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9550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二一一年五月前 言为规范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007-2003)(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指南。目 录前 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3.1 耕地后备资源13.2 调查底图14总体设计24.1 建设任务24.2 数据库体系结构24.3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24.4 调查与评价对象及内容34.5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35耕地后备

2、资源数据库标准45.1数据库数据组织管理45.2数据库空间信息要素属性数据结构55.3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76准备工作86.1 方案制定86.2 人员准备86.3 软硬件准备86.4 基础资料准备86.5 底图制作97数据建库257.1 耕地后备资源图斑(HBZYTB)文件处理257.2 耕地后备资源注记(HBZYZJ)文件处理287.3 土层样点(TCYD)文件处理297.4 数据建库298图件整饰298.1 图件整饰的原则298.2 图件成果的内容298.3 质量等级分布图参数设置309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要求及文件组织形式31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

3、序及方法。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南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南的条款。本指南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规范性文件均会被修订,使用本指南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规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7941.1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GB/T 18315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6-2001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GB/T 7929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5791-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13989 国家

4、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TD/T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 1001-1993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3 术语和定义本指南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3.1 耕地后备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和法规政策框架内,能够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转变为耕地的非耕地地类。3.2 调查底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外业调查的基础图件,它是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以下

5、简称“第二次土地调查)库体为底图,提取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再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建库系统软件输出乡镇图纸(1:1万)。4 总体设计4.1 建设任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库,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系统单元、耕地后备资源影像库等内容,集照片、图形、属性、文档、表格等数据于一体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4.2 数据库体系结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涵盖省、市、县三级数据库。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外业调查、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库建设而来。省、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整合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

6、评价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见图4.1: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数据建库集成整合集成整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体系结构图4.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体系结构图市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4.3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4.3.1 数学基础a) 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b)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c)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d) 分带方式: 1:10 000标准分幅图按3分带,1:50 000标准分幅图按6分带。4.3.2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农村

7、部分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5、6、7、8、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进行归并。4.4 调查与评价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草地、滩涂、沙地等。具体地类见表4-1。调查对象单个图斑面积不小于2.25亩,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镇村规划区等核心区域内的土地不作为调查对象。表4-1 调查与评价的耕地后备资源地类表类型含义上图上薄面积未利用的草地、盐碱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及其它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15mm2(2.25亩)草地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作为放牧利用,可以开垦为耕地的土地。盐碱地目前未利用,但经过改良可以开垦为耕地的

8、土地。沼泽地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地植物,通过排水措施可以开垦为耕地的土地。滩 涂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常水位线以上到洪水位之间,不影响行洪、蓄洪,可开垦为耕地的滩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目前未利用,但可以开垦为耕地的苇地。空闲地可开垦为耕地的空闲地。沙地可开垦为耕地的沙地。裸地可开垦为耕地的裸地。其它土地其它可开垦为耕地的老化园地、废弃村庄及工矿用地、废弃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4.5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库建设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准备: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与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基础外业调查手簿

9、登记、检查、再调查,数据汇总等;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属性连接、图件整理、照片库整理等的检查和入库;第四阶段为成果输出:主要包括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输出。 图4.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流程图工作准备外业调查数据检查基础数据处理不合格属性入库照片入库合格成果输出数据库检查不合格合格是提交检查与验收5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标准5.1数据库数据组织管理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图形数据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层的名称、代码、几何特征及属性表。各层的描述见表5-1。表5-1 耕地后备资源空间数据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序号层代码层名称属性表名要素特征图层内容基础地理要素A

10、1A10境界与行政区2A11行政区划XZQPolygon县、乡、村行政单元3A12行政界线XZJXLine县、乡、村行政界线4A13 行政区注记XZQZJAnnotation县、乡注记5A14坡度图PDTPolygon土地利用要素B1B11地类图斑DLTBPolygon面状用地类型2B12线状地物XZDWLine线状用地类型3B13地类界线DLJXLine面状地类界线4B14土地利用要素注记ZJAnnotation注记5B 15符号FUHAOPoint符号耕地后备资源要素C1C10耕地后备资源图斑HBZYTBPolygon后备资源等级2C11耕地后备资源注记HBZYZJAnnotation后备

