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7857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中国考古》(第一章).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国 考 古,主讲:傅玥,内容提纲,导 言 什么是考古学第一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五章 夏商周考古第六章 战国秦汉考古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考古,第一节 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二节 田野考古操作及方法的应用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第一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考古学文化及理论四、考古分期与年代学,第一节 基本理论与方法,一、考古地层学,1.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

2、理,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逐渐发展形成的,是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考古地层学与地质地层学的区别,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自然堆积而形成的“自然层”或“生土层”。它又可分为“原生层”和“次生层”。“原生层”是指自然界中,由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最初形成的地层;“次生层”是在原生层形成后,又由于自然力的搬运(如大风、地震、水流冲击等)作用而形成的地层。一般来说,原生层在下,次生层在上。地质地层学研究目的,在于解读地壳形成的历史。,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层,也叫“文化层”或“熟土层”。

3、因为地球形成很长一段时间后,人类才在地层上得以产生和繁衍。所以一般来说,“文化层”在“自然层”之上,“熟土层”在“生土层”上。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考古地层学的目的,在于解读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探究古代人类的活动。,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也是科学获得考古资料的基础。,堆积:地质学上,堆积主要指的是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物质堆积

4、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考古学上,一个堆积就是一个单位,现在的地球表面是长时间形成的其中有自然的作用,也有人为的作用,这种以不同方式堆积成的物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一般而言,地质学面对的是自然堆积,考古学面对的多是人工堆积,或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堆积。人工堆积与自然堆积不同点表现:分布特点不同堆积间的关系,考古学上的堆积从形成方式来看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两种。1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层层分布的堆积。地层堆积由人工形成的,也有自然形成的。而绝大多数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2遗迹堆积:是相对地层堆积而言的另一种堆积。人们在地表活动,不仅形成地层堆积,而且还能留下破坏原有地

5、表的一些低于当时地表的遗迹,如:沟、坑、井、墓等)以及高于地表的墙、台等。坑穴内的遗迹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内部填充物或废弃后形成的填充物,也是一种堆积。当然,墙、台高于地面的遗迹本身就是堆积。这些堆积相对地层堆积而言是范围较小的局部堆积。考古学上称这种堆积为遗迹堆积。,2.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新的在上 晚,老的在下 早,3.文化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F、M、J、Y、D等)划分地层,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在考古学上都被称为一个单位,它是考古学上最常用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出土于同一个单位的遗物,在时空上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我们根据其在单位内的组合方式来判断这种联系,回复历史的

6、真实。基本层位单元:在田野考古中,按土质土色不能进一步区分的单位或堆积成分,包括:地层、各类遗迹的继续分层。一个单位可以再分若干层位单元,基本层位单元的划分,有利于对地层或以及单位做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其产生、形成、变化、消亡的过程。,4.层位与层位关系,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顺序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位关系:指在堆积间不同基本层位单元之间的关系,只指示堆积形成的先后顺序,包括叠压或打破,用“”表示。,4-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4-2 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

7、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4-3 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5.地层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这是考古地层学的最基本原理。如果没有被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晚于下层的年代。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人活动的地面上形成的,弄清灰坑等遗迹开口的层面和墙体等遗迹基底

8、在哪个层面,才能确定遗迹形成于哪一个地层所代表的时代。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人类活动和自然力往往能大面积的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经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晚期遗物的不可能进入早期堆积。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其中包含物确定的。8、堆积有原

9、生堆积与再生堆积之分。,6.地层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首先,在纵向(时间传承)研究方面,地层学为指导可以使我们获得由层位关系的资料,从而为遗存相对年代早晚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在横向的研究方面,以地层学为指导,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从而为确定遗存之间的横向关系奠定基础。总之,我们要明确考古地层学的基本任务: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叠压打破区分早晚,以达到用地层学的研究结论重建时空框架的目的。,重要性,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

10、之间的早晚关系。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第七、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

11、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局限性,二、考古类型学,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1,也叫“标型学”2或“器物形态学”3。,1 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2 严文明: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3 苏秉琦: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

12、物1982年第4期。,蒙特留斯,1903年,瑞典的学者蒙特留斯(Montelius,18431921)出版了东方和欧洲古代文明诸时期一书,并在第一章方法论中专门总结了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及方法。20世纪30年代,蒙氏的方法论被介绍到中国。1935年,郑师许、胡肇椿二人在学术世界第一卷26期上,发表了他们的译本,题目被译作考古学研究法,1936年曾由世界书局印成单册发行。1935年,又有滕固完成另一译本,题目被改作先史考古学方法论,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0年,梁思永先生研究山西西阴村遗址仰韶时期遗存时,就曾对出土的陶片进行过分类1;1948年,苏秉琦先生研究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物

