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09195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2011.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10-201,2011-02-11 发布2011-06-01 实施,目 标,1、明确工作要求:项目分类、工作分级、评价模式、参数选取、勘察实验2、掌握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各种资料的获取、调查监测勘察、资料收集3、了解“工作”思路:水质、水位定量预测工作。,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规范性应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地下水环境影响工作分级二地下水环境影响技术要求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五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

2、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术语和定义,1、包气带/非饱和带 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2、潜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 面的地下水。3、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类:指

3、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类:指同时具备 I 类和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分为一、二、三级。类:通常的工业企业项目,公用水源或自供水量不大时,特殊情况除外;2、类:供水工程、水利工程。附加条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推用至类;,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类),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以下五个方面因素划分 1、包气带防污性能:强、中、弱;2、含水层易污染特征:易、中、不易;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

4、、较敏感、不敏感;4、污水排放量:大、中、小;5、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根据以上五种因素、十五种情况列出了18+1+20种组合,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级别。一、二、三级评价包含了以上所有情况的组合。-怎样确定这些因素是关键!,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类),1、包气带防污性能 包气带岩土的防渗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 Mb1.0m,渗透系数 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岩(土)层单层厚度 0.5mMb1.0m,渗透系数 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 Mb1.0m,渗透系数 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弱岩(土)层不满

5、足上述“强”和“中”条件。(10-7cm/s=0.0001m/d:高于纯粘土;10-4cm/s=0.086m/d:亚砂土亚粘土)注:“岩(土)层”:指基础下第一岩(土)层。,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类),2、含水层易污染特征易-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5m?);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的地区(有明显水力联系?);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水力坡度小的平原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几项超标或一项严重超标?)。中-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有水力联系?)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水质指标有逐年增加趋势?)。不易-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一、地下水影响评价

6、工作分级(类),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 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 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较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 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 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不敏感-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类),4、污水排放强度分 级 污水排放总量(m3/d)大 10000中

7、100010000小 1000,5、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类),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划分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大、中、小;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大、中、小;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强、中等

8、、弱。根据以上四种因素、十二种情况列出了8+1种组合,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级别。,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类),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分 级 供水量(万 m 3/d)大 1.0 中 0.21.0 小 0.2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分 级 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半径(km)大 1.5 中 0.51.5 小 0.5,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类),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同类建设项目)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强-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含水层疏干现象明显,产生土壤盐渍化、沼泽化。中等-出现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迹象。弱-

9、无上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一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详细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 1/10000 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二

10、、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二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 1/50000 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二、地下水环境

11、影响评价技术要求,三级评价要求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说明地下水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相关水文地质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监测,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等方法进行地下水影响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12、。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组织现场监测及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对一级评价,还可选用不同历史时期地形图以及航空、卫星图片进行遥感图像解译配合地面现状调查与评价。对于地面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潜水含水层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兼顾地表水体;对于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受其影响的相关含水层;对于改、扩建I类建设项目,必要时监测范围还应扩展到包气带(土壤)。,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与评价范围 类建设项目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一级50km 2;二级2050km 2;三级

13、20km 2。类建设项目应包括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平原地区),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矿山疏排水),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大型供水水源地)。,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与要求 1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a)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b)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c)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d)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e)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f)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

14、、水温。g)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h)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i)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j)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列出调查表,依表调查。)2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a)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b)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c)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3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略)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检测

15、点数;取样深度;监测频率;取样要求(p12-13)。5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R、k)、浸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弥散试验(溶出物、吸附降解能力、a、D)、流速试验(连通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漏斗中心水位的下降幅度、下降速度及其与地下水开采量时空分布的关系,单井出水量的变化情况,含水层疏干面积,阐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过程,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地面沉降、地裂缝状况分析,应叙述沉降面

