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8231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ppt.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宁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2012.7.3,主要内容,5,6,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国内外服务业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发展基础与环境,总体要求与目标,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保障措施,7,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建议,第一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一、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全球服务业的演进变化特点,第一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第一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青海省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服务业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

2、见的通知(青政办2007145号),提出了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促进消费为目标,以特色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省内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丰富完善各种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第一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2、青海省服务业发展加速,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055.13

3、4.9调整为2011年9.557.533.0。第三产业正处于上升通道的启动阶段,第一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3、青海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从服务业各行业总的发展态势看,旅游、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构成青海服务业的主体,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78.6%,传统产业居主导地位。特别是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正在崛起,带动了饭店、餐饮、娱乐、旅客运输、购物等行业的发展,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一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二、西宁市加快发展服

4、务业的必然性与现实意义,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2010年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排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经济总量排在倒数第二位,仅仅高于厦门市(2053.7亿元),与成都差距较大(相差2266.8亿元);在副省级(含)以上城市产业化能力排名中倒数第二位,产业化能力亟待提升,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2010年副省级(含)以上城市产业化能力排名,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二产比重偏小,工业亟需加速发展,2010年我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03.57亿元,工业所占比重较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65.0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仅为31.05%

5、,低于全国、全省的工业占比。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30.96%,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劲,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工业增加值处于倒数第二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2010年副省级城市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集中度低,配套环境亟需改善: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 业。聚集效应不强,产业布局亟需调整:尽管已经形成了“五区一港两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但由于对全市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考虑,致使产业布局相对分散,各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类同现象较为明显,盲目开发、

6、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配套环境有待优化,产业聚集效应没有得到较好的显现 大都市建设加快,产业基础亟需夯实:当前西安产业发展的重点,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明晰产业发展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三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四、不断前进的服务业基础,三、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二、和谐的多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1、公共服务业蓬勃发展 2、经营性服务业不断提高,五、STOT分析模型,第三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2011年,西宁市生产总值达到770.7 亿

7、元,同比增长 15。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2.01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1。,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仓储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都实现了客观则增长。,对经营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的分析,第三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1、起步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第三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2、亟待提升的生活性服务业,亟待提升的生性服务业,房地产业,第三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五、SWOT分析,Strengths优势,Opportunities机遇,Wea

8、knesses劣势,S,W,T,O,SWOT,Threats挑战,Strengths优势,1、国家安全战略全局中的支点城市,2、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3、独特的三大支撑 服务业发展资源,4、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优势,宗教文化和谐共存古老丰富融合发展的多民族文化原生态的自然条件风光,第三章 总体要求,二、发展原则,第三章 总体要求,三、发展目标,近期目标:,第三章 总体要求,到2020年,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地方财政收入接近5000亿元,年均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73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出口总额达到4500亿美元,年均增

9、长60%;经济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达到中上水平。通过10年的努力,我市基本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远期目标:,第三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一、空间总体布局,总体布局,“一城”:以“主城区”为主体,在三环以内391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全面发展金融、会展、商务办公、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城市中心区,“一新区”:即渭北工业新区,范围包括高陵、阎良及临

10、潼渭河以北区域,规划控制区面积67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聚集区280平方公里,以泾渭新城、阎良航空新城、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为主体,打造渭北工业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航空产业、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三带”:沿山经济带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环山公路以北1公里)为主体,打造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带。包括周至、户县、蓝田、长安、临潼、灞桥等6个区县37个乡镇,总面积5852.67km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沿路经济带即以南横线为中线,北起108国道,南至环山公路(107省道)以北1公里,西至周至,东至蓝田、灞桥,不含主城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高

11、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配套产业,服务业;沿河经济带北起渭河,南至108国道,以渭河综合治理为主体,重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西安市产业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基本范围,三环以内主城区重点打造国际港务区物流产业、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碑林区动漫产业、曲江新区文化产业、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产业、皇城商贸服务产业七大聚集区,轻工商圈、土门商圈、小寨商圈、未央路商圈等四大商圈,及沿二环商业带、沿三环商业带,重点产业,商贸业,发展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金融业,会展业,服务外包,科技服务,文化产业,古城旅游业,(一)“一城”(主城区)产业定

12、位与重点,二、板块布局,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二)沿山经济带产业定位与重点,沿山经济带重点区域示意图,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三)沿路经济带产业定位与重点,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沿路经济带重点区域示意图,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重点发展渭河西安城区段、渭河临潼段、渭河周至段、渭河户县段四大区域,休闲产业:休闲旅游业,休闲体育业,休闲农业,休闲地产业;生态农业: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产业定位,(四)沿河经济带产业定位与重点,沿渭河经济带北起渭河,南至108国道。产业定位为生态农业、休闲产业,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沿河经济带重点区域示意图,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产业定

13、位: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以高陵、阎良、临潼三个城市组团为主体的服务业,以高陵、阎良农业示范区为主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定位,西安市渭北新区重点区域示意图,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培育八大产业集群。即以陕汽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阎良航空产业集群、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一、全力壮大工业、提升经济总量,(一)优化工业布局、打造六大板块,在“五区一港两

14、基地”布局现状基础上,重点打造工业发展“六板块多园区”的新格局。六板块即经渭工业新城、阎良航空工业新城、临潼现代工业新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航天产业基地六大工业板块;以六板块为核心,以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为主线,加快发展区县产业园区、专业化工业园区建设,形成西安未来工业发展的新格局,西安市第二产业布局简图,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西安制造”品牌,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四大产业工程,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二、着重提升三产、增强服务能力,(一)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发展格局,西安市第三产业布局简图,从全市五大经济板块的总

15、体布局出发,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打造“一体两翼多板块”的三产发展新格局,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二)旅游业聚集化发展,以建设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加快历史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工程建设,拓展旅游营销手段,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到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170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约达到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8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比重的15%,重点建设十二个旅游集聚区:古城旅游集聚区,曲江文化产业旅游集聚区临潼秦唐文化与度假旅游集聚区,浐灞国际会议与生态度假旅游集聚区,秦岭楼观道文化旅游集聚区,

16、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集聚区,户南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蓝田国家温泉休闲度假集聚区,泾渭汉帝王文化旅游集聚区,秦咸阳宫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西安樊川佛教祖庭旅游集聚区,提升完善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商品、旅游纪念品,搞好商旅结合,弘扬文化特色的商旅促销,提升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三)文化产业突破发展,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打造国际内陆港城市、欧亚大陆桥中部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加快改造和提升面向民生的生活

17、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促进就业的消费性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四)服务业提升发展,激发提升商贸业:依托老城区特色商业街,打造皇城零售商贸聚集区;加大对钟楼、解放路、长乐路、小寨、土门等重点商圈的改造提升;培育新兴商圈;打造商贸中心。到2020年,商贸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聚集发展金融业:打造浐灞金融商务区,使其成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新城广场商务金融聚集区;发展融资租赁、中小企业集合债、科技保险等新的金融产品。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00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调整农业布局打造

18、聚集示范区,三、做精做强农业、夯实发展基础,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亟待提升的生活性服务业,第六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保障措施,2,一、理顺体制与运行机制,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二、完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三、组织实施,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基础工作,Click to add Title,Click to add Title,Click to add Title,建立支持服务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增强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项目工作,实现重点支持加强调查统计和对服务业的研究建立行业发展指导目录强化监督考核,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第六章 西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保障措施,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