13、时,应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的陶鬲进行了仔细的分类整理2,从而奠定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基础。,1 梁思永: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梁思永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2 苏秉琦:瓦鬲的研究,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2.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一般进化的原理即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作为人工制品的各种器物也是不断演化的;相似性原理即依据器物或遗迹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规律,进而依据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最后建立人类社会及其文

14、化发生、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探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3.器物类、型、式的划分,3-1 器物的分类“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可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亚类的划分:每一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用再细分为若干次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次类都由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鬲、釜等;水器类有瓶、壶、罐、缸等;食器类有盘、碗、钵、盆等。,器物的分类示意图,铜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

15、 器,炊器(鼎、釜、甗等),食器(簋、豆、匕 等),酒器(爵、尊、觚 等),大类 亚 类 次 类,3-2 器物的分型,型是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形态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总的特征的概括。,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如型鼎、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层次,型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号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盆形鼎(A型),罐形鼎(B型),3-3 器物的分式,式 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

16、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形,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型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式别号用、表示。如式瓶、式鼎等。,器物的描述口、沿、唇、颈、耳、肩、腹、足、底。,试一试:青铜鼎的型式分析,1,2,3,4,4.器物组合与分期研究,三、考古学文化理论,1.“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所谓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四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称为一个考古学文化。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族群)。,(一)考古学文化,从理论上说,考古学文化表现为特定时空的一群遗迹、遗物,应该是古代人群共同体在

17、物质文化遗存上的表现。夏鼐先生就认为考古学文化的本质就是“考古学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俞伟超先生更明确指出:“历史上一定时间、一定空间里面的一定的人们共同体,往往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文化。这种文化遗存,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考古学文化”。,最常见的做法是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小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如周口店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等;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如客省庄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其他文化命名: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来作为文化名称,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

18、化等。但由于一种具有特征的文化遗存会在几种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因此这种命名容易混淆文化性质,故现在一般不被采用。还有以族来命名的,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属于族(方国)文化范畴,并不是严格意义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式,2.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对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有这几个方面: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地区;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应至少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做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二)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区系类型论,即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

19、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考古区系类型论是1981年苏秉琦先生在关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其的基本概念有三个,即文化区(区)、文化系统(系)和文化类型(类型)。,苏秉琦先生,文化区,指的是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遗物的研究而确定的。,1.文化区,文化区模式图,文化中心典型文化因素较为集中的地方,边缘地区,由中心到边区典型文化因素依次减少,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

20、,指的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2.文化系统,黄河下游文化区文化系统龙山文化(BP45004000)大汶口文化(BP60004500)北辛文化(BP70006000)后李文化(BP80007000),文化类型,指的是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它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3.文化类型,关中东部白家村类型,渭水上游大地湾类型,汉水上游李家村类型,老官台文化类型分布示意图,四、考古分期与

21、年代学,(一)考古学的分期,二分法就是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1.分期方法二分法,2.分期方法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的欧洲史前文化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Thomsen,1788 1865),3.分期方法六分法,在三分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 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 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 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 铜石并用时代(意)基耶里克 青铜器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4.中国考古学的分期,是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亦即

22、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表示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类遗存与自然界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年代关系为依据所指定的年代序列。只表示时间顺序。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二)考古年代学,1.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地质年代学:如地壳上不同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顺序。古生物学:地球上生活过但现在大多灭绝的古生物群,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存在不同种类的生物群。,断定相对年代的方法,1.年代的基本概念绝对年代,是指遗迹、遗物具体形成时间或某一考古学文化在历史上存续的具体年代范围。以年为计量单位,但并不是年代数据

23、绝对精确,仅为一具体数字。有时以百年、千年、万年为计量单位。,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历史时期考古学领域,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如墓志、碑碣、简牍和其它器物上的铭文;史前时期考古学领域,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铀系法断代等等。,第二节 田野考古操作及方法的应用,一、调查勘探二、考古发掘(地层学的应用)三、室内整理(类型学的应用),一、调查勘探,1.考古调查 是一项重要的考古工作,主要是为选择发掘对象及选定地点并确定发掘的方法;也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通过调查,可以迅速掌握一定范围内遗址或者遗址群的基本