11、资源注记3C12土层样点TCYDPoint土壤剖面取样点位注记5.2数据库空间信息要素属性数据结构5.2.1 行政区属性结构(属性表名XZQ)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2 行政界线属性结构(属性表名XZJX)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3 行政区注记属性结构(属性表名XZQZJ)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4 坡度图属性结构(属性表名PDT)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5 地类图斑属性结构(属性表名DLTB)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6 线状地物属性结构(属性表名XZDW)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7 地类界线属性结构(属性表名

12、DLJX)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8 土地利用要素注记属性结构(属性表名ZJ)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9 符号属性结构(属性表名FUHAO)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2.10 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属性结构(属性表名HBZYTB)表5-2 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HBZYTB)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Int100M2图斑编号TBBHChar8非空M由于坡度不同分割图斑时,图斑编号在原编号基础上加-1,-2等表示3地类编码DLBMChar4非空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4地类名称DLMCChar

13、60非空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5权属性质QSXZChar3非空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6权属单位代码QSDWDMChar19非空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7权属单位名称QSDWMCChar60非空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8座落单位代码QSDWDMChar19非空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9座落单位名称QSDWMCChar60非空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10图斑面积TBMJFloat1520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11线状地物面积XZDWMJFloat1520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12零星地物面积LXDWMJFloat1520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14、保持一致13图斑地类面积TBDLMJFloat1520M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14自然坡度PDJBChar2非空M坡度图获取15水源条件SYTJ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16土层厚度TCHD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17土壤质地TRZD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18交通条件JTTJ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19植被覆盖率ZBFGL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20土源保证TYBZ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21土壤污染程度TRWRCD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22灾害发生频率ZHFSPL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2

15、3质量等级ZLDJChar2非空M综合评定。见技术方案附表5-124照片编号ZPBHChar20非空0图斑照片编号25备注BZChar400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5.2.11土层样点属性结构(属性表名TCYD)表5-3 土层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TCYD)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类型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Int100M2样点编号YDBHChar8非空M图斑编号+()+顺序码3土层厚度TCHDChar2非空M见技术方案附表5-14照片编号TCZPBHChar20非空MT+权属代码+样点编号5.3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这里主要指数据报表命名规则。主 文 件 名 扩展文件名

16、XXXXXX XXX XXXXXXXXXXX XXX 县市区行政代码行政单位名称报表名称 文件类型 命名规则说明:(1)主文件名采用6位字母数字型代码加报表名组成;(2)县(市)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六位数字型代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1999)标准查取;(3)文件类型为EXCEL格式,扩展名为XLS。例:查津市市行政代码为430781,则津市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统计报表为“430781津市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统计表.XLS”。6 准备工作6.1 方案制定各级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技术路线、组织管理、进度安排等内容。6.2 人员准

17、备人员准备主要包括人员分工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建库人员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作业员等。项目负责人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作业员负责具体的建库工作。各级调查单位应组织对建库人员进行技术培训。6.3 软硬件准备6.3.1 软件准备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GIS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等。6.3.2 硬件准备硬件平台应包括网络设备(如服务器、机柜、交换机、网络线路、UPS电源等)、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如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储存设备(如U盘、光盘等)等。6.4 基础资料准备6.4.1 调查底图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最新成果图作为调查

18、底图。6.4.2 调查图斑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的要求,将需要调查的图斑从调查底图中导出,进行表格分类汇总等。6.4.3 外业调查记录手簿外业调查记录手簿见技术方案附表3。6.5 底图制作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分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技术指南的要求筛选出面积不小于2.25亩、地类符合要求、坡度小于25,非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条件的图斑,经过处理之后得到的图斑就是需要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范围。坡度以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坡度图(PDT.WP)为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坡度等级与耕地后备资源地形坡度限制条件对应关系如表6-1,准备工作流程见图6.1:表6-1 坡度等级与地形坡度对应关系

