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68754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化活动组织,提高教学实效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组织艺术品德新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活动性已经完成了从初步认识到基本接受的过程,在教学中,他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活动。但是,他们关注较多的是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数量,而对如何合理组织、有序推进各个活动缺乏深入思考,使得整个课堂看起来生动活泼、热热闹闹,实质上却难以引发学生深入地体验,也就无法打动孩子们的内心情感,达不到预定的教育效果。那么,应该怎样组织活动,才能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尝试:一、随机

2、进入,浑若天成随机进入教学是新课程提供的一种重要教学指导策略。一方面,与教材的非线性呈现方式相呼应,有关教学指导是伴随非线性的学习过程介入的。与此同时,新教材设计的活动框架指导下的所展开的教学活动生成性特点,要求教师随机根据学生活动演进和学习需要情况,调整教学指导。受此影响,现在比较流行一句课改口号,叫做“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原则”,应多些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那么,是不是说,我们的课堂就无法预设、不用预设了呢?我的观点是否定的。我们不但要预设,而且能够通过精巧周密的设计,使课堂活动的具有很强随机性,同样产生动态生成的效果。一次教坛新秀评选,教学二年级和同学相处(辽海版)一课,涉

3、及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怎样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多数教师搬用课文提供的两个活动设计“对台戏,演一演”和“假如是我会怎么样”,按部就班地组织开展情景表演和行为辩析,虽然符合品德教学的一般思路,但这种活动的虚拟性,较难激起学生的真实情感,很容易使教学走到“说道理”、“表决心”的老路上去。有一位教师却在学生初步明理后,指导学生将这些道理编成一首拍手歌,然后组织同桌开展“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活动,突然一位女孩将手拍到了一位男孩的脸上,产生了冲突,从而引发了一场讨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不知不觉中为学习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又如,试教二年级下册做事不拖拉(苏教版),如何揭题呢?我作了这样设计:上课了,

4、老师走进教室,发现还有三个同学没到,就说等一会儿吧。这时,一个小男孩匆匆跑进教室,原来他把衣服落在操场上了。接着,又有一个小女孩进来了,说是因为只顾跳橡皮筋,忘了上厕所。过了一会儿,又跑进来一个就这样时间过去了3分钟。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老师让学生算一算浪费多少时间,说一说每人各自是怎样的心情,以此为话题展开了“做事不拖拉”的学习。因为除了三个学生,其余地都经历了等待的煎熬,心里非常激动,所以讨论也就十分投入。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好的教育应该是没有痕迹的。上述活动实事上都是教师预先设计的,但由于将活动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让人看不到人为编排的痕迹,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可信,达到了润物无声

5、的教育效果。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本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依靠直接讲授教科书进行教学,儿童也主要不是通过听课来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形态。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演、游戏等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如交流、沟通的喜悦,大自然中感动体验,活动中的成功感和情绪体验等)。这就要求教师,放眼社会,打通课堂内外,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品德学习活动。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教室里的活动,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的课堂环境和本学科文科类课程的特点制约,很多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由于技术的原因,不能

6、在课堂内展开,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演一演”的新俗套。例如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人教版)一课,为帮助学生认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教师以这样的问题导入活动:说说家人对你关爱的故事? 家人一天为你做了些什么?先分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活动持续了20多分钟,学生在冗长的课堂谈话中兴味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课堂现象呢?问题出在活动的选择搭配上。按上述活动设计,学生只能“坐而论道”,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变化,难以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如果在口头交流前让每个学生动动手,对“家人的关爱”及“每一天家人

7、为我做什么”先作一个书面的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手的,就别只让学生动嘴;能让学生多感官活动的,就别只让学生单一感官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性的活动。一些讨论型的活动课,教师也可以变换座位排列方法,让学生面对面说话,以看清对方表情,产生互动,尽可能使静态的活动变为动态的活动。总之,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必须注意变换活动形式,活动设计要努力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使学生在整堂课学习中都能保持积极的状态。3、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是不是就让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讲了呢?不是!师与生作为教与学的一对共同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始终是互为主体。一些教师由于对此缺乏清醒认识,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放的很开却收得不够,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缺乏应有准备,只能以“嗯”、 “好”、“不错”等等含糊其辞地语言搪塞了事。要提高活动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要科学地进行预案设计,高效的反馈,用教师的思想、文化、激情与语言去挖掘、拓展课堂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信息,巧加点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我也棒,让学生说说自己哪方面很棒,其中一位学生上台很自豪地用英语讲了一

9、个故事,而这时,台下有十几位学生也跟着轻声讲。这时,这位教师就给予这位学生积极的评价,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会用英语讲故事,老师要向你学习。”然后,这位教师又转向全班学生,故意说:“虽然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流利、很精彩,但很可惜,我一句都听不明白。你们听懂了吗?”话音刚落,“唰,唰,唰”教室中有数十个小手高高举起,说:“我知道!”“我听得懂!” 于是教师马上抓住契机,翘起大拇指,连连夸奖这位同学与其他同学,“你们太了不起了,都比老师还棒!我也要向你们学习。”此时此景,受到夸奖的学生神情中洋溢着一种自豪感,一种满足感。正是老师的积极评价、正面引导,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快乐。又如:人教版三年

10、级秋天的收获,本来设计的一个活动是“学做推销员”,把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向全班同学介绍,然后评比“精英推销员”,受时间限制,能上台表现的学生人数极少,收不到预期效果。后来,上公开课,教师巧借听课老师资源,将活动临时改为:“向听课的老师推销,让他们评定你是不是一名精英推销员。”这么一改收到了极好的效果。4、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新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的逻辑编写教材,按活动展开的需要,随机呈现活动模块,以超链接、非线性方式呈现学习信息。新教材按生活逻辑编写的特点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一些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含的生活的逻辑把握不准,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了活动的设计与选择,忽视了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使品德课堂

11、变成了一个个孤立活动无序演出。主要问题表现为活动层次颠倒,缺乏强大的逻辑力量。例如,教坛新秀会教和同学相处一课,有位教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照镜子,做动作”“小组合作表演镜子中动作”。本来这是个很有创意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想一想,你从这个游戏中想到了什么?从而明白“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就像照镜子,你对他微笑,他也对你微笑,你对他横眉怒视,他也对你横眉怒视”。但把这个放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什么都明白之后,再让他们想一想,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品德新课程教学中随处可见,应该引起每个教师的重视和深思。好的活动设计必须遵循儿童的生活的逻辑,根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原则,把孤

12、立的活动串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活动链,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例如,试教三年级我学会了(人教版)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操作型的活动:学会一个绳子魔术和把一张纸剪成一颗“五角星”,并以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串起一系列的能力展示活动。首先,老师示范性地表演一个绳子魔术,并将一张纸剪成一颗“五角星”,问学生:“你们想学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老师就以“挑选一个最能干的同学作徒弟”为激励手段,开展能力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角度地体验到“我学会了”。然后,指导个别能力较弱,似乎什么也不会的学生,学习剪“五角星”,让他们同样获得成功。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看着你自己剪的五角星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地说:“我学会了剪五角星!”“在这节课中,我学了一样本领!”这个活动,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自己主动作业,实践操作,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过化学的都知道,同样的碳元素,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就可以产生金刚石和石墨等质地截然不同的物质。同样道理,不同的活动组织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活动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要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选择,还应该根据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特点优化活动的组织,以充分发挥每个活动所蕴含的教育效能,提高品德课堂活动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