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10705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1.ppt.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历史经济地理,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此线以北、以西多马、牛、羊等物产,为牧业区,以南为农耕区。关中平原是当时农耕最

2、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秦汉时期,这条农牧业分界线发生了一些变化。公元前214年,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政府在那里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农耕区向北推进至长城及阴山脚下。河套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因农耕经济发达而被称为“新秦中”。后来,中原内乱,匈奴南下,农牧分界线又回到原来位置。汉武帝时期,政府派兵再次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敦煌、张掖、酒泉、武威等四郡,农业耕作区再一次向北推进,其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及长城一线。,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为了半农半牧区。尤其是后期,农业的北界在渭河平原的北部及汾水中游一带

3、。,隋朝时,农耕区虽然北推至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但关中平原以北的地区仍是一个半农半牧区。隋书地理志记:“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勤于稼穑,多畜牧”。唐代时,政府在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兴修水利,进行屯田,农业区有北移的迹象。但随后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内迁,又将牧业线南移了一段。唐政府在陇右、关内、河东等地设置了许多牧监,用来养马。因此,总的来说,唐前期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还是碣石龙门一线。后期牧业区则有从西北向内地移动的趋势。,北宋时期,河南、河北及黄河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业交错的地区。与此同时,辽国、金国将辽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洮河、嫩江等流域开垦

4、为农业区。金国在此基础上,沿大兴安岭东侧,直到大青山以北,挖掘了一条长达3000公里的界壕,这就是当时松辽平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业分界线。,元时,中书省管辖的范围为“腹里”,包括有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河南一部。腹里的北部为畜牧业区,南部为农业区。陕西北部为半农半牧区,云南大概也是如此。,明朝称长城为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全长12700公里,这实际是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清朝农牧业分界线在我国北部有两条:一条为陕西北部,经山西、河北北部,到辽西的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耕区。另一条为贺兰山、阴山,至乌拉山、大兴安岭南端,这一线以南为半农半牧区(河套平原、银川盆

5、地为农业区),以北为牧业区。东北地区以柳条边(老边)和新边为界,以东为农业区,以西为牧业区。,第二节 农业区的分布和变迁,一、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石器时代 全国各地都先后出现了原始农业。不过,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人们还只能在聚落附近从事农耕活动。生产规模小,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各个部族和聚落的耕地并没有连接成片,而且极不稳定。所以,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只能是以聚落为中心的点状开发。原始农业主要分布于辽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其中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是我国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大致位于陇山至泰山之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平原:关中渭

6、河中下游平原晋西南汾涑下游平原伊洛下游平原济水中下游平原黄河下游平原。由于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这一地区原始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农业区。,(二)夏、商和西周时期,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一直是汾涑下游平原、伊洛下游平原和济水以西的平原地区。因此,这里就成为夏朝的主要农业区。商朝主要农业区在夏代的基础之上有所扩展:向东扩展到了济水下游的泰山脚下,向北扩展到了太行山东南豫冀交界处的黄河侧畔,向南扩展到了睢泗上游一带。西周主要农业区还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只是在商代的基础上向西扩展到了关中的泾渭流域。,(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趋于解体、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生产力和

7、生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的逐步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修。生产关系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自耕农的出现。为了适应耕战的需要,各诸侯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增长的速度。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区的发展。这个时期农业区的发展表现为原有的农业区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和新的农业区不断涌现。,经过各国的努力开垦,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四个重要农业区:其一,关中农业区。其范围西起陇山,东到函谷关。其二,关东农业区。其范围西起函谷关,东至山东半岛。其三,江淮农业区。包括江汉

8、平原、江淮之间和太湖流域。其四,成都平原农业区。其中,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关中农业区和关东农业区是全国的主要农业区。,(四)秦、西汉时期,秦朝和西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全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原来的农业区得到巩固,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业区。,关中平原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农业区 江淮农业区 边疆地区(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河湟地区、滇中高原、南越农区、辽河流域),(五)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农业区的主要变化是北方农业区的缩小和江淮农业区的发展。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高纬度地区的气

9、候变冷及由此而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北方农业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当黄河流域农业区遭受严重破坏的时候,长江流域农业区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长江流域农业区主要有三个: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三国时期,吴国韵经济基础主要是在太湖平原。太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长期成为东晋和南朝各代的财政支柱。,(六)隋唐时期,这个时期,黄河中下游农业区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长江流域的农业区继续发展,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方渐渐超过了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唐代后期的主要农业区。,(七)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我国农业区的主要变化是黄河中下游农业区的日益凋敝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的继续发展,其变化的天地生背景是我国黄河流域近l

