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1609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近年我国一些省份也曾出现过乙脑的暴发流行。我省亦为乙脑流行区,60年代发病率曾高达50/10万以上;1986年我省将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此后报告病例逐年减少,近年发病率控制在0.5/10万以下。根据卫生部近期下发的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工作实际,为进一步做好乙脑监测工作,

2、以便为制定乙脑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特制订本方案。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省乙脑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疫情趋势。(二)掌握我省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三)及时发现我省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四)建立监测点,了解我省媒介蚊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和乙脑病毒携带状况以及动物宿主(家猪)乙脑病毒感染状况变化情况。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3、,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四)排除病例脑脊液呈非

4、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病例诊断流程见附件1中图1。三、监测内容与方法(一)流行病学监测1、病例报告: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24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

5、时寄出。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内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2、病例调查:县级疾控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附件2中表1),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

6、信息一致,调查结束1周内将调查表分别上报市及省疾控中心。发病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随访表(附件2中表2)并上报。个案调查表由省疾控中心录入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上报国家疾控中心。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控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上级疾控机构也要派人指导或参与处理疫情。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在蚊虫叮咬季节,乙脑流行地区,县级疾控机构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

7、科室(传染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地区,县级疾控机构应对病例所在地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4、聚集性病例的监测:当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1周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乙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乙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乙脑病例疫情时,视为聚集性病例。发生聚集性病例疫情后,省或市级疾控机构要派人赴现场指导参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发病、居住环境、疫苗接种以及人口流动等影响因素情况,

8、掌握流行特征。发生聚集性病例疫情后,在开展常规疫情监测的基础上,要进行下列监测工作:(1)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县级疾控机构要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即医院每天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汇总报告所发现的乙脑疑似病例病例,如果未发现乙脑疑似病例,则报告“零”病例。最后1例病例发病25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脑病例可停止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2)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县级疾控机构要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确定监测范围和时限,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定期到医疗机构核查门诊日志、入院记录,搜索疑似乙脑病例,定期到发生疫情的学校、集中用工场所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到社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发现漏报病例

9、,及时补报,并追踪调查。(3)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监测: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在各级疾控机构指导下开展晨检工作,每日对学生因病缺课或医疗机构学生集中就诊情况进行记录。各级疾控机构要定期到辖区托幼机构、学校检查晨检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发生疫情的工地和其他集体单位,要在各级疾控机构协助下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人员流动情况,对务工人员健康状况开展监测。(4)应急接种监测:对疫区内的易感人群进行应急接种,并对应急接种情况进行报告(见下相关部分)。聚集性病例疫情结束后3天内写出调查报告并逐级上报。(二)疫苗接种率监测开展乙脑疫苗常规免疫、应

10、急免疫和群体性接种监测。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按照我省有关规定执行;开展应急接种和群体性接种时,应将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和接种率等情况,填写附件2中表4,于接种结束后1周内逐级上报至省级疾控机构。(三)实验室监测实验室监测包括病原学监测、免疫水平监测等内容。标本运输和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 1、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和检测: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件3)要求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1)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

11、和核酸检测。(2)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医疗机构要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控机构检测。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控机构,联系转运标本。检验科或化验室收集血液标本后,分离血清,保存血清标本。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标本要冷藏运送,同时要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相关运输管理有关要求,流

12、程见附件1中图2。2、疾控机构标本检测(1)病例标本检测:县级疾控机构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件2中表3 ),并由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将血清标本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省疾控中心收到病例标本后,要进行登记,并及时完成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验。省疾控中心在完成检测后28天内将阳性分离物和省级检测阴性脑脊液标本及送检表,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控机构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控机构收到上级疾控机构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流程见附件1中图3。(2)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

13、求及每年免疫规划工作意见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检测完成后,每年1月底前将结果(附件2中表5)电子版上报省疾控中心。(四)急性病毒性脑炎监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急性病毒性脑炎监测,具体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参照山东省与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脑膜炎/脑炎监测项目实施方案执行。(五)省级监测点工作内容为开展乙脑的综合监测研究工作,设立省级监测点,进行媒介、宿主动物等监测。1、监测点的设置:济南市历城区、淄博市淄川区、东营市垦利县、济宁市微山区、烟台市龙口市、临沂市莒南县。2、监测点工作内容:除开展常规监测外,还应开展以下工作:(1)气象监测:每年4-10月,每旬统计并记录1次平均气温及平均降雨量,当年

14、11月上旬将结果(附件2中表6)逐级上报。(2)媒介蚊虫监测1)蚊虫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监测点应根据气象情况,设立蚊虫观察站,进行蚊虫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调查。每年410月进行,每半月1次,每次选择人房、畜房和室外各3个点。捕获的蚊虫进行鉴定分类,登记采集地点、时间、蚊虫种类及数量等(附件2中表7、表8)。蚊虫捕捉采用人工小时法及蚊帐法。人工小时法:即在村庄的不同方位选择有代表性的人房、畜房各3个点,以电动捕蚊器或吸蚊管进行捕捉,以光照计零点计时,每次捕捉30分钟。蚊帐法:在调查村,距离居民聚集地500米以外的不同方向选择3个点,每个点挂捕蚊专用蚊帐(顶边每边2尺2寸,底边每边4

