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送别诗》复习.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56917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送别诗》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送别诗》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送别诗》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送别诗》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送别诗》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送别诗》复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以目标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表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设计人: 课题送别诗复习教材简析第十二册古诗词与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组中安排的古诗词,是为了体现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设计的,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因此,这十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学古诗那样,占用

2、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因此,我把这一组古诗词作为复习六年学习的古诗的引子,也就是说通过对这十首古诗词分类归纳,用“学一首,联一组”的方式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诗进行有条理地梳理回顾,并能在此基础上再渗透些没学过的同类的古诗词,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沉淀,丰厚其文化底蕴。今天这堂课,是以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芙蓉楼送辛渐,学一首,联一组。回顾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在此基础上对送别诗进行分类,如赠汪伦以歌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3、又结合是本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向母校、师友告别。所以在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采用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古诗句送给即将分离的老师、同学。通过这样一个环节,既达到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古诗,拓展了课外的古诗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唏,感受友情的可贵,教学目标1、让学生运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芙蓉楼送辛渐,体会的情境,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2、回顾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感受诗中朋友情谊和离愁别恨。同时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3、拓展引入别的送别诗,丰富文学积累,同时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友情的可贵。预习作业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

4、关送别的诗句作为赠送给同学的礼物,可以写在卡片上,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课时1课时第(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让学生运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芙蓉楼送辛渐,体会的情境,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2、回顾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感受诗中朋友情谊和离愁别恨。同时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3、拓展引入别的送别诗,丰富文学积累,同时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友情的可贵。目标分解教学策略教法、学法 策略说明激趣导入,渲染离别的气氛。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运用音乐创设气氛,导入。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首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作词的千古绝唱。(大屏幕广播乐曲送别,创设一种送别的情景。

5、)2、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3、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4、幽幽乐曲声,话诉离别情。古诗中也有很多表现这种离愁别绪的,我们把这一题材的古诗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送别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传递信息也很困难,可以说是离别容易,相见难啊!古人常用送别诗传递友情,倾诉心声。今天我们就走进送别诗,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刻的真挚情感。引入送别歌曲,为了营造离别的气氛,在交流中感受离别时的愁绪,为

6、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一个情感基调。明确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整堂课以“送别”为线索展开教学。运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芙蓉楼送辛渐,体会的情境,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1、课件出示:整首诗芙蓉楼送辛渐2、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的自由发言基础上,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课件出示: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查背景,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运用上面的学习步骤自己学习这首诗。4、集体交流第一步:解诗题,知作者。师:课题能看出这是送别诗吗?哪个字告诉你的?你从诗题中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第二步:抓字眼,查背景,明诗意 1、你读懂了什么?(读懂当时王昌龄送好友时的天气、时间、心情,

7、抓住“寒、孤”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写到与好友辛渐离别之际楚山也感到孤单,其依依惜别之情便跃然纸上。)(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刻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抓住了哪些关键词?)2、了解背景。王昌龄在分别时刻怎么会说这番话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儿有一份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王昌龄,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因不愿与当时的权贵同流合污,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最后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3、了解了写作背景,你再来读读这句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师:了解了他这些

8、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积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铱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联。他要用以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来,让我们再次用读走进诗人那颗纯洁无暇的心。在这首诗里,王昌龄向辛渐表白了自己的志向,体现了他与好友间的志同道合,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共勉,以志送别。(板书:以志送别)。借书中的诗芙蓉楼送辛渐,把这首诗作为复习学习古诗方法的载体。先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再运用这种方法自学这首古诗,以达到复习巩固学习古诗方法的

9、目的。以诗引诗,梳理回顾以前学过的分别诗,感受诗中朋友情谊和离愁别恨,同时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1、送别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离别相送最珍贵的礼物,有时甚至比有价的物品更加珍贵,因此流传了许多送别诗。请你回忆一下,我们所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回忆,自由发言)2、出示老师整理的送别诗目录请你挑一首吟诵给大家听,并且说说好友之间用何种方式相送的?(根据学生吟诵,出示那首诗,结合板书: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 3、过渡:同学们,这么多的送别诗,不管以志相送,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好友之间他们更用什么在相送?(心,情)(板书:以情相送、以心相送)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

10、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4、配乐串读:A、看,王昌龄在向辛渐做着离别前的倾诉,他要告诉世人-(生读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B、听,桃花潭边的踏歌声又响起了,李白被汪伦这深深的友情感动着,他认为-引读赠汪伦最后一句)C、瞧,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李白还没离去,望着渐渐消失地的帆影,勾起了他对往事许多美好的回忆,他不禁吟诵起-引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一句)D、看,王维和元二正举杯对饮,那渭城的细雨也读懂了老友间的离愁,伴随着他们吟诵-(引读送元二使安西后一句)E、听,高适正拉着好友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说:“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引读别董大最后一句

11、)通过教师提供以前学过的送别诗目录,让学生挑选一首吟诵的方式达到回忆复习的目的。同时把这些以前单独教学的分别诗罗列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别诗不同的表达方法。联系生活,活用古诗,同时拓展引入别的送别诗,丰富文学积累,同时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友情的可贵。1、古人的送别诗写得多好啊!道出了我们的心声。看,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同学们也将到不同的中学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家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天天见面了。临别之际,你想对和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互赠古诗、卡片。(做好幻灯片的,打出你要送出的送别诗内容,作者,简单介绍诗的内容,特别是送出的那一句话的涵义

12、。做卡片,当着同学的面深情地读自己送的诗句,然后送给他)2、同学们这深厚的友情真挚的祝福深深地打动着我,分别之际,老师用李白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那就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人生道路上大鹏展翅,前程辉煌。正值学生毕业之际,课文第六单元中的综合性练习中就有要求,同学之间互赠话语,因此安排了这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想要达到两个目的:1、学生在准备时要搜集其他的分别诗,在赠送时对分别时进行了拓展;2、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可贵。板书 送别诗 以志相送以歌相送 以情相送以目相送 以心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课外分层作业1、 背诵、默写学过的分别诗2、 搜集整理“分别词”,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幻灯,在班中展示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