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杭州考察学习城市管理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赴杭州考察学习城市管理调研报告.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赴杭州考察学习城市管理调研报告 篇一:关于赴杭州等地学习考察数字城管工作的报告秦皇岛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关于杭州宁波武汉三市数字化城管工作考察调研报告市城管局: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运行经验,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化城管建设步伐,4月19日至25日,由市城管局李守元副局长带队,组织市数字化城管中心相关人员,参观考察了杭州市、宁波市、武汉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听取了各地数字化城管中心情况介绍,观摩系统运行现场,进行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杭州宁波武汉三市数字化城管现状杭州市是全国首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于2006年3月实现了数字化城管的上线运行,并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
2、验收的试点城市。 杭州市数字化城管信息处置中心成立于2005年10月(原为杭州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2009年,更名为杭州市数字化城管信息处置中心,职级由正处升格为副局级,隶属于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为杭州市智慧城管的建设和具体实施机构。目前,中心下辖办公室、协调发展处、业务运行处、信息管理处及热线受理处5个处室,额定编制34人,正式在编30人。主要工作职责:一是承担主城区范围内数字化城管部件、事件问题的统一受理、确认、移交、跟踪、核查、结案等工作;二是负责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的需求编制,项目招标以及对中标单位的评价、考核工作;三是指导区、县(市)开展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和业务推进工作;四是承担数
3、字化城管市级协同平台的管理和区二级协同平台的规范运行指导工作;五是参与数字化城管、智慧城管的相关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六是承担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系统维护工作。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前身为宁波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2011年8月正式升格组建为财政全额补助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行政副局级。内设办公室、信息技术部、业务运行部、考评监督部、热线受理部5个部门,核定人员编制30名,目前正式在编27人。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市智慧城管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负责城市管理部件、事件问题的立案审核、结案归档等监督考评工作;协调解决市中心城区综合性、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城市管
4、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负责对智慧城管协同网络单位问题处置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负责拟订全市智慧城管信息采集工作标准,指导各区做好需求编制、项目招标以及中标单位绩效考核工作;承担全市信息采集员的相关培训及岗位资格认证工作,以及中心城区智慧城管协同网络单位的相关培训、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指导县(市)区做好智慧城管管控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承担96310(含12319)城管热线电话和网络受理平台及市长电话、政务网上办公系统等相关投诉、举报的受理、交办、跟踪和评价工作;承担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按照武汉市政府打造“智慧城市、数字化城管、社会创新、三网合一”的总体要求,市
5、区两级政府共投资两亿多元,建立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7月运行,市区相应组建了监督指挥中心,市监督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平台受理市一级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组织协调并评价各区数字平台,监督指导下一级平台运行情况,24小时为市民服务。按照住建部标准,武汉市建立了由一个市级平台、十七个区级平台组成的市区两级组织构架。实现工作流程全闭环、设施监控全覆盖、指挥调度全时段。系统通过12319服务热线、第三方巡查、市长专线、视频巡查、公共服务平台、领导批示、110转办、媒体曝光、群众信访等多渠道进行案件受理。市监督指挥中心运用无线呼叫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专业管理系统共计4000个视
6、频,实现对全市城市管理问题的指挥调度,覆盖面积约8400平方公里。二、三市主要经验及做法(一)杭州市数字化城管1、贴心城管APP:一款为市民提供公告宣传、信息互动、便民服务等服务手机软件,包括我来爆料、找找车位、机构分布、城管动态、便民公告、便民服务、找找公厕、每日一题、停车未缴费、人行道违停等10个功能模块。以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打造与市民高度互动的社会化信息采集类应用,将每一个市民都变成城管信息采集员, 发现路面塌陷、墙体坍塌、井盖丢失、渣土乱倒、水管爆裂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照片向城管委反映有关问题,充分调动了市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创新了城市管理模式。截止到2014年12月底,贴心城管A
7、PP共为市民提供服务400万余次,用户注册数达24802人,接受并解决市民求助5819件。2、集约化平台:根据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级的高度进行可视化的数据关联与呈现,实现横向部门与纵向不同层级间业务数据的高效信息联动,将数字化城管、行政执法、停车监管、热线受理、公用监管、环卫市容、市政监管、亮灯监管、河道监管、固废监管、行政审批等城管委所辖业务统一整合,实现对业务受理、处置等环节的实时动态检测,为城市管理业务决策与指挥调度提供支持。3、协同工作机制:成立了市数字化城管协同平台,选取了7个主城区和11家相关市级部门(单位)的18名协调员,实行挂职管理模式,发挥城区政府对本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牵
