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8592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和副语言行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都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讲解。在影响讲解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副语言行为也不能忽视。一、怎样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炼、生动。(一)清楚清楚是对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要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怎样才能使语言清楚呢?1口齿清楚教师对字、词的发音要准确,应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增加语言的清晰度。2音量适宜教师讲课的音量应以全教室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楚为准。音量不宜太大,也不能太小。若音

2、量太大,教者、听者都会感到吃力;若音量太小,后面的学生听不见,教学效果肯定不好。3语速适中理想的语速应给学生理解和思考的余地。语速太慢,输出的语言信息达不到一定的密度,学生容易漫不经心而松松夸夸;语速太快,学生来不及接受,影响教学效果。新教师的语速常常偏快,仔细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句与句之间停顿时间太短;二是每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没有足够的拖音时间,讲话时送气短促,给人以快而不稳的感觉。所以控制语速应着眼于控制每个字的发音时间和句与句之间的适当停顿。当然,音量适宜和语速适中,是就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整体而言的,并不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相悖。教师的语言要在音量和语速大体适当的前提下,视教学需要,

3、该轻则轻,该重则重,该慢则慢,该快则快。然而,虽轻亦能听见,虽重却不震耳,虽慢但不拖沓,虽快决不含糊。4思路清晰这是决定语言表达有条不紊而使语言清楚的首要条件。教师备课时,必须刻苦钻研教材思路,认真揣摩学生思路,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思路清晰,才会有语言清楚。所以,语言的清楚依赖于思维的明晰,语言的深刻依赖于思维的深入,语言的“鲜活”依赖于思维的独特。(二)准确准确地表述每一个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地剖析概念中重要的字、词含义,是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标志。对此,有下列几种情况需要注意:1抓住关键性字、词重点讲解例如,初中化学中“电解质”的定义,应着重讲清“或”、“化合物”

4、等字、词,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在高中化学中“化学键”的定义,要突出“内”、“相邻”、“强烈的”、“相互作用”等字、词,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键的本质。2准确表达多义词在特定条件下的含义例如,初中化学中“化合价”概念:“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在这个定义中,两个“一定数目”虽然文字完全相同,但相化合的元素的原子数却可能相同,亦可能不同。3词义易混淆的概念,应讲清区别而准确表达例如,“爆炸”、“爆鸣”、“爆裂”都各有所指,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称之为“爆炸”,不仅造成概念不清,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对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实验操作

5、带来不良的影响。其它如化学反应的“速度”与“程度”,水的“净化”、“淡化”、“软化”、“纯化”等等,教师都要通过比较,准确讲清每一个词的含义。4对根据习惯沿用的名词,应阐明其真实内涵有许多名词,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而一直沿用至今,但其涵义不能从字面上加以理解。如碳水化合物,不是指“碳”和“水”的化合物;“电离”不是先通电后离解;“发烟硫酸”,的“烟”实质上不是“烟”而是“雾”;“盐的水解”不是盐被水解,而是水被盐解等。5根据可接受程度选择准确语言必须指出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有时要受“可接受性”教学原则的制约。对于在现阶段还无法准确讲清楚的概念,在叙述时宜加上“一般”、“通常”等词语而

6、留下以后深入讨论的余地。例如在初中化学中讲到“惰性气体”化学性质时,应指明它们“通常”很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对于某些化学概念,在不同年级讲解时应有不同的叙述方式。例如对于复分解反应完成的条件的讨论,在初中阶段,宜从“生成沉淀”“产生气体”“生成水”来叙述,到高中阶段,则可以从“离子的重新组合”和“平衡移动”的角度来解释。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还应体现在遵从语言规律上。否则,教学语言会违反汉语的规律而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常见的错误之一是读错字。如元素符号中“氯”读成“勒”,“铊”读成“驼”,“氙”读成“山”,“羰基”读成“碳基”等。错误之二是带语病。如滥用词语,生造句

7、型,用晦涩难懂的方言,造冗长不堪的句子等。化学教师虽然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汉语的知识,但基本的语音和语法,常用的修辞知识是必须具备的。(三)精炼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如果可以用较少的信号单元表达的信息,却用较多的信号单元来表达,则有一部分信号单元是冗余的,这就会降低信息传递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语言除了清楚、准确外,还必须精炼。1力求简洁首先,必须清除语言垃圾、令人讨厌的口头禅和下意识的重复。当然,讲课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有适当的重复,但这种重复,除定义、结论以外,应尽量做到语意不变而表达形式变化多样,避免机械的,乏味的重述。语言的简洁还应体现在正确使用化学术语上。如检验氧气的方法,

