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9936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年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宁夏中卫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 一、基本情况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卫市中医医院心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患者共32例,平均住院日12.25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外治法(隔姜灸)。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中药饮片使用率94.5%,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100%。其中,辨证应

2、用口服中药汤剂28例(93.33%),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1例(70.0%),耳针治疗30例(100%),外治法(隔姜灸)治疗20例(66.67%),内科基础治疗30例(100%)。(二)应用情况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耳针治疗及外治法(隔姜灸),而口服中成药应用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1该病患者往往病情较重,不稳定,而且住院时程短,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所以中药静脉制剂在住院患者中应用普遍;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亦较

3、多,中成药往往不能兼顾,所以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选择中药汤剂,较少应用中成药;3耳针及外治法(隔姜灸)因操作简便、作用较持久,痛苦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依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推荐的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相关培训,相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施;5纳入患者均按照相关指南推荐,如无禁忌症,均应规范应用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与抗凝、稳定斑块、逆转心肌重构等药物。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3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31例(96.88%),体征改善25例(78.12%),理化指标改善23例(71.88%);临床好转31例(9

4、6.88%),无变化1例(3.33%)。(二)疗效分析1改善症状: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程度减轻29例,持续时间缩短22例,发作次数减少27例。病例1:患者,曹某某,女性,58岁,病历号 1404569,主因“胸闷胸痛气短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伴头晕头昏1周” 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时有胸痛,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略缓解,反复发作,诊断为“冠心病”。刻下症见:患者胸闷、心悸,胸痛,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略缓解,伴头晕头昏,气短、乏力,纳呆,二便可,舌质暗红,苔少苔,脉数沉涩。证属胸痹心痛病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中药予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予以党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

5、15g 黄芪15g 丹参12g 赤芍1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降香8g 日一剂,7剂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减轻。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1300162刘玉芳女552013-01-072013-01-2121301840曹淑兰女652013-03-232013-04-1131302812张淑花女552013-05-132013-05-2941303398李秀芳女572013-06-142013-06-2751303443黄爱萍女542013-06-172013-07-0261303626邱风英女622013-06-252013-07-1371303602

6、王淑珍女722013-06-252013-07-0181303820赵淑琴女642013-07-052013-07-2091304047拓万荣女542013-07-162013-07-29101303990施学兰女622013-07-132013-07-23111304072刘淑芳女692013-07-172013-08-01121304076李淑英女602013-07-172013-08-01131304393张红英女462013-08-022013-08-15141304620杜秀花女722013-08-142013-08-24151304649张秀英女722013-08-152013-0

7、8-27161305088黄瑞华男612013-09-092013-09-19171304295高淑琴女622013-07-292013-08-13181304995沈凤莲女582013-09-032013-09-12191305255李红军男482013-09-172013-09-26201304850张菊英女692013-08-262013-09-09211305705叶淑英女702013-10-152013-10-31221306121宋桂珍女612013-11-052013-11-18231304218江得琴女572013-07-242013-08-08241306138刘瑞英女522

8、013-11-052013-11-18251304329芦中芳女482013-07-302013-08-08261305704孙有男642013-10-152013-10-31271304569曹志琴女292013-08-122013-08-26281304835高桂花女562013-08-262013-09-10291305472吴秀英女752013-10-032013-10-19301305082鲁文红女582013-09-082013-09-232提高运动耐量:患者治疗后,可明显提高活动强度及运动时间。病例1: 患者刘某某,女性,67岁 病历号1306192。主因“胸闷胸痛心悸反复发作1

9、0年,加重10天”。患者于10年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经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近10年来间断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反复至今。步行100米或稍走快些即出现心前区不适症状,活动明显受限。刻下症见:患者胸闷心悸,伴胸部胀痛,时作时止,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少华,遇劳则甚,纳呆,眠差,二便可。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弱。证属胸痹心痛病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中医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予以党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15g 黄芪15g丹参12g 赤芍1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降香8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水煎取汁200毫升,两煎混匀温服,早晚各2

10、00毫升口服。1周后患者心前区不适症状明显减轻,2周后完全消失,3周后可步行1-2小时,体力明显改善,已如常人。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1304047拓万荣女542013-07-162013-07-2921303990施学兰女622013-07-132013-07-2331304072刘淑芳女692013-07-172013-08-0141304076李淑英女602013-07-172013-08-0151304393张红英女462013-08-022013-08-1561304620杜秀花女722013-08-142013-08-2471304649张秀英女

11、722013-08-152013-08-2781305088黄瑞华男612013-09-092013-09-19 3改善相关体征:可改善ST-T变化等指标,心电图改善20例(66.67%)。病例1: 患者党某某,女性,73岁,病历号1306213 。主因“胸闷胸痛心悸反复发作10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经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近10年来间断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刻下:心悸、胸闷,伴胸部隐痛,时作时止,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少华,咳嗽咳痰,时感头晕头昏,遇劳则甚,纳呆,眠差,二便可。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弱。证属胸痹心