8、头抓总作用,利用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对疑难问题的协调力度。4、代整治机制:专项代整治,每年300万,主要解决城市管理中的无主、盲点问题;“四个损坏”代整治,每年2000万,由市、区财政1:1配比,主要解决道路红线外的道路破损、立面破损、绿化缺失及其他设施被损等四大类问题。5、目标考核机制:将“问题及时解决率”作为数字化城管评价的唯一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委、区政府以及对市相关部门(单位)的考评体系,纳入全市文明单位考核体系,有力推动问题的解决。数字化城管考评结果每月刊发在杭州日报,有效提升了考评影响力度。(二)宁波市数字化城管1、专家智库宁波智慧城管专家智库是通过以邀请行业专家疑难确权
9、的模式,完善城市管理疑难问题处置的责任认定机制。同时将智库专家打造成为城市管理类问题的责任辨析权威,实现城市管理疑难问题的快速响应与处置。2012年6月,智慧城管初步建立了由四十位管网专家组成的“市政公用设施类(以井盖类为主)”专家智库。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运作,专家智库在解决通讯窨井类疑难问题的功效较为显著,专项完成200多件疑难问题的现场确权工作,间接帮助1万余件城市管理疑难问题解决。2、多部门资源共享,实现柔性执法篇二:杨进赴浙江学习考察调研报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科技管单位: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红旗镇人民政府理创新人才培训班 赴 浙 江 培 训 总 结 姓名:唐波2015年6月21日探寻浙
10、江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精神赴杭州参观考察调研报告5月25日-6月23日,本人有幸成为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赴淅江进行科技创新培训班,考察期间在淅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淅江省科技人才教育中心的精心组织安排下,通过现场观摩,课堂讲座,课堂互动,经验介绍等方式方法使我学习了浙江省在科技管理创新型人才、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及做法。培训的时间尽管短暂,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尤其是思想观念方面所受的冲击和触动很大。经世致用、创新实干、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浙江思维、浙江经验和浙江做法,无不给人以启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思想解放,敢为人先。浙江培训学习期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浙江取得并让浙江人引以
11、为自豪的成就,以及由此折射、体现出来的浙江精神和浙江经验。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讲得最多、一提起来总是津津乐道的,是浙江的经济建设成就。浙江是全国?面积小省?、?资源小省?,却是全国?经济大省?浙江省陆域面积104141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8%,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当前,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是中国大陆除直辖市外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浙江因此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模范生?。从浙江的经济建设成就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浙江人敢为人先、力争上游的精神。以前总认为,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在培训学习中我们发现,
12、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物质成就的背后是精神,是浙江独特的文化个性。这就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浙江人不唯书、不唯上,敢闯、敢干、敢吃苦、敢为天下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有一个:经世致用!也就是求实、务实,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为实用。浙江人有经商的传统,创业风气浓厚,目前平均15人左右就有一家企业,全省民营经济的比重超过90%。据说这与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密不可分光是种田不能养家糊口,只好经商创业,于是才产生了?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时移事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经济正在谋求
13、转型。他们提出要由?全民创业?到?全民创新?,大力发展?第四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坚决不搞有污染的产业,尽量避免搞别人能够复制的大跃进产业?,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智慧转型、超常转型、融合转型、服务转型?,使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参观钱江新城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人间天堂?杭州,已从?西湖时代?步入?钱塘江时代?!观念转变天地宽。同样一片土地,种粮食和办企业,结果大不一样;同样是种粮食,种给自家人吃和种给城里人吃,效益大不相同?种啥赚钱就种啥,这就叫做效益农业!?同样是碳元素,既可以做成铅笔芯,也可以做成金刚石,这叫同素异构;红宝石、蓝宝石和铝土矿、耐火土一样都是三氧化二铝,这叫
14、同分异构,其价值却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科技,在于创新!专家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领悟了浙江许多成功的秘密。二、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一提到浙江,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杭州、联想到西湖。在我看来,杭州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品质之城?,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湖的缘故。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西湖之所以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与当地政府的大力保护、精心呵护分不开的!浙江因水而得名,江南因水而灵秀。于是浙江抓住这一特色发展旅游,大做?水?文章风景名胜
