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59165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科技的双刃教案第三单元:科技改变生活 第三课:锋利的双刃剑 活动主题一:科技的双刃 课时:一课时 课 题锋利的双刃剑年级五教材版本山东人民版课程内容我们共同的世界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材分析在“锋利的双刃剑”这一学习主题中,设计了两个三级活动主题:一是科技的双刃,二是趋利避害。通过前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学生已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好处,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推动作用。然而科学技术也在扮演着另一个角色:在严重干扰环境,危害生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

2、可用来开山劈路,又会伤及人类自己。我们必须趋利避害,才会为我所用。第一部分“科技的双刃”教材首先用较大的篇幅,通过小博士及生物专家介绍了克隆的价值,同时利用学生的资料说明克隆给人们带来了忧虑,产生的负面影响。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随后让学生发表“我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然后通过小博士与学生资料,列举炸药与方便袋的利弊,为学生提供范例借鉴。还设计了“我的记录”来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本部分的教学实施,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自主的辩论中了解汽车的利与弊、网络的利与弊、器官移植、求生与伦理、化肥和农药的利与弊等。最后,师生归纳达成共识:科学技术有利有弊

3、,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利用科技成果,趋利避害,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现代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学生对于转基因食品、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高科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仅是表面的,如何明辨事物的利弊,让科学技术趋利避害,为民造福等方面的问题,还应进一步正确引导。教学中从贴近孩子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交流引导孩子自觉关注并体验,充分考虑城乡差异,着眼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探究性、活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含义,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

4、和分析客观事物,辨证地看待事物。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道德观,懂得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培养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明白人类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欢欣鼓舞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教学设计思想1.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学习主题,依据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视角组织教材内容。力图贴近孩子的思维,教师要注重发挥主导作用,使探究活动既有宽度,又有深度,从而很好地落实活动目标。 2.通过设置

5、情境、提出问题、调查访问、提供资料、小提示等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与方法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调查汇报和交流,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1.影像资料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调查,身边取材。2.采用小组交流、情景表演、调查访问、科技辩论会等学习方式。3.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教学环境与媒体 1.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形成自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重视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补充相关的资料,扩展学生的认识。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6、当前高科技发展的资料,让学生产生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3.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投影等媒体来完成。课堂中学生搜集的资料等可以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教师补充的典型性资料、视频、图片等,可以做成课件进行展示交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归纳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文字或图片)。2.收集生活中运用科技的利与弊的具体事例。教师准备:1.设计并发放前置性学习调查表与课上汇报交流表等。2.教师准备上课时需要的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 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每一项科技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

7、的生活,但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在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题科技的双刃。播放课件:人体器官是怎样克隆出来的、资料克隆的益处等。)(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聊起,通过克隆的产生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二、活动体验,探究互动: 活动一: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学生讲述克隆羊多利的故事。 2.分小组交流搜集的其他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课件出示:1996年7月,从英国传来一只小绵羊的阵阵叫唤声。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纷纷撤下了已经编排好的新闻报道,专为这只小

8、绵羊让出了头版头条。这只小绵羊成了红极一时的“新闻明星”。它就是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制造出来的克隆羊“多利” 。多利的诞生完全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科学突破。 3.播放光盘什么是克隆。 教师随机介绍:克隆是英文的音译,它是指无性繁殖。克隆既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也是一套生物学技术。克隆作为一个概念,随生物学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克隆成了人们嘴边时髦的词语,原来十分简明、浅显的中文含义“无性系、无性繁殖”反而被淡忘了。但克隆作为强大的生物技术,确实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活动二: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谈一谈克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本60页资料结合自己

9、收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见解,克隆技术可以用来干什么?预设1:可以利用克隆技术为白血病患者制造新的骨髓,使他们能快乐的生活。预设2:克隆技术在培育牧业新品种,拯救濒危生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设3: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产生大量抗病、抗虫、抗盐碱等的新品种,从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转基因大豆。 3教师启发:同学们,你希望克隆什么东西?为什么?预设1:培育大量品种优良的家畜,如培养一些肉质好的牛、羊和猪等,也可以培养一些产奶量高,且富含人体所需营养元素的奶牛。让人们生活的更好。预设2:保护环境和濒危动植物,以克隆技术再现物种。预设3: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制造大量抗病、抗