16、积、沉降漏斗的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年沉降量)等及其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开采(包括回灌)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阐明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危害程度,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岩溶塌陷状况分析,应叙述与地下水相关的塌陷发生的历史过程、密度、规模、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如采矿、地下水开采等)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等因素,阐明岩溶塌陷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分析,应叙述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相关的地下水位、土壤蒸发量、土壤盐分的动态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如地下水回灌过量、地下水过量开采)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包气带岩性、结构

17、特征等因素,阐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原则、范围、时段、因子(略p17)。预测方法及要求 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法和类比预测法。其中,数学模型 法包括数值法、解析法、均衡法、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等方法。2 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三级评价可采用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法。3 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预测时,应先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验证。4 采用解析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扩散时,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a)污染物的

18、排放对地下水流场没有明显的影响。b)预测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如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等)不变或变化很小。5 采用类比预测分析法时,应给出具体的类比条件。类比分析对象与拟预测对象之间应满足以下要求:a)二者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条件相似。b)二者的工程特征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概化与参数选取 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应根据评价等级选用的预测方法,结合含水介质结构特征,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边界条件及参数类型来进行水文地质条件概化。2 污染源概化:污染源概化包括排放形式与排放规律的概化。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以概化为点源或面源;排放规律可以简化

19、为连续恒定排放或非连续恒定排放。3 水文地质参数值的确定:对于一级评价,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预测所需用的含水层渗透系数、释水系数、给水度和弥散度等参数值,应通过现场试验获取。对于二级、三级评价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值,可从评价区以往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成果资料中选取,或依据相邻地区和类比区最新的勘察成果资料确定;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又缺少资料的地区,二级、三级评价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值,也应通过现场试验获取。,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水流模型的解析解:潜水、无限边界、群井稳定流开采:承压水、无限边界、群井稳定流开采:潜水、非稳定流:承压水、非稳定流:,H 0潜水含水层初始厚度,m;h预测点稳定含

20、水层厚度,m;k含水层渗透系数,m/d;i开采井编号,从 1 到 n;ri预测点到抽水井 i 的距离,mRi第 i 开采井的影响半径,m。s预测点水位降深,m;Q 第 i 开采井开采量,m3/d;T含水层的导水系数,m2/d;W(u i)井函数,可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取井函数的值(查表地下水动力学)M 含水层平均厚度,m;t 为自抽水开始到计算时刻的时间;潜水含水层给水度,无量纲;含水层的贮水系数,无量纲。,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水质模型的解析解:适用于承压含水层中一维稳定流二维水动力弥散平面连续点源问题的解析解 式中:x,y计算点处的坐标位置;t时间,d;C(x,y,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

21、剂浓度,mg/L;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mt单位时间注入示踪剂的质量,kg/d;u水流速度,m/d;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DL纵向弥散系数,m2/d;DT横向弥散系数,m2/d;第二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查表地下水动力学);第一类越流系数井函数,(查表地下水动力学);,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数值解,工作步骤 1 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根据所要考察的实际水文地质问题确定所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进而对预计的研究成果精度提出恰当的要求。2 收集资料与野外调查:明确水质模型的范围,对区域地质背景、水文地质背景进行调查,查明含水介质条件、地下水流动条件和研究区的边界条件三方面内容。收集研究区内的地层、岩性

22、、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资料;收集区内地表水体相关资料,包括河流的流速、流量、含砂(泥)量、河床淤积速度,地表水的水位、水质、蓄水量及其渗漏补给地下水量;收集区域土壤、植被、农作物相关资料,分析包气带水的运移特征及其水质特征;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储存和排泄条件,分析地下水水动力、水化学特征及含水层富水性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大气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降水入渗条件;分析区内水循环特征,分析大气降水、地表水、包气带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特征及其水均衡要素。在此基础上查明含水层(目的层)系统的结构、裸露区的入渗条件、垂向和侧向水量交换条件、地下水在不同时期(枯、平、丰水期)和不同开采条件下的渗透水