19、表角度226615152525第二次土地调查坡度等级12345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地形坡度6615152525评价指标H1H2H3N图6.1准备工作流程图地类筛选拓扑检查图斑数据处理图斑输出合格图件、表格整理不合格面积筛选坡度筛选其他筛选底图准备错误处理6.5.1 底图文件准备先收集第二次土地调查库体,然后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建库系统导出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分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主要包括DLTB.WP、PDT. WP、DLJX.WL、XZDW.WL、ZJ.WT、FUHAO.WT等6个文件。因调查图斑是在DLTB.WP中提取,可先在全县(市/区)的DLTB.WP文件中处理,然后再

20、分割为乡镇耕地后备资源DLTB.WP文件。(注: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系统库统一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系统库mapgis版本)6.5.2 图斑筛选按照技术方案的要求,分四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第一步,根据表4-1的地类,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地类;第二步,按技术方案的要求,筛选出面积大于1500平方米(2.25亩)的图斑;第三步,根据坡度图,筛选出坡度小于25的图斑;第四步,删除退田还湖、退耕还林以及城镇规划区内等不符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区域范围内的图斑。操作过程举例如下:a) 图斑基础处理先将“DLTB.WP”文件所有区层号统改为0层。打开MAPGIS软件平台,点击输入编辑,弹出输入

21、编辑窗口,打开土地利用现状图。如下图所示:使“DLTB.WP”文件处于编辑状态,点击区编辑统改参数统改区参数。如下图所示: 利用工具箱区编辑中统改区参数命令把DLTB文件图层统改为0层。设置如下图所示,点击确定。b) 地类筛选 根据图斑地类编码提取出表4-1中所包含的地类,将符合耕地后备资源条件的地类全部改为1层,分离出来,生成文件“图层1.WP”。点击区编辑根据属性赋参数。如下图所示:弹出表达式输入对画框,输入符合查询对象的条件,如“地类编码=”022”。 如下图所示:点击确定,弹出MAPCAD/MAPGIS区参数条件对话框,把符合条件的图斑图层改为图层1,如下图所示。重复操作,把表4-1中

22、符合条件的地类都改为图层1。因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相对较少,可先不纳入,调查时再根据情况补充。过程如下图所示:选择窗口左侧“DLTB,WP”点击右键,选择根据图层分离文件。如下图所示:弹出从图层提取对话框,双击1 村界分离,根据图层分离文件命令把图层1分离出来即可,分离出来的文件可命名为“图层1.WP”。 如下图所示:c) 面积筛选根据技术方案的要求,针对满足地类属性条件的图斑,筛选出图斑面积大于2.25亩的图斑,得到文件“图层2.WP”。在“输入编辑”模块中添加文件“图层1.WP”,点击区编辑根据属性赋参数,弹出表达式输入对话框,输入符合查询对象的条件,如“面积1

23、500(平方米)”,即图斑面积大于2.25亩,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在弹出的MAPCAD/MAPGIS区参数条件对话框中将这些选中的图斑改成同一个图层2,如下图所示,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层分离文件命令把图层2分离出来即可。分离出来的文件命名为“图层2.WP”,同时备份“图层2.WP”文件,步骤同前。d) 坡度筛选按技术方案的要求,在满足地类和面积的图斑中有坡度大于25的图斑,需将其删除。其方法是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坡度图文件(PDT.WP)进行筛选。根据图斑大小的实际情况,分两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是小于100亩图斑。按照坡度图中坡度面积权重大小自动赋值,得到坡度值;第二种是大于100亩

24、的图斑。利用Map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将大于100亩的图斑与PDT.WP进行空间分析,分析之后再把小于2.25亩的合并到权属与图斑号相同的图斑中,即得到坡度值。最后将两者进行合并,得到图层7.WP文件,在对图层 7.WP进行坡度处理,分离出小于25的图层8.WP文件。(1) 分离文件如前“面积筛选”操作,将“图层2.WP”文件以66666.67平方米(100亩)为界,分成两个文件,100亩以下为“图层3.WP”,100亩以上为“图层4.WP”。(2) 小于100亩的图斑处理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文件赋值。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系统中将地形坡度值按面积权重赋值给“图层3.WP”,生成新的带地形