15、尺5寸,高5尺)离地1尺,日落后开始观察,人在帐中用捕蚊器连续捕蚊30分钟。2)蚊虫带毒水平监测:待所捕获的蚊虫胃血消化完毕后,冷冻处死,鉴定分类,将蚊虫置液氮保存待分离病毒。省疾控中心负责乙脑病毒分离和鉴定工作。(3) 宿主动物(家猪)血清学监测:各监测点根据具体情况任选一种方法开展。方法1:各监测点选择上一年11月份以后出生、尚未经历乙脑流行期的仔猪10头作为观察对象,采血时间为从34月份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每半月采耳静脉血1次(每份4ml),填写附件2中表9;血清分离后在-20以下低温保存及时冷藏运送至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方法2:各监测点选择1个屠宰场,在3-10月期间,每半月到屠宰场

16、采集所宰杀的未经过上一次乙脑流行季节的猪血清,每次不少于20份(每份4ml),-20以下低温保存及时冷藏运送至省疾控中心实验室。四、各级职责(一)各级疾控机构1、省疾控中心:负责全省乙脑监测、系统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收集、分析全省监测资料,为制定和完善本省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基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参与本省疫情调查处理;组织疫苗接种率监测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实验室检测。对下级疾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并进行督导和业务考核;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2、市级疾控机构:具体实施乙脑监测工作,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 对监测工作及疫情报

17、告进行督导;对县级疾控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现场指导和参与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 组织开展疫苗接种率监测、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检测等工作。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3、县级疾控机构:对报告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具体开展医疗机构乙脑病例主动监测和疫苗接种率监测,协助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工作。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和辖区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各监测点县级疾控机构应按照要求完成监测工作任务。(二)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登记、核对,血液和脑脊液(2份)标本

18、采集和其中1份标本的检测,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对医护人员进行乙脑监测相关培训。五、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各级疾控机构按照各级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保管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做好归档保存,同时做好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各级疾控机构均应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及上级疾控机构,上级部门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六、监测系统评价指标为了解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要对监测系统开展定期评价。监测评价指标如下: 医疗单位病例报告率 100%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 90县级疾控机构病例调查率 100%

19、病例48小时内县级疾控机构调查率 80%病例脑脊液标本采集率 50%病例血液标本采集率 100%医疗机构出院病例转归情况报告率 100%病例发病6个月后随访率 80%省级实验室分离毒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实验室及时率 80%乙脑疫苗常规免疫以县为单位接种率 90%七、附录附件1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与监测图 图 1: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图2:医疗机构病例标本采集检测送检流程图图3:各级疾控机构标本运送检测流程图附件2 流行性乙型脑炎调查用表 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表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随访表表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送检表表4: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免疫/群体免疫情况统计表表5:健康人群

20、乙脑血清学调查表表6:乙脑监测点气象状况统计表表7:乙脑媒介蚊虫密度调查表表8:蚊媒调查及乙脑病毒分离汇总表表9:动物宿主(猪)血清学调查表附件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件1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和监测流程图图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诊断流程图疑似乙脑病例血清标本脑脊液标本无血液及脑脊液标本抗原阳性或分离出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排除其它虫媒病毒感染(流行区)确诊病例IgM抗体阳性(非流行区)确诊病例IgM抗恢复期血清乙脑IgG抗体较急性期无4倍升高恢复期血清乙脑IgG抗体较急性期有4倍升高排除病例确诊病例确诊病例IgM抗体阴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恢复期血清乙脑IgG抗体较急性期无4

21、倍升高恢复期血清乙脑IgG抗体较急性期有4倍升高排除病例确诊病例脑脊液常规病毒性脑炎表现非病毒性脑炎表现临床诊断病例排除病例疑似病例医疗机构防保科或医务科报告采集标本院内检验科室送达是否1份标本自行检测另1份标本县CDC立即报告24小时内病例调查收集标本图2: 医疗机构乙脑病例标本采集运送流程图院内检验科室保存是否有能力开展检测发现病例图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乙脑病例标本运送检验流程图24小时转运县CDC市、县CDC是否有能力开展检测否送达省CDC抗体检测阳性分离物阴性脑脊液标本中国CDC28天内送达标本血清5天内完成检测标本类型脑脊液是病毒分离核酸检测附件2 流行性乙型脑炎调查用表 表1 流

22、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一. 一般情况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1.2 身份证号*: 1.3 报告日期*:20 年 月 日 /1.4 调查日期*:20 年 月 日 /1.5 患者姓名*: (患儿家长姓名: )1.6 性 别*: 男 女 1.7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 年龄单位: 岁 月 天) 1.8 病人属于*:(1)本县区 (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 (4)外省 (5)港澳台 (6)外籍 1.9患者职业*: (1) 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大中小学)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 (

23、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民 (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人员 (16)家务及待业 (17)其他 (18)不详1.10 居住情况: 散居 集体(托幼、学校、工地) 流动人口 其他 不祥 1.11户籍地*: 口 本县区户口 本省其他县区户口 外省户 口 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 25天 25天,3个月 311个月 1年 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 到本市其它县 到本省其它市 到外省(标明) 本省外省 无外出史1.12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1.13 家庭现住