24、情况,是考古学宏观研究的重要方法。,田野考古调查的意义了解一个地区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的基本状况(古建筑、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碑刻等)。为文物部门保护、管理、研究提供依据。了解一种考古学文化或某类文化遗存(如石窟寺、古建筑)的分布范围,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与信息(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与其它相邻文化的关系等)。了解一个遗址的人类文化遗存分布状况(分布范围、中心区、居住区、墓葬区、堆积厚度与层次等)。为正式考古发掘做好准备。,田野考古调查的形式普查:是对某一地区现存的所有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普遍性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一切可见的地上和地下的文化遗存。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本

25、地区的文化遗存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资料,为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学术调查:区域调查、大遗址调查(遗址群调查)、专类遗存调查。,调查的方式和步骤:首先是充分的准备工作。参考历史文献和过去的考古资料,判断哪里是调查的主要或重点目标。查阅的文献数据包括历史的、地理沿革的资料、地图等,还要参考以往考古调查的记录。考古资料有邻近地区过去的考古发掘出土实物、发掘报告和记录、照片、图表等,本遗址如曾调查过,则要熟悉过去采集的陶器、陶片、石器等。,第二步是实地踏勘。踏勘时尽量详细地向当地民众查问附近有什么古迹古物。查看收藏的古物,了解出土地点和出土情况。调查路线一般沿河流或大路,特别需要注意地形

26、,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通过地表暴露的遗物、遗迹及文化层断面来对发现和了解遗址的基本情况,并对性质和年代做出初步的判断。,第三步,做好各种记录,采集标本。记录包括文字、绘图、照相、测量等。可绘制相应的表格进行填写。采集标本一般小件器物要全部收集,大型的交给当地文管部门。另外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陶片作为标本。,2.考古勘探,在地面遗迹露头不多或不足以了解有关地下埋藏状况时,配合以钻探了解之。使用探铲勘探,以了解遗址地层堆积和分布情况。通过了解土质土色和包含的遗物,来判定文化层的厚度和分布范围,以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中心区域的所在。,勘探时要求按正南北方向部孔勘探,每个探孔都要编号,并记录探知的地层厚

27、度和包含物变化情况。绘制平面布孔图:绘制平面布孔图并编号(排号、孔号等);将布孔情况详细标在遗址平面图上。,勘探分为普通勘探和重点勘探两种。普通勘探一般用来了解遗址的堆积情况和分布范围,一般每孔间距5米。重点勘探一般用来寻找墓葬和重要遗迹。每孔间距2米,每4孔中加梅花孔。考古勘探是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倡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勘探结束后,应及时完成考古勘探工作报告。,二、考古发掘,(一)田野考古发掘的目的 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科学地获得研究资料。因为调查得来的资料毕竟有很多局限性,要想深入认识历史,就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搜寻系统资料。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古发掘是

28、一种破坏性的获取资料的方法,已发掘的遗迹及埋藏状况,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故要求发掘者尽可能科学地、完备地获得系统的研究资料,尽可能避免失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在发掘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规程操作,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二)田野考古发掘的形式 抢救性发掘:对处于被破坏状态遗存的考古发掘。如因偶然情况(村民取土等)或基建施工中突然发现遗迹,因破坏性灾害(地震、水灾等)暴露出古代遗存,由于种种原因已暴露出的墓葬,处于被破坏的遗址和墓葬(如被盗墓葬)等。为避免遭受更大的破坏,由有关文物主管部门或研究单位组织力量进行考古发掘。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在经批准的工区范围内,先行进行考古调查和

29、发掘。主动性发掘:为解决某些学术问题而选择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三)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流程1.准备工作选择遗址:主动发掘要很慎重选择,多方了解情况。制定发掘计划:根据目的、条件等仔细商讨。组建发掘队伍:原则参照调查队伍建设。准备发掘器材:参照调查设备(附表:田野考古培训班设备清单),2.发掘规划遗址的测绘 当一个遗址调查之后决定发掘,首先要测绘出较为准确的遗址平面图,作为遗址发掘规划布方的主要依据。确定遗址的遗址代号和测量总基点。遗址测量应包括遗址范围及其周边的主要地形地貌。测量前,先将总基点移到图纸上,然后根据面积的大小,确定比例,如1:1000、1:500、1:200等。测绘的内容包括位于

