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8268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王国维理论.ppt.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王国维简介二、王国维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三、红楼梦评论与悲剧论四、人间词话与境界说五、宋元戏曲考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六、王国维文论的近代意义,第十三章 王国维理论,一、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着的学术钜子,国学大师。王国维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起初致力于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后重点从事文学尤其是词曲的研究,最后又转攻经史、小学、甲骨学、金石学,在各学科的研究皆成就卓着,嘉惠后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在文学研究方面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人间

2、词话的王国维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人间词话最初于1908年分三期发表于上海国粹学报,共六十四则,由王国维亲自从手稿中辑选而出。1926年出版单行本。,此后后人不断增补,先后有十余种版本印行,其中以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合刊本最为通行。人间词话注重将西方美学思想余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相结合,体现出中国近代文学思想转型时期中西结合的时代特色。人间词话的批评范围很广。就文体而言,以词为主,兼及诗歌、戏曲、小说;就时间而言,上自先秦,下至晚清,皆有涉及。,(一)纯文学观念的提出 若知识、道理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像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国

3、学丛刊序,二、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二)关于文学的性质与功用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古雅在美学上之价值,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己。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教育偶感,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婉娈之儿,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无所谓争存之事也,其势力无所发泄,于是作种种之游戏。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唯精神上之势力独优,

4、而又不必以生事为急者,然后终身得保其游戏之性质。而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是对其自己之感情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故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而个人之汲汲予争存者,决无文学家之资格也。文学小言,(三)关于文学创作主体,天才说(1)内美与修能(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3)独能洞见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王国维文学小言,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 夫学须才也,才须学。是以右相丹青,坐卧僧繇之侧:率更翰墨

5、,徘徊索靖之旁。近世画师,罕窥其迹,见华亭而求北苑执娄水以觅大痴,既模仿之不知,于创作乎何有!王国维序,(4)关于古雅 然天下之物,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有决非利用品者。又其制作之人,绝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陈寅恪曾从三个方面总结王国维的成就,第三方面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红楼梦评论是第一部运用西方哲学和美学观念,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诠释和衡定红楼梦艺术价值的着作。,三、红楼梦评论与悲剧论,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评论

6、发表于1904年,是王国维早期的一篇文学论文,堪称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他一改以往红学研究中只注重考辨人物原型、索引本事来源的陈规,而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故事内容、人物描摹着手,系统探究小说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具有了典型化和形象化的思想,是红学史上的里程碑。该文着力把理论眼光、理论体系纳入小说研究中,在根本上与传统方法相区分,从而揭开了现代古典文学研究的序幕。,悲剧论,1、人生之“欲”2、悲剧的种类3、红楼梦之悲剧意蕴;美术之目的,描写“人生之苦痛”,求得“暂时之平和”。,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侄梏之世界中

7、,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美术之价值,对现在之世界人生而起者,非有绝对的价值也。其材料取诸人生,其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仄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如此之美术唯于如此之世界、如此之人生中,始有价值耳。,悲剧论 生活之本质如何,欲而已矣。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彼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和平,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非是而欲餍

8、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四、人间词话与境界说,人间词话自1908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文艺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诗话、词话着作。王国维在探索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从西方美

9、学和文艺学思想中汲取营养,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提出并阐释了“境界”说。“境界”说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的内容,是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和精髓。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共一百二十五则,曾亲手删去十二则,后来从删节过的一百一十三则中节选六十三则,另添一则,共六十四则,发表于1908年10月至1909年1月的国粹学报上。,境界说,贯穿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王国维受康得、叔本华思想影响,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论的文学艺术的“

10、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始于王国维,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都曾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准。,“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长期以来,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在清代词坛上分庭抗礼,王国维则跳出两家之窠臼,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标举“境界”,开创了词坛新气象,产生了深入影响。浙派词人崇尚幽深窈渺之思、洁静精微之旨,因此极为推崇姜夔,但其末流则不免陷于幽冷颓唐、类乎寒蝉哀鸣之境地。此处王国维立意于“格调”,明确指出姜夔的局限,在客

11、观上具有涤荡浙派词人流弊、为诗词的创作指出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首先,他总结了古代文艺思想中有关意境的美学特征的论述,指出“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一如宋代严羽所说的“兴趣”、清代王士禛所说的“神韵”,皆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王国维还举例指出五代、北宋词从整体上突出体现了“境界”的这一特色,因而成为他所称许的词史上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同时他又从反面以南宋词人姜夔为例,说明作品若无意境,即使词人格调高洁清绝,终不能成为一流词人。即:“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长期以来,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在清代词坛上

