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资料--解读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培训资料--解读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教学,你终究要走向何方?解读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生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最具法规性的观点。一、关于工具性工具论的代表人物: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叶圣陶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极目标)叶老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培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基于三老的工具论,语文本质是不是一门知识课,而是一门技能课,一门听说读写技能的课。在工具论的基础上,三老强
2、调,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技能、形成习惯,使技能训练成为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吕老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应当讲为练服务,不能练为讲服务。基于工具论,许多人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虽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但基本本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况且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属性,而不是语文赖以同这些学科区别开来的属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
3、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与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关于工具论也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课要进行语文知识教学为,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关于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至少包括三层意义:1、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体讲就是引导
4、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让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现汉族人特有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2、追求自由的精神。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的怀疑的精神。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3、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统一:两者内在的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
5、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两者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狭隘的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作为一种工具来讲,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何为“出口成章,下笔如神”。但是我们反对的是 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缺乏人文性的训练,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是毫无价值的。后者则是近几年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不是理念本身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由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好、他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适度地规范化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受到了影响。借用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而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有价值的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价值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