10、 o00年来气候的干燥寒冷。,黄河中下游农业区凋敝的原因,战争破坏是造成黄河中下游农业区日益凋敝的直接主要原因。少数民族政权的许多经济政策也严重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农业区的恢复和发展。水利失修、治黄失策也是造成黄河中下游农业区日益凋敝的重要原因。,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人们纷纷往南迁徙。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南方在土地利用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由于水利的兴修和农田的增加,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得到迅速发展。,三、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变迁,(一)史前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粟、黍、稻 1)粟,亦称“稷”,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

11、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分布在秦淮以北,西北到陇西,东到山东,北到东北,南甚至在台湾也有发现。至少六七千年前在华北地区已大量种植。2)黍,亦称“糜子”。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去皮后叫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分布与粟同,与粟共存。3)稻,秦淮以南,长江中下游可能是栽培稻起源的中心,商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有黍、稷、稻、麦、麻等。1)黍:占首位,可能与商人盛饮酒有关。2)稷:占第二位。3)稻:占第三位。郑州白家庄早商遗址和安阳都发现过稻壳。

12、4)麦:从西亚传入,西周春秋开始有来(耒)、牟二字,耒指小麦,牟指大麦。由于麦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灌溉条件,在当时生产条件下,不可能占重要地位。周代:黍、稷、稻、麦、粱、麻等。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中,黍稷最多。麦:在安徽亳县钓鱼台四周遗址发现碳化麦粒,说明淮北已有小麦。水稻:西至渭水中游,北至关中盆地北缘汾河中游,东到泗水流域都有水稻种植。关中、三河、冀南豫北、河东、鲁南沂水泗水都是水稻产区。粱:古代指粟的优良品种,子实也称粱,为细粮。,(三)战国秦汉时期禾(稷)、黍、稻、麻、菽、麦、以及大麦。1)稷,是大田中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量最大。2)麦:种植面积扩大。战国末年,洛阳地区种春小麦,温县种冬小麦

13、。武帝时,关中开始种植冬小麦,小麦的推广,与水利建设和石磨的出现关系重大。石磨出现于战国,普及于汉代,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南洛阳东区汉代粮仓遗址和淇县县城土产公司院内,都出土过石磨。东汉开始,小麦开始在黄河流域大田粮食作物中占重要地位。黄淮平原徐兖二州一带大田以产小麦为主。3)水稻:南方,主要产区为太湖平原,成都平原,但仍属粗放经营。关中地区种植面积扩大。东汉建武年间,渔阳太守张堪在今北京顺义的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为北京地区种稻之始,并一直延续到北魏唐代。而且,黄河以南的淮、汝、颍、涡、汴之间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水稻种植区。总之,战国秦汉时期,稷仍是大田中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小麦已渐发展至仅

14、次于稷的地位,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大为扩展。北方旱地作物中,还有豆类,大豆、小豆、豌豆、胡豆的名字出现。,四)魏晋南北朝至宋元1)传统粮食作物分布的变化:一是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唐代,河北、河南道除山东丘陵地带外,小麦产地几乎连成一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第五琦请税京兆之麦,此为中国农业史上第一次征麦税。魏晋至宋元只是黄河流域种植小麦的发展期,到了明清小麦才取代了黍和稷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粮食。此外,小麦在江淮以南种植面积也在扩大,主要原因是北方移民进入江南,刘宋时,甚至种到云南地区;南宋时,南方一年稻麦两熟制基本确立。二是水稻面积的扩大。北京地区,冀南豫北地区仍沿续种植。北宋,在宋辽边界的

15、白沟沿线西起保定东到大海淀泊带,大兴屯田,种稻以足食。2)新粮品种的传入。高粱:一名蜀黍,由境外传入四川,最早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便向北传播较慢,唐代才进入北方地区,至辽金时期各地都有种植,成为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荞麦:传入中国时间不详。唐代记载渐多,孙思邈备要千金方称:荞麦味酸微寒无毒,食之难消。宋代南北各地普遍种植。荞麦喜温暖,但又能抵抗秋寒低温,适应各种土壤和粗放栽培,生长期短,一般二个月就可成熟,是一种很好的救灾植物。占城稻:北宋初传入福建,宋真宋推广至江淮两浙路为种,占城稻为旱稻,不择地而生,它的出现使许多往日不种稻或少种稻的地区都扩展为植稻区。,(五)明清时期北方小麦占主要地位,

