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46074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不同年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2,骨髓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骨髓成分,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以造血组织为主,造血作用,黄骨髓:位于骨髓腔内,以脂肪组织为主,贮存营养,骨髓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正常骨髓封闭于骨髓腔内,约占体重的4-6%,呈胶冻样或海绵样。按其功能与成份可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3,4,5,6,7,8,正常骨髓,骨内红骨髓及黄骨髓的分布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红、黄髓分布亦不相同,人体的红黄髓分布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胎儿时期红骨髓充满骨髓腔,出生后即开始由红骨髓向黄骨髓转化,转化具有一定规律性。,9,骨髓的转化,(一)全身性转换模式:转化发生最早的部位是附

2、肢骨远端,其顺序由外周骨逐渐向中轴骨呈向心性发展,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对长管骨而言,则由骨干中心部开始,逐渐向两端进行。出生后2个月至6岁之间,骨髓转化最快,此时期骨干部红骨髓完全转化为黄骨髓。710岁时,股骨除干骺部,大部分转为黄髓,但青春期可有不均匀块状或栅栏状红髓残存,这勿误为病变。大约25岁左右,骨髓的全身性转化就基本完成,人体内红骨髓主要集中在中轴骨(颅骨、胸骨、脊柱和骨盆)及股骨和肱骨的近端,其余部分均为黄骨髓取代,达到成人型骨髓分布 模式。25岁以后,股骨已看不到红骨髓残留了,否则怀疑异常。此时,活动性骨髓仅限于中轴骨。因某些病变需要增加造血功能时,黄髓可逆转为红髓。这种转换是以

3、弥漫均匀形式为主,也可以孤立或岛状融合。,10,骨髓转化模式,(二)局部性转换模式:红骨髓分布区内出现局灶性黄骨髓,表现为局灶 性不均匀转化。而且随年龄增长有逐渐明显的趋 势。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性脂肪沉积。MRI上表现为斑点、斑片状或节段状高信号。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11,骨髓转化,骨髓生理性转化的原因尚不明了。骨髓内温度变化可能是一种重要因素,血循环变化和低氧张力也可能与骨髓转化有关。,12,

4、骨髓转化的影响因素,年龄解剖部位性别: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腰椎T1值随年龄而缩短,40岁以前,男女腰椎驰豫时间无显著差异,50岁以后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减少,导致不同程度骨质疏松,进而削弱了骨髓与骨小梁交面处的“磁化效应”,使T2延长。个人健康状况:有报道显示:严重吸烟者,尤其过度肥胖严重吸烟女性,骨髓转换较慢,甚至出现反转换。,13,骨髓的反转化,如果人体对造血的需求超过现存红骨髓造血能力,为适应这一需求,黄骨髓可反转为红骨髓。实质上这是机体造血器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反转化的顺序:与正常骨髓转化顺序相反由脊柱骨开始,其次为胸骨、肋骨,股骨与肋骨几乎同时发生,最后

5、胫骨。这些发生反转化的部位在T1WI上表现为弥漫或集中的骨髓信号降低,T2WI上信号可降低、等于或高于脂肪骨髓。,14,15,引起反转化的病因,包括:慢性贫血骨髓恶性细胞浸润,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等。所以,发现骨髓反转化时,需结合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因。,16,骨髓反转化,骨髓反转化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轻微的反转化有时仅见于中轴骨。严重疾病引起的骨髓反转化可明显累及外周骨。骨髓反转化的调节因素尚不明了,温度和低氧张力可能起重要作用。,17,“正常骨髓”:,正常个体骨髓造血组织含量随年龄而改变。生命的第一个10年,平均骨髓细胞成份是79%,而在70岁以后仅

