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建设开放型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建设开放型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开放型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注重课内外结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操作呢?我认为必须下大力气转变教育观念,下决心改革我们过去习惯了的某些陈旧的教法,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拓展空间,自由探究以往,我们上课时老是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段,然后让学生去读下一段,总是对学生说,这一段很重要,希望你们牢牢掌握。”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使学生局限在一篇课文固有的狭小柜子里
2、,学得死,学得窄。因此让学习主体在自由主动的探究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述说自己的建议和设想,还可以叙述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或悲愤、或自豪、或仇恨;突显出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有的说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有的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己感到无比自豪;有的说圆明园应该重建,再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民族的灿烂文化。在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与交融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给学生松绑,还学生自由。这里的自由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而是给学生
3、自主学习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自由,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汇入社会的大河,去观察,去倾听,去学习,去运用知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的发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活动:用眼观察春之色桃红柳绿;用手去摸春之形花儿含苞待放;用鼻去闻春之味泥土芳香,花香四溢;用耳去听春之声青蛙叫、耕牛哞,还有人们愉快的歌唱;用心领悟春之美,从而自发制定春的计划。二、抛弃“求同”鼓励“求异”多年来的听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学中的整齐划一现象。为了让学生说出教师预定的答案,不惜喊上一大批学生穷问不舍,甚至一字之差也要纠正,非达到众口一词方可罢休。有些教师还让学生背词语解释,背段落大意,背中心思想
4、,个别教师甚至让学生背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以应付考试。这些做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摧残了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取的。由于事物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其发展结果可能不一样,问题答案也可能是多种的,所以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答案,只要他们言之有理,然后再引导他们去努力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肯定或否定自我。例如:我在教全神贯注一课“罗丹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这句时,对“痴痴”一词,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为“呆呆地”,我没有马上否定他,而是依他说的意思做出一种傻乎乎看着他的样子,学生哄堂大笑,马上说不应该解释成“呆呆地”,应该理解为“
5、迷恋”“忘掉一切”,我这时便顺势指导:“所以咱们解释词语不能光看字面意思,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采用师生主体的小小换位,却取得了多重教育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再如教学乌塔一课后,教师往往会围绕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体会,这样就束缚了学生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谈看法:乌塔是一个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每到一处都先查找警察局电话号码);乌塔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等等。三、创设情境,深化认识一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还不甚理解时就急于让学生抽象出某种道理,表面看似乎说得对,但其思维都留在某些概念上。因此,作为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学生抽象概念,要引导他们多进行形象
6、的思维。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大娘送打糕一事,我打破以往的教学,让学生找出“顶、冒、穿”几个动词,板书后即表现了大娘的什么品质?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得出“不怕牺牲、勇敢无比”等答案,感受肤浅。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会想象:天上敌机轰炸,地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一位白发大娘带领妇女们头顶打糕,冒着生命危险艰难行进的情景。在想象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讨论,学生的感受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再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教师播放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片段,大渡河水流湍急,涛声震耳欲聋,铁索桥上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学生通过用耳聆听,用眼观察,用心感悟,多种感
7、官受到强烈刺激,从而由形象的画面抽象为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产生对革命烈士的敬爱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四、细读感悟,力图求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以读为本,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有的教师上阅读课,整节课都在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只是变着花样一遍遍地读,读得很无聊,要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在读中求新。例如教学高粱情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5次朗读课文第二节。“一读”:指名让学生读并正音“好种”(ho zhng)。“二读”:教师饱含深情地范读,并问学生大家能够体会作者对高粱怀有怎样一种情感吗?
8、由于学生一时没转过弯来,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冷场。见此情景,教师微微一笑,要求再读这段话进行体会,此谓“三读”。之后,老师又一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离粱,它塑造了我们的躯体和生命。”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四读”之后,有一位学生举手了,老师马上请该生谈体会,不料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在教学即将陷入僵局之时,教师不急不躁,说:“我再读一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第五次读书。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深受感染。读完后,当老师笑眯眯地问:“现在你们体会到了吗?”顿时,小手林立,还抢着答:“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高粱怀有感激之情”顿时,掌声响起,课堂小高潮由此而掀起。教师并没有把答案“端”给学生,也没有迫不急待地将“敬佩之情”四个字板书在黑板上,而是引导学生细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深研课标,细读教材,勇于开拓,勇于实路,才可能把握语文新课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真正去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