,男性,2.5岁,入院4天后死亡。尸检:左叶有一条蛔虫自肝内穿出,乏特氏壶腹内有一条蛔虫进去一半。胆管及肝内有8条蛔虫,肝脏在一个切面上可见9个大小不等的脓肿,其中一个大脓腔内有死蛔虫,脓腔内为黄绿色脓液。,患者,女,4岁。因蛔虫所致肝脓疡,入院抢救无效死亡。图示肝脏之底面左、右肝管为蛔虫所填充;肝左、右面有大小不等脓疡隆起。,蛔虫所致肝脓疡。,肝蛔虫病,患者,女,

31、8岁。败血症并发感染,抢救无效死亡。尸检:肝明显增大,右叶见4cm x 4cm脓肿,腔内有死蛔虫3条,左叶3cm x 2cm脓肿,腔内有死蛔虫1条。,4、蓝氏贾第鞭毛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通常寄生于小肠,因虫体损伤肠黏膜微毛而引起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虫体有时也可寄生于胆囊和胆道,使胆汁流通不畅。引起慢性胆囊炎或胆管炎,偶并发肝功能异常。,异位寄生,贾第虫所致胆道感染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多为压痛、发热、乏力、恶心及肝脏肿大等,少数出现黄疸。,诊断本病并不困难,粪便查滋养体或包囊有助于确诊,但贾第虫在粪便中间歇出现,大多数患者粪检阴性,易误诊为一般性胆道疾病。孟庆于报告7例贾第虫胆道感染,误诊为胆囊炎及传染性肝炎,最后经十二直肠引流查到滋养体而确诊。在我国,临床上常有此类病例报告,医务工作者应警惕此类病例的出现,并应与其它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免误诊。,参考书 临床寄生虫学 主编 谢醒民、杨树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