6、为29%。在生命的前30年中,大于一半的骨髓是由造血细胞组成的。在这期间,造血组织数量逐渐减少,伴有脂肪细胞增加。40-60岁,造血细胞的数目相对稳定。,18,骨髓的MRI检查,1984年Cohen首次应用MRI进行儿童骨髓疾病研究。随着MRI硬件及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髓的MRI成像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改进。在不同的脉冲序列上,骨髓组织具有不同的信号特点,每种序列也各有优缺点。因此,MRI序列及成像技术的合理选择对于骨髓病变的显示尤为重要。,19,20,T2WI联合T2抑脂,21,22,23,股骨干下骨髓1HMRS谱线,24,骨髓MRI增强扫描,25,骨髓MRI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测量骨髓T1和

7、T2驰豫时间,白血病急性期或复发期其骨髓T1值明显增高,尽管缺乏特异性,但作为MRI研究的一项补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RI图像的质量除与所选序列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信噪比及成像时间等。这些质量指标又与MRI检查时所选的部位、成像方向、层厚、层间距、视野、成像层面(范围)及所用线圈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根据检查部位及病变性质和范围进行合理选择。,26,27,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1、颅骨的MRI信号特点:颅骨的红骨髓、黄骨髓转换发生较早,一般20岁以前即可完成。黄骨髓在额骨和枕骨较多,而部分人的顶骨内也有红骨髓分布。,28,颅骨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把

8、颅骨MRI表现分为三型I型:骨髓呈均一低信号,或在额、枕区出现小片状高信号。主要见于10岁以下儿童。,29,颅骨的MRI表现分型,II型:额、枕区骨髓呈均一高信号,顶骨区为片状高信号。在各年龄中均可出现。,30,颅骨的MRI表现分型,III型:全部颅骨骨髓均为高信号。在各年龄中均可出现。,31,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2、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脊柱椎体是成人红骨髓含量分布最多的部位之一。因此,在T1WI上,椎体信号要比外周骨低,其T1WI上的磁共振总体信号变化有两个特点:在宏观上,椎体的总体信号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因为伴随着年龄增长,红骨髓逐渐向黄骨髓转化,椎体脂肪含量增加,进

9、而使其信号逐渐升高。,32,椎体总体信号在不同年龄中的表现:腰椎矢状面T1WI:A:14岁B:32岁C:44岁D:66岁A-C为男性D为女性,33,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在微观上,椎体的骨髓转换一般遵循“局部转化模式”,因此其局部信号具有不均匀性和局灶性升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椎体出现带状、斑片或三角状脂肪性高信号,造成椎体信号不均匀。大约60%以上的椎体具有此种改变,其发生率伴随着年龄而升高,且大多分布于椎体周边、基底静脉周围及终板下区。,34,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用“三型四分法”将脊柱椎体的MRI特点与年龄的相关性作了归纳:I型:椎体呈均一低信号,椎体中间部(即椎体静脉

10、上下方)出现条带样高信号。多见于20岁以下青年人,30岁以上者罕见。,I型,35,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II型:椎体周边邻近终板及椎体边角处表现为带状或三角形高信号区。多见于30-40岁以上的成年人。,II型,36,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IIIa型:椎体呈模糊的弥漫性点状高信号,点状影为数毫米甚至更小。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IIIa型,37,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IIIb型:椎体呈边缘清楚的弥漫性斑片状高信号、斑片影约0.5-1.5cm大小。也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椎体骨髓MRI表现进行分型,基本类型与Ricci等的分型法基本相似。,IIIb型,38,脊柱

11、椎体的MRI信号特点,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椎体骨髓是否有异常,除分析椎体本身MRI信号类型外,还可在T1WI上将椎体与椎间盘信号进行比较,作为判断椎体信号是否异常的依据。一般而言,年龄越大,椎体与椎间盘的信号反差越大,即在T1WI上椎体骨髓信号强度应高于椎间盘。年龄超过10岁者,其椎体在T1WI上的信号可高于椎间盘。若低于椎间盘可提示异常。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如10-15岁人群,可有少部分正常者的椎体信号强度还未高于椎间盘。,39,40,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椎体内的红骨髓、黄骨髓及骨性成分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缓慢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能通过MRI信号来表现,还可以从椎体T1、T2驰豫时间的