12、分庭抗礼,王国维则跳出两家之窠臼,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标举“境界”,开创了词坛新气象,产生了深入影响。浙派词人崇尚幽深窈渺之思、洁静精微之旨,因此极为推崇姜夔,但其末流则不免陷于幽冷颓唐、类乎寒蝉哀鸣之境地。,此处王国维立意于“格调”,明确指出姜夔的局限,在客观上具有涤荡浙派词人流弊、为诗词的创作指出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即:“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仅要求作品内容方面的情景

13、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有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禛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引用西方美学思

14、想中有关优美与壮美的区分,概括说明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1、意与境浑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指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

15、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作者,百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幕。”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3、造境与写境4、文学批评的尺度:真与自然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

16、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颜,人间颜色如尘上。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苕华词蝶恋花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然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五、宋元戏曲考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成书于1912年的宋元戏曲考是中国第一部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完成的戏曲专着。其史料翔实丰富,论述系统精深,填补了戏曲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文章溯源上古,直至元明,纵向考证了各种戏曲艺术形态的产生

17、发展、形式内容和相互之间的继承影响,极系统地论述了戏曲的形成过程。同时横向比较了戏曲与诗词、小说、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王国维接受西方思想,经历了从“受动”到“能动”两个阶段,其兴趣由纯粹哲学、纯粹美学转向纯粹文学;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逐渐与中国的哲学美学化合,哲学美学思想又逐渐化合入他的文学思想。如果说在红楼梦评论中哲学、美学与文学批评的相互参证还有牵合之嫌的话,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则可以说达到了古今中西的浑然融合。王国维从事中外戏剧研究长达十年之久,精力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古代戏曲(尤其是元杂剧)的研究。,宋

18、元戏曲史在运用干嘉朴学的治学方法整理考证材料,勾勒宋元戏曲发展线索的同时,又运用古今中西熔铸的美学观念对其作出文学艺术的评价,提出了进化的文学观。王国维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一样,元曲也是“后世莫能继焉”的“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较之古代戏剧,元剧的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一定体段,用一定之曲调”;二是“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这两方面的进步,兼备形式与内容,所以王国维说,至此而“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真戏剧”必须综合言语、动作、歌唱三方面来叙述故事,揭示意义,而元剧正是合三者而成,由表示动作的“科”、表示言语的“宾白”和表示歌唱的“曲”共

19、同构成,而且多有“曲白相生之妙”。,作为“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尤其赞赏元剧文章之美:“元剧自文章上言之,尤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元剧作家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也没有深厚的经籍道学修养,他们的创作完全是“意兴之所至”,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娱娱人”,所以元剧与古今其他“大文学”相比,尤以“自然”取胜:“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用“有意境”这一诗学名词来称赏元剧的文章之美,就从文学本身充分揭示了元代戏剧的审美价值,肯定了元代戏剧突出的诗性特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进行戏曲史研究的第一人,宋元戏曲史也是第一部“观其会通、窥其奥窔”的戏曲专史,是

20、中国戏曲研究史一块具有开创意义的里程碑,与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并称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元剧的语言“不以鄙俗为嫌”,多用俗语或“自然之声音”叙述事件,形容事物,抒发情感,明白易懂,自然本色,因此能够“穷品性之纤微,极遭遇之变化,激荡物态,抉发人心;舒轸哀乐之余,摹写声容之末,婉转附物,怊帐切情”(王国维曲录序),正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者”,而这三者,正是王国维心目中“有意境”的标志,故而说元剧“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心灵的,文字的)胜。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

21、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着于元曲。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若其文字之自然,则又为其必然之结果,抑其次也。宋元戏曲史,六、王国维文论的近代意义,(一)文学重在表现人之情感的观念被普遍接受,杂文学概念走向纯文学概念,文学的自觉。若知识、道理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像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国学丛刊序,(

22、二)现代悲剧意识的萌生,开现代悲剧意识先河。(三)研究方法、表现手法的近代化:红楼梦评论是第一篇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论文,作为中国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着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着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思考题,一、概述王国维的文学观。二、试析境界说的内涵。三、举例说明王国维文学批评理论的近代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