10、虫、抗盐碱等的新品种,从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4 播放光盘人体器官是怎样克隆出来的、资料克隆的益处等,让学生感受科技给人们所带来的益处。5 除了克隆,你们还知道哪些最新的科技发明?(小组内交流利用网络所搜集的其他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介绍,让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深刻了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从而打开学生的交流之门。)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坏处。教师引导:科技进步不停地推动我们的生活质量向高层次迈进,但随着高科技地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扮演着另一个角色。大家说说看,它还在扮演什么角色?1 小组内交流科技给人类带

11、来的害处。 预设1:汽车的出现,引起人类交通方式的变革,但也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车祸事故。 预设2:转基因植物产量极大,可是不少人食用之后身体受到了毒害。 预设3:塑料袋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可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2播放关于美国一名医生决定开始克隆人试验的新闻。3.小组讨论:我们能不能克隆人?为什么?预设1: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预设2: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预设3:克隆技术有可能被滥用,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预设4: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的生

12、存不利。补充介绍: “多利”的诞生使我们知道,复制人类是可能的。一旦克隆人诞生了,也许他在科学研究上很有价值,但他显然又会带来许多伦理问题。因为人如果在实验室了被“制造”出来,这将使我们丧失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感。如果更进一步思考,可能会有人把人的的基因移植到猪、狗等动物的身上,“制造”出人与动物的杂种,甚至还可能“制造”出人类难以控制的种种怪物,这对人类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法国、意大利等19个欧洲国家已经签署了严厉禁止克隆人的协议。其他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也明确表示反对克隆人,并制定了有关法律。4.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预设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和分析客观

13、事物,辨证地看待事物。 5.把知道的“科技双刃”的事例填写在“我的记录”中并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克隆技术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简单了解科学技术既对人类有利也有弊,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辨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下节课的辩论会做准备。)四、拓展知识,迁移发展:1 教师展示图片白色垃圾、废气排放、原油泄漏等,加深学生的表象。2阅读小资料不该颁发的诺贝尔奖。 不该颁发的诺贝尔奖 (1)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人之一、葡萄牙人伊加斯莫尼兹的贡献是开创了脑叶切除手术。但行家认为,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脑叶切除手术的小册子对手术效果的介绍含有夸大不实之词。他说

14、手术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而事实上约有一半的患者术后有意识和行动上的障碍,如感情冷漠,行动迟缓,神经紧张,失去方向和时间感等。(2)瑞士科学家穆勒发明了农药DDT,它不仅能消灭农田、果园里的害虫,更能杀死蚊蝇等飞虫。因此,穆勒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现代科学证明,DDT不容易分解,它会残留在土壤里或被水带到其他地方,随着生物喝水、进食,又进入动物和人的身体里,危害极大。科学家甚至在北极的白熊和南极的企鹅体内也找到了DDT。DDT的使用已污染了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很多科学家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该颁发给DDT的发明者。3学生谈感受。预设交流内容:人类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在科技

15、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的发展不偏离造福于人类的初衷。(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科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何合理利用它,将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五、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1.教师引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预设1:克隆技术在培育牧业新品种,拯救濒危生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设2:我知道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教师总结。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在严重的破坏环境,危害人们的生命

16、。它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可用来开山劈路,又可伤及人类自己。我们必须正确使用它,才能使其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设计意图:回顾整理知道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在严重的破坏环境,危害人们的生命。让学生明白科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我们必须正确使用它,才能使其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板书设计 :科技的双刃 利弊教学反思:一、本教案的亮点:1、本教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调查搜集身边的现代科技的利和弊,促进他们自主发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在严重的破坏环境,危害人们的生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使德育目标真正达成。2、本课从头到尾较好地体现了

17、以人为本,将贴近学生生活、互动体验、小组合作交流和辩论、师生全员互动提供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和空间等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达到了教材的设计目的3、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视频及文字、图片资料的加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存在的不足:1.在课前的调查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受到条件的限制,收集不全面或无法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在交流时,就会受到限制。2.备课还是不够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寻找信息单一、不全面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交流探讨时,往往会出现交流不深入、参与度不够的现象,教师要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三、重点解决的问题

18、: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明白现实生活中如何趋利避害,使高科技最大限度的为人类服务。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辩证地看待事物。四、使用建议:1.教师要注重课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最好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设计并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讨论交流会等。3在交流汇报环节,老师应补充一些学生没有关注到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认识网络4.本节课中重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搜集材料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小组活动时,老师要巡视指导,仔细聆听他们的讨论,适时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注重培养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发言、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附:调查表我身边的最新科技发明科技成果 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我身边的最新科技发明科技成果 给人类带来的坏处我身边的“科技双刃”科技成果 利 弊手机电脑汽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