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8896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同化翻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略论同化翻译题目英译: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摘要:文章解释同化翻译的含义,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阐述其必要性,从语言优势和文化特色阐述其可能性,以语用理论和功能理论为其提出理据,并指出译界史上运用同化翻译并颇有建树者不乏其人,同时也吸取了对同化翻译的批判中的合理成分并指出滥用同化翻译的类型。最后,文章还展示了同化翻译在当今实用翻译中的部分运用技巧,表明同化翻译在实用翻译中具有相当的价值和潜能。Abstract: Naturalized translation refers to necessary adaptation to acclimatize the sourc

2、e text into the target text. Whil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render naturalization necessary, language advantag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possible, and pragmatic and functional theories justify it. Plenty of naturalization practices have been successful and it has been playing

3、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 Thus naturalized translation should be accepted as an important skill but shouldnt be overused.关键词:同化翻译 语言文化差异性 语言优势 实用翻译Key words: naturalized translatio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guage advantages; practical translation长期以来,同

4、化翻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又是译界高手名家频繁地使用的技巧,傅雷的神似论和钱钟书的化境论就有明显的同化倾向。应该承认,同化翻译在翻译实践上功不可没,它是加速读者接受译品的重要手段。也不可否认,滥用同化翻译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显而易见,任何一种理论或技巧都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滥用是反科学的,所谓过犹不及;但决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价值。同化翻译的概念,运用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基础、实践得失和使用程度还是有待澄清的问题。1.同化翻译的概念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对naturalize(同化)的解释有:1“take (a word)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

5、r”,2“introduce and acclimatize(an animal or plant) into another country”。在翻译上,前者可以指译入语被译出语所同化,从译出语引入一个译入语本来没有的词,比如“保龄”(bowling),即所谓音译。音译是译者必用的技巧,在译界应该没有异议。而后者在翻译上可以引申解释为:把译出语的语言形式或内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改动(adaptation),以适应(acclimatize)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环境。这实际上也是许多译者一直在不自觉地使用的操作方式。如果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任何译入语的语言优势及文化特色有共识的话,那么应该给同化

6、翻译予一席之地,而把精力放到具体的技巧研究上去。2.同化翻译的理据21同化翻译的必要性从语言上说,正象任何两种语言一样,汉语和英语是极为不同的。在音系层面,汉语独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音调变换,而英语独有多音节现象。在词汇层面,并合(或化合)现象是汉语所特有的。汉语由单音节基础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英语由于单词多为多音节而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从语法层面看,汉语是“意合”隐性语言,没有变格、变位,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形式零散,依赖于语义;英语则是“形合”显性语言,语言形式聚合,其句子中各成分如短语、从句等的关系是有形式上的表现的,呈叠架结构。此外,汉语的另一个语言特征是汉字有可表义成字的偏

7、旁部首。两种语言在音系、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异往往又是各自语言特色和修辞格的基础,所以两种语言的修辞格系统也自然有较大的差异性。根据辞格汇编(2)和修辞新格(3)统计,汉语约有96种修辞格。根据英语修辞格词典(4)统计,英语的修辞格约有88种。属于不同语系的汉、英两种语言内数量不同的修辞格在类型上也有互缺。从文化上讲,彼此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俗习惯乃至根深蒂固的观念也迥然不同。由此可见,汉、英读者对彼此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内涵的接受必然存在障碍。所以,译品如果要以译入语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话,同化是必要的。22同化翻译的可能性汉、英语言中各自的语言优势和文化特色使同化成为可能。在音系层面,

8、汉字音调平仄的变换是形成对偶句的基础之一。汉字是单音节的,因而有大量的叠字,形成了叠字格。英语由于单词是多音节的,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头韵、尾韵现象。在词汇层面,汉语的并合(或化合)现象使汉语中比较容易产生整齐对应的结构,而大量的同音词是歇后语的语言基础。英语由于有一词多义现象也有双关、飞白等修辞格。在语法层面,由汉字的偏旁部首产生了独特的析字格。在语言形式上,汉语具有特色的常用修辞格有叠词、对偶、四字格、谐音与韵字等;英语有头韵、尾韵、多义词与平行结构等。基于以上特点,充分利用语言优势和文化特色可以创造出可读性很强的译品。比如,香烟广告“Smooth, rich, rewarding”译为“滑爽

9、醇厚,酬君品尝”,因为运用了四字格而可使译文朗朗上口。再如,一篇关于美军在海湾战争时控制了制空权的新闻报道的标题为:“An Eye High in Sky”,因为运用了尾韵而显得精彩;而汉译为“九重天外千里眼”,因运用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对仗的语言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2. 3同化翻译的现代理论基础语用学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正确认知原文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如果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出发,要减少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困难,那么不妨以照顾译入语文化为主,或改换形象,或直接译出意图。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同

