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1311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小学六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总复习教学目标:1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提出新问题。 3回顾学习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4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5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材分析:教材将小学数学所学内容按课程标准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3个领域,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回顾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每一部分内容的呈现又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个方面。

2、每一部分的“回顾与交流”主要是对重点知识及学习方法的梳理;“巩固与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和应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澄清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梳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总复习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在安排复习时,首先注重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平时相对独立学习的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办法串起来,使相关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形成整体框架,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整理的内容,如学过的数的联系、数之间的相互转化、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关系

3、、估算策略的总结、计算法则和运算规律的总结等。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既关注数学内容的整理及其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关注在学生过程中渗透整理和反思的方法。教材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的复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结合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用表格或网络图等形式来呈现。教材还在多个地方对学生梳理知识的角度进行提示,如对运算规律的整理与验证方法的整理等。3注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教材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每部分内容的复习都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部分。“回顾与交流”以提示性问题的形式呈现,把主要知识内容加以呈现,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以前分

4、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数的认识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过程与方法: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热身测试,跌入陷阱。六年的数学学习即将结束,同学们学习得怎么样

5、?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同学们在2分的时间内完成,看哪些同学能圆满地完成。 1请你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请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一个五位数,加上1就成为了六位数,这个五位数是( )。 35千克煤发电12度,每度电需要( )千克煤,每千克煤能发电( )度。 4按要求,填一填。5当a是( )时,分数a/9 是真分数,当a( )时,分数a/9 是假分数。 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时,30分钟可以走全程的几分之几?(详细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小结:从“小测试”活动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希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大家能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自主整理。刚才我们进行

6、了一个测试,看来审清题目的确很重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比一比看谁最细心? 这个图片熟悉吗?这个图片是我们五年级数学课本上的一幅图,请你认真再观察这幅图,图中有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学生进行分类,从而揭示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分类后,教师追问: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还能再写几个吗? 学生展示汇报。师生小结: (5) 整 数 分 数 小 数 百分数 自然数 负 整 数 真 分 数 假 分 数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正 整 数 0 循环小数 (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大的负整数是-1,没有最小的负整数。 (2)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 (三)拓展阅

7、读,加深理解。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数起源于数(sh)。远古时代,人们在狩猎、捕鱼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数的概念开始萌生。 在我国河南省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已经能用一、二、三、四、十、百、千、万等记数,下面是甲骨文中的一些数: 我国最早使用的算筹。下面是算筹记数的两种形式: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1 2 3 4 5 6 7 8 9 0 以上是老师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整数的发展,课下请同学们也搜集一下关于分数、小数、负数发展的资料,进行交流,行吗? 请你认真阅读课本41的内容,说一说现在你有什么收获?(四)利用情境,巩固练习

8、。 通过刚才的展示,我发现我们班的确是很棒的!现在请大家完成第2 6题,时间为2分钟。你认为哪个题目需要老师帮助? 调研时学生所出的部分题目: 一、 填空。 1、桌子上有一堆糖,小红数了数,共22颗,可以用( )数表示糖数。 2、十五万九千零四十写作( ),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是( )。 3、最小的自然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小数点左边第五位是( )位,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 5、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3.2 3 5.88 0.58 0.589( )( )( )( )( ) 二、判断。 1、负数都是整数。 ( ) 2、奇数+奇数+偶数=

9、质数。 ( ) 3、负6摄氏度写作 -6摄氏度。 ( ) 4、整数分为正整数和负整数。 ( ) (五)看书质疑,小结新知。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在课本的40页、41页的内容,认真看一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数与代数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2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能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转化。3总结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进行比较。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教学重点和难点:

10、建立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展示生活中常用的数,然后教师说:“既然数在数学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学生随后回答:“自然数、整数、小数、百分数等。”师说:“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学过的数清楚地表示出来吗?”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构建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网络图,是将数分成了整数和分数。这里有三点说明:第一,由于小学阶段负数只是初步学习,学生只要借助具体情境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以及负数的意义即可;而正数与负数之间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点,学生通过负整数的复习就能够理解。因此,在图中只出现

11、了负整数,没有进一步出现负分数。第二,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无理数(除外),所以分数和小数是一致的,因此在图中用分数进行表示。实际上,小数与实数是等价的、分数与有理数是等价的。为学生后续初中学习奠定基础。第三,为了复习需要,将数分成了整数和分数,实际上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因为在头脑中将知识形成一定的结构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教师不必把整数是否为分数等细节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接着,教师先鼓励学生在数轴上将所学的数表示出来。同时,借助数轴可以直观地将数进行大小比较,数轴为学习数提供了一个最为直观的模

