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815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秀毕业论文浅谈秧歌剧舞台艺术的发展摘要:新秧歌剧是在讲话之后产生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9年7月16日,米脂婆姨绥德汉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标志着秧歌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在舞台艺术、音乐技巧、舞蹈设计、还是在服装设计以及台词上面,都是推陈出新,是秧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地方歌舞剧的发展找到了突破口,并为其树立了楷模。关键词:秧歌剧、舞美设计、音乐技巧、台词、服装设计对于陕北秧歌的产生,有着两种较为影响的说法,“一是据米脂县志载:秧歌起源古代祭祀,又名阳歌,时转阳春,歌以乐之。看不出由南方传来的痕迹;另吴堡县志记载:陕北秧歌源于水稻之乡,明初传入陕北,与舞蹈

2、相结合,又可知来自有水稻的地方。”【1】不管它的出身究竟怎样,它都从一种传统的旧秧歌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秧歌和秧歌运动,从一种简单的秧歌剧发展到大型的秧歌剧。2009年7月16日,米脂婆姨绥德汉亮相国家大剧院并且在舞台艺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证明了陕北秧歌在自我发展中逐渐完善并且丰富了起来,逐渐的由低级形式跃上了高级形式。可以说这是秧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地方歌舞剧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一、秧歌剧的产生 新秧歌剧的出现是在讲话之后,1942 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借鉴与继承、普及与提高、歌颂与暴露,文艺的人民性与阶级性,文艺为工

3、农兵服务的方向等问题。座谈会不久,毛泽东又专门到鲁艺作报告,号召学员走出小鲁艺,到人民群众的大鲁艺中去”【2】。为贯彻毛泽东同志讲话,一个百余人的鲁艺秧歌队很快就诞生了。“经过精心排练,一些反映解放区新生活的秧歌节目出现在延安街头,并先后在党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和枣园作巡回演出。一时,秧歌舞轰动了延安城,有的群众跟着秧歌队步行几十里,连看几场。随后,在鲁艺影响下,延安各机关各部门纷纷组建自己的秧歌队, 在街头演出,延安出现了鼓乐喧天,万人空巷的盛况”。【3】在秧歌普及的基础上,陕甘宁边区的解放艺术团体又创出了秧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就是在这段时间涌现出来的。新秧歌运动把传统的

4、陕北黄土文化精髓秧歌艺术推向了空前绝后的新阶段,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页。 二、以米脂婆姨绥德汉为坐标来看秧歌剧舞台艺术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毫无疑问,秧歌剧也是一种演出艺术,是将剧本通过舞台直觉的表现出来,而舞台则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在戏剧表演中通过这个有限的时空场景,演员充分利用舞台上各种类型景物和舞台的表演表达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场面”【4】,因此,戏剧为了更好的表现剧意,让观众感同身受,在舞台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无限的含义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舞台艺术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下面,笔者就以米脂婆姨绥德汉为坐标,谈一下该剧在舞台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试图从这当中看出秧歌

5、剧的发展。 (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剧的演出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秧歌剧的演出最早是以广场为中心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在广场当中演出,在去广场沿途经过的街头、村庄和山坡等等都可以作为演出的地点,即表演的舞台。因此可以说,在秧歌剧发展之初,它可供表演的舞台是较为简陋的。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当时的客观现实,华丽的舞台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另外就是秧歌剧产生之初是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在这些地方进行演出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后来有人在广场里设计了露天剧场并进行一些特殊的设计,在不同的剧目的演出中,露天剧场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随时变换场景,而观众与演员在演出中又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变化,秧歌

6、剧不断取得进步,秧歌剧的演出条件自然也在不断进步,直至米脂婆姨绥德汉亮相国家大剧院是秧歌剧第一次走上如此正规的舞台,在舞台设计上令所有人眼前一亮,取得了巨大成功。米脂婆姨绥德汉的整个舞台设计不仅仅满足于交待一个一般意义的地点环境、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刺激,而是将观众带到黄土高原,用惟妙惟肖的艺术设计再现亦喜亦悲的人物命运,引领观众更好的去感知、品悟、领会这场戏剧的真谛。观众一走进剧院就可以看到舞台背景上面凸显出来的黄土高原的沟梁崖坡,使得陕北气息扑面而来。同时还利用转台而带来时光变化,使观众真实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让整个故事有了立体感,观众和演员一同见证可歌可泣的爱情。无论是月落日升,还是落叶蒿草,