24、址(详填)*: 省 地(市) 县(区) 乡(镇、街道) 村(居委会) (门牌号)二. 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20 年 月 日 (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 /2.2 就诊日期*:20 年 月 日 /2.3 发病地点:_ 2.4 病例报告单位: 2.5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村级 乡(镇)级 县(区)级 市(地)级 省级 其它 2.6 住院日期*:20 年 月 日 /2.7入院诊断*: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 其它 2.8 临床诊断日期*:20 年 月 日 /2.9 临床分型*: 轻型 中型 重型 极重型 2.10 出院日期*:20 年 月 日 /2.11 死亡日期* 20

25、年 月 日 /2.12出院诊断*: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排除病例 未定 其它 三临床表现 3.1临床症状3.1.1起病急*: 是 否 不详 3.1.2 发热*: 有 无 不详 3.1.2.1 如有发热*:39 3940 40 3.1.3头痛* 剧烈 轻微 无 年龄小,难以判断 不详 3.1.4头晕* 有 无 年龄小,难以判断 不详 3.1.5腹痛* 有 无 年龄小,难以判断 不详 3.1.6腹泻 有 无不详 3.1.7恶心 有 无年龄小,难以判断 不详 3.1.8呕吐* 有 无不详 3.1.8.1如有呕吐, 喷射性呕吐* 有 无 不详 3.1.9精神萎靡* 有 无 不详 3.1.10易

26、激惹 有 无不详 3.1.11嗜睡* 有 无 不详 3.1.12烦躁* 有 无 不详 3.1.13惊厥 有 无不详 3.1.14意识障碍* 有 无 不详 3.1.15抽搐* 局部肌肉小抽搐 反复抽搐 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 无 不详 3.1.16呼吸衰竭* 有 无 不详 3.1.17循环衰竭* 有 无不详 3.2 临床体征3.2.1血压改变* 升高 降低 正常 不详 3.2.2 呼吸节律改变 有 无 不详 3.2.3 瞳孔大小改变 有 无 不详 3.2.4脑膜刺激征* 有 无 不详 3.2.5 前囱膨隆 * 有 无 不详 3.2.6 腹壁反射 有 无 不详 3.2.7 提睾反射 有 无 不详 3

27、.2.8 病理反射* 3.2.8.1肌张力增强* 有 无 不详 3.2.8.2 巴彬斯基征* 有 无 不详 3.3 并发症*3.3.1支气管肺炎* 有 无 不详 3.3.2肺不张* 有 无 不详 3.3.3败血症* 有 无 不详 3.3.4胃肠道出血* 有 无 不详 3.3.5尿路感染* 有 无 不详 3.3.6 其它(请注明): 四. 乙脑疫苗免疫史4.1乙脑疫苗接种史*: 有 无 不详 4.2接种依据*: 接种证 接种卡 家长回忆 其它 4.3若接种,则疫苗种类*: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二者皆有 不详 4.4若接种过乙脑疫苗,则接种次数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6次 不详 4.5乙

28、脑疫苗接种时间*:4.5.1乙脑灭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b.第2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c.第3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d.第4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e.最后1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4.5.2乙脑减毒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b.第2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c.第3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d.最后1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4.5.3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 未接到通知 因病未种 无接种人员 家长拒绝 经济原因 8个月 未到全程免疫时间 其它 五.实验室常规及辅助检查5.1血清检测5.1.1 医院实验室检测用血清*

29、采集 未采集 5.1.1.1 采集时间*: 20 年 月 日 /5.1.1.2 报告结果时间*: 20 年 月 日 /5.1.1.3白细胞计数(109 /L)* : .5.1.1.4中性粒细胞比例(%)* : .5.1.1.5 实验室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反向血凝抑制试验 间接荧光试验 抗体中和试验5.1.1.6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阴性 阳性 可疑 未做此项检查 5.1.1.7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阴性 阳性 可疑 未做此项检查 5.1.1.7.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 1: 5.1.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1份血清* 采集 未采集 5.1.2.1

30、 采集时间*: 20 年 月 日(可与5.1.1.1相同) /5.1.2.2 报告结果时间*: 20 年 月 日 /5.1.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反向血凝抑制试验 间接荧光试验 抗体中和试验5.1.2.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 阴性 阳性 可疑 未检测 5.1.2.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 阴性 阳性 可疑 未检测 5.1.2.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 1: 5.1.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2份血清: 采集 未采集 5.1.3.1 采集时间*: 20 年 月 日 /5.1.3.2 报告结果时间*: 20 年 月 日 /5.1.3.3 实验室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反向血凝抑制试验 间接荧光试验 抗体中和试验5.1.3.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阴性 阳性 可疑 未检测 5.1.3.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阴性 阳性 可疑 未检测 5.1.3.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2 脑脊液检测* 采集 未采集 5.2.1 采集时间* : 20 年 月 日 /5.2.2 报告结果时间* : 20 年 月 日 /5.2.3 物理检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