10、化翻译应属可行译法之列。翻译功能理论认为:任何体裁的原作都有一定的功能目的。如果是文学作品,其译文预期的功能目的通常是要让作者所写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该作品独具的表现手法在译入语语境中发挥其令译入语读者赏心悦目、陶冶性情、启迪灵感、开拓神思的功能,让读者充分领略原作者创造的声情并茂的文学天地。如果是科技文章,其功能在于报告科学研究的目的、手段、步骤、内容及运用等。那么,译文就应以达意为主,使原作信息在译语中得到准确无误的传达。如果是广告,则译文的功能或目的在于吸引译入语读者消费。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同化是某些体裁达到译出语功能目的的有效手段,且在实用翻译中的运用频率要高于在文学翻译中。很难想象

11、文字上与原文相对应,语法上也无错误,但却与译入语语言习惯相左,令译入语读者觉得费解、别扭,甚至引起不良联想的译文能够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国际译联于1994年 7月9日修订的翻译工作者章程第一章第五条就曾指出:“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逐字逐句的直译。译文的忠实性并不排除为使原作的形式、气氛和深层意义得以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而进行的适当调整”。同化翻译的操作方式与上述条目的精神是契合的。3.同化翻译的实践3.1 同化翻译的回顾中国的同化翻译其实从佛经翻译时就开始了。三国时支谦和康僧就主张不死扣原文,注重译作的辞藻文雅。道安通过比较同本异译,感觉删略能使文字流畅,更加达意。统治阶级则用本土的神

12、仙方士思想对佛教加以改造从而加速了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避免了佛道之对立。这些改动如果发生在今天,社会上某些“惟恐流失综合症”患者必然群起而攻之,然而,事实是在中原儒道之土竟兴起了大乘佛教,成为三教九流之首且至今不衰,这就很令人深思了。康有为曰:“译才并世数严林”,可见严复和林纾的影响。严复的天演论译笔脍炙人口,风靡一时,连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都“倾倒至矣!”,说“学间奄有东西数万里,子云笔札之切,充国四夷之学,美具难并,锤于一身。”(答严又陵)严复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天演论译例言),逐渐创造出他的达旨术。王克非将其达旨术总结为增、减、改、案四个字(1996),这正是严

13、复的成功经验,为他介绍西学所用。总之,严复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异质,采用了适合中国知识分子所欣赏的文字,可谓是一位同化高手。林纾在中国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译作不胫走万本、一时纸贵洛阳。林译茶花女竟使严复感叹“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严复集);迦茵小传使才子佳人芳心动,如夏曾佑所言“会得言情头已白,捻髭想见独沈吟”(迦茵小传序);而鲁滨孙漂流记则引发了多少人对顽强冒险精神的追求。钱钟书说:“我事先也看过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周桂笙译的侦探小说等,都觉得沉闷乏味。接触了林纾,我才知道西洋小说那么迷人。”(5)如果改变一下观念,让读者来评判译文的话,林纾的翻译是成功的。他精彩的汉语虽“易”却传

14、达了原文的情调甚至幽默。林纾的“易”,或说“讹”,即一种同化手法,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加速大众的接受。钱钟书发现:林纾的“讹里最具特色的成分正出于林纾本人的明知故犯。”其结论是:“也恰恰是这部分的讹能起一些抗菌作用,林译可以免于全被淘汰。”(ibid)由此可以看出,同样是消遣性的题材,采用同化翻译所达到的效果可能更好。半个世纪前,译作斐然的美国译者庞德也有明显的同化倾向。其译作华夏行在美风行一时,而长干行则有20世纪美国最美诗篇之誉。如同林纾,庞德也是个“自由翻译者”。他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于译林,打开了译者和读者的心灵通道。这是一种同化精神,颇为奏效。但是,他对原文的删改有些是过分的,甚至是错误的

15、。翻译发展到今天,华人译界又出了两位极力推崇同化翻译而颇有建树的译者:周兆祥博士和香港广告界一代宗师黄霑。周兆祥介绍说在香港的早期,广告公司聘用专职翻译,而“到了七十年代,情况逐步改变,因为本地的广告人员都明白了:广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销,增加客户的利润:所以谁管得着翻译出来的标语文稿跟原文关系是否理想?历代广告中译得最脍炙人口又令客户满意的广告,都不是什么忠于原文的作品”(6)。周兆祥的说法很显然就是为了让译文适应译入语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黄霑认为:广告翻译的操作往往因为实际需要而对原文内容进行增益或删改,有别于严守作者本意,力求神似的文学翻译。广告行经常把外来广告改