7、都体现了编导对剧情发展的掌控和对人物命运的把握。而坡梁的有合有分以及连绵起伏,土窑洞的视角直逼,石狮子的活灵活现则在空间上将人们心中的陕北印象和谐统一的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陕北环境。特别是灯光的巧妙运用,让整台戏充满了生命的光泽。这些都为剧情的发展营造出极具魅力的舞台空间氛围,为达到戏剧的壮观与及震撼提供具有特色的舞台形象语汇,使舞台始终具备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形象。(二)、打破旧格局,将交响乐与民间音乐融合起来秧歌剧应该是属于地方歌剧的,既然是歌剧,这就离不开音乐。戏剧中的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揭示人物情绪、营造舞台气氛、推动剧情发展、抒发剧中情调,甚至可以促进舞台时间的过渡与转

8、换等。”【5】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随着兄妹开荒等数十部新秧歌剧的先后上演,掀起了创作演出新秧歌剧的热潮。演员在台上边说边唱边舞,其音乐有借用戏曲的,也有借用民歌或民间小调的,还有音乐工作者创作的。熟悉的曲调、简单的表现手法,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受到了战士和老百姓的热情欢迎。后来的秧歌剧中的音乐也大多采用这些民间小调,都是人民大众所熟悉的。 米脂婆姨绥德汉一剧中的音乐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剧中既有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又进行了诸多创新,该剧中许多唱段是在原有民歌基础上进行改编。剧作者白阿莹从原始陕北民歌的丰富库存中提炼出几十首经典信天游段子,这些陕北民歌因为是劳动

9、人民即兴所作,所以旋律非常简单但又高亢雄浑、凄美委婉,表达直截了当,有鲜明的空间感和地域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还编创出几十首新的经典性歌词。另外,该剧在音乐表现上,地域特色与现代技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早期的秧歌剧是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要乐器的,唢呐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乐器。由于陕北地处边陲,是古代异域民族入侵的必经之地,是古战场所在,所以陕北秧歌又离不开充满雄健悲壮之气的唢呐。秧歌与唢呐,浓缩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历史沧桑与风土人情。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秧歌剧一些曲调用现代元素重新编曲,在陕北信天游质朴的基础上加上了交响乐的气质,既富有传统魅力,又极具时代感。作为戏剧,特别是以抒情见长的歌剧,要求

10、要有丰富的人物情感世界,起伏跌宕的剧情发展,荡气回肠的性格抒发。这些,显然是陕北民歌难以承载的。米脂婆姨绥德汉剧音乐以陕北民歌为轴,作曲家们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对陕北民歌所寓于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整篇音乐一气呵成,既有陕北音基,又不失交响之势,让人感到震撼和激昂。陕北民歌的有机介入,陕北大唢呐的激情宣泄,让观众置身于陕北文化的热浪之中。(三)传统秧歌当中加入现代舞蹈的元素 “陕北秧歌从外观上看具有北方汉民族的广场表演形式并带有鲜明的陕北地方特色;从饱含的精神内涵上看,揭示陕北人特有的思想、情操、精神面貌与文化内涵。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去分析陕北秧歌,不难发现它是以黄土地上的宗

11、教文化、民族心理及文化心理为艺术折射点切入主题的。将陕北农民的文化心态与当地民俗民情文化的精华部分联系起来,歌颂生存意识,阐释生活哲理。”【6】米脂婆姨绥德汉尽显秧歌剧的本色,将陕北民俗中的腰鼓、秧歌、高跷等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舞蹈的元素。经过编导的精心筛选和精巧编排,一段又一段既有浓郁陕北秧歌韵律,又不失提高创新了的新陕北舞蹈,跃然于舞台上,赢得了一次又一次巨浪般的掌声。“从第一幕女主角青青亮相开始,边唱边扭的陕北秧歌就把观众引入了特定的陕北地域文化氛围中。既之而来的是群舞的秧歌化,这是在保持秧歌的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将剧情中要表达的情感与观众的兴致一起推向高潮。”【7】而

12、在第一幕结束时女子的“欢庆舞”是在陕北大唢呐的衬托之下,24名如花似玉的美女踏着夸大了的陕北秧歌的舞步,挥动五彩斑斓的手帕,似一条俏丽动人的长龙,出现在山沟里。那靓丽的面容,那轻快的舞步,那整齐划一的队形,让人不得不为陕北秧歌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又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力。这种震撼来自于在原生态的秧歌当中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使陕北的黄土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融汇在一起,共同将剧中的爱情故事推向高潮。(四)服装上推陈出新,不失陕北特色却又靓丽多姿陕北是一个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地区,这里多为黄土高坡,色调单一,陕北秧歌推崇浓墨重彩,,表演者多为红袄绿裤,男的还要带上白头巾; 脸上油彩鲜亮,,手持彩帕、红伞