25、坡度值的文件“图层5.WP”;第二步对“图层5.WP”的地类编码和地类名称进行处理,改回正确的地类编码和地类名称。因在该系统中只能赋地类为水田的图斑,故在赋坡度之前需将地类编码改为“011”,地类名称改为“水田”,之后再改回正确的地类。打开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点击坡度管理耕地坡度属性赋值,如下图所示:在弹出的坡度赋值对画框中设置地类图斑为“图层3.WP”,坡度图为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查库体中的“PDT.WP”,数据字典为“CODE.WB”,计算方法为权重,并清空原有属性值,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然后系统弹出的窗口点击是(Y),并将文件命为“图层5.WP”。如下图所示: 打开M

26、apgis6.2软件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点击建库工具选择根据文件输属性。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提取属性文件选择“DLTB备份.WP”(即处理前备份的资料)提取属性字段选择地类编码输入属性文件选择“5.WP” 输入属性字段选择地类编码选择根据空间位置点击输入。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是(Y)”。同理在提取属性字段和输入属性字段中都选择“地类名称”。(3) 大于100亩的图斑处理把分离出来的面积大于100亩的图斑文件“图层4.WP”与“PDT.WP”进行区空间相交分析,得到文件“图层6.WP”,把小于2.25亩的合并到权属与图斑号相同的相近图斑中。打开MAPGIS平台空间分析,弹出空间分析子系统窗口,点

27、击文件装区文件,装入图层4文件和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文件PDT。如下图所示:点击空间分析区空间分析区对区相交分析(先选图层4文件,再选PDT文件),将判别的文件存为图层6。如下图所示。将“图层6.WP”中面积小于2.25亩的图斑按权属和图斑号合并。打开土地利用管理系统,点击建库工具条件合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框中,选择权属单位名称和图斑编号,点击确定(注:条件合并后,在相同权属单位名称下,因坡度不同,会出现相同的图斑编号,为加以区分,方便外业调查,建议对其图斑编号进行处理,采用图斑编号+(-)+顺序号(1,2,3.)(4) 文件合并将“图层5.WP”与“图层6.WP”进行合并,得到“图层7.WP”

28、。打开MapGis平台输入编辑窗口,添加“图层5.WP”和“图层6.WP”,在窗口左侧选择图层5.WP”和“图层6.WP”文件,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合并所选项,如下图所示:在弹出的选择保存文件名窗口中设置文件为“图层7.WP”,打开mapgis,添加“图层7.WP”,点击进入编辑状态点击区编辑,选择统改区参数选择图层号输入“8” ,点击区编辑,选择根据属性赋参数,步骤统“地类筛选”,输入公式地形坡度= =“5”,选择图层号为“9”。右击“7.WP” 据选择根图层分离文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8”点击分离,将文件命名为“8.WP”。添加“8.WP”文件,将各地形坡度级改为耕地后备资源各

29、评价结论 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将权属单位名称、图斑编号、自然坡度相同的图斑进行条件合并,方法同上。e) 其它筛选在文件“图层8”中,将涉及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区域、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等核心范围的图斑手动选出后删除,最后文件命名为“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6.5.3 底图整饰a) 在MAPGIS软件中打开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添加“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文件。b) 把DLTB.WP文件中除河流、湖泊、水库、公路外的其他图斑均删除。c) 为方便调查,利用MAPGIS软件将“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中图斑线进行处理,使面积20亩的图斑、 10亩面积20亩的图

