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3961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智力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意志、情感等)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但在现实情形下,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完全自主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主,而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完全自主,如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上有较大的限制。所以笔者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有限度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制订和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的特点及能力的培养,谈谈几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教学的主要特点 1.自主学习教学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偏重机械记忆和模仿,以接受教师知识灌输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而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究的开放的教学情境和途径,建构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获取新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科

3、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 3.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中以课程中提出的问题来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协作、交流、表达贯穿各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讨论与交流,以多种形式展示教学成果。这样,更有利形成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情境,营造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一种对话,是一种

4、探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下,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一味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答案的标准性,那么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元化、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直观形象教学,如录音、图片、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辅

5、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疲劳谷区”为“高潮兴奋区”。还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和神态影响学生的情感。有时候要借助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中教师如呆板传授、照本宣科,语言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失去对本学科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6、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内容讲得有声有色,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二)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开展学习方法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独创性教育实践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能保持并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因此在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规则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习与会思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

7、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是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达尔文曾如是说。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的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指教师既做示范,又与学生一起学习,给学生以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要求和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很快地将方法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备课优选学法的基础上做好示范,然后让学生尝试模仿教师的示范来独立地学习知识并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学法运用方面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三)改变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保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

8、效率的秘诀。 1.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使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是整个自主学习的关键。如何产生问题?皮亚杰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在认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产生矛盾、疑惑、惊讶,就会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疑问。二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与解决新事物,但是往往已有的知识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三是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

9、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教师在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并积极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改变教学形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机制,在师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撞击中,共享知识。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使

10、大家畅通所欲言,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在任务完成得到适当的反馈和评价后,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所以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应对其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是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而考试成绩又都以学生答对问题的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为了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应建立一个评价主体,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学生自己、同学、家长、教师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应是

11、学生本人,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内在要求,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如果能得到同学的肯定,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让同学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家长虽然无法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后拓展等内容却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学习评价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作用。在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语文的过程,着重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模式

12、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起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只有在把握了新课程理念和领会大纲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才能灵活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是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就很难对学生的观点和分析做出令人信服的点评,对几种不同的理解,教师就不能或不敢做出评价,和学生一起走马观花,实际上是以学生的自主掩饰教者的“内虚”。所以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综合能力,要有厚重的教学功底、灵活敏捷的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自主意识一旦激发出来,他们就好似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