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9743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2011年6月中Jung201I第3卷第17期Vb1.3No.17中国中医药咨讯Journal0fCIIinaTradifiona工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475?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的体会王雨燕付家兴麻虹王梅(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伤寒论中,载有”发热”的条文计有一百余条,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张仲景形象地将发热进行了几十种描述,如翕翕发热,蒸蒸发热,往来寒热,寒热如疟,时发热,潮热,灼热,烦热,微热等,丰富而生动,不仅体现着传统文化之美,体现着中医经典的语言之美,而且至今仍作为临床诊断和施治的标准,对今天的临床仍

2、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试就伤寒论中有关发热的描述谈谈学习心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1翕翕发热为表热证的特有热型.翕者,鸟合羽也;翕翕发热者,犹如羽毛覆盖身上温温发热之貌,形容发热之轻微.方有执说:“翕,火炙也,团而合也,言犹雌之伏卵,翕为温热而不蒸蒸大热也”.成无己谓:”翕翕者,熵熵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发热第一说:”所谓翕翕发热者,谓若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也.盖邪气在表发热者,则表热里不热也.”2蒸蒸发热是经证(腑证亦可见)的发热特点.形容高热汗出并见,发热如热气上蒸,蒸笼蒸物之热势蒸腾,从内腾达于外,轻按肌肤和重按均觉热甚,手近之即感有热.成无己说:”所

3、谓蒸蒸发热者,谓若薰蒸之蒸,明其热在内也.邪气在里发热者,则里热甚而达于表也.”3往来寒热本症是少阳病热型标志.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此热型为邪在半表半里之特有证候,从病机上讲,它是邪正分争而互为进退之征,是人体抵抗力与病邪相搏而产生的反映.成无己谓:”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故往来寒热.”4寒热如疟即寒热发作有时,此种寒热如疟证,论中有数处提到,其热状既不同于疟疾,亦不同于往来寒热,可分见于三阳经病中.5烦热烦热为自觉症状,烦者苦恼之意,烦热为自感苦恼有热而不能自安之意.烦热病机,郁热多在心胸之间,伤寒杂病辨证谓”烦热者,热之苦烦者也,其

4、证在心胸之间,如蒸如掀,热气怫郁,烦忧不能安静也.”6潮热为阳明腑证的发热特点,形容发热犹如潮水定时而至,有定时增高的现象,日只一发,发有定时,下午3-7时热势最甚.伤寒明理论谓:”潮热,若潮水之潮,其热不失其时者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时发热.非潮热也.”一般说来,若病人见潮热,说明阳明里实已成,因阳明旺于午后甲酉之时,所以阳明腑证多于此时发热.7时发热即有时发热,有时不发热,日有数次,发无定时,多见于太阳表热.8微热指体表热象低微或阳热病热趋于里不外露之证,为发热之轻微,若有若无之状,有虚寒证亦有实热证.伤寒杂病辨证谓”微热亦属里热,微即幽微之微,隐邃而不大显之义

5、,热微如无之谓也.”9厥热胜复是指四肢厥冷与发热往返胜复出现,即发热和四肢厥冷相互转化,发热转为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又复转为发热,如此往返胜复.此为厥阴虚寒证中反映阴阳消长,病势进退的一种特殊征象.伤寒论对发热症的论述丰富而生动,反映了仲景对发热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构思.需指出,发热作为认识疾病的方法和依据时,并不排除其它脉证的重要性,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一直是处于矛盾运动变化状态,各种热型反映了发热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特征,不能完全反映疾病本质,临床辨证必须结合其他证候,方可辨证施治.现代医学把发热分为热型,热势.热型分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消耗热,回归热,波浪热,不规则热等;热势一般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现代医学划分的热型与伤寒论中某些对发热的形象描述是可以联系上的,如不规则热与太发热恶寒;间歇热与往来寒热;弛张热与潮热等,颇相近似.须指出的是,单凭体温计的度数,远远不能反映中医所说的各种热型,中医治疗发热性疾病,不是见热治热,而是通过辨证,分清表里虚实,再处以施治,显然与解热镇痛认识有别.伤寒论不仅对发热的认识是十分独到的,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施治手段,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和理论探讨的宝贵价值.参考文献1】熊曼琪,王庆国,关庆增.伤寒学MI.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13.2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