30、斑及面积10亩以下的图斑的图斑线加以区分,具体线参数,自行设置,应尽量保持图面的直观。具体操作如下:打开mapgis软件,添加“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文件点击根据属性赋参数。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公式面积13333.33点击确定,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图层号为“10”。编辑”10.WP”,点击其他弧段转线保存文件改线参数,即得到面积20亩的图斑的图斑线,其他图斑线处理方式同上。d) 图面其他要素整饰,形成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底图。按照“地图三要素”原则,整饰图面,要素主要包括:图名、图框、图例等。6.5.4 手簿记录整理通过上面的步骤已经得出需要调查的图斑,最后我们将需要调查的图斑属性导

31、出,按照调查手簿需要的字段进行整理,保存为EXCEL表文件,外业调查以该表格作为调查的依据,逐个图斑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手簿。调查手簿如表6-4:表6-4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记录手簿村名图斑号地类代码地类名称面积(亩)限制因素初步结论照片土地厚度水源条件图斑照片土层照片A从表6-4中可以看出,除限制因素、初步结论和照片编号外,前面的村名、图斑号、地类代码、地类名称及面积可以从图中导出,因此,我们应根据“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导出村名等属性,以此作为调查的依据。a) 属性导出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中按照调查手簿的要求,选择需要导出的字段,包括面 积、图斑号、地类代码、地类

32、名称、权属单位名称等字段。设置输出类型为数据库表格格式,指定输出文件名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图斑表.dbf”。打开MAPGIS主菜单,点击库管理属性库管理,装入区文件,装入“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 。如下图所示在弹出的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中点击属性输出属性。如下按照调查手簿的要求,选择需要导出的字段,包括面积、图斑号、地类代码、地类名称、权属单位名称等字段。设置输出类型为数据库表格格式,指定输出文件名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图斑表.dbf”,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b) 表格整理打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图斑表.dbf”,另存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图斑表.

33、xls”,通过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把汇总表中面积13333.33平方米(大于20亩)的筛选出来,命名为“现场必调图斑汇总表”,其他整理为“一般调查图斑汇总表”。7 数据建库由表5-1中耕地后备资源文件要素所包括的3个文件生成。各文件属性结构见5.2 数据库空间信息要素属性数据结构一节。7.1 耕地后备资源图斑(HBZYTB)文件处理将通过调查符合耕地后备资源条件的图斑,把调查记录分析结果录入到图斑属性中,录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图斑属性结构按表5-2的要求编辑好,根据图斑号直接手动逐项录入,另一种是利用MapGis软件,通过某种一一对应关系自动连接到属性中。我们以根据ID号对应为例说明

34、属性录入的过程。因为我们在底图制作中“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经过多次筛选,面积、地类和地形坡度都符合条件,因此从“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开始。7.1.1 基础工作a) 图斑区的基础处理选择附件1(底图制作)中的“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文件作为属性连接的基础文件,更改区文件ID号,使得ID唯一且连续。打开MAPGIS平台,点击库管理属性库管理,弹出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点击文件装入区文件,选择“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文件,点击属性统改属性统改区属性。如下图所示:在弹出的统改属性窗口中,统改方式设为“增量方式”初始值设为“1” 增量值设为“1”,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

35、b) 属性输出将更改ID后的“图层6.WP”文件属性导出。打开MAPGIS平台,点击库管理属性库管理,装入区文件,装入“图层6WP” ,点击属性输出属性,按照调查手簿的要求,选择需要导出的字段,包括ID、面积、图斑号、地类代码、地类名称、权属单位名称、地形坡度等字段。设置输出类型为数据库表格格式,指定输出文件名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图斑表.dbf”。7.1.2 数据预处理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图斑表.dbf”按照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记录手簿的格式进行整理,字段按照表6-4进行设置,同时保留 ID字段,将调查手簿记录所有内容包括照片编号、备注等内容逐项目填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36、与评价调查图斑表.dbf”,照片编号按照7.1.3照片入库挂接的要求填写,保存文件名为“图斑表.dbf”。7.1.3 照片入库挂接a) 照片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前,对照片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照片应予以返工,经质量检查合格的照片方可入库。b) 照片文件参数设置照片文件格式为JPG图像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Pix,分辨率大小为800*600。根据照片数据对应图斑权属代码、图斑号、图元来表述。具体表述为:“权属代码”+“-”+“图斑号”。例:津市市渡口镇天鹅村103号图斑对应照片编号应为“430781101208-103”,若103号图斑分为多个质量等级的多块图斑,图斑