8、可用“余烬复燃”来表达。若用“使熄灭了的木条重新着火燃烧”来表达,不仅罗嗦而且错误。2有序精炼的语言不仅体现在每一句话应该言简意明,而且要体现在每一段话的叙述,每一个问题分析的有条不紊上。而这一切又依赖于教师的逻辑思维。正确的思维会使教师设计出讲述某一问题的最佳的语言叙述程序。例如,在讲解“化学平衡”时,有的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推理过程:在一封闭的可逆反应体系中:(1)起始状态:生成物=0 v逆=0,v正v逆(2)进行过程:反应物生成物v正 v逆(3)化学平衡状态:v正=v逆反应物、生成物一定按照这样的构思,教师就可用精炼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生动

9、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在清楚、准确、精炼的基础上,力求生动。1.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在不影响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可采用一些修辞手段使语言更生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揭示科学真理,启发学生思维。2运用幽默的语言原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形成愉快欢乐的学习意境。例如,有教师在做亚铁盐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先用神秘的语气配合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要细长,插入盐液莫慌张,屏气缓滴不摇荡,白色沉淀呈絮状;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加重语气,放慢速度,给学生一个特别

10、的提示,接着按常规操作,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当学生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最终变成红褐色时,惊叹之余,又为“反应就给(你)颜色看”的双重含义而眉开眼笑。3采用确切的比喻确切的比喻能深入浅出,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比如,可以用黄豆与芝麻混合来说明有些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可以用26个英文字母组成成千上万个单词来解释10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构成几百万种物质。4采用顺口溜来描述化学知识顺口溜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便于记忆。例如,过滤操作要领可概括为:“滤纸折好,分开放入,稍加湿润,驱除气泡。记住要领:两低三靠,先清后浑,不要急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可以这样叙述:“实验开

11、始先通氢,通氢片刻再点灯,由黑变红灯撤掉,试管冷后再停氢。”5感情充沛可使语言生动多变的语调是语言感情充沛的重要条件,语调包含速度、重音、升降、停顿四大要素。速度指语言表达的快慢;重音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某个字、词、词组或某句话上加大音量,起突出、区别、强调的作用;升降是指语调的高低抑扬,可表达丰富的感情;停顿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把一句话分成了几个小片断,每一个小片断就是一个节拍群,节拍群调整好,语言就会富有鲜明的节奏感。正确综合运用语调的诸要素,可以使语言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具有一种和谐悦耳动听的语音美。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语调的变化。当讲到难点时

12、,教师可放慢语速,用疑问的语气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当讲到重点时,可加重语气或组织一连串的排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加以描述。当讲到关键时,突然减小音量、“轻声慢语”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要记住,声音越轻,讲得就要越慢越清晰。在讲课过程中,准确地表达各种标点符号的音读要求,也有助于产生语言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规律,使语言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生动而有感染力。总之,清楚、准确、精炼、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高效率的传递正确的知识信息,可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应使学生感到亲切热情,礼貌文雅,富有哲理,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美

13、育和德育的熏陶。每个化学教师都必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其它能力一样,都是在实践中提高的。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经过艰苦的磨练:多读。要坚持用普通话多朗诵诗词、抒情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仔细揣摸,以提高自己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多听。首先要多听电台广播。电台播音员普通话语音标准,吐字清晰,是很好的老师。尤其要经常收听广播中的文学欣赏节目,在欣赏中接受语言艺术的熏陶。其次要多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在教坛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语言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三,要多听自己讲的课。可用录音机将自己课堂教学过程录下来,

14、然后再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多练,多练习用词造句;多练习写短文;多练习把书面文字变成适合口头表达的语言;多练习即兴发言等。二、怎样用好副语言行为教学中的副语言行为是以语言为基础并且配合语言活动进行的,它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但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副语言行为能够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它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场合代替语言,或者弥补口头语言在形象性方面的缺陷;副语言行为跟语言行为配合,不但可以增加信息的内容,而且可以使信息实行多通道传输和多器官感受,使信息传输更加可靠和有效,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副语言行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下列方面:(一)传递情

