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2742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汉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迁移 引言 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汉英两个民族之差异会表现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约等方面。一旦交际中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忽略了它们,或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或把一己之文化准则与社会规约强加于对方的同一领域,并视其为评价与解释对方行为之标准,语用迁移就产生了,它的产生表明双方的交际以失败而终。 语用失败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各路专家对此已有言在先。社会语言学家恩.沃尔逊(N.Wolson)于1989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用失败最终所显示出来的是因语用迁移所致的言语行为之施为力已荡然无存,即不能在既定领域产生任何影响,

2、尤其是社会影响。因此,人们谓之社会语用失败。托马斯(Thomas)曾经在谈及社会语用规约时也持此观点,他同时指出了语用失误的严重性,认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们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败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Maletzke,1996)。 毕业论文由毕业论文网 搜集整理于期刊及共享论文网络。诚然

3、,各国各地区多样的文化才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因语用迁移所致的理解失误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交际难以成功,或交际者不能遵循交际规约,也不能使施为之力产生作用,更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与人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是一种社会模式,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常人在乎它,他们将见面不打招呼视为一种无礼的行为: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在乎它,他们认为“打招呼”能够揭示见面时双方的关系,并表现为言语行为的一种固定模式。见面打招呼或交谈等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少不了的。汉英两个民族均有自己的招呼语,而且其招呼语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与

4、文化特质。从形式上看,“招呼语”有两种:命题式与非命题式。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有明知故问式、拉家常式等。且看,一天早上路过一处时,一国人发现一熟人在修汽车,他如此地向熟人打招呼:“你在修汽车?”国人打的这种招呼是一种命题式的招呼;而英国人则会如此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英国人打的这种招呼则是一种非命题式的。国人打招呼的口头禅可谓多了,听人说得最多的是“你去上班吗?”“你吃饭了吗?”有时某人士从WC出来,这时有人会冲他她招呼道:“你从哪里来?吃饭了吗?”真是既煞风景又伤雅气。那么英国人会如此作为吗?按其打招呼的模式,他们是不会这般作为的。因此,千万不可视中国人的口头禅为英

5、国人的打招呼的用语。英国人认为, “Have you hadyour meal?”是要对方作出回答的一种正式提问。由此可推断,如果无心邀请对方外出美餐一顿,是不可以发此问的,说了非但不能融洽彼此的关系,反而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英国人会感到对方在有意作弄他她或拿其开心,因而感到尴尬或不开心。由于中国人很在意或重视吃,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当然这也必然会要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来。 二、交谈话题 因文化差异所致的不同社会言语行为规约,使得汉英民族所谈及的话题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差异也悬殊。上面已经说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同时自古以来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时起人们就讲究吃,信奉比

6、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之道,生活节奏相比之下慢于工商业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谈吃与拉家常的机会明显多于西方人;此外,周围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人和英国人见面之后的问候之余,感兴趣的话题各有不同。英国人喜欢谈“天”、谈旅游,而中国人喜欢谈“吃”、“拉家常”式地天涯海角式地聊个没完没了、无所不谈。但应该注意这种闲聊是内外有别的,和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闲聊应避免谈及如下话题: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纪了?)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您有孩子吗?) How much d0 you earn per month?(您每

7、个月挣多少钱?) Do you haye a happy home life?(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吗?) 上述问题均是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寒暄时要问及的,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使用它们,自然是无可指责的。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用作寒暄的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英国等西方人视其一种打听对方隐私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妥、不可取的;这只有在法庭或警察那里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一般和谐的交际中,不可随意地向英国人问及婚姻、家庭、子女情况、年龄、工资收入、夫妻生活等,特别是被问及者在相关方面有难言之隐或遭不幸:年老了;离婚了;孩子夭折了;遭人抢劫了;夫妻生活不和谐或吵吵闹闹;甚至身体发胖了、考试