12、测定中充分体现。正常椎体其T1值、T2值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总之,确定正常人椎体的驰豫时间对评价骨髓疾病的转归,尤其对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治疗后反应的观察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作为对普通骨髓MRI的一项补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1,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3、骨盆的MRI信号特点:不同年龄段骨盆骨髓MR信号强度、均匀程度:髋臼区:A、在2岁以前的婴幼儿髋臼主要由透明软骨成分 构成,在MRI上不易与骨髓信号区分。B、2岁以后,在T1WI上,髋臼区均显示为局部 高信号,其不均匀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除髋臼外的骨盆各部位:A、骨髓信号强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B、骨髓不均匀程度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13、,42,骨盆的MRI信号特点,43,骨盆的MRI信号特点,44,骨盆的MRI信号特点,45,骨盆的MRI信号特点,在T1WI上:1岁以内婴儿的骨盆表现为均匀低至中等信号,其强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信号先是低于肌肉,以后与肌肉信号相等,在接近1岁时高于肌肉信号,但低于皮下脂肪。2-10岁时,髋臼和髂前上棘开始出现高信号影(一般2-5岁时出现),但骨盆其余区域呈中等信号,其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低于皮下脂肪。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盆信号进一步升高,并出现更多、更明显的片状高信号影,使骨盆总体信号分布不均匀。因此,成人骨盆总体信号是以不均匀分布为特征的。,46,骨盆的MRI信号特点,骨盆在T2WI上,呈

14、较均匀的中等信号。在STIR序列上,小儿及成人的骨盆也表现为中等信号,其信号强度与肌肉相当,此外,骶骨内的脂肪含量较高,其在T1WI矢状面上的信号较其他椎体高。,47,骨盆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把骨盆表现分为两型:I型:髋臼部呈小片状高信号影。随着年龄增长,I型者逐渐减少。I型者最多见与30岁以下,I型,48,骨盆的MRI表现分型,II型:在I型的基础上,在髂骨及骶髂关节两侧还有高信号区。随着年龄增长,II型者逐渐增多。II型最多见于40岁以上,II型,49,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4、胸骨的MRI信号特点:胸骨内的红骨髓含量一直较高。、从出生至5岁,在T1WI上,胸骨表现为均匀一

15、致的低信号,其信号强度低于或接近于肌肉。、6-15岁时,由于骨髓转化,胸骨的信号也可以表现不均匀。,50,胸骨的MRI信号特点,、15岁以后,胸骨表现为中等信号,开始具有成人型骨髓特征。胸骨在T2WI及STIR序列上一般表现为较均匀的中等信号。,51,二、外周骨的MRI信号特点,1、肱骨的MRI信号特点肱骨的骨髓转化顺序:肱骨内的黄骨髓最先出现在近侧骨骺。(大约出生后3个月)以后在骨干,继而在远侧干骺端,最后在近侧干骺端出现。,52,肱骨的MRI信号特点,在T1WI上:、肱骨近侧干骺端:在6岁前仅含有红骨髓而显示为低信号,直到6-10岁才表现为红骨髓、黄骨髓混合而形成的不均匀性中等信号。、肱骨

16、近端骨骺和骨干:在6岁时已基本完成骨髓转化,在T1WI上表现出明显高信号。、除肱骨近侧干骺端外的其他部位:15岁后,除大多数的肱骨近侧干骺端还存在红骨髓而呈中高信号外,其他部位都已完成了骨髓转换而表现为高信号。,53,肱骨的MRI信号特点,肱骨在T2WI上,一般表现为中高信号。在STIR序列上,近侧干骺端表现为中等信号,骨干和骨骺呈低信号。,54,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MRI表现分型,均匀红骨髓型:仅含有红骨髓,在T1WI上,呈均匀一致的红骨髓信号。,均匀红骨髓型,55,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MRI表现分型,地图型:仅含有红骨髓,在T1WI上,呈散在分布、直径大于1cm的片状红骨髓信号。,地图型,56