16、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主要变化是引进植物,全面改变了原来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组合方式。1)玉米:原产南美洲,明朝中期传入中国,至晚清普遍推广,成为我国民间的重要主食。三条路线传播:一是由阿拉伯商人经西亚进入我国西北,再传入内地;二是由欧洲经西亚、中亚、印度、缅甸至我国西南;三为西亚商人经菲律宾至我国东南沿海,在传播过程中,在各地形成自己的名称:玉蜀黍、玉高粱、西番麦、玉米、玉蜀秫、戎菽、御米、包谷、陆谷、西天麦、玉麦、印度粟、珍珠米、苞米、棒子等。其广泛推广与其生长习性有关。玉米高产、耐瘠、耐旱涝、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山区、沙地均可种植。20世纪初,玉米在各类旱地作物中占有绝对优势,取代传统粮食作物成

17、为粮食生产中的大宗。,2)甘薯: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广东福建沿海是最早登陆地,并以此为基地循东南沿海一线向内地传播;另外,还经由缅甸、云南一线形成西南陆路,也在万历年间。传播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名称:番薯、朱薯、红山药、红苕、地瓜、红芋、红蓣等。甘薯对环境适应性强,田间管理简单,长幼皆食,茎叶可以充作鸡犬之食,因此成为开发山区的主要动力。3)马铃薯:传入时间地方不详,但较玉米甘薯晚。最早记载是在康熙年间。有两条传播线路:一为南路,从南亚一带传入两广,再进入云贵,循此路向东,又到闽浙地区,江浙一带称之为洋山芋,以别于已叫“山芋”的甘薯;北路从欧洲循陆路传入山陕,由于马铃薯适于高纬度寒冷地区生长,因此

18、北方传播速度较快,在陕西、山西、河北以及口外,成为通行的农作物。在传播过程形成不同的名称:土豆、山药、山药蛋、阳芋、洋芋等到。马铃薯的食用范围更广,可作为主食,也可作蔬菜,耐瘠抗寒,在苦寒的边地也可亩产二千斤上下。,由于新作物的传播,明清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农业地理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南方首要作物是水稻,北方以小麦为主,各类旱作农作物也有一定的比例。玉米取代了粟黍,棉花取代了麻桑。甘薯和马铃薯在山地点了统治地位。,水稻,谷子,小麦,第六讲 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引进的农作物,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2

19、.西汉:从西域传入的农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3.唐朝:有从波斯引入的胡椒、波斯枣等。4.宋朝: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5.明朝:则大量引入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中国古代主要经济作物,桑麻茶叶甘蔗棉花烟草,第三节手工业产地的分布和变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这次社会变革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晚期。这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以后,便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地。,1、制盐业2、冶铁业3、丝织业4、棉织业5、制瓷业6、造纸业,冶铁业的发展,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

20、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采桑图,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刺绣文化,辉煌灿烂的的古代纺织术,陶瓷业的发展,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秦: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还出现了秘色瓷。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著名瓷都。明清: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

21、细,有十几道工序。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概况,唐三彩,哥窑瓷器,钧窑瓷器,定窑白瓷,宋代的景德镇成为“瓷都”,斗彩凌云碗(成化窑),斗彩花卉文葫芦瓶,五彩凤纹镂空瓶,青花瓷,青花瓷为白地兰花瓷,这种瓷器釉透明如水,在洁白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粉彩瓷,邢窑白瓷,粉彩山水楼阁纹瓶(乾隆),粉彩,珐琅彩,造纸业的发展: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洛阳、长安、建业、扬州。,陶器,青铜器,龟甲、兽骨,帛书,简牍(竹木简),天下之事无大

22、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笨重,昂贵,学富五车,册,西汉早期麻纸(甘肃放马滩出土),西汉前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2.纸的发明,(质脆、书写不流畅),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从此,纸逐步取代竹木简和帛。为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3.蔡伦改进造纸术,一些文明古国使用的书写材料,4、造纸术的传播与贡献,易发脆断裂、难保存,太贵,笨重,难保存,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传遍世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23、,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造纸术的贡献,第四节 经济都会的分布和变迁,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便是商业的出现。这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国家产生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便出现了经济都会。,西周以前,我国工商业完全控制在官府手里,所谓工商食官就是这一状况的反映。从春秋时期开始,商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都会出现,如临淄、郢、寿春、镐京、洛邑、曲阜等。,战国秦汉时期,经济都会有27处:山东15处,分别是蓟城(今北京)、温(今河南温县)、轵(今河南济源)、荥阳(今荥阳)、濮阳、睢阳(今商丘)、阳翟(今河南禹县)、陈(今河南淮阳)、宛(今南阳)、洛阳、涿(今涿县)、