8、未过、挨了别人的打,即凡是触及他人痛处的方面都要尽量避免谈及。 笔者曾耳闻3 目睹一位学生在与一英国老太太交谈时,提了这个问题:How old are you?老太太刹那间脸上现出苦苦的样子,说“Ah,it is a secret!”一方面,从文化上讲,如上所述英国文化主张交谈时(尤其是与关系一般的人或陌生人或老年人交谈时),双方应尽量避免谈及年龄,否则被视为侵犯他人隐私或对他人不尊重,另一方面,现在人人尽享因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从心理上说谁都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也不想让年龄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据笔者调查,如今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在涉及年龄的问题上,彼此都

9、很谨慎,特别是过上了好日子的人,都尽可能地避谈它,因此可以说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发生变化,而调查发现过苦日子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问年龄,甚至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还抱怨 自己为何不早点死,活着受苦有啥意思,认为自己不配做人,给他人给社会添麻烦,是社会的累赘。 文化也随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旧社会,侵略者就不把中国人或说中华民族当人看,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而那时的中国人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只得咬紧牙关无声地气。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国人也不是好欺负的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学者、外语培训师们也应该教教外国人:他们在来中国之前,也应该好好学习并了解中国文

10、化,以便消除过去的霸道作风,知道随时随地在与中国人交谈时应谈什么、什么应该避谈;笔者发现西方学者、教师在著述、施教时常常教导外国人怎样尊重他们的文化,怎样避免冒犯他们。可我们国内的学者们在谈跨文化交际时,总是片面地强调交际双方应该避免和英国人或西方人发生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或矛盾冲突,但从来没有教导过外国人怎样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误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来就很“贱”的民族,无尊严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国人面前犯忌、胡说八道,任何西方人都可以冒犯、都可以诋毁这个民族中的任何人。 现在的中国人也有与西方文化相同的禁忌,如人发胖了,过去人们认为中国人不忌

11、讳它。现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 ite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that immediately s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revolutionaries,(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2) 译文将“胖了”直译为“fatter”这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这是

12、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的意思是“发福了”;然而英美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肥胖,很容易把“说我胖了”误解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提醒或告诫,因此译文中宜增译解释性词语,以准确传达原句语义: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we met,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包惠南,2001:21) 从包老师所言来看,说“胖了

13、”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意思是说它是中国人能接受的寒暄语、是一种礼仪,只有英美人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之。笔者认为说“胖了”如今并非是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寒喧语,也不是什么礼仪习惯,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忌讳他人说自己“胖了”。因此,也要开始教导西方人在中国同样不可随便对一个中国人说“你胖了”。 还有其他一些源自传统文化的禁忌,在这些方面西方人是不可以冒犯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视“无后”即所谓的“断子绝孙”为最大的不幸与耻辱,这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此方面告诫西方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阿

14、Q正传) “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一个家庭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儿育女是对祖宗的最大不孝,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骂人“断子绝孙”是最刻薄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的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译文中“sonless”文化含义,因而译文中必须加上一条注释:

15、a curse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才能使译语读者确切理解全句的语用含义。 以上例证表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交际双方在话题的选择上是不一致或不尽一致的,不可用热情或寒暄来替代各自文化的规约性,不要以为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是相通的。 三、观念与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大的一国,也是古文化丰富多彩、文物最多、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受国家保护的如今人人享有人权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独特人文传统,她与欧美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在对待某些事务方面观念常有差异,欧美人对与他人见面,提倡提前预约,否则会遭遇拒绝。中国人多数情况下则认为提前预约实在没有必要,只要你想来你就来吧,讲那么规矩干什么。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工作的日益繁忙及各种压力对人的影响,部分城里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了点西方式的预约色彩,但不是主流。预约对坚持中华文化传统的人则会产生负迁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沉默是金”即当有人向你发问时,在沉默与作答之间你可以选择沉默,但对方在心理上可能会有些不快,不过很快就会得到谅解。这与实际交往中的芬兰文化有相似之处,即芬兰文化允许交际双方相对而坐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沉默不语:可西方人对所提问题的要求是必须作答,即使是文不对题或答非所问也无妨,你就是必须说。旧的中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