13、。“白头巾、红肚兜、坎肩”,这些都作为陕北元素深入到人们的脑海当中。米脂婆姨绥德汉一剧遵循“真实”的创作原则,在陕北这些典型服装的基础上进行稍微的改造,一改以往土的掉渣的感觉,将陕北服饰特色靓丽化、夸张化。例如男演员头上的羊肚子手巾夸大了棱角,增强了立体感,让虎子和石娃更具男子汉气质。坎肩和褡裢增加了许多点缀,增加了舞台的色彩和看点。女演员身上那一件件漂亮的服装,将“米脂婆姨”的俏丽、多姿和魅力衬托的淋漓尽致。整台服装一亮相,让人一眼看出来自于陕北,同时又给人以清新、明亮、多彩感觉。整场演出服装的设计贵在与和谐,让人眼前一亮却又不脱离陕北的风土人情,而且和背景中的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相互照应,在

14、视觉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为今后的戏剧舞台上的服装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味无穷的台词令人陶醉米脂婆姨绥德汉在情节安排上可谓是匠心独到别具一格。该剧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安排,如同行云流水,舒展自然,感人肺腑。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表现爱情的艺术作品难以胜数,但多以得到为目的鲜有用舍弃来表达大爱的情怀。任何一个正常的男女无不以获得对方为终极的目标。而白阿莹的作品米脂婆姨绥德汉以虎子的舍弃,使爱升华为大爱,这是何等的魅力,这是何等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创作基础,天才的戏剧编排使虎子这个人物的塑造变得光彩照人。尤其是虎子在表达自己深情时割腕的那场戏,让观众为之动容

15、,无情未必真豪杰,铁血男儿也是柔情似水,将西北汉子铮铮铁骨下面掩藏的百转柔肠展现给观众。剧中的词自不必说。“大雨洗蓝了陕北的天,大风染红了陕北的山,天上飘下个米脂妹,地上走来个绥德汉,妹是那黄土坡上红山丹,哥是那黄河里皮筏船,高坡上爱来黄河上喊,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这段由白阿莹创作的结尾处的唱词,眼下已在很多陕北民众的手机短信里流传开来,这和剧中选取的经典信天游相同的一点是“直白抒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构成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独特魅力,这使它在情感的抒发与表达上具有真切而艺术的不二特色。米脂婆姨绥德汉的老词新用与新词妙用,都把陕北民歌这一艺术优长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新老兼备的名段荟萃,不啻是

16、信天游在当代时期铺锦列秀的一大盛宴。它让人陶醉,引人回味,因而弥足珍贵。”【8】无论是剧中直接引用的经典的信天游还是白阿莹创作的唱词都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体现了陕北民歌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剧中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唱出了对爱情的忠贞,唱出了生活的快乐,也唱出了个人的忧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米脂

17、婆姨绥德汉的意义,期待秧歌剧得到更大的发展 秧歌剧是在讲话之后出现的,曾经以为工农兵大众服务为目标,可以说为党的宣传、为革命意识深入人心立下了汗马功劳。它揭示出了陕北人特有的思想、情操、精神面貌与文化内涵,歌颂了勤劳善良的陕北人极强的生存意识。自新秧歌剧出现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在这六十多年里,秧歌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风姿存在着。米脂婆姨绥德汉亮相国家大剧院,将陕北秧歌剧的风采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又为秧歌剧注入了新的血液,给很多地方戏剧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帮助它们找到一个突破口,为地方戏剧树立了一个楷模,让我们一同期待秧歌剧取得更大的发展!参考文献:【1】薛晓旭陕北秧歌初探 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12月第30卷第6期第82页【2】【3】 冰星漫话陕北秧歌 陕西审计1998年第11期第44页【4】郑岩松 一个有限而无限的空间谈戏剧舞台的时空观与模糊概念双语学习 2007年12月第210页 【5】汪芸芸谈音乐在戏剧艺术创作中的功能及作用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96页【6】【7】薛琴陕北民间歌舞的一次强势突破:感悟米脂婆姨绥德汉当代戏剧2009年第3期【8】白桦陕北民俗的盛宴摘自中国艺术报2009年7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