12、型,数学中应充分利用。三、呈现学生曾经经历的一些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第一幅图,学生在用正整数表示苹果的个数,使学生认识到为了表示数量的多少,产生了正整数;第二幅图,提出了如何表示“没有”的问题,也就是0的产生;第三幅图,提出了如何表示“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分后的其中一份”的问题,也就是需要引入分数;第四幅图,提出了如何表示 “零下2摄氏度”的问题,也就需要引入负数。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这些情境说出所学的数的发展过程,感受引入分数、负数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见例子,举出一些来,说一说生活中这些书的应用。四、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全班交流

13、。布置作业:整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了解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回顾有关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4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意义是重点,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是难点。教具准备:幻灯片 挂图教学过程:一、回顾与交流呈现学生熟悉、生动、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对整数意义、表示、比较大小

14、、实际应用等有个全面认识,使学生学到知识更加系统化,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信息1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正整数的意义:基数、序数、测量结果、编码。教材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体现了数的应用,也体现了正整数的不同意以。教材又进一步提出讨论的问题:“上面的信息中有哪些数,你知道他们的具体意义吗?”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数的具体意义。对于正整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抽象地讲,只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说明即可。信息2:出示第2题。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1234这个数,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过的表示正整数的各种方式,从多角度再次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信息3: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教材

15、安排了让学生举例说明的活动,这样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回顾空间,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在学生举例时,教师应注意引导举例的普遍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信息4:0的妙用。整理对0的认识。教材按照所学内容的顺序,从“0克已表示没有”、“0可以表示起点”、“0可以表示起点”、“0可以用来占位”、“0可以表示分界”等各方面,对 “0”进行全面再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0”的认识。教学时,建议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并举例说明0所表示的含义,并找生活中的原型与之对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运算角度认识0。还可以向学生介绍0的发展历史。信息5:关于倍数和因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6、请你整理一下。整理倍数和因数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整理,整理方法不是唯一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信息6: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向同学解释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教学时,可直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对1万,1亿有多大的认识,以充分展示学生对大数的理解,并复习巩固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意义的方法。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整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应用上节所归纳的知识,巩固所学内容。2在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教具准备:投影片 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可以利用小组竞赛形式展开练习。这些练习一部分是对“回顾与交流”中所

17、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一部分是对整数这部分内容的补充,这些练习的设计,一方面是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二、 关于各个习题的说明第1题:体验表示数的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十进制。第2题:对于比较大小,学生可能选择不同的策略;直接比较大小,改写以后在比较等。第3题:借助“小红家5月份收支情况”这一具体情境复习正负数的意义。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结余虽然是问号题,但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经验尝试解决。第4题:本题复习了公因数、公倍数等内容。在3和5的公倍数的时候,注意是有范围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设定范围,体会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5题:学生估计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一般的

18、,可以将要估计的东西分成基本相等的几份,通过数一份的数量从而对总数进行估计。教师应鼓励学生交流这种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从事其他的一些估计活动,方法只要合理,数目接近120就可以。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布置作业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和分数。2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转化。3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4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生成知识。教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教学过程:一、 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自制

19、测量工具进行有目的的测量出示回顾与交流中的第一个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分数和小数的必要性,沟通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再次经历分数、小数产生的过程,感受其产生的必要性,同时进一步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量一量,并尝试解决“1个单位量不尽,怎么办”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数的发展资料,谈谈分数的产生。二、把抽象的分数生活化、具体化。用多种方法解释的含义,进一步使学生从多角度体会分数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把分数、除法、比的关系联系起来。三、 (1)我喝了一杯饮料的十分之五。(2)我喝了一杯饮料的。(3)我却喝了一杯饮料的50%。结合具体的例

20、子说一说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重点是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四、目的是复习十进制计数法整数与小数的计数方法是一致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十”,小数的计数方法是整数的扩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数位顺序表的逐步扩充过程;通过让学生填写数位顺序表,让他们再次感受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以后,通过对整数和小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回忆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设计: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分数、小数的产