15、、景区景点开发匠心独运,古镇、故居、民俗遗存和历史风貌保护不遗余力,现代城市与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西湖自不必说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政府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西湖,以每年区区2000万的门票收入,换回了160亿的经济价值;?到北京登长城,到杭州游运河?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江南水乡古镇乌镇、西塘文化旅游;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等,每天游人如织生态文化的保护,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在感叹浙江人精明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手艺和眼光!印象最深的,还有在遂昌县农产品?淘宝县?的现场学习,使我们感触很深,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一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
16、经来临。我们如何去面对新的挑战,这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一个人口只有23万人的遂昌县,在约有500人,从事电子商务,将本县的竹笋销售到全国各地,能在一个端午节前后,将本县的糯米销售一空,是很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我们阿克苏地区的红富士苹果、核桃、红枣为什么不能采用遂昌的销售模式。本人认为阿克苏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完全可采用遂昌模式。三、重视人才,大力兴学。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江浙一带素有重文兴学的传统,历代英才辈出。据当地人讲,?父母再穷,即使讨口要饭,也要供儿女读书!?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江浙地区致富的深层文化基因。在我看来,水韵江南孕育了浙江人的灵动睿智,富而知礼,富而思进,富而重学,富
17、而兴文,才成就了今日富裕而文明之浙江。浙江省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浙江大学国内外论文他引次数为79045次,列全国大学第一名;专利申请篇三: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在区党委和镇领导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我们2011年中青班全体学员于11月17日至21日参加外出考察。先后参观了东方文化园、休博园、白马湖三个学习地点。这些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给我留下的影响特别深刻,感融很大,他们对于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利用、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效果和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学习。通过参观考察,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对我区加快发展的认识。通过这五天来
18、得学习和考察,我从杭州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到的启示,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感悟:一 、创新,才是发展从发展的模式上看,杭州,一个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东方文化园,打造了休闲之都,开创了杭州旅游的创新之路。在学习中,我发展了东方文化园,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旅游之路,也正是他们敢于创新,才能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才又了今天的成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本源是让我们去创新,去开拓,而不是固守成规的遵循老办法,照仿老模式。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二、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社会是处在无限的联系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对于我们日后的工作很重要
19、。休博园一会场千岛湖就给了我这样的启示。他是以民俗文化为主体,集锁文化、石文化、花鸟鱼虫及自然风光为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在这里,我看到到不是会场,而是一个社会。给我这种感觉的原因就是因为,整个会场就像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有文化,有知识,有经济,有自然,还有一种融入一体的舒适感,根本不像是一个会场。联系,种种因素造就现在的会场,种种联系塑造了现在的感觉。三、第三产业的发展迅猛,如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怀柔,是北京的后花园,一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但是在看到了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后,我发展,我们的旅游业还有很大的欠缺。比如,在规划、目标、特色、规范等方面,还有很多
20、的不足。同时,我也看到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报告会上,我得知,这两个场所每年会给杭州带来很大一笔财政收入,大大推动杭州经济的发展。四、发展特色,打造亮点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不到。杭州旅游业,就是把自己的特色融入到了自己的产业中去,通过这种特色旅游来打造亮点,吸引游客,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农业夯实经济,创造旅游反哺农业通过这五天的考察,我能体会到了旅游业的作用,但是联系我村的具体情况,我个人认为在没有经济条件支撑的情况下,盲目的发展旅游是草率的。所以我认为:首先,发展大力发展我村的农业,通过农业的发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上,我们再组织农民开发自己的资源,来发展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