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洗手绢》带来的教学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歌曲《洗手绢》带来的教学启示.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 身 材,大 味 道歌曲洗手绢带来的教学启示洗手绢是一首大人小孩都熟悉的歌曲,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就都已经会唱了,且还能手舞足蹈地表演一番,所以当一年级音乐课本中又蹦出这首歌曲时,学生明显兴致不高,我也往往以复习的形式简单带过,独唱齐唱来几遍,边唱边跳动一动就完事了。不然明明是会唱的歌曲偏当作新歌重新教唱,不是太形式化了吗?学生又怎么会有兴趣和耐心配合老师来上演这样的一场“过程秀”呢?我一直这样想,于是就一直这样上,学生也一直这样听,没什么新意,却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稳稳当当,波澜不惊直到某次课堂上有学生偶然间发表了一个意见,突然带给了我不一样的灵感与思考。在唱洗手绢时,我按照惯例教育学生自
2、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等等。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金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常见现象,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相关的教育是必要的。正当我夸夸其谈时,冷不丁地有学生问到:“老师,我也想自己洗手绢,洗衣服,可是我妈妈总说我不会洗,洗不干净,老不让我洗,怎么办呀?”话音刚落,应和声四起,“我也是”、“我妈妈也这样,说我还小,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这些都是大人做的事”唉!都说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是家长太过于保护了,以一年级学生的年龄洗些小件东西是绰绰有余了,何况洗一条小小的手绢了,从小真是被呵护得太过度了。可是如果生活中不让孩子尝试,那还能让孩子怎么学习呢?洗洗手绢我的头脑中忽然有了
3、一个模糊的想法有了!灵感仿佛刹那间降临,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实现这个可能呢?我故意问学生:“谁能说说平时妈妈都是怎么洗衣服的呀?”在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后,我们一起梳理了整个过程:先在水里浸泡衣服,然后擦上肥皂,再用刷子刷,然后用手搓一搓比较脏的地方,再放水里把肥皂水漂洗干净,捞起把衣服拧干,最后挂上衣架,晾晒。过程理清后,接下来就是学生的练习时间了,和着老师的口令,学生们完全“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洗衣运动”中,且手法越来越熟练,俨然是一把劳动的好手。可是光老师喊口令似的指挥显然太单调无趣了这个时候的我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现成的歌曲洗手绢就是很好的载体。稍作思考,有了如下策划:洗手绢红太 阳
4、白云 彩 妈妈 洗衣 我也 来 花手 绢 白手 绢 自己 洗来 自己 晒 漂 - 漂 - 擦 - 擦 擦 漂 - 漂 - 搓 - 搓 搓 艾罗 艾罗艾罗 艾艾罗 艾罗 艾罗 艾艾罗艾罗 艾 艾罗 艾罗艾罗 艾艾罗 艾罗 艾罗 艾艾罗艾罗 艾 刷 刷 刷刷 刷刷 刷 刷刷 刷 擦 甩 漂 漂 拧拧 拧 漂 漂 拧拧 拧 晾 晒 (注:漂浸泡,漂洗; 擦擦肥皂; 刷刷子刷; 搓两手搓; 拧两手拧干; 擦、甩寓意洗得太起劲热出了汗用手背擦额头汗并甩掉汗珠。)因为动作非常简单,表现的又都是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在老师向学生讲解示范过程中已经有许多学生按捺不住一起模仿了起来,配上音乐,学生的兴致更高了,动作
5、也更整齐划一了。我又借机让学生想象平时大人洗脏衣服时还会有什么样的表情?这下更热闹了,有皱起眉头表示烦躁的,有摇头叹气无语的,也有终于把衣服洗干净而开心地笑的学生的“表演”如此投入又卖力,让我也不得不感叹孩子们超强的观察力与模仿能力。下课铃声终止了教室里“热火朝天”的“劳动”,也带给了我短暂的安静与更深的思索: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是没有收获,只是很多时候着眼点定得太高,理论上似乎没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会显得实用性不强。可是如果换个角度,从细节出发,多着眼于平实的东西,会不会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呢?就像洗手绢这堂音乐课,原本在我的教学惯性中稍
6、嫌沉闷的安排竟然就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变而引发了一个小高潮,可是如果没有那个学生偶然间的提问,没有那一刹那的触动,会让我有突然间的豁然开朗吗?也许,很多时候“打开”一扇“门”需要合适的契机,而这个契机需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以借此去寻觅与发现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仔细推敲,洗手绢这首简短的歌曲又带给了我更多的灵感与启示:当学生跟着音乐表现这些劳动场景时,已经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还是一组优美的律动,既是生活的体验,也是音乐的表现。我们都听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但相信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过而已,并没有去真正地深入探讨与思索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洗手绢,一首简短
7、的儿歌,内中却有生活,有艺术,有情趣,有韵味,这么一首来源于生活的歌曲我早就应该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的呀!一首普通到让我曾经在很长时间内忽略的歌曲,因为偶然的原因去重新审视时,却发现它其实一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只是我之前并没有找对角度而已。由此联想到教材中许多那些看似久远的作品。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固有的眼光去审视,去判断,按照原有的经验去理解,去安排,逐渐地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于是在不经意间思维被定势,被惰性,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正如我之前对洗手绢的定论。两相对比,改进前后的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出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当我以原有思维去看待教材时,整个课堂平稳,却缺乏生气,学生乖巧,却不够活泼;但当我做了小小的
8、创新与改变时,学生投入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又不失有序这个案例提醒了我,当思维形成惯性时,不要被动地让它形成固定模式沿袭下去,而应该尝试换个眼光换个角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在课后的反思中,又有了新的感悟:当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表演,再现这些来源于生活、劳动场景的动作时,其中的快、慢、疏、密的变化其实就是生动而具体的节奏训练,其间有二分音符(漂 )、有四分音符(搓、刷)、有八分音符(刷刷、搓搓),需要的话,还可以编排其它的节奏型穿插在表演过程中。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节奏的训练一直很死板,用“”表示,用“”来读节奏,碰到类似“”的节奏型只听到学生乱读一气,期间到底读了三个还是四个
9、往往很难听辨清楚,感觉差不多了练习就算是结束了,似乎从来没反思过是否合适?一直没反省过是否要改变?是否可用别的更有效的方式来替代?洗手绢中的小小创新给予了我对于节奏教学的另一种思考:可以以不同的声响来代替,也可以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更有其它未知或已知的方法可以拿来借鉴、运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相信以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更乐于接受与参与,能在更自然的状态中获得节奏的体验与强化。而这个,不正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吗?在重新备课时,我又设计了另一个小小的创新:以情景剧的方式表现歌曲内容,即分角色表演。学生可以两两合作扮演“妈妈”与“孩子”,共同演绎一场“亲子劳动”
10、,也可以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想象增加其他角色,编创台词,丰富故事情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着实让我暗自惊讶,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们平日对生活的观察竟然如此细致入微,模仿大人的动作与腔调完全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看来以后类似的表演活动完全可以再放手些,让学生多一些表现与编创的机会,既是对学生的锻炼,也是对课堂内容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有益尝试。细细查看,其实音乐课本中还有许多类似洗手绢的歌曲,看似简单,实则可以发展出许多变化,就看你如何看待它,会不会透过简单的表面去对教材作纵向的深入、横向的发散。很多经验或者说方法其实就隐藏在音乐本身中不是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看你能否找对路子去发现它的存在,能否利用合适的契机去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小“身材”,也可以有大“味道”,简单的内容也可以有生动的表现,熟悉的风景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观察角度。洗手绢让我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学会重新思考,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