21、生及意义。多种方式解释小数、分数、百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十进制计数法。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各种数的意义。2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概括、归纳和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用数学语言讲解思路和过程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本节建议由于本节是巩固和应用,教师可根据本版情况对习题作以调整和补充。二、习题说明针对习题的一些说明。第1题:目的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再次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第2题:课前布置为好,课中找学生汇报,课后展示优秀作品。第3题:复习分数的意义第4题:进一步复习分数的意义,学生的答案正确都应鼓励。教师也可以适

22、当补充一些习题。第5题: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及比较大小。注意学生思路、语言表达能力。第6题:复习比的意义,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比的意义。第7题: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是如何进行化简的。全课总结布置作业:常见的量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引导学生整理和反思的复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常见的量

23、”的复习,不断向学生渗透反思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反馈课前对“常见的量”的整理情况 1师:昨天老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我们知道的计量单位,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的学习成果,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出一份代表你们小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 2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常见的量”的知识补充完善,并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1000 10 10 10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00 10000 100 100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0 1000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升 毫升 1000 1000 质

24、量单位:吨千克克 100 12 30 24 60 60 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10 10 人民币:元角分 二、做游戏,感悟计量单位的大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这是数,它后面藏着一个名称,请仔细观察我的动作,或者是语言,猜猜后面藏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先示范,学生当小老师 1毫米、 1厘米、1分米、1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所占的空间 两袋馒头约重1千克,成人心跳75次约1分钟,地球自转一周约是1天师:在游戏中,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 三、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常见的量 唐功红在2004年雅典奥

25、运会女子举重75千克以上级决赛中,以 305千克的总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冠军。 刘翔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年只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两段话中有哪些量?有哪些计量单位? 生回答 2想一想、填一填,选一选。 (1)1个苹果约重10( );吕老师体重约60( ); 卡车的载重量约3( )。(吨,千克,克,斤) 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 );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郑州约需5( );从学校大门口走到班上约需4( )。(秒钟、分钟、小时) (2)1.7吨=( )千克 1.2时=()时()分 3.5日=()

26、日()时 3吨40千克=()吨 2 .5分=()秒 40元=()分 (3)每一年的大月有( )月,每一年的小月有( )月;平年的二月有( )天,闰年的二月有( )天。 (4)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5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3小龙一天在校多长时间? 4修改“小马虎”的日记 200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天一亮我就起床了,一看表才17:30,挺早的!我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我拿起8平方米的毛巾开始洗脸、5毫米长的牙刷刷牙,太好了,我才用了10秒钟时间。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饮而尽。吃过早餐,我搬着5吨重的花盆向奶奶家出发。 师:同学们,你觉

27、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么?请修改。 布置作业 常见的量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3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识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亲自体验教学过程:一、回顾与交流教材呈现的两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回顾这些量及其单位,举例说明1时大约有多长,1千克大约有多重,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意

28、义,有助于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时间单位的概念。教师呈现三道练习题及一些实践活动,下面就看这些内容作以说明,大家在使用教材时可根据班级实情,适当调整与补充。第1题:复习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再交流是如何进行换算的,由此巩固单位之间的换算。第2题:复习时间的认识及24时计时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借助图上提供的信息,计算小龙一天在校的时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说说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如何进行换算,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第3题:复习有关时间的计算,只要用离开起点站的时间加上40分就是到终点的时间。实践活动:虽然是复习,也应鼓励学生实际调查,再次体会1分的实际意义。三、全

29、课总结。布置作业:探索规律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尽可能多地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尝试用语言、表格、图、关系式或其中的几种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教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忆小时候学习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换一方式来体会一次,请同学们看下表现补充完整,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图见小黑板学生可能会发现:(1)横着看,每一行都是一个数的倍数。(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3)找出积相等的数,这些数所对应的两个数成反比例关系。学生可能发现其他规律,只要合理都应鼓励。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1日历中蕴含的数学

30、规律。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日历,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游戏形式来深化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2交流汇报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三、巩固与应用1找规律,填一填。(1)8,11,14,17,( ),23,( ) (2)4,9,16,25,( ),49,64(3)1,8,27,( ),125,( ) (4)3,6,9,15,24,( ),63,( )2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图见小黑板(1)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 人。(2)按照图上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桌子张数/张123456可坐人数/人66+46+24第3题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六(2)班同学按下面

31、规律给教室挂气球,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27呢?全课总结,布置作业。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老师请你们帮忙。这是2008年8月份的日历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1)灰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2)这个关系对其它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关系吗?(3)这样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可能是72吗?作业设计运算的意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

