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1901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论文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药学论文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药学论文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药学论文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学论文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论文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中药毒性及其内涵 梁琦。谢呜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方剂学学科,北京100029摘要: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经验为背景的中药毒性有自身特殊内涵。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在追溯中医“药毒”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西医和中医关于药毒的不同理解。提出中药在运用中涉及诸多调控要素和中药成分及作用的复杂性。中医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与西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所不同,简单套用现代药毒的概念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药毒性是不适宜的。药毒的相对性决定了将有更多的中药毒性被发现。现代中药毒性的研究应在药毒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药性能与毒性、中药配伍与毒性、方药毒性与病证关系的研究。关键词:药物毒性;中医药;方剂

2、Analysis of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its connotationAbstract:Based on lraditionaI Chinese medicjne theory and C|inicaI experience,tradilionaI Ohinese herbaId rug toxicity has jlS own special connot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0f history and logiC。lhe differenlcomprehension of

3、 toxicity between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Re was discussed afterretracing the meaning of”drug toxicity”in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The aulhors suggest that itS notfeasible to study lhe Chinese medicine coping mechanica|Y and applying indiscriminateIY the concept and lherese

4、arch idea about modern drug toxicity since there i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0f”drug toxicity”betweenl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Many controI elements are involved in the use oftraditionaI Chinese herbaI drugs。and Chinese drug components and actions are complex as compared WithWe

5、stern drugsMore and more drugs Withoxicity W⋯be found due to lhe relativity 0f drug foxicityCurrently。lhe study 0f Chinese drug toxicity shouId pay more attention to f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xicity andChinese drug natu re。compatibilitV and the corresponding disease or syndrome pattern after

6、making definition0f Chinese drug toxicity and its connotationKeywords:drug toxicity;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drug;Chinese medical formula效毒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特性。随着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日益增加,中药运用的安全性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基于不同学理背景,有关中药毒性目前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有些认识则表现出泛化或简单化的倾向,影响了中药毒性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因此,梳理和澄清中医药毒的概念内涵是必要的。本文基于中医药的学理与经验,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试对

7、中药的毒性内涵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冀为开展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论文发表毕业论文1 中药“毒”的沿革及其内涵11 古代中药毒性的内涵111 药物与毒药同义 古代。药毒不分混称为毒药认为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之论述;唐•王冰在注解“毒药攻邪”时谓之“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谓其毒药也。”直至明代。这种提法仍为众多医家所沿用。如汪机认为“药谓草木鱼禽兽之类以能攻病皆谓之毒”。景岳全书也有“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之说。112 “毒”指药物的偏性

8、 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有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之说;神农本草经中的“下品”药物“多毒不可久服”;类经明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景岳全书亦曾提及“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毒也⋯”。清•景日畛在嵩崖尊生书中指出:“一药之生,其得寒、热、温、凉之气。各有偏至以成其体质故日药。药者。毒之谓。设不偏则不可以救病之偏也。”此“毒”就指药物所具有的偏胜之性。113 “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魏晋以降,“毒”多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药物。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日

9、钩吻,二日鸱⋯⋯”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凡药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均表明古代”毒”已有药物毒副作用之意。12现代中药毒之概念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山。中药毒性的传统概念原本指药性、药物的偏胜之性和药物对机体不利、损害机体以及致死的作用属性。其中包括了治疗作用、副作用、潜在不利作用以及损害作用等语义,可有“无毒”、“小毒”、“大毒”、 “剧毒”等不同程度的划分,与现代中药毒性概念中所谓引起功能

10、障碍、病理变化及死亡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2 中药与复方的毒性关系中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包括复方在内的所有中药及其运用的形式后者则专指单味中药的运用形式。中医复方即方剂,通常由两味及以上药味所组成。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复方与其所组成的单味中药在性用或效能上存在着复杂关系。清代医家徐灵胎曾指出:“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医学源流论)。单味中药与复方在毒性方面也存在着离合关系。21 方与药毒性相关 中药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所谓“方以药成”。一些情况下。组成方剂的中药本身

11、有毒时。其所组成的方剂也可能因此有毒。此时,方中毒性药味直接成为全方毒性的来源。或渭全方的毒性直接与方中所含的毒性药物有关。如马兜铃科关木通为导致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肾毒性的主要来源。一。这种情况下。药与方的毒性一致。通常表现为有毒药物的毒性强度、毒性药味多少与全方毒性的有无、强度密切相关。22 方与药毒性相离 方虽由药所构成。但方不等于药。方既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某些情况下。组成方剂的中药是否有毒,并不决定由其组成的方剂的毒性。其中存在两种情况:(1)方中单味药物的毒性通过配伍、用量或制剂的选择,其毒性受到了限制。全方表现出无毒或低毒如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炙甘草配伍后。其毒性

12、较单用附子降低4倍t;相反,如配伍或监制失当,会导致全方的毒性增强或出现与单味中药毒性无关的其他毒性作用,如附子与贝母合煎液较附子单煎液中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镀显著升高。4。在上述情况下。全方的毒性与方中药物的毒性或有毒药物的多少并无太大关系。(2)无毒的中药或因为药物之间的特殊关系经不合理的配伍,也可能使全方出现毒性或者明显的副作用。如中药“十八反”中若干药对的配伍。_6。在这种情况下。复方的毒性与其组成药味的毒性可能完全无关。3现代关于药毒的认识现代医学对“毒”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即“毒理学”。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