16、头换面来适应香港市场,不但形不似,神亦有异。他们用的是择其善者而用之的改写技巧(adaptation)(7)。这听起来虽离经叛道,但冷静细想而得知:也许正是这种胆魄激发出来的翻译才使商品销售免于守株待兔。4 关于同化翻译的争议任何一种理论都免不了有不同意见,比如,刘英凯反对同化翻译。他在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中以小说漂为批判对象,指出“同化”是在改造外国的客观事实,抹杀了外国的特点,是对原文的歪曲。刘先生文章中的论证本身是具有说服力的,但他所举的某些例子实质上是译者对同化翻译的滥用、误用。比如,把美国名城“Atlanta”(通译“亚特兰大”)译为“恶狼陀”就是很极端的例子。刘先生为这类型的同化翻译

17、敲起了警钟,不无裨益,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了同化。上述的严复等译者也有多人诟病,也是事出有因,有时他们的同化幅度确实大了一些。我们很难对同化翻译的使用程度进行客观的矢量性规定,这是文科研究中一个致命的通病。而定性却是主观性的,因为各人的感觉不同,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存在一些缺憾。总体说来,对同化翻译的滥用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内容上的,表现为译文篡改了原文的历史背景、地理描述、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习俗时尚等相关事实,致使异国情调丧失。比如,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在翻译周易时就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豫卦的象辞有“殷荐之上帝”之句,理本的译文(8)为“

18、presenting it especially and most grandly to God”。他把“上帝”译成了God,用了大写,而这是英语文化的“上帝”(同1,p.505),属基督教派(9)。而周易是儒家经典,所说的“上帝”,指的是“天帝”(10)(Heavenly Deity)。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理雅各过度的同化译法恐怕是很难接受的。另一类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表现为脱离原文背景地使用古雅词语(含译入语的历史典故成语)或现代流行俗语,或过分地、做作而不自然地追求修辞格的运用,导致风格的改变,使得译文进入一种非驴非马的氛围。这是由于译者对译文风格和功能把握不准确造成的。还有一种是使用不规

19、范的汉语,甚至用卑庸、猥亵的俗语以迎合低级趣味,使译文不堪入目。这经常是由于译者的素质低下所造成的。比如,香港的街道“Waterloo Road”被翻作“窝打老道”,加拿大多伦多的“Gerard Strteet”以前被译为“猪栏街”,成人电影 Onannie the Secretary 被译为“办公室性勾搭”都属此类,形成了语言垃圾。5 实用翻译中的同化翻译瞥观21世纪是一个实用翻译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商品经济时代,让读者评判译品的作法似乎已是大势所趋。同化手法往往契合读者的既有品味和心态,或说民族心理定势,因此在实用翻译领域,同化翻译有相对自由而广阔的运用领域。据笔者观察,译者在同

20、化处理中使用较多的改动技巧可粗略归纳为十三种类型。51修辞法这是使用最为频繁的技巧。比如,上文(22节)我们提过了四字格和尾韵的运用。再如,可以用人情味浓厚的拟人法把广告“涤伦商标,信誉卓著”译为“Terylene keeps its promise”。又如,可以用拟声法把童装商标“咪咪”译为“Miaow”。 如果按具体的修辞格类型来细分,修辞法可以有诸多的种类(见21节)。52随俗法在商品广告的翻译中,如果译出语能入乡随俗,与消费者打成一片,就比较容易激起购买欲。香港翻译西片时往往使洋片名中国化,比如多用亲切的阿字和适合中国文化的“龙、虎”等字眼,如:Dumb& Dumber译为“ 阿呆与阿

21、瓜”,Forrest Gump为“阿甘正传”,Rebel Without a Cause 为“阿飞正传”等。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票房。在口译场合中,随俗法的运用也很常见。53含蓄法中国菜肴中的某些菜名不可直译。比如,红烧牛鞭,其中的“鞭”字是为了求雅,直表其意会使西人大倒胃口,译为“ox-whip”又不能表达什么意思,因此可以含蓄地翻为“ox-tail”。再如,胸罩广告“The first bra to understand facts of life”如果含蓄地翻为“静悄悄的玫瑰羞答答地开”可能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54解释法对中国的名人、地名、历史事件、体制、机构、俗语、典故和政治术