12、痛病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中医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党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15g 黄芪15g 丹参12g 赤芍1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降香8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水煎取汁400毫升,两煎混匀温服,早晚各200毫升口服7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T波恢复正常。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1304072刘淑芳女692013-07-172013-08-0121304076李淑英女602013-07-172013-08-0131304393张红英女462013-08-022013-08-1541304620杜秀花女722013-08-142013

13、-08-2451304649张秀英女722013-08-152013-08-2761305088黄瑞华男612013-09-092013-09-1971304295高淑琴女622013-07-292013-08-1381304995沈凤莲女582013-09-032013-09-1291305255李红军男482013-09-172013-09-26101304850张菊英女692013-08-262013-09-09111305705叶淑英女702013-10-152013-10-31121306121宋桂珍女612013-11-052013-11-18131304218江得琴女572013

14、-07-242013-08-08141306138刘瑞英女522013-11-052013-11-18151304329芦中芳女482013-07-302013-08-08161305704孙有男642013-10-152013-10-31171304569曹志琴女292013-08-122013-08-26181304835高桂花女562013-08-262013-09-10191305472吴秀英女752013-10-032013-10-19201305082鲁文红女582013-09-082013-09-234改善预后:较长期辨证使用中药,可预防复发,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病例1:患者,

15、拓万荣,女性,54岁,1404047主因“胸闷胸痛心悸反复发作10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经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近10年来间断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刻下:心悸、胸闷,伴胸部隐痛,时作时止,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少华,咳嗽咳痰,时感头晕头昏,遇劳则甚,纳呆,眠差,二便可。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弱。证属胸痹心痛病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中医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予以党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15g 黄芪15g 丹参12g 赤芍1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降香8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水煎取汁400毫升,两煎

16、混匀温服,早晚各200毫升口服7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T波恢复正常。坚持服用中药3个月,无明显不适,生活恢复如常;随访至今已半年,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1304047拓万荣女542013-07-162013-07-2921303990施学兰女622013-07-132013-07-2331304072刘淑芳女692013-07-172013-08-0141304076李淑英女602013-07-172013-08-0151304393张红英女462013-08-022013-08-1561304620杜秀花女722013-0

17、8-142013-08-24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1.保护心脑肾等器官。 扩冠是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扩管,更重要的是在扩管的同时,要预防药物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因为器官受损引发的心衰,肾衰等往往比冠心病本身更为致命。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医中药在对某些受损器官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而且,中药治疗冠心病,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肾、血管得到保护。2.症状改善明显。中西医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会有明显的不同。西药治疗冠心病,往往能很快使病情稳定甚至恢复正常, 但在改

18、善心悸、胸闷等症状上效果欠佳,而中医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其它症状的改善也比较理想,往往在缓解病情的同时,上述不适症状也随之改善。 3.中西药合用减轻副作用。一般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长远的防治效果也优于西药,但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西药近期疗效较高,但毒副作用较大。两种治疗各有各的优劣,但如果中西药合并使用,西药既可发挥近期疗效高的长处,又可以因用量相应减少而减轻其毒、副作用。中药的治疗作用也可提高近期疗效,又具有远期治疗作用,故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优点。4.中医治疗平稳和缓。有的病人吃扩管药,控制不了就加量,再后来加量也不行了,就换另一种药。

19、过段时间又不行了,又是换一种药,可不久又不行了,如此反反复复,不但没有控制病情,反而使病情波动较大。而中药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作用缓和,稳定病情较好,较重的冠心病配合中药治疗,也可防止病情较大波动。5.中医的非药物治疗有疗效。 中医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耳穴压豆、隔姜灸、穴位贴敷等。这些治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耳穴压豆适用于各期冠心病,它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提高抗冠心病的能力。隔姜灸、穴位贴敷等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对一些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也有明显疗效。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1、胸痹2号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在我

20、国属于发病率高、病人群体较大的一种病症,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难以缓解症状,西医治疗病人需长期服药且药物副作用较大,而我科所采用的胸痹2号方继承了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标本兼治,方法简单易行,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病人易于接受,而且可以为患者节省大量医药费用。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现代医学相关指南常规应用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日开始服用胸痹2号方,疗程半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表明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中药治疗有减少心绞痛发生的趋势,降低综合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达52.25(P0.05),生存分析表明中药治疗的益处在用药

21、后即开始显现,在6个月时达到显著性且益处持续存在。 2、耳穴压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在我国属于发病率高、病人群体较大的一种病症,传统药物治疗难以缓解症状且副作用较大、针灸等侵入性治疗病人因痛苦和心理恐惧不易坚持。而我们所采用的耳穴压豆疗法,方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和耐受,可反复使用、长期坚持,疗效确切,易于推广,而且可以为患者节省大量的医药费。 疗程2组均以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疗效标准: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除心绞痛发作严重可使用硝酸甘油外,停用其它中西药。 观察方法: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 ,硝酸甘油用量及静息时12导联心电图,观察ST段、T波变化,同时记录血压、心率变化,并用酶法测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2013年本科室共开展耳穴压豆治疗2513例,其中显效652人(占25.94%),有效1810人(占72.03%),无效51人(占2.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