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课程《反教育的思考》发言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0721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微课程《反教育的思考》发言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数学微课程《反教育的思考》发言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微课程《反教育的思考》发言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微课程《反教育的思考》发言稿.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反教育的思考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心小学的,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数学中反教育的问题。 当我们用“教育”与“反教育”的目光,理性地审视所有的学科教学时,我们发现,“反教育”现象其实比比皆是。 那什么是“反教育”呢 反教育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却误入歧途,我们就只能说,这样的教学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是负效应的。正如在有理数中,人们有一个约定,3就是“3”。同样,在教育界,也约定俗成,在所有的文句中,“教育”就是指产生正效应功能的教育。然而,在有理数中,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必须给3的相反数以一个明确的定名:“3”。同样,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也必须对教学

2、过程中产生负效应功能的教育以一个明确的定名。我们不妨将其定名为“反教育”。 学科教学中的“反教育”现象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在以下两个方面尤为突出。1、 直接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上述案例中,学生1、学生4随着以后他们还要不断经历这样类似“反教育”的过程,反复的经验必定会将这种观念逐渐地上升为一种价值观甚至人生观。这是多么可怕! 2、没有痕迹,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体验。 产生负效应功能的“反教育”,是在一种无声的过程中没有显性痕迹地进行着。 “投机取巧有利可图”,学生1和学生4在充分的心理体验以后所确立的信念,很难被他们以后所听到的“我们应实事求是”的教育所动摇。而学生3实事求

3、是的行为举止,却被“倒霉”的心理体验强烈地震撼着,如果他没有坚定的意志力(但愿他有),很难保证他不会加入投机取巧的行列。 以上剖析足以表明,这种“反教育”现象的危害之巨大。那我们该如何避免反教育现象呢? 在学科教学中,克服“反教育”现象的对策之一是,真正扭转“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真正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在课前亲历学生上述的这一实践探究的过程,便能清楚地认识要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接近3.14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克服“反教育”现象的对策之二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亲历学生将要在课堂上进行的

4、某些重要的,尤其是一些实践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自己在诸多方面,尤其是这一过程应具有的教育性,做的心明眼亮。 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评价,还没有把学科教学的教育性作为重要的内容和依据。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克服“反教育”现象的对策之三是,必须改变教学研究与教学评价依然偏重知识教学的结构、流程、方式和知识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加强用“教育”与“反教育”的目光,理性地审视、研究和评价学科教学的过程。真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正确的轨道上,得到很好的发展。请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反教育”现象!真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正确的轨道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