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78879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133 大小: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案.doc(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 科 教 学 工 作 计 划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

3、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

4、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

5、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6、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七)、统计(3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内容:第一

7、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认识米,学会用米量。3、建立长度观念的基

8、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方法: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

9、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 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

10、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

11、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教师指导完成做一做1、2、3题。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

12、、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方法:简单的介绍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观察尺子建立厘米的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

13、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1、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2、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3、 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

14、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

15、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第三课时认识米 用米量授课时间: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2过程与方法:运用迁移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测量能力、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3情感和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认识米,学会用米量。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教具准备: 米尺、卷尺、折尺、瓶子、绳子、毛线团教学方法:“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所以,本课在学生获取知

16、识过程中,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思考、分析判断。采用先估计后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发挥了群体智慧。还注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让学生各自猜测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也可以说成165厘米。)2问一问。大家都知道,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你们量身高、测视力、称体重。请问你上学期期末测量到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发言,也有个别学生忘了自己的身高。

17、)3导入新课你们的身高都在1米以上,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1)同学们,请你们估计一下,1米有多长?(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如用自己的身体高度,两手臂张开,利用桌子并在全班汇报。)有的学生可能会用自己有刻度的米尺说出1米=100厘米,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并及时调控教学过程。(2)学生拿出学具盒里1米长的尺子或绳子去进行比较,验证一下自己刚才的估测并汇报。(3)同桌合作,把你的两臂伸平,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4)基本应用:两人合作,拿出准备好的毛线团,量出1米,看一看。再量出

18、2米、3米,拉直看一看。2.认识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我们前面已经认识了厘米,今天我们又认识了米。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呢?(1)老师出示一把折尺,伸直是1米,看一看,1米的尺子上有多少厘米?(2)想一想:1厘米和1米有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3.认识卷尺。(1)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时应注意什么?(卷尺的铁头对着被测量物体的一端)(2)小组合作,用卷尺量一量教室长是多少?(先看是几米,再看还有几厘米,不够整米时,可以用几米几厘米表示长度。)(3)汇报并在书上记录结果。三、动手操作,形成能力1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熟悉的物体,4人一组测量其长度。学生汇报测量

19、结果,选取典型例子进行讲评。(1)所测物体长度比1米短的。(2)所测物体长度比1米长的。2.先估计再测量。(1)你们小组还想测什么物体的长度?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学生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2)小组合作,再选取一个物体,同样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汇报。汇报时,比较两次估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并告诉学生从这样一次次的估计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的误差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估算方法。3.量身高。以四人为一组,合作量出每个同学的身高。今天测量的身高与你们上次测量时的一样吗?为什么?4知识巩固(1)括号里应填“米”,还是“厘米”?一棵大树高15(

20、 )。一支铅笔长20( )。教师地面长10( )。(2)要测量下面物体长度,用什么尺子比较好?测量操场的长。测量数学本子的宽。(3)拓展体验。指名一个学生到台前做一个立定跳远的示范动作。让学生讨论如何测量立定跳远的长度。讨论后总结: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接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学生可能会提出,跳完后如果两脚不是并列怎么测?如果人往后仰,做道地上怎么测?5深化练习教师准备一把断一小截的米尺,一把“0”刻度磨损看不清的米尺,1米长绳子一根,不是整一米长的绳子一根(是整十厘米长的),尺子,卷尺。尺子与绳

21、子总数量与小组个数一样多。(1)你们还想测量什么?(2)从学生测量的内容里选取几种(与小组个数一样多),但其中一种是测量曲线长度的,如果学生无法提出,可由教师提出,如腰围、瓶子一周的长度。(3)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应该选什么测量工具?怎么测量?(4)小组根据讨论,动手测量。汇报。选择几种测量方法进行重点汇报。由学生互评。用断一小截的米尺测量。用“0”刻度磨损看不清的米尺测量。测量曲线长度。用绳子测量。 学生选取测量工具时,可能会出现有的组所选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6.开放练习。出示一张折叠长方桌。提出问题:要在桌面上放一块桌罩,请你去购买桌布,怎么办?小组讨

22、论,全班汇(1 用测量工具量出桌子的长和宽。用尺子量。用绳子量。(2)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桌罩的长、宽,估计的尺寸比桌面大就行。因为桌罩可以比桌子大。用手一柞一柞的量。用眼睛估测。四、课末总结,聚焦反思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开心吗?2. 本节课你感到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可以做得更好的是什么?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以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

23、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教学方法:本堂课试图能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认识线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找、摸、测、画,在纠偏中自我建构和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小结)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请同学们拿出袋里面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24、你认为桌子上那些东西是直的?(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做一个点,我们把这两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都有两个端点。(3)从实例理解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标出两个点,学生随手把其连接,教师另外用直尺把其连接,学生进行比较。教师小结。(4)活动体验。 学生自由找出教室里的线段。 关于线段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完成练习一第七题。 2、量线段和估线段。 (1)线段可以度量吗? (2)用厘米量。 量一量书本第5页上的长度,让学生说出测量方法。教师小结 (3)画

25、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试画,并说画法。师小结。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并小结。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单元教学目标: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

26、、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8-P10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方法: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

27、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

28、成教师巡视、指导。三、练习,实践应用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P1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9、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方法:情境导入,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教学例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

30、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14-P15练习二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

31、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卡片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2、总结得

32、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33、。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四、随堂练习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4、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

35、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二、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三、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四、 随堂练习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36、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2。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

37、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2、教学例3。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

38、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20-P21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教学方法: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总结引入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

39、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

40、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5、 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三、强化练习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

41、你有什么收获。五、随堂练习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

42、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二、合作探究(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

43、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随堂练习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24-P25,练习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二、合作探索1、 完成第2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2、 完成练习四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