24、邯郸、临淄(今山东临淄)、陶(今山东定陶)、彭城(今徐州)。山西7处,分别是雍(今凤翔)、栎阳(今临潼)、咸阳、杨(今山西洪洞)、平阳(今临汾)、蜀(今成都)、巴(今重庆)。江南5处,分别是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吴(今苏州)、郢(今湖北江陵)、番禺(今广州)。碣石龙门一线以北则无经济发达的都市。其中陶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号称全国的“经济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都会向南迁的趋势开始出现。建康、江陵、成都成为长江流域的典型经济都市,寿春、京口、番禺等城市也有很大的发展,城市富庶又繁荣。黄河以北的都市,洛阳、平城(今大同)、邺(今河

25、北临漳)、长安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经济都市有长安、洛阳、太原、岐(今陕西凤翔)、凉(今甘肃武威)、汴(今开封)、宋(今商丘)、魏(今河北大名)等城市。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则发展更快,经济都市更多,有号称“扬一益二”的扬州与益州(今成都),还有广州、泉州、明州(今波)、荆州和楚州(今淮安)等。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都市更多的涌现。,两宋时期,北方的经济都市有开封、成都、兴元(今汉中)、寿春等,南方则有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与杭州,还有泉州、南昌、广州、成都等城市。南方的都市数量已经超过了北方。,

26、元朝,北方有大都、真定、大同、奉元(今西安)、济南、开封、和林等南方有成都、昆明、大理、杭州、平江、镇江、集庆(今南京)、扬州、广州、泉州、福州、庆元(今宁波)等。南方的经济都市比北方要多。,明朝,经济都会主要有杭州、嘉兴、扬州、湖州、南京、北京、苏州、镇江、淮安、仪征(今仪真)、福州、南昌、吉安、济南、德州、临清、武昌、荆州、成都、重庆、广州、桂林、太原、平阳(今临汾)、开封等。就其分布区域来说,东部各省较多,西部各省较少。长江流域较多,黄河流域较少。总体来看,明代中国西部经济都会地位下降,东南地区经济都会地位上升。,清代,城市发展较快,经济都会较多。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杭州、扬州、成都

27、、广州等为大都市。经济繁荣的中小市镇有如汉口镇,有“九省通衢”之称,商业以食盐、典当、大米、花布、药材等为大宗交易物品。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也是商业发达的市镇。边疆市镇这时也新兴起来,东北有长春、吉林、双城堡等,西北有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喀什噶尔(今喀什)、叶尔羌、哈密、库车、和田等。,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侵略我国,经济都会发生了变化。沿海、沿江的一些城市发展较快,如福州、广州、宁波、上海、厦门、天津、大连、武汉、青岛等。中国经济都市向东南沿海及东部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上海,上海地处我国大陆海岸中部、长江入海口。古时为渔村,宋设镇、始称上海。因本市吴凇江古称沪渎,故简称沪。现辖14区、

28、6县。总面积5800平方千米,人口1349万,其中城市人口810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和世界最大城市之一。,护珠塔,松江方塔,嘉定孔庙,文庙,豫园,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

29、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鸦片战争失败后,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申”、“沪”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天

30、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从明朝永乐二年,作为军事要地,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这个名称出现于永乐初年。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

31、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天津,第五节 经济重心的变迁,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从远古至唐代前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一直处于中国经济的重心地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首先发展起来,与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地势平坦。第二,河湖密布。第三,气候温暖湿润。第四,土地肥沃。,二、经济重心南移,1经济

32、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先秦至秦汉时期2开始南移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南北并荣时期:唐代 4经济重心处于南方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后,三、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一)自然因素从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自然因素来说,主要是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气侯2水文3植被4土壤,(二)社会因素,从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社会因素来说,主要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北方长期的战争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等。1少数民族的发展2北方长期的战争破坏3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4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1、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比如南移趋势所体现的缓急

33、、区域的扩展、生产水平的渐进提高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2、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南方相对稳定才有可能使经济重心的南移得以实现。,3、充分利用外来先进劳动力和及时引进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科学技术)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切封闭的、排外的、或只接受而不加改造的做法就有可能使这种南移的趋势受到阻碍。所以,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导致落后,闭关必然亡国,开放必然兴邦。4、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农业生产固然是南方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却使南方经济发展成为事实,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5、在江南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开发的逐渐加快,也带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一系列破坏原始生态、破坏环境发展等问题。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与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这对今天进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