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419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北师范大学 张庆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一)AECT94定义回顾 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目前国内一般将上述定义译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二)AECT94定义给我们的启示,学习过程和学

2、习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 是教育技术的五个研究领域,(三)教育技术的特征,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技术、手段和方法。,(四)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五)传统教育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忽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习内容与未来需

3、要不搭界;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作用;教学中注重灌输死记硬背。,(七)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地方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目标,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4、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

5、到充分的发展。,课程评价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改对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二)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6、合,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育理念的转变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生掌握信息环境的学习方式构建管理与评价新体系,1、建构主义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不断同化、顺应的认知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与自身经验和知识基础有关,所以每个人的理解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通过合作与讨论,才能达到比较全面的理解,(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

7、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情境的创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者。,(3)基于建构主义四个基本教学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信息化学习环境,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通讯:实现网络远程教与学的保障;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3、学生掌握信息环境的学习

8、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案例:整合课例演示,三、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应用的转变,从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到关注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转变;降低计算机技术要求,提高

9、教育理念要求;从关注课件到关注信息化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创造性活动。,(一)信息化教学设计,1、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教学形式 2、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4)强调“协作学习”(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10、(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开展,2002年1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宣布全市实现了“校校通”工程,所有学校面临如何将已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运用到教学中的问题。在新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部分实验学校启动了“教学再设计”培训,让每一个教师尽快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关注信息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环境、资源来进行教学。,新教案的设计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训练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问题设计,糖类代谢的过程,核心问题:我们吃的米饭到哪里去呢?相关问题:米饭中有那些营养素?米饭中的主要营养素在身体里的去向?我们长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是科学的饮食?,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让每一个教师掌握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结束语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各地信息化条件的逐步改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将从原来扮演“配角”成为“主角”,即所有学校课程都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信息技术将是所有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路在脚下,谢谢大家2004.12.15,通讯地址:张庆秀河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石家庄市裕华东路265号邮编:050016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