30、遗址范围内的村落、道路、沟渠、阶地、河流等。最好标明主要地形的等高线。,规划发掘区在测绘遗址地形地貌平面图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便于观察和测量的点做为遗址测量的总基点,由此基点引出正方向相交的十字基线,将遗址分为四个发掘区,依顺时针方向依次编为、区。这种分区法便于发掘时的统一布方和确定每个探方的固定位置,可避免因发掘人员的变动、测量误差而造成的前后衔接和资料记录等方面的混乱等。,辽瓦店子遗址,3.布方和编号所谓探方,就是发掘时候统一尺度的控制单位。每一个探方就是一个发掘、测绘、记录的作业单位,日后的发掘整理甚至编写报告首先是以这个基本单位来进行的。布方,也叫划方,指按一定的要求布置或划分发掘区域的

31、探方或探沟。所谓规划布方,即在图纸上依确定的探方规格,一次性完成各规划区的探方划布并给予永久性编号。,考古发掘一般采用探方法。探方应按正南北向布设探方,依据地层学原理,依照遗址中文化层的层次作井然有序的发掘,以正确判断遗存间的相对早晚关系。探方规格一般为5 5米或10 10米。应留隔梁和关键柱。需要了解遗存堆积层位或结构时,可采用探沟解剖。探方编号整体编号法座标编号法象限编号法,4.探方发掘基本原则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32、;按原貌揭露遗迹;按单位收集全标本;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辽瓦店子遗址2006年发掘区探方分布图,王家垭墓地,水牛坡墓地,北泰山庙墓群2006年发掘区探方分布图,各种遗迹,墓葬发掘,5.发掘记录,发掘记录应包括文字、绘图和影像三种形式,构成统一的记录系统。文字记录包括工地日记、探方日记、遗迹单位总记录、发掘记录表,以及遗迹编号、影像、数据采集和入库等登记表格。绘图记录包括发掘区总平、剖面图;探方总平面图、四壁剖面图、各层下开口遗迹平面图;遗迹平、剖面(侧视)图。影像记录包括摄影数据、录像数据等,应重视对各种遗迹现象和发掘工作过程的描述。资料汇总与存盘,三、室内整理,是对考古调查、考古发掘

33、数据进行系统分类,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制定各种遗物的相互关系及相对年代,分析各类遗物的用途和制作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年以及成分研究,并进行其他方面的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田野考古报告。,室内整理的步骤,发掘资料的整理各种记录的归类整理。在进行上述整理的同时,将各种经核查无误的原始记录复印后,以探方为单位装订或归到一个档案袋中,交资料室或专人集中保管。原始记录不得分散保存,以避免原始记录的散失。遗物的整理。清洗;分类统计;出土物的修复;挑选标本;出土物的绘图、摄影、拓印等。遗迹的整理。遗迹的分类、统计等。,发掘资料的分析研究 有关资料的各专项分析,都必须在确定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因此,将考古

34、资料进行编年和分期的整理,是整个考古学资料整理工作中的基础和起点。类型学的基本原理考古资料的年代问题分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两个方面,相对年代的研究是要靠考古学家来完成的。进行这项作业,依据的是考古类型学。,综合分析研究:分析方法包括民族民俗学借鉴,考古资料的观察,科技分析方法,实验考古方法。专题研究:如开展生产工具和日用品的制造、使用的研究,开展农业和养畜业起源的研究,开展遗迹复原、聚落形态的研究,开展墓主考证、族属考证的研究,开展宗教观念、装饰美学的研究,开展人类学、人文地理学、古生态环境与人类开发关系的研究等。,报告(简报)的编写,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结果都以报告的形式发表,以便资料的永久保存以

35、及今后的研究和利用。若报告周期较长,先应发表简报。报告的体例与内容:绪论:地理位置、古今沿革、发掘历史、经过、方法等。正文:文化堆积、遗迹遗物的分类与描述。结语:文化遗存的时代与性质、分期与年代、发掘收获及问题、其他学术研究内容。附录:其他数据与报告;专题研究内容。,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一、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利比(Libby,1908 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的技术,使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

36、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测年技术越来越多。,年代测定方法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由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地物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西夏王陵,辽祖州城及金界沟,大夏统万城,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美国俄亥俄州大蛇形土墩,二、勘测技术的应用遥感勘测,遥感勘测,

37、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紫外线、射线等在遥感设备中产生的反应。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波谱特征,调查时,使用能接受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的、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二、勘测技术的应用地下勘探,地下勘探,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由于古代的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

38、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质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射线荧光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物化合物鉴定的“红外吸收谱分析”;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份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确定人骨中稳定同位素含量的“同位素质谱分析”等。,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

39、铅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的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到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学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等。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参考书目:,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文物出版社,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