13、学,其中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在药物研究领域的一门分支科学。现代医学认为药物毒性作用往往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表现的危害性反应,主要包括致突变性、致畸性、致癌性、特异质反应、变态反应、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等6大部分。在一般情况下。药物毒性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除药物本身具有毒性作用的因素外,毒性作用主要与药物使用的剂量、时程及用药对象的个体特质密切相关。药物的毒性作用不同于药物的副作用,副作用则指在规定剂量范围内,用药后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主要包括副反应、停药反应与后遗效应7。由于临床治疗剂

14、量和用药时程常常因人或因病而异,药物的潜在毒性是普遍存在的。4 中药毒性与现代药毒的联系与区别中医强调无病就不可用药,治疗就是用药物之偏纠正疾病之偏,凡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治疗中应根据病证的病理针对性用药,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选用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药,所谓“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西医非常重视药物的毒副作用,关注药物的效一毒剂量关系,强调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与西医的认识是接近的。药物具有效毒利弊二重性,完全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几乎是不存在的。 中医和西医对药毒的考量则基于各自不同的坐标纬度。对药毒的内涵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首先,各自依托的理论体系不同。中药是

15、在临床应用观察、经验积累。并与中医医理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西药则以有机化学、植物化学等为基础,与生理、生化、病理等现代医学结合发展而来。第二,各自运用的学理背景不同。中药以性能、功效为使用的主要依据,西药则以理化属性、药理作用为使用依据。源于中药黄连或麻黄的黄连素或麻黄素,西医主要用于肠道感染或支气管哮喘性疾病,但中医则无法通过辨证来使用。中医强调辨证用药,西医强调辨病用药,而病与证的内涵有别。中医可用附子治疗肾虚阳浮证的高血压患者,西医却因其有强心升压的作用而禁用于高血压。第三,从化学成分及作用形式而言,中药是多成分的复杂体系,以复方运用为其主要形式,药用剂量比较粗放,作用涉及多环节及多靶

16、点,药理与毒理机制多不清楚;西药则多为单一成分,并以化学单体或简单混合物或生物制品为主要用药形式,药用剂量精确,作用靶点有限,药理与毒理机制较为明确。第四,从运用经验的角度而言,中医的药毒主要源于临床治疗经验。中医更为强调中药效用与其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药一证或方一证的对应程度等问题;西医的药毒主要基于动物及体外实验,虽然也注意到特异质的药物反应,但更强调药物自身的理化属性。第五,中、西医对药物毒副作用的理解存在差异。虽然中、西医的毒性概念都涉及损伤机体和致死性,但中医的毒性具有更大的相对性和抽象性。且包括了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潜在的不利作用;西药毒性则强调药物的固有属性和具体性,但不包括治

17、疗剂量下引起的副作用。其中中医有关中药“寒凉伤中”、“苦燥伤阴”、“辛散耗气”等毒副作用和西医有关药物引起“肾小管损伤”、“肌细胞溶解”、“肝组织炎变”等毒性描述之间尚未有任何内在的联系。5关于中药毒性认识的思考 论文发表毕业论文有必要从中医与西医有关药物毒性内涵的异同中来认识中药毒性研究的定位。直接套用西药毒性概念界定中药毒性,或简单引入西药的毒性研究思路研究中药毒性均会面临诸多经验和逻辑上的诘难。首先,毒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药均毒”的内涵提示药物运用中存在着效一毒的权衡利弊问题,应以理性的心态来看待不断发现的中药毒性,重要的是了解引起中药毒性的原因与条件。第二,对中药药毒内涵的界定是必

18、要的。这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药物毒性关注的目标。正如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一样,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医药经验实际的中药毒性评价体系。中医与西医则可从彼此药毒的认识中获得启发,并使其对毒性的认识更加全面。第三,中药的成分复杂,尤其是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方或药的毒性存在于其复杂成分的相互关系之中。但目前的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急性、亚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上,指标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的检测上8一,这种从化学单体或从单味中药角度来认识中药毒性则失之简单。第四,中药及复方的作用复杂,目前对于中药成分进入体内后的作用过程还很不清楚。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

19、中药的效用或者毒性可能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在临床运用中,充分考虑到中药运用中涉及的炮制、配伍、剂量、给药时程、据证用药、剂型选择、服用方法等多方面的经验。重视中药毒副作用的观察,建立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较为重要。在中药毒性研究中,应充分考虑中医药运用的实际经验背景。加强对中药诸多调控要素及其与毒性关系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将目前着眼于复方中个别毒性成分的研究转向对中药性能与毒性、中药配伍与毒性、方药毒性与病证关系的研究上来,对于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方药毒理认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药与人体系统的复杂性,中药毒性研究在方法学上应重视整体作用意义上的中药毒性考察,引入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思路是必的。新近发展起来的以通过分析机体生物液体和组织中代谢产物谱的变化来研究机体整体生物学状况和功能调节为特点的代谢组学技术的引入。“1”:对于认识中药毒性作用可能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