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文化.ppt.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62087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北文化.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陕北文化.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陕北文化.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陕北文化.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陕北文化.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北文化.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文化.ppt.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陕北文化,(1)饮食(2)民歌(3)说书(4)窑洞,一 饮食,钱钱饭:这本是陕北缺粮人家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而现在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粗粮精制的钱钱饭。黑豆经浸泡,膨圆胀大,放在碾上压成片,形如铜钱,所以百姓称钱钱饭。豆钱二成米八成,对掺起来,逐次下锅,待豆钱半熟时,再放小米。可驱寒保暖,通体舒泰。据说貂(婵就)是常钱钱饭才变得美艳动人的。合乎“钱钱饭”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有止渴消暑作用,冬有保温驱寒功效,油糕,油糕:油糕又叫炸糕、年糕、枣糕,是陕甘宁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陇东油糕用小米面(谷面)筛入开水锅,边加边搅拌,至熟透呈硬糊状即可,以此作面皮

2、包红糖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形似天津名吃“耳朵眼炸糕”,而色泽呈黝红色,味道比之更佳,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香甜,让人百吃不厌。,碗砣,做法是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成,故名碗。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蜜汁南瓜,用陕北优质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两半,再顺天然瓜沟切为若干小瓣,拼复完整,入锅蒸熟后,浇以糖汁。口感绵软,香甜怡人。南瓜富含维生素A、C、钴、锌等营养元素,对糖尿病及肥胖症有独特疗

3、效,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洋芋擦擦,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儿,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粉搅匀,上锅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和葱炝清油,酥绵可口,久吃不厌,二 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

4、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陕北民歌歌手刘爱国,民歌之走西口,走路你走大路,莫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拉活解忧愁。住店你住大店,不要住小店。小店里贼娃子多,操心把你偷。睡觉你睡中间 不要睡两边。操心那挖墙贼,挖到你跟前。喝水你喝长流水,不要喝泉水。泉水里蛇摆尾,操心喝坏你。吃烟你自打火,不要和人家对火。梢林里绿林响马,操心那蒙汗药,民歌之兰花花,兰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

5、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民歌之革命民歌,(1)东方红:原是山西民歌的曲调,传到陕北后被填新词(骑白马),最后被一位老师填成东方红传唱。民歌采集者从农民歌手李有源那里搜集到它,想当然地认为是他填的词(2)绣金匾:原是关中民歌绣荷包的曲调,填歌唱领袖和解放军的词后在陕北

6、各地传唱。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是民间诗人孙万福用陕北民歌填的词,也在陕北各地传唱。这首算得上是陕北民歌(3)蓝花花、赶牲灵、三十里铺:曲调都很优美。三十里铺是绥德一青年农民在当时(1942年)根据自身的真事所作,另两首是传统民歌,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

7、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陕北说书之历史溯源,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 历史考究的稗官,这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书佣,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锤欲击,张口垂目,神态自若正在说讲有趣的故事。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扬州说书就很盛行。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淘真,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清代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亦有这样的文字记

8、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再次说明了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说书之艺术特色,陕北方音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激扬粗犷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

9、、【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别具一格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说书之主要乐器,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

10、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随着时代的变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扬琴等也参与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

11、尤为重要,故事情节的。,说书之艺术传承,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艺人们说:“说是骨头唱是肉”。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百姓故事,还可以学历史、听新闻,说书人走州过县、见多识广,朝政大事、奇闻趣谈、张长李短等等,他都能给你说的活灵活现,并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和鞭达,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陕北说书中的每一部书很少有悲剧的结局,这在其它姊妹艺术中是很少见的。琵琶陕北说书,这一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时陕甘宁边区就开展了改造旧说书活动,对一些宣扬宗教、封建迷信的书目进行改造,高敏夫、韩起祥

12、等人创作了新书刘巧团圆、宜川大胜利、翻身记、血泪仇等几十部新书,当时深受边区群众欢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韩起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毛主席和朱老总说了新编书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听完后,毛主席称赞道:“你的新书说得好”。全国解放后,韩起祥的陕北说书曾风靡一时,他一人就可以说五六百部新旧书,是陕北说书的一代宗师。提起陕北说书,人们就会想起这些人来:韩起祥(1915-1989)、张俊功、田治枝、解明生、曹伯炎陕北说书有听头亦有看头。且看有看的讲究,听有听的决窍。,陕北说书生活现状,在陕北每逢过庙会、祭祖、过生日、做满月或喜庆佳节都会请说书的前来助兴。说书一般由盲人手弹三 庙会弦,腿绑甩板,也有说书人击

13、鼓打板,另一人弹弦相辅。如今说书已经不在是盲人的专场了,一些年轻人也加入进来了,他们三五人组成一队,有男有女,有唱有说,配上现代器乐,走村窜户。在陕北的大型庙会上你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华灯初上时,男男女女的村民们就相聚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说书人周围,这时醒木一响,三弦拨动,鼓声咚咚,方言开篇,唱词娓娓吟来,顿时里里外外鸦雀无声。,窑洞文化,位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的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民俗节日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陕西的居住习俗最为丰富多彩,体现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特点,居住习俗与陕西各地的地理、水土、环境、气候和风土人情都有着密切的关

14、系,在陕北、陕南和关中,地形分为黄土高原、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分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生活习惯、风俗特点的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民俗住宅,关中平原地带多厦子和四合院,汉中盆地的陕南,则有竹木房、石头房和土木房,而位于黄土高原的陕北,最常见的民宅却是窑洞。,窑洞,窑洞,巢穴也。这由词典看,至少有“动物的窝”和“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过)”两种诠释。这也侧面说明了凡生物之窝、洞、穴,以至现代人类居所的“卧室”、“被窝”、“被活儿”(北京方言),动物的狗窝、鸟窝等,多少都与“穴”关联。穴是世间生物走向终点前的安全栖身地,是须臾不得不有的避风港、安全岛,在中国

15、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如图1)。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窑洞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多年前,那时人们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时至今日,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如陕西、甘肃和宁夏,居住人口达千多万,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

16、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独立式窑洞(箍窑),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陕北窑洞。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的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下沉式窑洞(地窑),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

17、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顶门窗土窑,地基就绪后开高3米、宽07米的长方形土口,12米后旋成拱形,掏空三四米左右。留土炕,挖炕洞和烟洞。自然干燥后,上安07米见方的一个窗子,下安一扇门,麻纸糊以后便能居住,冬暖夏凉。但光线太暗,泥糊抹面,亦不雅观。,大门窗接口土窑,沿黄河一带,胶土多,质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铲开崖面,留下土楦。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窑口,大小同纯石窑。隆冬时节,倒楦,跟上窑口的方向、高低、宽窄打窑洞,留土炕。深浅随便,以土质好坏、人口多少而自定。浅窑为撑炕,深窑为厢炕。三条炕洞,直通烟囱,连接灶膛。面石好坏,差别也很大,土窑洞一般要上箍,防止土质干裂下塌。麦秸泥抹数次,后用麦壳子软泥抹一次,干后便能居住。现在内部多用石灰或白垩土粉刷。此种窑洞,土石掺半,耐风雨侵蚀,冬暖夏凉,二八月温和,胜过纯石窑,多为农家喜爱。专家也认为,山区的土窑洞冬夏室温适中,有利于人的身体,故长寿老人多出在山区。但要红壤土山,黄土山切不可打窑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