17、,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MRI表现分型,斑点型:在T1WI上,呈散在分布的、直径小于1cm的小点状红骨髓信号。,斑点型,57,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MRI表现分型,均匀黄骨髓型:仅含有黄骨髓,在T1WI上呈均匀一致的黄骨髓信号。,均匀黄骨髓型,58,二、外周骨的MRI信号特点,2、股骨的MRI信号特点股骨的骨髓转化顺序:股骨内的黄骨髓最先出现在骨骺和大转子。(大约出生后6-12个月)以后在骨干,继而在远侧干骺端,最后在近侧干骺端出现。,59,股骨的MRI信号特点,60,股骨的MRI信号特点,在T1WI上:、股骨骨骺和大转子:在出生后6-12个月,信号升高。、股骨骨干:在5岁时信号开始升高,10岁时已基

18、本完成骨髓转化,呈均匀高信号。、股骨远侧干骺端:10-20岁时,信号升高较明显,且分布不均匀,、除股骨近侧干骺端的其他部位:20岁以后,整个股骨的骨髓转化已基本完成,股骨已具备成人型骨髓特点。而股骨近侧干骺端可残留红骨髓而表现中高信号。,61,股骨的MRI信号特点,股骨在T2WI上,一般表现为中等信号。在STIR序列上,除股骨近端可呈中等信号外,其余区域均为低信号。,62,股骨的近端的局部MRI表现分型,I型:分为Ia型和Ib型Ia型:仅股骨头和大转子、小转子显示均匀高信号。,Ia型,63,股骨的近端的局部MRI表现分型,Ib型:在Ia型的基础上,在转子间区出现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的高信号影。I

19、型最多见于40岁以下,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Ib型,64,股骨的近端的局部MRI表现分型,II型:在I型基础上,在转子间区出现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的高信号影。II型大多见于中年人。,II型,65,股骨的近端的局部MRI表现分型,III型:股骨近端呈均一高信号,在股骨颈三角区衬托出3束低信号的骨小梁影。III型者随年龄增多而增多,最多见于50岁以上。,III型,66,小结,正常骨髓组织在骨髓转化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中轴骨和外周骨都显示出不同的MRI特点。其总体信号特征总是依赖于骨内红骨髓、黄骨髓的比例变化和它们在骨骼中的分布状况。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红骨髓和黄骨髓本身的信号表现。在骨髓影像综合

20、分析中,既要在宏观上对骨髓总体信号强弱进行观察,又要在微观范围内注意骨髓组织的局部MRI特点,以便于更准确、有效地辨别骨髓病变。,67,MRI观察内容,1、部位:红髓、黄髓抑或红黄髓。(肿瘤性病变好发在红髓,缺血性病变好发在黄髓,代谢性病变红、黄髓受犯机会相等)。2、数目大小:单骨局限,单骨多发抑多骨多发,单骨弥漫抑多骨弥漫。3、形态:反映BM组织学浸润有三种类型 局灶型常见于转移瘤 弥漫型最典型为急白及逆转换病变。斑驳型由无数小病灶组成融合,如多发骨髓瘤(MM)。4、信号高低及均匀性: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T1低、T2等,高见于肿瘤性病变(白血病、淋巴瘤、MM、转移)、逆转换病变(贫血,真性红C增高症)。骨髓水肿(TOH、TBMES、RSD)。T1低、T2低见于骨髓纤维化、成骨转移瘤、输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T1等、T2等见于含脂肪多的病变(高雪氏病)。T1高、T2等脂肪浸润病变(再障、放疗及化疗后)。,68,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