32、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自己看图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解释选择的运算方法,总结和体会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此环节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并解答。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10分钟) 1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49页,找到第一题。主题是什么呢?“庆祝六一”。这个班的同学们在以什么形式庆祝六一呢?我们来看一看。 2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比较重要,安排用9分钟,学生

33、要在这个环节中提问题并解决,还要说出自己选择这种运算的理由,在说和听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这四副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幅图: 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求和:39+2665(只) 120-39-2655(只) 120-(39+26)55(只) 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 第二幅图: 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三幅图: 捆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 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 181/3=6(

34、米) 181/2=9(米) 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 还剩下多少米彩带? 18(1/3+1/2)=15(米) 18-18(1/3+1/2)=3(米)或者 18(1-1/3-1/2)=3(米) 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四幅图: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484=12(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 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 3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图提问题并解答,做的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二、回顾、总结学过的运算。(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于所学过的运算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

35、识,是总结性的。大致安排10分钟)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加、减、乘、除这几种运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乘法呢?(集体完成) 学生举例后总结:例子省略 1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长方形面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2除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加法:求和;减法逆运算。 4减法:求剩余;比较;加法逆运算。 三、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此环节2这一部分是对于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互逆关系的回顾,3分钟) 112+20=32,根据这个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32-12=20,3

36、2-20=12。 根据这3个算式编写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例如:校园里有12棵杨树,20棵桐树,这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用加法,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杨树有12棵,桐树有多少棵?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桐树有20棵,杨树有多少棵?这两个问题要用减法。 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互为逆运算。) 2那么48个学生做游戏可以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用除法)可是“每个小组有12个人,4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呢?(用乘法) 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也就是说,加减法之间有逆运算的关系,乘除法也是如此。 四、总结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目的

37、是使学生对四则运算有更深刻的认识,3分钟) 12+20=3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呢?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算式写成:加数+加数=和, 五、习题设计 巩固与练习,第50页“巩固与应用”。(课本上的习题设计的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就利用这些习题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1看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根据算式来提出问题,是为了鼓励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加深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5分钟) 2集体交流。尽可能全面的提出各种运算的例子。(3分钟) 3独立完成第13题。(56分钟) 运算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教

38、学重点和难点: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教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片教学过程:针对回顾与交流中的四个问题作一说明:第一题: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四则预算的意义。在第一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装饰教室还需着多少纸鹤”的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加以解决。在第二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并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三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多少米彩带”的问题。并运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四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的问题,并运用除法加以解决。第二题引领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运算,并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这些运算,目的是在集体交

39、流中,寻找所学过运算的原型,系统的构建运算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使学生能认识到运算的原型。第三题这是对于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互逆关系的回顾、教材引领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的。教学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回顾,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可用教材提供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加减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第四题不做全班的共同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例进行适当归纳。板书设计:运算的意义加法的意义 减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关系 减法各部分关系乘法各部分关系 除法各部分关系运算的意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

40、加以说明。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爱国主义、节约意识教育与培养。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第1题 2006年第15届亚运会奖牌榜单位:枚排名代表团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中国16588632韩国58821933日本5071198(1)请将上表补充完整。(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尝试解答。第2题打电话计费问题生活中学生常常在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时,应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3题为支援灾区的学生学习,实验小学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12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60本,六年级捐的本数是五年

41、级的3倍。(1)五、六年级各捐多少本?(2)五年级捐书的本数是四年级的几倍?(3)六年级捐书的本数正好是二年级的5北,二年级捐书多少本?第4题与前面的问题正好相反,此题是鼓励学生根据算式,目的是鼓励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加深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作业设计 估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情境一:在生活中、学习中那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请总结一下。学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学生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42、情境二:学校组织六年级同学看电影。班级六一班六二班六三班六四班六五班六六班人数/人454342484647希望影院能容纳300人。 东方影院能容纳235人。(1)估一估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2)估一估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并与同伴交流估算的方法。选择估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应该去哪个影院,对于东方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去尾,都看成40,406=240,也就是六年级的学生数超过了240,因此不能去东方影院;对于希望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进一(看成50),506=300,也就是六年级学生数不够300,因此应该去希望影院。估计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布置作业:写一份实验报告。(关于生活中的某此估算)估算(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3估算后,促成学生进一步反思,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发展估算 “直觉”教学重点和难点:养成估算习惯,发展估算“直觉”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第1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对于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如:168+288=170+290=460(元)。学生的估算策略和估算结果合理就应给于肯定。对于“1000元够吗”的问题,学生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