23、流状态以及地下水在天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的水均衡条件、地下水水化学背景、地下水污染、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等。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对模型所含的参数和定解条件进行初步的分析,明确还需为获取必要信息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设计出为获得这些参数和条件所必须进行的勘探和试验,包括需要增加的钻探工作量、抽水试验或野外弥散试验的布置,室内水质分析等。,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数值解,3 选择模型:根据工作目的选择所需要的模型。对流-弥散模型考虑了水动力弥散的作用,能比较精确地刻画过渡带的浓度分布,比纯对流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对于时空范围大的水质问题,或对研究区的精度要求不太高时,可选用较简单的纯对流

24、水质模型,这样就避免了因确定水动力弥散系数而带来的困难。对于局部的水质问题或者精度要求较高的水质问题,必须用对流-弥散模型,它能反映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结果,分析计算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计算区的范围、含水层的结构及地下水流动方程的类型。如,含水系统是单层的还是多层的;含水层是承压的、无压的,还是承压-无压的;多层结构的层间水力联系是面状越流、“岩性天窗”勾通,还是两者兼有;含水层是均质结构、二元结构,还是多层非均质结构,等等。4 现场试验:初步确定了地下水水质模型的基本类型后,经常碰到的问题是缺乏某些资料,如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水质统测资料、某些水文地质

25、参数、源汇项等。水位和水质资料的缺乏可以补充观测网点,增加观测时段来获取;水文地质参数,可选用经验值或进行抽水试验、弥散试验等方法来获得。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有降雨入渗、灌溉入渗、渠系渗漏、越流补给等,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侧向径流排泄、潜水蒸发排泄和人工开采,主要利用经验公式和野外调查获得。,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数值解,5 建立模型:根据研究区的基本情况和收集到的资料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包括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通用的程序来解决,我们要根据实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能符合该类条件的通用模型,输入研究区的主要数据,经过适当的修改、补充,得到

26、研究区的仿真模型。对流-弥散模型输入的主要数据包括:含水层的几何参数,包括边界形状、顶底板高度等。各剖分结点的初始水头与初始浓度,对于未知的结点值可通过相邻结点上有关值插值获得。源汇项:抽水井(或注水井)的位置和强度,河流、地表水体的位置及补给量,灌溉回归水的分布与强度,各污染源的位置以及各源汇项的水质等。水流方程的边界条件(如一类边界、二类边界或流量边界分布)与水质方程的边界条件(如等浓度边界)。各种水文地质参数的估计值,包括给水度、弹性给水度、渗透系数、降雨入渗系数、灌溉回归入渗系数、纵向弥散度、横向弥散度、分子扩散系数等。水位、水质的长期观测资料,或野外试验期间水位与水质动态的观测资料,

27、主要用于模型校正。,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数值解,6 模型校正及运转:将各种水文地质参数的估计值与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等各种有关数据代入水质模型中,模拟已有的抽水过程或污染过程,将各观测孔的计算水位值或示踪剂浓度值与实测的水位值或示踪剂浓度值之差的平方求和作为目标函数,当目标函数极小时就称模拟结果较优。要达到模拟结果较优,需要对参数进行反复修正,但必须符合水文地质的约束条件,最终得到一个能够代表该区域实际情况的水质模型。为了提高模型的仿真性与可靠性,可用其他时段的观测资料对已模拟的参数和边界条件进行检验。7 模型预测:经过反复校正或检验后可获得一个仿真的水质模型。结合所研究问题的具体任务与目标,

28、可操作水质模型使其运转。设计不同的预案预测水质的发展趋势,提供各种趋势的效果,管理部门可通过对比各种方案的不同效果,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地下水管理与规划的目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地下水污染过程。,数值解实例,例 XX炼油厂地下水石油污染模拟,五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类建设项目评价 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可采用以下判据评价水质能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1、以下情况应得出可以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2、以下情况应做出不能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和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已经超标。削减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五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类建设项目评价 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水头)影响时,应依据地下水资源补采平衡的原则,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水源地、企业供水)及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及其影响的范围、特征和程度(水利工程、矿山疏干排水、滨海工程)等。类建设项目 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类和类建设项目进行。,工作程序,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