37、号为103-1、103-2,且分别有对应照片,则对应的照片编号为“430781101208-103-1” 、“430781101208-103 -2”。7.1.4 属性字段连接a) 预处理数据入库打开“MAPGIS平台,点击库管理属性库管理属性连接属性:在弹出的属性连接窗口中连接文件指定为“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关键字段为“ID”,被连文件为预处理好的“图斑表.dbf”,关键字段为“ID”,连入字段为手簿整理的限制因子,点击确定。设置如下图所示:b) 添加补充调查的图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因之前没有包含在底图中,如果存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后备资源,需将图斑添加到“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

38、”中。注:不宜耕地后备资源处理方式“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进行属性连接后会有很多不符合耕地后备资源条件的图斑,这些图斑的质量等级字段为N,这些为N的图斑将予以保留。10亩以下耕地后备资源处理方式“拟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WP”进行属性连接后会有很多图斑的质量等级字段为空值,即为10亩以下只调查不评价的耕地后备资源部分,这些图斑予以保留。7.1.5 图斑文件处理a) 文件检查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在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中对“HBZYTB”文件对属性进行检查,有无异常值、有无空值等,确认属性数据准确无误。该步骤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文件检查程序一致,有关

39、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建库相同的操作在本指南中不在描述。b) 属性字段处理参照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表5-2),对检查无误的“HBZYTB.WP”文件进行属性字段处理,删除不需要的属性字段。7.2 耕地后备资源注记(HBZYZJ)文件处理耕地后备资源注记主要反映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图斑编号与该图斑的质量等级,其表示方法为分数形式,分子表示图斑号,分母表示质量等级。如:,(65为图斑号,H1为一等耕地后备资源)。标示字体为宋体,颜色为黑色,高40,宽40。7.3 土层样点(TCYD)文件处理土层样点主要表示土层样点的点位与土层剖面影像资料编号。首先在MapGis输入编辑菜单中建立TCYD.WT

40、文件。TCYD.WT文件参数:子图号为26,子图高度20,子图宽度20,旋转角度0,子图颜色1,透明输出设置为不透明,图层号0。具体编号方式见表5-3。7.4 数据建库数据检查完成之后,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添加HBZYTB、HBZYXZDW、HBZYZJ、TCYD等文件,将第二次土地调查基础地理要素与土地利用要素作为底层,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资源数据库。根据技术方案要求,后备资源图斑内零星地物不再扣除。8 图件整饰8.1 图件整饰的原则a) 要素齐全原则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所以又通称地图“三要素”。数

41、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整饰要素,主要指便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b) 清晰原则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图件所表达的内容、主题特征,如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类型。8.2 图件成果的内容图件成果的内容为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与乡镇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主要反映县域范围内耕地后备资源等级特点、地理分布等要素。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利用MAPGIS二次土地

42、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根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自动生成。乡镇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主要反映乡镇范围内耕地后备资源等级特点、地理分布等要素。乡镇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利用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根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自动生成。8.3 质量等级分布图参数设置8.3.1 比例尺选取乡镇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比例尺为1:1万、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比例尺同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保持一致。8.3.2 工作底图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图为工作底图。8.3.3 图面要素乡镇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图为基础,突出显示耕地后备资源相关要素,主要内容相关参数设置如下: 第二次土地调查DLTB文件中除河流、湖泊、水库、公路外,其他图斑删除。地类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所涉及的行政乡镇和权属名称、权属注记、图斑号应在图上标注清楚,各地类符号与权属界线应与图例一致。线状地物(道路、水系)应在图上准确标注。耕地后备资源一等地图斑区颜色参数采用RGB(145,22,26);二等地图斑RGB(173,107,11);三等地图斑RGB(251,186,138);10亩以下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区颜色参数采用RGB(255,247,191);不宜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区颜色参数采用RGB(191,191,127)。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