15、感、反馈信息人的身体的许多动作都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例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皱眉表示不满、啧嘴表示批评,挥手表示肯定、拍头表示疑惑;拍拍肩头表示亲热、竖起拇指表示赞赏等等。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副语言行为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促进学生搞好学习。面部表情是最常见的副语言行为之一,它能够表达人的多种多样的感情,人们能够通过表情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课堂教学活动是在知、情两条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作相应的变化。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流露出专注的神情;当学生踊跃参加讨论时,流露出兴奋的神情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人的认识过

16、程,而认识过程的加速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果。教师应当凭借自己的情绪色彩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实践证明,学生不喜欢那种缺少微笑的机器人似的教师,教师板着面孔讲课,学生会产生压抑感、沉闷感。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对此批评道:“如果教师像教学机器,学生以冷眼相待,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没有用的”。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等行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学过程,力求师生情感的协调和共鸣。(二)协助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教师的指点、挥手等举止能向学生示意,对教学过程产生调控作用。例如:教师面带微笑地肃立沉默能使教室秩序

17、安定下来;教师适当的走动和手势能使学生活跃、积极开展思维和其它活动;教师从容不迫和镇定的举止可以稳定学生情绪,使他们消除对实验的畏惧、对学习充满信心;而手舞足蹈和无意识的频繁动作会使学生分散注意,降低学习效率。人们称眼睛为心灵的窗户,它把大千世界的各种景像摄入,同时又反映着内心世界的各种复杂情感,“以目传神”这一词语恰到好处的表明了目光的特殊交际功能,对教师来说,这种功能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目中无人”。一方面,要时刻注意用自己的目光去感知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目光中感知他们的领悟、疑惑、思考、赞同、不满等表示,及时调节教学速度和难易程度。另一方面

18、,教师要正确运用目光,传递信息。例如,当学生流露出骄傲情绪时,教师应给他以持重的鞭策的目光;当学生面临困难缺乏信心时,教师应投之以鼓励的目光;当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正确时,教师应报之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不闻其声,但知其意。要杜绝冷漠无情、鄙夷不屑、凌厉威逼、凶悍暴怒,甚至轻佻放荡、邪狎诱惑的目光。(三)形象直观地教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利用副语言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某些表象。例如在讲解金属的延展性时,用两手作捏细丝状背向移动解释“延”,用五指张开的手在平面上画圈说明“展”,可以使学生对延性和展性的涵义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以用手势代替某些模型。例如在讲解甲烷的分子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蜷起无名指和小指,

19、把拇指、食指、中指叉开,和掌部一起作成四面体模型,体验甲烷分子的立体空间结构,转动手腕说明二氯甲烷为什么没有同分异构体。江苏省特级教师许士熙老师在讲解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时,让学生伸平食指,用食指关节代表形成主链的碳原子,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代表支链来确定支链的可能位置,方法简便,形象直观,学生人人动手,兴趣大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四)进行实验操作教学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常常可以用手势进行示范、提示,甚至用于让学生进行练习。例如用手势具体地示范振荡试管中的液体时“三指捏、两指蜷,转动手腕、(管)底画弧”的操作方法;用手的来回平动提示怎样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用并拢的四指轻拍另一只手的掌部提示倾倒

20、液体试剂时的标签位置,把手提到眼睛水平位置来提示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液面应有的位置等等。为了有效地运用副语言行为,应该遵循下列各项原则:1善意尊重原则教师要从善意出发,尊重学生,不致于引起反感、误会或对立。2.和谐配合原则副语言行为要跟语言行为和谐地配合,使信息传输处于最佳状态。不应该忽视副语言行为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3共意默契原则师生双方的副语言行为有共同的含意,都能被对方领会、运用和掌握,彼此心领神会、配合默契。要达到这一状况,初期的语言讲解、说明十分重要,随着彼此的了解、熟悉和接受,语言说明可以逐渐减少,直至不用语言说明。4自觉协调原则在运用非语言行为时,要注意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室气氛和环境的协调,注意师生间感情和活动的协调。例如,在热烈、愉快的课堂讨论中,教师突然拉下脸来严厉训斥某个违纪的学生,会使全班扫兴;当学生潜心练习时,教师巡视要轻手轻脚、小声地个别辅导,造成有利于学生专心思考的宁静气氛。5程度控制原则副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简洁、明了、及时、适度,不能过于频繁,也不能夸张,要恰到好处、准确地把握。6最优搭配原则注意各种副语言行为的最优配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只有当一个人能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能成为出色的教师”。可见,掌握副语言行为并正确运用它,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