22、语等有必要进行解释以达到交际目的。比如,说到白居易,解释他是公元八世纪的著名诗人。再如,象“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样的表达法,没有具体的解释,译文是不具备交际功能的。55删除法删去无实际效用的语言可避免表达的烦琐。比如,在商标的翻译上,我们发现国外的商标一般都是一气呵成,而国内的广告受汉字表义结构的影响,通常有两个字以上。汉译英时如果照单全收,那么给国外客户的感觉则拖泥带水,全然不同与原文在译出语中那种形象生动的印象。所以,象商标“玉泉”、“飞燕”中的“玉”、“飞”如果删掉,效果更好。56 简化法对地名、人名进行简化音译是一种适应语言发展趋势的作法。“Philadelphia”以前译为“费拉德尔菲

23、亚”,现在人们更常说“费城”。“Pennsylvania”的译名是“宾夕法尼亚”,而俗称“宾州”(同1,p.1415),后者可以使读者易记。有人调查得知,有的人不喜欢外国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译名太长,简化法可以避免这点。57轻化法对堆砌辞藻的“美文”或一些“重型”的句子有必要进行“减肥”,即改成简练的叙述。比如一份关于龙舟赛的宣传品有“抢鸭勇士谱水上凯歌”的文句,其实中国人也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把它轻化处理为“Youll see an exciting contest of swimming trying to seize ducks”则显得实在些。58增补法对译入语读者可能感到信息不足的内容

24、,适当地增补往往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影片 The Ghost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译为“人鬼未了情”,可谓新颖别致,感人至深;若不补,译为“鬼”,那真是既没品味又不上口。59发挥法有时译员根据产品的特征、性质,选择恰当的英语表达形式,发挥创作出概括性的标题或有力度的结尾或穿插于正文中的文句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可以根据丝绸柔软、手感好的特点,发挥出广告原文所没有的标题“Touching is believing”。510更换法如果按原文翻译给人感觉别扭的话,那么可以考虑使用更换法。比如,商标“飞童”译为“Flying Baby”不如换为“Angel”。中国菜肴有写意型,在译文中往

25、往更换为写实型,比如“龙虎凤”其实就是“蛇猫鸡”,“凤凰”和“西湖”指“鸡蛋”,而“芙蓉”则指“蛋白”。511借用法借用译出语中已有的表达法可以省却译文读者理解的麻烦。比如,中医有“贼风”的说法,指引起伤风感冒的病毒或致病因素,如果硬译成“thief wind”则不如换为现成的科学术语“pathogen”更有实效。再如,现在人们常说的“不应给农民打白条”可译为“should not issue IOUs to farmers”。“白条”是地方官员收购了农民的粮食或物资暂时付不了钱而开据的证明条,以后持此条兑换现金。这实际上是一种拖欠形式。英文里“我欠你的债”叫“I owe you”。它的谐音是

26、“IOU”,与我们的“白条”类似。因此,“白条”的英译可以借用此词。512重组法在商务性的文体翻译中,按外文的习惯,以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短句,将原文从句子到段落进行重组改写,往往可以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513优选法音译商标、品牌时可以通过优化选词以图吉祥,比如“Marlboro”译为“万宝路”,“Dunhill”译为“登喜路”就属此类。因笔者孤陋寡闻,以上仅能列举同化翻译的十三种操作方法,彼此的界定不一定准确,不同译者对自己使用的手法之称法也各异。但从挂一漏万的列举已然可以看出,同化翻译在实用翻译中的价值和潜能显然是不可低估的。它们对适应译入语环境及相应的跨文化交际之实际效果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27、当然,译者仍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否则也可能进入滥用的误区。注释:(1)张芳杰(主编),1985,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p.762。(2)黄民裕,1984,辞格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3)谭永翔,1983,修辞新格,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4)文军,1993,英语修辞格词典(第二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5)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钱种书作品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p.608。(6)周兆祥,1998,翻译与人生,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p.57。(7)黄霑,1986,“广告翻译,蓄意叛逆”,刘靖之,翻译论丛 1986,香港:商务印书馆,

28、p.62-69 。(8)(英)理雅各(英译),秦颖、秦穗(今译),周易,1993,长沙:湖南出版社,p.78。(9)吕光旦,1994,实用汉英分类百科词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p.55。(10)黄寿祺、张善文,1989,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p.146。参考文献:(1)黄忠廉,1998,“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中国科技翻译1998:4。(2)何自然,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p.196。(3)周艳,1998,“译文的归化与异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4)马祖毅,1998,中国翻译简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p.34-35。(5)刘英凯,1987,“归化翻译的歧路”,现代外语1987:3。 (6)黄明哲、陈志良,1996,中国佛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p.48。(7)陈小慰,1998,语言功能翻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p.13-14。(8)方梦之、马秉义,1996,汉译英实践与技巧,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p.224。(9)中国翻译编辑部,1992,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p.32 、p.33、 p.56 、p.160、p.199、p. 215 、p.222 、p.223 、p.234、 p.245、 p.2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